1.借用他人的智慧
一个人有无智慧,往往体现在做事的方法上。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借用别人的智慧助己成功,是必不可少的成事之道。
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利用,协调别人为自己做事,与合作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成大事的基本法则。
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培养某种自己欠缺的才能,不妨主动去找具备这种特长的人,请他参与你的事业。
三国中的刘备,文才不如诸葛亮,武功不如关羽、张飞、赵云,但他有一样别人不及的优点,那就是强大的协调能力,他能够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为他所用,能够集合众人才智的公司,才有茁壮成长、迈向成功的可能。
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的才能,并为己所用的人,就等于找到了成功的力量。聪明的人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智慧的营养补充自己。从别人那里借用智慧,比从别人那里获得金钱更有价值。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摩西算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导者之一。他懂得一个道理:一个人若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就能做成很多事情。
当摩西带领以色列子孙前往上帝许诺给他们的领地时,他的岳父杰塞罗发现,摩西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他总有一天会吃不消。于是,杰塞罗想方法帮助摩西解决了问题。他告诉摩西将这群人分成几组,每组1000人,然后再将每组分成10个小组,每组100人,再将100人分成2组,每组各50人,最后将50人分成5组,每组各10人。然后,杰塞罗又教导摩西,要他让每一组选出一位首领,这位首领必须负责解决本组成员所遇到的任何问题。摩西接受了建议,并吩咐那些负责1000人的首领,分别找到能够胜任的伙伴。结果,借助严密的组织,他们顺利到达了领地。
用心去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表现。别人的意见,你不见得每个都赞同,但有些看法和心得一定是你不曾想过、考虑过的。广纳意见,将有助于你迈向成功之路。
《劝学》有云:“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不论是荀子“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东方智慧,还是牛顿“踩在巨人肩上”的西方智慧,其实质都在一个“借”字,讲究借助外部力量求得发展。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人的成功,也需要借力。
台湾巨富陈永泰说得好:“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一个人大部分的成就总是承蒙他人之赐,他人常在无形之中将希望、鼓励、辅助投入我们的生命,激活我们的精神世界,使我们的各种能力日渐趋于完善。
一个成功人士,肯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他的背后肯定有着发达的关系网。所以,一个人力量有多大,不在于他能举起多重的石头,而在于他能获得多少人的帮助。
任何人在跨入社会时都应该学会待人接物、结交朋友的方法,以便互相提携、互相促进,单枪匹马是难以获得长足发展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志铭上写道:“长眠于此地的人懂得在他的事业过程中起用比他自己更优秀的人。”足可见借力的重要性。
2.要有总揽全局的胸怀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要做大事,需纵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之中,摆脱不出。
《郁离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中老鼠成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到中山国去讨了一只猫回来。中山国的人给他的这只猫很会捕老鼠,但也爱咬鸡。过了一段时间,赵国人家中的老鼠被捕尽了,但家中的鸡也全被那只猫咬死了。这个人的儿子便问父亲:“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
赵国人回答说:“这你就不懂了,我们家最大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没有鸡。老鼠会偷吃我们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打通我们房子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一来,我们就得挨饿受冻;而没有鸡,最多不吃鸡肉,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所以,两害相较取其轻,还是留下猫比较好。”
这个故事包含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坏的一面,我们应该看其主流。赵人深知猫的作用远远超过它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决定不赶猫走。日常生活之中也有像这只猫一样的人,他们所做出的贡献比起他们身上的毛病和所做的错事要大得多。若是总盯着别人的缺点和问题不放,又怎么去团结人、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呢?
一个人心中怀抱什么,将来就能成就什么。胸怀文韬,日思夜想,当然能成就文章;胸怀武略,挥拳舞棍,当然能助长武功招式;胸怀社稷,志在邦国,只要出于真情真义,锲而不舍,不管多少年都能完成其志;胸怀天下,放眼全球,将来总有一天,必能为天下人奉献服务。
同样,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以偏概全,就会抓不住要害问题,没有重点,头绪杂乱,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做起。因此,无论是用人还是做事,都应放开怀抱,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妨碍事业的发展。
我国古人将不究小节看作是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关键。他们提倡的是胸怀大局,不纠缠于细枝末节,看重的是人的才干,而非他的问题,能够宽恕他人的短处和过错,不因为人才有哪一方面的缺陷就放弃使用。所以《列子·杨朱》篇中讲:“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
宁戚是卫国人,他在车旁喂牛,敲着牛角高歌。齐桓公看见了,认为他非同寻常,就打算起用他管理国家。臣子们听说此事后,觉得为慎重起见,应该多了解一下宁戚的背景,就劝齐桓公说:“卫国距离我们齐国不算远,可以派人去那里打听一下宁戚的情况,如果他真的是个有才德的人,再起用他也不算晚呀!”齐桓公听了以后说:“你们所以建议我派人去打听,是怕宁戚有些什么小毛病、小错误而对他不放心。而仅仅因为一个人有些小毛病而抛弃他,不使用他的真正的大才,这正是世人失去天下贤士的原因。”随后,齐桓公力排众议,提拔重用了宁戚,让他做了上卿。
齐桓公充分认识到作为一个统治者,在用人方面应该看重什么,不应该看重什么,所以他才能不计较人才的小毛病,提拔重用一批有才干的贤士,助自己成为霸主。如果相反,不看人才的主流,只知用条条框框去限制用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符合标准被重用呢?
相传子思向卫王推荐苟变时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500辆战车,可任命他为军队的统帅。如果得到这个人,就会天下无敌。”卫王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成为统帅,但是苟变曾经当过小吏,去老百姓家收赋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他的德行不高,所以这个人不能用。”
子思说:“圣明的人选用人才,就好像高明的木匠选用木材,用它可用的部分,抛开它不可用的部分。所以,当一围之大的杞树、梓树有几尺腐烂时,优良的木匠不会放弃它,为什么?那是因为知道它的妨害很小,最后能做成非常珍贵的器具。现在您处在各国纷争的时代,要选取可用之才,只是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栋梁之材,这种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听了子思的话,卫王拜谢说:“接受你的指教。”
这是对每一位领导者的告诫,也是对所有人的告诫。作为统治者,理应从大处着眼,不计较小事小节,能够忍受自己的部下犯错误,宽以待人,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智谋为自己所用。
3.善于观察别人
善于观察别人,并吸引一批见识过人的良朋好友来合作,激发共同的力量,这是成功者最重要、也最宝贵的经验。
任何人想成为一个企业的领袖,或者在某项事业上获得巨大的成功,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鉴别人才的眼光,能够辨识出他人的优点,并在自己的事业道路上利用这些优点。
一位银行界的领袖曾说,他的成功得益于鉴别人才的眼光。这种眼力使得他能把每一个员工都安排到恰当的位置上,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不仅如此,他还努力使每个员工知道他们所担任的位置对于整个事业的重大意义,这样一来,无须别人监督,这些员工就能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十分妥当。
但是,鉴别人才的眼力并非人人都有。许多领导者都是因为他们缺乏辨识人才的眼力,常常把工作分派给不恰当的人去做。
其实,一个所谓的干才,并不一定能把每件事情都干得很好,而是能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色。比如说,一个十分擅长做广告创意的人,未必能胜任管理的工作。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必须在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安排工作、组织控制等方面有专门技能,但这些技能并不是一个会做广告的人一定具备的。
很多经商失败的人,都败在他们把许多不适宜的工作强加到雇员的肩上,却不管他们是否能够胜任。
人的行为风格可分为以下四类:分析型、推动型、表现型及温和型。
分析型
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事事力求正确,精于建立长期表现卓越的高效流程。但他们的完美倾向会导致流程中的大量繁文缛节,做事也喜欢固守陈规。
这类人总是会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权衡利弊,甚至无法放弃一些不可能的选择,他们常常苦于决策。
温和型
他们适合团队工作,喜欢与人共事,尤其适宜于人数不多的团队工作或两人合作。这类人淡漠权势,精于鼓励别人拓展思路,善于看到别人的贡献。由于对别人的意见能坦然接受,所以他们能从被其他团队成员随手否决的意见中发现隐藏的价值。
温和型的人常常愿为团队默默耕耘,他们的幕后贡献使他们成为团队中的无名英雄。这种无私的奉献固然伟大,但他们可能会走极端,只顾别人却忘了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
温和型的人一般能在一个稳定的、企业组织架构清晰的公司中表现出色。一旦他们的角色界定、方向明确,就会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表现型
这类人好炫耀,敢于夸口,好出风头。他们喜欢惹人注目,是天生的焦点人物。
表现型的人好冲动,常常在工作场所给自己或别人惹麻烦。他们喜欢随机做事,不爱做计划,不善于时间管理。他们能抓大局,却往往放弃细节,喜欢把细节工作留给别人去做。
推动型
推动型的人注重结果,他们喜欢订立高却实际的目标,然后付诸实践。善于决断是其显著特点。推动型的人无论是表达意见还是提出要求都很直率。
推动型的人看重眼前实际,很少理会理论、原则或情感,懂得随机应变。但这类人有时太好动且行动迅速,容易因仓促而走弯路,从而带来一些新问题。
一个贤明的管理者应该知道,跟不同风格的人共事并不是坏事。只要各自的工作风格能够珠联璧合,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合作就会强而有力。他不仅应该细心研究自己及周围人员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以及心理状态,更应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这样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信息交流,凝聚思想
在信息时代,如果将信息比作力量,那么,能够最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人就是最有战斗力的人,能够最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的团队就是最有凝聚力的团队。
有“通用教父”之称的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强调:“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系统是极为必要的。”
韦尔奇就任总裁之时,通用电气正陷入重重困难之中,难以维持。韦尔奇一上任,就撤销了介于公司总裁和公司13个主要企业之间的执行副总,使总裁办公室和经营单位直接沟通,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接着,他又成立了确保信息交流的主管委员会,从而将通用电气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障碍一扫而光。
韦尔奇所建立的信系交流沟通系统,既保证了上级及时掌握情况,获得作为决策基础的准确信息,又保证了指令的顺利下达和执行,从而有效实现了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正是由于韦尔奇的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才将通用电气从濒临衰落的边缘上拉了回来。
为了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世界上有许多企业实行所谓的“开卷管理”,即对某些问题透明化,使信息在管理层和员工之间共享。
在康宁公司艾尔文制造厂,为了让工作人员获得更多信息,制造厂实行了“中心会议”制度,即每周播放专题录像,由经理负责讲解主要工作指标。例如,经理解释生产差额概念后,团队领导会给工作人员讲解他们怎样影响这项指标。在某些公司,财务资料也得到了详尽的解释。
在斯普林菲尔德公司,每个星期三都会召开“座谈会”,有来自不同部门的代表、经理或一线工人参加。其间有专门的负责人就收入报表上的各项内容向与会者汇报最新进展。有了收入报表作框架,在斯普林菲尔德,凡是员工工作所需的数字,都会经过大家的监督和检查。
公司总裁斯泰克说,这种会议从本质上说是“一项90分钟密集培训计划”,“我们能发现好的方法并迅速推广,也能更快发现问题。”
“座谈会”一结束,经理们就回到各自的部门,向员工发布公司的最新财务状况。有了财务资料,经理们就能围绕具体问题,比如单位员工产出率,为员工提供非正式培训,教他们如何计算,宣布大家的表现对它有何影响,以及它会如何影响公司的盈利等。
星云大师在《厚道》一文中说:“过去,中国人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也都公之于世界,这许多伟大的发明直至今日还让中国人扬眉吐气于世界。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人开始保有很多的秘方,不肯将其公开,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例如有许多治病的秘方、养生的秘方、美容的秘方、增高的秘方、瘦身的秘方,乃至做菜的秘方、种植的秘方等。自己拥有的知识方法不肯公之于世,到最后所有的秘方都随着自己进入棺材,于世不传,实为可惜。”
可以说,信息交流至关重要,它能够让团队成员在互通信息中彼此加深了解,在互相学习如何利用信息中强化团队意识。因此,信息交流是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法宝,每一个团队都应该为团队内部的信息交流提供畅通的渠道。
5.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角度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面对问题遇到瓶颈都在所难免,这大多是由于人们只在同一角度思考造成的。如果能换一换视角,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情况或许会得到改观,创意也会变得有弹性。记住,任何创意只要能转换视角,就会生出更多新意。
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的人会选择放弃,有的人会选择不达目的不罢休,而有的人则会改变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毫无疑问,最后一种人是最有可能解决问题,并大有收获的人。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死盯住不放,还不如转换一下思路,或许能到达化难为易、解决问题的目的。聪明人可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聪明的人则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事实上,化繁为简,就是一种新的视角。
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开启另一个视角,也会产生一条新思路。
很久以前,人类都是赤脚行走的。国王去偏远的乡间旅游,路上有很多碎石头,把他的脚硌得生疼,他大怒,回到皇宫后,就下令将国内所有的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觉得这样做,不仅可以让自己不再受苦,也能让全国老百姓受益。愿望虽然是好的,但是哪里能弄来那么多牛皮呢?就算把全国所有的牛都杀了,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这还没有算用牛皮铺路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但既然是国王的命令,又有谁敢说个“不”字呢?就在大家为此发愁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大臣大胆向皇帝谏言说:“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这样不就能免受石头硌脚之苦了吗?”国王一听,当下醒悟,于是立刻收回命令,改用这位大臣的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换一种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新视角,不能办的事就会转化为能办的事。其实,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让产生问题的条件发生改变,也就是思考如何通过改变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决定条件,使其随之发生适应某个问题的某种变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启示。这就需要你努力从众多的新角度去思考某一事物或问题,以便获得更多的新认识,提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寻找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种改变。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看似不起眼的一步,却可能令局面大为改观,让我们看到“柳暗花明”的一片新天地。
6.千万不要小觑小力量的集合
借人之力是获取成功的捷径之一,但是在这条捷径上,人们总是习惯于将目光聚焦到那些有权势、有财富的名人或富豪身上,认为只有这些人才是自己人生路上的“贵人”,才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可是,大人物们高高在上,别说去求他们,连找到他们都很难。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坐以待毙,还是靠自己蛮干?
其实这时,不妨将目光投到某些小人物身上。
要知道,“大小”并不是绝对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换的。对待“小人物”,你不能一味地趾高气扬,应该懂得变通,在没有大人物可以选择的时候,能向小人物借力也是不错的选择。历史上,“鸡鸣狗盗之辈”曾经帮孟尝君逃脱大难,不就是很好的证明吗?
小人物就像小螺丝钉,用得得当,就能推动大机器运转。所以,不要小看“小人物”,“小人物”有“大用处”。
1973年石油危机之前,总公司设于东京新宿区的食品超级市场三德的董事长——堀内宽二大声呼吁:“面对大规模的超级市场,中小型超级市场要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径就是团结。”刚开始,响应号召的超有市场只有10家,总营业额也不过数十亿日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1982年2月底,联合超级市场集团的联盟企业达到145家,加盟店的总数有1676家,总销售额高达2750亿日元。而且,从第二年起,联合超级市场加盟的企业总数持续膨胀,加盟店的总数增加到了3000家,总销售额高达4716亿日元,遥遥领先大隈、伊藤贺译堂、西友、杰士果等大规模的超级市场。
堀内宽二这个原本微不足道的小超市经营者,凭借着中小型超级市场不团结就无法生存的理念,将联合超级市场发展到了连他自己都没料到的庞大规模。目前,在日本各地都可以看到联合超级市场的绿色广告招牌。
“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联合的力量,可以实现个人力量所不能实现的目标。很多小企业、小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冲撞得东倒西歪、飘飘摇摇,虽然也有顽强的生命力,但终难形成气候。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小企业、小公司就得联合统一战线,共同出击,以群蚁啃象之势,去迎接各种挑战。
东北有家非金属矿业公司——辽河硅灰石矿业公司,前身为辽河铜矿,因长年亏损,1983年改换门庭,从事非金属矿的开发与经营,所开采的优质硅灰石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公司效益也红火了几年。
为了获取更高的效益,公司于1990年从日本引进加工生产线,掌握了生产立德粉、钛白粉的技术,并从1992年起开始生产建筑涂料。从1993年开始,辽河公司所产硅灰石滞销,生产的涂料销售业绩滑坡,公司严重亏损。1997年,辽河公司宣布破产,原来的各分厂全部被私营单位买断。
1999年,日商再次光顾辽河公司,与私营小公司老板商榷购买200万吨硅灰石粉。可是,各自为政的小公司并没有这个魄力,也没有哪家有能力在一年半的时间内筹齐货物。
眼看着“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就在日商即将离开之际,辽河其中一家公司的经理郝为本横下心,与日商签了合同。
郝为本心里清楚,如果不能按期交货,日商的索赔会让他倾家荡产,弄不好还得蹲监狱,但郝为本想到了“团结”。
郝为本拿着合同请其他几家小公司的经理聚到一起,认真研究,打算联合起来吃“大鱼”。经过任务分配,平均利益,几家公司立刻行动了起来。
9家公司经过有力的联合,按时完成了合同任务。
上面的事例印证了虾米联合起来能吞掉大鱼的事实。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当你觉得仅凭一人之力难以应付客户时,完全可以采取这种办法,把可以借力的伙伴联合起来,就像一根筷子容易断,一捆筷子不易断,这种小力量的集合会给你带来更多收获。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要灵活变通,千万不要只逢迎那些所谓的达官贵人,也要懂得和小人物建立关系,而且,更不可得罪“小人物”,尤其是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他们虽“小”,却能亲近大人物,只要能巧妙地借助他们的力量,同样可以助你办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