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酒局,从落座开始,人人正襟危坐,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虽然也相互寒暄,但讲的都是客套话,这是第一阶段。这时敬酒,需从主副陪开始,以体现礼节。主陪敬酒,是东家盛情,没人好意思不喝。主陪过后是副陪,忙前忙后端茶倒酒,你不喝过意不去。主副陪过后,每人虽有一两杯下肚,但拘谨尚未消弥,大家仪表堂堂不失风度,温雅不失品味。如果只停留在这个阶段,虽然中规中矩,酒量平均分配,但也掀不起波澜,不会有什么高潮。
主副陪尽其礼仪之后,一般会进入两个环节,或是客人回敬主人,或是各人互敬,即“散打”,这是酒局的第二阶段。客人回敬是礼节性的,或从主宾开始,或由他人喧宾夺主,但不管怎么样,都将进入到“散打”阶段,这是酒局的兴致所在。客人回敬,一般是礼节性,可有可无,可长可短。但“散打”却是不可少的,否则,永远达不到酒壮英雄胆的无我境界。“东风吹,战鼓擂,端起酒杯谁怕谁。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赏个脸。感情铁,胃出血。感情真,打吊针。”这些豪言壮语,是酒局关系的最好诠释。“散打”阶段,是酒宴的高潮,此时人们感情的大门已经打开,沟通的隔阂已经消失,酒酣耳熟之际,哪怕是平日里再矜持高傲、不食烟火的人,也能与人对坐举杯共饮。到这时,各种伪装会悄然退去,露出一个活生生的自我。
一场酒宴把握好,就应该让第二阶段戛然而止,韵味无穷。但是第二阶段的分寸和涵养很难掌控,稍不留神就会滑入到第三阶段,由活生生的自我沦落为赤裸裸的自我,让自然本性昭然若揭。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打,有人闹,这何止是拉近感情,根本就是掏出心肝。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倒在酒杯之中,又有多少江山大业成就在酒杯之中。正如诗人所云,只有“酒粘衫袖重,花压帽檐偏”才是最容易犯罪的危险境界。
我们平日里喝酒,为了营造好气氛,所以会在第一阶段,突出主人的作用,留下美好的印象,达到宴请的目的;在第二阶段尽情发挥,让人直抒胸臆,身心满足;控制好第三阶段,适可而止,锦上添花,避免感情走火引发各种不愉快。
总之,酒是一把双刃剑,喝酒在于品酒,做人在于人品。
3.酒是谈判中的重要媒介
煮酒论英雄,酒能考验人,假设曹操将刘备灌醉,也许刘备也会狂妄。酒逢知己千杯少,讲的是以酒识人、酒是开心物,是让人放松和亲热的替代物,在觥筹交错之中,它能拉近双方的距离。在具有认同感后,你的谈判目的自然容易实现,在前期,酒是认识的开始,后期,酒是交易的途径。
相信很多销售人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客户并不是真的喜欢“喝酒”,他们的酒量其实很小,但这些客户在饭局上,却频频让销售员喝酒,并且用意很明显,就是让销售员喝醉。
这是什么缘故?难道这些客户心理有问题,故意整销售员,让销售员在他们面前出丑?
一位多年从事销售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客户让销售员喝酒、灌醉销售员的确是有目的,但绝对不是让销售员出丑,而是想得到更多的信息、辨别销售员是否隐瞒了自己什么。
有句话叫“酒后失言”,很多人喝酒之后就会口无遮拦。从医学角度讲,酒精会麻醉人的神经中枢,说话的时候不由自主——这些客户本意就在这里,灌醉销售员,然后“拉家常”似地问销售一些问题,这个时候的销售员就会由于酒精的麻醉,不假思索地给出答案。如此客户就达到目的了,他们会根据你酒后的答案去辨别你是否隐瞒了他们什么,是否对他们真心以待。
很多时候,企业的产品总会有种种不尽如意的地方、有客户较为担忧的地方,销售员会千方百计回避或隐瞒这些信息,但客户却想刨根问底地了解到这些信息,于是“酒”成为了最好的武器。
可能有很多朋友看到这里就会认为:我不能喝酒,销售是肯定做不成了!
其实,对于做客户关系来说,喝酒是一种最快速的方法,但是也是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既然方法简单,就有很高的可复制性,就是说只要你能豁得出去,就能将销售到位。
都是喝酒,你还能与竞争对手喝出什么花样来?现在哪个客户还缺酒喝?
所以,除了喝酒之外,想要更快更好更牢固地去建立的客户的关系,取得客户的认可,就要往需求的更上层走,去关注一下客户的身体,客户的个人爱好,客户的家庭,关注一下客户的朋友客户的客户。只要你去想办法,动脑筋,就会发现,其实除了喝酒之外,有太多的方法能够突破客户防御,你甚至不用花什么钱,就能让客户对你产生深刻的印象,甚至是让客户感动。
如果发展到与客户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才是建立了“好的客户关系”:销售与客户之间有共同的想法、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使命,都想通过一件事情证明自己的价值,让自己赢得认可和尊重,而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作为基础的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基础是最牢固的,但这需要销售有着丰富的经验,对客户和客户的业务有着深刻的了解,能够帮助客户分析他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客户一起成功。
而这种能力不是每个销售都具备的,凡是有这种能力的销售,都会给竞争对手树立极大的竞争壁垒,发展来的客户不是对手通过几顿酒就能够挖走的。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喝酒不是唯一的建立客户关系的途径,但是社会风气已经形成,而且有些场合是必须要喝酒的。
比如,第一次约客户见面,客户不喝酒还好,但是如果客户喝你不喝,会显得不尊重;
比如,搞市场活动,请了一大帮客户,你不喝酒的话,就无法去营造气氛,便达不到好的效果;
比如,事情没做好,要给客户赔罪,你却连杯酒都不喝,显得没有诚意……
所以,有些时候,还是要喝些酒的。但是你要掌握一些酒场上的规矩和技巧,好的方法能够让你在营造氛围让客户开心的同时,让自己少喝酒,说起来它也有很多方法,我在后面的章节里再给大家一一道来。
◎ 延伸阅读 节日里的酒文化
在我国古代,酒被视为是神圣的物质,酒的使用,更是庄严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庙、奉佳宾而不用。随酿酒业的普遍兴起,酒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物品,酒事活动也随之广泛,并经人们思想文化意识的塑造,使之程式化,形成较为系统的酒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的内容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等许多方面,其形式生动活泼、姿态万千……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节日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节日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有着丰富内涵。中国的酒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在悠久的酿酒历史中,酿造出许多被誉为“神品”、“琼浆”的酒类珍品。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饮“年酒”,等等。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中国节日有一大特点,就是重视饮食。自古以来,酒作为高级饮品,与节日甚为密切。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酒文化是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醇香浓烈,别具一格,当它搀合到诗歌中,使能令诗歌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诗歌发展到唐朝,极为壮观,酒文化在唐诗中也是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在我国的诗歌中,到处可以看到酒的影子,到处可以闻到酒的醇香。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酒,陶渊明便不能安享田园之乐,李杜文章不会上天入地,宋词可能会交白卷。“诗的国度”是中国引以为豪的称号,诗人们的浅吟低唱,给中国文化留下了一种别样的风雅韵味。
因此在节日这个百感交集之际,各式各样的思绪会化成诗句,烘托着节日的文化。中秋节的浪漫情调与狂欢精神是由月、酒、乐、诗、神话造就的。中秋节起源于“赏月”。唐朝是个特别爱好月亮的时代,唐朝初年形成了在月色最好的八月十五赏月的风尚。当然,赏月非一味仰望明月,也伴有其他重要活动。赏月是与美酒、音乐、诗词以至舞蹈伴随的。宋代笔记《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之前,各酒店都卖新酒,重新装饰门面、打扮彩楼,用竹竿挑出画着醉仙的旗子。街市上人人争相饮酒,到午时、未时之间,各家酒店的酒卖光了,便纷纷扯下招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