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罪恶始于斯——生理与心理

长得不像好人——面相与犯罪

这故事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

2015年6月,重庆市九龙坡区发生一起被盗者反成盗贼的盗窃案,其中,面相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话说,在一间出租屋里,一对情侣王某和彭某与另外一位女士周某合租一套房子。一日,王某和彭某将苹果手机放在床头后睡觉,第二天醒来发现两部手机都不见了,同时不见的还有彭某的手提包。

小情侣在思考到底是谁偷了他们的财物,之后,王某认定是他们的室友周某,原因很简单:感觉她长得就不像好人。为了试探周某,小情侣故意将他们丢了手机和手提包的事情告诉了周某,周某没有料想这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立刻帮二人报了警。周某的热心之举非但没有换来感谢,还被王某、彭某二人怀疑为“做作”。

认定周某为窃贼之后,王某决定把她的手机偷走,一泄心头之愤。王某、彭某两人在商量决定盗窃之后,日夜观察周某的生活规律,持续几日,掌握了周某的生活作息时间后,王某趁周某洗澡时偷偷潜入周某房间,偷走了对方的苹果手机。得手后,王某将手机拿去变卖。周某发现手机被盗后,立刻报了警,警察调查发现,盗窃手机的人正是前几日号称丢手机的周某的两位室友。

遭遇窃贼反成窃贼的这对情侣不仅智商“感人”,逻辑思维能力更是“感人”。一个“她长得就不像好人”的念头就令他们动了偷窃报复之心,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又让人忍不住捧腹一笑。身兼被害者与施害者双重身份,这对情侣没有因受害获得同情,反而因自作聪明的施害成为一时笑柄。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王某的偷窃动机:她长得就不像好人。为什么一个人的长相可以成为判断他是否行凶作恶的依据?这里看似没有逻辑,其实有深厚的心理渊源。在电影电视剧中,我们总能看到那些“长得就不像好人”的反派人物,比如香港著名的“绿叶”演员“大傻”成奎安,因为他体形高大,一脸横肉,目露凶光,一度是黑帮片中江湖恶人的不二人选,但凡有嚣张跋扈的黑社会大佬出现的场面,总能看到“大傻”的身影。另一位著名“反派”则是“一直演坏人,从未被超越”的演员张耀扬,因为他“凶恶”的相貌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改邪归正”演好人时,观众都要怀疑他可能是坏人派来的卧底。

虽然人人都知道,坏人并不会将“我是坏人”写在额头上,更不会目露凶光、一脸狰狞地走来走去,生怕天下人不知道自己是坏蛋,但是人们刻板地认定,那些面相比较凶狠的人更容易站在“坏人”的队列里,而面容干净、斯文有礼的人,即使是衣冠禽兽,也会暂时地划入“好人”的队列里。

俗话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否和相貌、气质有关呢?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在他的“天生犯罪人”论里提到过类似的观点。他研究犯罪人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特征,找到了一些异常的体貌特征,比如他认为,犯罪人具有较大的下颌和颧骨,耳朵的大小与正常人不一样,窃贼的鼻子歪长着,鼻孔向上或扁平,杀人犯的鼻子则像鹰鼻或鼻子顶部肿胀,等等。

其实不只是西方犯罪学研究有这方面的论断,中国传统的面相分析更精于此道。重庆持枪抢劫案嫌犯周克华被击毙后,有人对他的面相做了一番细致的分析:他的骨感突出,颧骨略露骨,两腮无肉,腮骨有小外张;眉毛短、稀薄、眉尾不聚,明显的眉压眼;印堂塌陷,天庭不饱满……如此种种,决定了他性格急躁,心胸狭窄,做事冲动,有不服输的精神,但是无法聚敛财富,事业也不顺……

可是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仅从外表分析面部表情等细节,并不能准确而全面地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当人们通过照片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凶狠或者急躁与否时,其猜测、分析的结果和蒙差不多。可以说,并没有实证证据表明某一部分的体貌特征与人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对于相面大师头头是道的分析,我们大可一笑置之。想从面相上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犯罪的基因或者犯罪的过往,对目前的犯罪学家和心理学家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任务。

所谓“相由心生”这种事,不只来自当事人的心境,更来自观察者的心境。当有人说,“我看他第一眼就知道他是一个聪明干练的人”,“聪明干练”当然不止来自长相,还与穿着打扮、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有关,这些表现是能够反映人们性格的细节。会出现如此判断,自然与心理学的刻板印象有关。穿着整洁、正式,向人传达一种靠谱的信息,而那些面容严肃、不苟言笑的人,则给人领导者、指挥者的印象,这是基于较全面信息进行的判断。

如果单就五官来说,从外貌特征判断人的内在难免会受到偏见的影响。光环效应告诉我们,人们不自觉地对“颜值高”的人抱有好感,倾向于将善良、聪慧、勇敢等标签贴在他们身上,认为他们工作能力强,性格友好,对于颜值不高的人或者在相貌上存在缺陷的人,则抱有恶意的看法。上文提到的成奎安、张耀扬等人,无法摆脱反派角色,正是偏见作用的结果。戏剧是戏剧,现实是现实,如果照着戏剧的公式或者面相学的公式来寻找罪犯或者潜在罪犯,恐怕要滑天下之大稽了。

天生犯罪人——基因与犯罪

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有一对普通的夫妇——尼克·兰德里根和多特,他们在1962年收养了一个男婴,并为他取名杰弗里。多特是个十分负责的母亲,在照料孩子时十分细心,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除了杰弗里这个养子外,多特还有一个女儿。虽然杰弗里并不是多特的亲生儿子,但在两个孩子的教养上,多特却表现得一视同仁。

杰弗里在出生后不久就被亲生母亲抛弃在一所孤儿院门前,他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毫无印象。不过可怜的杰弗里却在8个月大的时候,遇到了一对善良的夫妇,即兰德里根夫妇,他们愿意收养杰弗里。这意味着,杰弗里将来会在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中长大。

随着杰弗里一天天长大,多特开始发现她的儿子是个天生的惹祸精。多特发现杰弗里的脾气非常暴躁,而且他似乎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气,常常因为情绪失控而惹祸。到了杰弗里10岁左右时,多特发现她根本管不住这个孩子了。杰弗里小小年纪便开始喝酒,喝醉了就到处闹事。

有一次,杰弗里居然私闯民宅,在别人家里到处乱翻,甚至还企图撬开保险柜。不久后,杰弗里就被送进了警察局。由于杰弗里年纪尚轻,再加上是初犯,警察教育了他一番后,他就被父母领回了家。

这次的遭遇并没有让杰弗里有所收敛,他反而变得更加猖狂。去学校上课对杰弗里来说十分困难,他频繁地逃学。后来,杰弗里还沾染上了毒品。为了买毒品,杰弗里开始偷车。杰弗里并不是一个懂得反侦查技术的熟练犯罪分子,他的犯罪行为基本上都是随心所欲,为此他总是被警察拘留。不过由于罪行较轻,杰弗里很快就会重新获得自由。

一次次的拘留,并未阻止杰弗里的越轨行为,他仿佛天生就是来犯罪的,总是到处找别人的麻烦。杰弗里有个好朋友,两人关系非常铁,他的朋友还曾表示希望杰弗里能担任他即将出世的儿子的教父。但在一次喝酒中,两人却意外发生了争吵,最后杰弗里拿出一把匕首,刺向了朋友的心脏部位。这次的犯罪行为相当严重,杰弗里因此被起诉,最后因为二级谋杀被关进了监狱。

按照法庭判决,杰弗里接下来的20年人生都将在监狱里度过。但一次意外发生了,不安分的杰弗里在被关押了7年后选择了越狱,而且,他居然成功了。

获得自由后,杰弗里便开始在街头游荡。如果那7年的监狱生活真的让杰弗里改过自新了,那么他完全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但显然杰弗里并没有学会控制自己,他再一次和他人发生了争执,并采用了杀人的方式来泄愤。这一次,杰弗里并未一刀致命,而是将被害者用电线缠住,然后慢慢地用刀子在被害者身上制造伤口。当被害者被人发现的时候,他的身体布满了让人触目惊心的伤口。在杀死被害者后,杰弗里还故意把两张小丑牌扔到被害者的身上,似乎在嘲笑被害者。但显然,杰弗里并不是一个具有很强反侦查意识的罪犯,警方在案发现场找到了杰弗里的指纹。很快,杰弗里就被警察抓住了。这一次,杰弗里被判处死刑。

在等待执行死刑的时候,杰弗里在监狱里认识了一个人。这个犯人觉得杰弗里非常面熟,很像他曾经遇到的一个死刑犯。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杰弗里和那个死刑犯的关系居然是亲生父子,当然只是生理学上的父子关系,两个人从未见过面。

杰弗里的生父是达雷尔·希尔。达雷尔与杰弗里虽然素未谋面,但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人生轨迹。达雷尔和杰弗里一样,好像天生就是来犯罪的,早早地就开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还有毒瘾,也曾因杀人而入狱。最令人吃惊的是,达雷尔也有过越狱的行为。此外,达雷尔与杰弗里的长相也十分相似。

这种惊人的相似性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基因和遗传。不过最令人吃惊的事情还在后面,达雷尔的父亲,即杰弗里的祖父老希尔也是个惯犯。老希尔死在了警察的枪口下,当时他因为抢劫而被警方追捕,最后被击毙。

这个案例似乎告诉我们,犯罪行为不仅仅是后天环境所造成的,还与人的基因密切相关。有些人似乎从一出生开始就携带着犯罪基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天生犯罪人。老希尔和达雷尔成长的环境很糟糕。一个人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且犯罪行为丛生的环境里,那么他长大后犯罪的概率将会大大增加。这种观点被许多人所接受,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对犯罪行为追根溯源的解释。但杰弗里的案例显然证明了这种观点并不准确,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足、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按理说他应该成长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但他却走上了和生父、祖父一样的犯罪道路。这似乎在说明,一个人到底是否会犯罪,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基因。

人是群居动物,于是便出现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是由许许多多的个体所组成的。身为群居动物,我们每一个个体会受到群体的保护,以免遭外敌的伤害,但同时我们每个人必须遵守这个群体的规则,这样人类社会才能有序地发展下去。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遵守规则,不会轻易向规则挑战,不然就一定会付出代价。但总有一些人会触犯规则,这些人通常都是犯罪分子,他们会被关进监狱,甚至接受法律的制裁被处死。对于研究犯罪行为的专家来说,许多人都认为犯罪行为与遗传基因并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根本没有所谓的“天生犯罪人”。许多专家都认为环境因素才是导致犯罪的根源所在。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主要体现在大脑的发育上,人在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大脑会继续发育。这意味着人从出生开始,就被周遭的环境所影响。如果一个人的早年生活十分贫困且充满了暴力,那么他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愤怒和冲动。

不过我们同时也会发现,在相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却有着不同的性格。这说明,环境并不具备决定性的作用。就好像上述案例中,多特有一对儿女,这两个孩子在相同的家庭环境下长大,但杰弗里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找到了好几个被收养长大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亲生父亲有犯罪记录,但养父母却身家清白。研究者想知道,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的人生轨迹是与亲生父亲更接近,还是与养父母更接近?研究的结果证明,养育环境在基因面前败下阵来。这些孩子在长大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很大。相反,如果亲生父母身家清白,被遗弃的孩子长大后一般不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群荷兰女性发现,她们家族中的男性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些男性不仅有学习障碍,还有很强的攻击性,不少男性会成为纵火犯、强奸犯或杀人犯。

遗传学家汉斯·布鲁纳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便开始着手研究。1993年,布鲁纳公布了研究结果,这个家族遗传性的犯罪行为,与一个基因的变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变异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他还为这个变异基因取了一个代号,即MAOA。这个研究结果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说明人类的攻击行为与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家族的男性之所以一直延续犯罪行为,就与MAOA有关。后来,记者安·吉布森将这种基因称为“战士基因”。

随着研究的深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凯文·比弗将MAOA进行了细分,即MAOA-L和MAOA-H。其中,MAOA-L不怎么活跃,呈现出惰性的特质;而MAOA-H则比较活跃。

拥有MAOA-L基因的人,很容易出现焦虑、赌博、吸烟、酗酒、注意力薄弱、厌食等行为,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特别是拥有此种基因的男性更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很可能成为犯罪团伙的一分子,还喜欢携带武器。

拥有MAOA-H基因的人,则更爱冒风险,容易从事高风险的经济行为。

由此看来,拥有战士基因的人就是所谓的天生犯罪人。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天生犯罪人生下来就注定会犯罪,应该从一出生就被关进监狱里?当然不。例如《天生变态狂》的作者詹姆斯·法隆就是一个拥有战士基因的人,他也是犯罪家族的一分子,祖上的专长就是暴力犯罪。但法隆却并未成为一个犯罪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神经科学家,有着美满的家庭和事业。在这本书中,法隆提到了后天教养的重要性,他认为像他这样的天生犯罪人之所以没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父母所提供的成长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中。

那么为什么杰弗里会走上和法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呢?除了杰弗里外,还有许多像杰弗里一样的人,其生父是犯罪分子,虽然他们被正常的家庭收养,但依旧走上了和生父一样的犯罪道路,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真的是基因在起作用吗?可能有基因的影响,但并不完全是。因为许多人忽略了产前环境的影响,即这些天生犯罪人在母亲子宫里所受到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一个胎儿必须在母亲子宫里待上10个月才能呱呱落地。这是所有人最舒适的一段时光,尽管这个时候还没有记忆,因为母亲的子宫为胎儿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如此吗?如果遇到不负责的母亲呢?通常来说,天生犯罪人的父母都有犯罪经历。这意味着他们的母亲在怀孕期间,不仅很难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甚至还存在抽烟、喝酒和吸毒的行为,这些都会严重影响胎儿的发育,尤其是胎儿大脑的发育。因此,在这些天生犯罪人出生后,即使他们被正常的家庭收养,他们的大脑已经与正常的婴儿不同了。虽然每个人在母亲子宫里只待10个月,但这10个月的影响却是巨大且深远的,尤其是大脑生理上的损害,是无法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的。

总之,基因与环境在犯罪行为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犯罪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决定的。准确地说,犯罪行为是这两者交互作用的产物。

失控的大脑——酒精、毒品与犯罪

2016年4月16日,山东省潍坊市的一名市民在寒亭区的一条河里发现了人类尸体的碎块,于是便立刻报警。警方马上展开侦查,经过一番努力后,认定这是一起母女被杀案。随着河里所发现的人体尸块越来越多,当地居民开始人心惶惶。因此,这起性质恶劣的谋杀案引起了省、市、区三级公安机关的高度重视,还成立了“4·16”专案组。

专案组为了能尽快破案,开始了大范围的排查工作。根据发现尸体的地点,专案组确定了19个村庄,认为嫌疑人应该就在其中。在排查工作进行过程中,专案组的其他成员还调取了尸体发现地周围的监控视频,以寻找可疑人员和车辆。当然,验尸的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专案组还向全国发布了“协查通报”和通缉令,并利用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来寻找可疑人员。如果有人能向警方提供有价值的线索,那么将会得到现金奖励。其中,提供受害者身份的奖励人民币5万元,提供与犯罪嫌疑人相关的重要线索的将会获得1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5月21日,警方终于确定了死者的身份。死者是一对母女,母亲44岁,女儿17岁。很快,犯罪嫌疑人的身份也被锁定,是一名48岁的中年男子王某。虽然尸体的碎块是在潍坊市发现的,但犯罪嫌疑人却已经逃到了陕西省渭南市。5月23日的凌晨时分,专案组的警察在一间出租屋内抓住了王某。

王某与年龄较大的死者是情人的关系,二人在2015年开始同居,以合伙包揽建筑零活为生。到了次年3月份,王某与死者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两人经常发生矛盾和争吵,于是就选择了分居。4月5日晚上,王某喝了不少酒,醉醺醺地去找死者母女,并与其发生了争吵。这场争吵毫无意外地演变成了打斗,最终王某杀死了这对母女。在稍微清醒后,王某就开始琢磨怎么处理尸体。他将两名死者的尸体进行了肢解,然后选择晚上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将死者的尸块和衣物都抛到河里。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查,王某开始了逃亡,先是在山东省的其他城市逗留,后来又觉得不安全,就逃到了陕西省渭南市等地。

这是一起酗酒后冲动犯罪的典型案例。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但酒里面所含的酒精却是一种药物,能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虽然酒精从药理上来讲,是一种镇静剂,却可以使人产生兴奋的感觉,醉酒状态下的人也会变得更加冲动。

在不同的文化中,酒这种东西都是社交的润滑剂,有利于人们进行人际交往,还能够使人变得快乐起来。但如果过度饮酒,却容易出现各种越轨行为。其中,酒后驾驶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越轨行为,会给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带来严重的危险。每年因为酒驾而丧生的人不在少数。

不少人在醉酒时还会出现各种不检点的行为。例如,有的人会在醉酒时冒犯警察。2015年的某天,新疆一名男子因酒驾被查,结果他做出了强吻交警并大喊“我爱你们”的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

酗酒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即暴力行为。不少人会在醉酒状态下参与打架斗殴,有的人甚至会暴力杀人。一项实验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好斗的人,常常会在醉酒状态下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

除了酒精外,毒品也会使人出现犯罪行为。2012年5月份,美国迈阿密的警方接到了报警电话,一名男子在一条车流密集的高速公路上做出了十分疯狂的举动,他攻击了一名流浪汉,并开始啃噬这名流浪汉的脸部皮肉,当警方将其击毙时,那名流浪汉的脸已经变得血肉模糊,脸上将近80%的皮肉都被这名男子啃掉了。该男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疯狂的行为呢?他是精神病患者吗?实际上,他是个很正常的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异常的行为,是因为他吸食了一种被称为“浴盐”的毒品。

浴盐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毒品,同时也是一种合成药物,含有不断变化的化学物质,学名为甲卡西酮。浴盐之所以很便宜,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十分简单,理论上一名理工科大学化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很轻松地制作出浴盐。

浴盐是一种兴奋剂,可以轻易地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起来,还会使人大脑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得以提高。凡是吸食浴盐的人,他的精神状态都会改变,会出现狂躁、妄想和暴力等行为。浴盐会使人变得极其兴奋,作用是可卡因的13倍。

浴盐虽然廉价,但所起的作用却十分恐怖。当一个人所吸食的浴盐达到一定剂量后,除了会出现心率剧增、瞳孔扩散等症状外,还会行为失控,沉迷于暴力行为,有时会攻击他人,有时会出现自残行为。这种因浴盐所引发的暴力行为在正常人看起来十分恐怖。因为当一名吸食浴盐的人攻击他人时,会采取类似野兽的方式,直接啃咬对方,就好像电影中的丧尸一样,因此浴盐还被称为“丧尸剂”。吸食者的自残行为尤为可怖,有的人甚至会割开自己的脖子,然后会在死亡前行走或跳跃。这是因为吸食者已经完全陷入了自己的幻想之中,其知觉能力在浴盐的作用下已经大大削弱。此外,吸食者还会出现短期记忆的消失。

最关键的是,在浴盐的作用下,他的力量会大大增加,整个人变得极其疯狂,完全失去控制。2011年,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曾出现过多起因为吸食浴盐而引发的暴力事件。警方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往往会采取击毙的极端方式,因为想要制服一名浴盐吸食者,必须得有至少4个人的合力。

浴盐的吸食者想要恢复正常状态,必须得借助麻醉剂,就连镇静剂都无法使其安静下来。即使恢复了正常,浴盐对其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也会长达数月,才能渐渐消退。

毒品的种类有很多,除了浴盐外,常见的主要有摇头丸、大麻、致幻剂和阿片类毒品,其中阿片毒品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等,这些都是从罂粟中提取出来的。除了这些阿片类毒品之外,还有十分常见的合成阿片类药物,例如美沙酮。在这些常见的毒品种类中,致幻剂和大麻是备受争议的。

在国际上,会把毒品分为两大类,即软毒品和硬毒品。软毒品具有一定的致幻作用,会使人产生依赖,但依赖性较低,其中致幻剂和大麻是典型的软毒品,在戒断时比硬毒品容易。在有些国家,致幻剂和大麻是合法的。例如在荷兰,大麻就是一种合法的药物。

虽然软毒品的成瘾性较低,但如果长期吸食,依旧会出现强烈的成瘾性,一旦戒断,就会出现烦躁、焦虑等各种不良的体验。此外,软毒品和硬毒品一样都会给人的大脑带来损伤,会使人的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降低,还会引起大脑功能的紊乱。这种危害对于年龄较小的吸食者来说会更大。青少年染上毒品后,大脑发育会受到严重的阻碍。青春期是一个发育的高峰期,除了第二性征外,脑部的发育也很重要,其中影响一个人的自控力的额叶皮层就是在这个时期发育并成熟的。此外,精神病研究专家认为,一个人越早染上毒品,他患上精神病的风险就会越高。

性格决定犯罪——人格与犯罪

1988年5月26日,甘肃省白银市发生了一起命案,死者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名叫白某,遇害地点是死者家中。白某是当地一家公司的职员,就住在公司安排的职工宿舍里。案发现场显得十分混乱,柜子里的东西有被人翻动的迹象,不过并未发现财物丢失。白某的颈部被凶手切开,身上还有许多刀伤,上衣被推至双乳之上,下身赤裸。但尸检结果显示,白某有被猥亵的迹象,但并未遭受性侵。警方认为,凶手可能想实施性侵,但碍于作案地点人流量较大,便只能放弃。

白某可能永远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家中遇害,这里是她最熟悉的场所,也是她觉得最安全的地方,而且她的哥哥和妈妈就住在离她不远的一间房里。案发时,正是午休的时候,也是人流量较小且十分安静的时候,如果白某能及时呼救,她的哥哥和妈妈一定会赶来营救,但凶手根本没给白某求救的机会,就切断了她的声带。

警方还发现,凶手还特意清理了现场,地上虽然有凶手的足迹,但很模糊。案发现场的地上还有一个痰盂,里面是血水,凶手在离开前将暖瓶里的水倒进痰盂洗了洗手。此外,地面上还扔着一件红色的衣服,那是白某准备洗的衣服。不过,凶手却在白某的尸体上留下了线索,白某的左腿内侧有一个血手印,这是凶手的右手,其中食指的指纹尤其清晰。

谁也没有想到,这起命案只是一系列连环杀人案的开始,在此后的14年间,当地相继有11名女性被神秘的凶手杀害,这在白银市引起了不小的恐慌。对于年轻女性来说,这个杀人魔就是个噩梦,她们不敢独自出门,也不敢穿漂亮的衣服,尤其是红色的衣服,因为据说凶手偏爱找穿红色衣服的年轻女性下手。

在多起命案中,警方找到了一些相似性。所有被害者都是女性,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到30岁之间,而且都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被害者的尸体也都呈现出某些共同点:颈部被刀切开、全身多处刀伤、双乳裸露、下身赤裸。有的被害者尸体甚至是残缺的,凶手有时会切掉并拿走被害者的双乳、双手或阴部。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凶手还杀死了一名8岁的女孩,这名女孩的乳名叫苗苗。1998年7月30日下午5点多,苗苗的妈妈下班回家,但并未发现苗苗,她以为苗苗出去玩了,于是就开始做饭。

做好饭后,苗苗的妈妈意外发现大衣柜被人打开了一条缝。她并没有多想,只觉得这是苗苗喜欢玩的游戏,就上前打开柜子。结果,她发现柜子里面很乱,而苗苗则窝在衣服里,于是她将衣服抱了出来,然后再去抱苗苗,此时她才觉得不对劲,苗苗毫无反应,而且身子已经发凉。

苗苗的颈部有一条勒痕,应该是被凶手用皮带勒死的。最让人心惊的是,苗苗的下半身赤裸,阴部被撕裂,明显遭受了性侵,而且法医还从苗苗的体内提取到了精子。

在案发现场,桌子上还有一杯水,杯子上留有指纹。这杯水到底是谁倒的,没有人知道,可能是苗苗倒的,也可能是凶手倒的,从而伪装成是熟人作案。

这起女童奸杀案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警方出动了大量警力,公安局领导也都出现在案发现场。虽然四周已经拉起了警戒线,但现场还是围了不少职工和家属,希望了解案情的进展。

在1998年这一年,凶手作案越来越频繁,仅仅这一年,白银市就发生了4起命案。白银市的市民都生活在恐惧之中,为了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白银市加大警力进行巡逻。除了警察外,武警和治安人员,甚至连社区大妈也加入到巡逻的队伍之中。巡逻队伍按照三班倒的值班方式,对白银市的各个街道进行24小时的巡逻。

在之后的两年内,凶手并未作案。但在2000年11月份,白银市的宁静再次被打破,一名28岁的女性在家中被害,她的颈部被切开,双手被凶手切掉带走,裤子被推至膝盖下。

之后的2001年和2002年分别发生了一起命案,而发生在2002年的最后一起命案的地点是宾馆,这与凶手喜欢选择在被害者家中作案不一样。凶手之所以会选择在宾馆作案,与警方的24小时巡逻有很大的关系。

凶手应该是个很有耐心的人,因为除了最后一名被害者,其他被害者都死在了自己家中。房间并未留下撬开的痕迹,凶手应该是直接从正门进入房间的。这说明凶手在作案前,已经对被害者进行了踩点、蹲守和尾随。最关键的是,所有在家中遇害的被害者居住的房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没有自来水和厕所。被害者想要用水或如厕,就必须得出门到公共水房和公共厕所,这给了凶手以可乘之机。

2002年,在当地警方进行排查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了一起未遂的案件,这名女性是所有被凶手盯上的女性中唯一的幸存者。

这位幸存者是一个工人,在2001年的春节期间,这名女工在下夜班后准备回家。途中,该女工发现有一个男人在跟踪她,随即提高了警惕,匆匆往家中赶去,在她准备开门进去的时候,这名男人紧跟着就准备进屋。此时,该女工立刻觉得眼前的这名男子就是传说中的杀人魔,她趁对方还没反应过来就将他推了出去,然后将房门紧紧锁住。

但那名男子并未马上离开。此时该女工十分害怕,在她心绪稍稍平静时,突然在窗口处发现了那名男子,他正冲着她笑,这让女工更加害怕,她立刻给丈夫打电话求救。女工的丈夫很快就回来了。

男子依旧没有离开,在丈夫进门后,他还是在窗前来回地徘徊。这对夫妻感到越来越恐惧,便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立刻赶来,但那名男子已经离开了。途中,警察遇到了一个可疑的男人,但当时并未在意。等到达报警人的家中,听报警人描述完此人的外貌特征后,警察才突然想起了那个与他们擦肩而过的男人,并觉得那个男人就是犯罪嫌疑人。

第二天,警察便在附近寻找犯罪嫌疑人,但找了一天多的时间,都未发现此人的踪影。这让警察更加怀疑,于是警方便增加警力进行排查,但依旧毫无线索,那个人就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警方掌握了一项高科技刑侦技术,即DNA检测。通过检测和比对,警方发现城河村的高氏家族有重大作案嫌疑。为了确定犯罪嫌疑人,警方便开始对高氏家族的每一个成员进行指纹录入和DNA比对。在提取工作进行的时候,一个名叫高承勇的中年男子表现得非常慌张。事实上,此人便是让整个白银市惶惶不安的杀人狂魔。最终,指纹和DNA比对的结果证实高承勇就是凶手。至此,尘封了十几年之久的连环杀人案终于告破。

高承勇所选择的作案地点都是白银市,但他本人却是清河镇人。虽然清河镇和白银市相距很近,但从行政归属上来讲却属于两个不同的地级市。高承勇每次作案后,都会回到清河镇。而警方在进行排查工作时,主要以白银市的居住人口为主。这是高承勇得以逍遥法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承勇是个十分普通的农民,看起来很老实,很难让人将他与杀人狂魔联系起来。认识高承勇的人,也都不相信他就是杀人狂魔。高承勇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他的两个儿子也很争气,尤其是大儿子,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异。

了解高承勇的人,都觉得他是个干农活的好手,力气很大,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只喜欢跳舞,是舞厅的常客。高承勇还曾参与过赌博,最多一次输过一万多。但高承勇却从来不赊欠赌债,在赌博的时候,对手很难从他的面部表情上看到异常的变化。

高承勇的妻子是个非常普通的中年妇女,对丈夫杀人的事情一无所知。最让人不解的是,高承勇的妻子在穿着上很少会选择红色这样艳丽的颜色。据说,当年她嫁给高承勇之前,曾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但她就是看上了高承勇的老实本分,执意嫁给高承勇。

在高家,高承勇排行是最小的,他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在高承勇结婚后不久,他瘫痪在床的父亲突然离世。由于高承勇不善言辞,家产都被大哥分走。在两个儿子相继出生后,高承勇常常会外出打工,夫妻二人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其实在这期间,高承勇一直在不停地杀人。尤其是当高承勇与妻子争吵后,他杀人的冲动就会愈发强烈。

只要有空闲的时间,高承勇就会骑着自行车来到白银市,然后再到街巷间四处寻找独自一人的年轻女性。高承勇在下手前,都会在公共厕所附近观察,然后再尾随被害者回屋。进入房间后,高承勇会迅速地用刀切开对方的脖子,随后对被害者实施性侵。有时,高承勇会切割掉被害者身体的某一部位,在把玩一番后,随手丢到黄河里。

一个人为什么会变成杀人狂魔?一个看起来普通老实的人为什么会残忍地杀害那么多年轻的女性,甚至连8岁的小女孩都不放过?犯罪心理专家认为,这与人的个性和人格密切相关。

人格是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密切相关。人格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就是在说我们每一个人的人格通常都不会轻易改变。除了上述两种特性外,人格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后,其性格特点可能会有所改变。

影响一个人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便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这种气质是心理学上的概念,并无好坏之分。气质这个概念是由古罗马医学家盖伦提出的,主要分为四种,即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第二个因素便是外界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是在被忽视、虐待或放纵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他的人格极易朝着不正常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人格特点时,都会使用类似乐观、消极等词语。那么什么样的人格特点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呢?犯罪专家认为如果一个人具有冲动、攻击性等人格特点,那么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此外,如果一个人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也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

养出来的恶魔——后天教养与犯罪

卡尔顿·加里是一个连环杀手,专找年长的女性下手,作案时常常会殴打和性侵被害者,最后用丝袜勒住被害者的脖子让其窒息而死。除了杀人外,卡尔顿私下里还从事着毒品交易和拉皮条等非法活动。

但在卡尔顿被捕之前,谁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是一个可怕的连环杀手。卡尔顿有着不错的外形,在电视台有一份收入颇丰的工作,他还有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朋友。此外,卡尔顿还是个很孝顺的人,一有空闲就会去照顾自己的姨妈。

最终,卡尔顿还是被抓住了,并被关进监狱。但卡尔顿似乎并不认命,一直在找机会越狱。终于他成功了,不过在从高墙上跳下来的时候不小心弄伤了脚踝。卡尔顿便装作一个普通人到一家诊所治疗。像卡尔顿这样危险的犯人,警方是不可能放任他在监狱外游荡的,于是很快卡尔顿便再次被抓住。不过卡尔顿的脑子很够用,他的智商很高,再一次成功越狱。警方想尽办法终于又将卡尔顿送进了监狱。像卡尔顿这样的人,他完全可以避免犯罪,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为什么他会成为一名连环杀手呢?这与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卡尔顿有一对不负责的父母。从出生起,一直到12岁,卡尔顿从未与父亲见过面,显然他的父亲并不想承担养育卡尔顿的责任。那么卡尔顿的母亲呢?同样不想负责,在卡尔顿出生后,他的母亲就不止一次地想要遗弃他。因此,卡尔顿从小就像一个皮球,被亲戚们踢来踢去,不停地在亲戚和母亲的熟人家轮流居住。这样的成长环境根本无法让卡尔顿拥有安全感,最糟糕的是卡尔顿还经常饿肚子。或许正是因为对母亲的憎恨,才导致他长大后总是找年长的女性下手。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历程。犯罪专家在研究连环杀手时,通常倾向于从杀手的童年经历入手,并且认为杀手的童年都是不幸的,因为杀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间成为杀人魔鬼。

童年时期的创伤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上的,一些人会在童年时遭受虐待。另一种则是心理上的创伤,这种创伤同样是致命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一个完整的幸福家庭非常重要,他会从父母那里获得爱和被爱的能力。与同龄人的相处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

当然也不是所有在早年遭遇创伤的人都会走上犯罪的道路,但家庭的因素的确起着巨大的作用。研究显示,如果一个人无法在一个安全稳定的教养环境下长大,那么他将来犯罪的可能性将会达到20%。更糟糕的是,如果此人的生理尤其是大脑方面再出现某些异常,哪怕这种异常非常细微,那么此人走向犯罪的可能性将会达到70%。也就是说生理的异常再加上糟糕的后天教养环境,会使一个人的犯罪倾向大大增加。

威斯康星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进行过一项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实验结果说明了母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除了食物外,母爱也十分重要。

最初,哈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猴子的智商。但在实验开始后不久,哈洛就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被他饲养在笼子里并与母亲和同类早早就隔离开的幼猴,对地板上的绒布有着极强的依恋心理。幼猴不仅会躺在绒布上,还会紧紧地抓住绒布。实验人员为幼猴清理笼子时,如果将绒布拿走,幼猴就会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

按照当时的心理学观点,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因为当时的许多心理学专家都认为人的需求是逐渐增加的,只有在满足了饥渴这样的生理需求后,我们才会产生爱等更高的需求。既然如此,那么幼猴为什么会那么依恋绒布呢?哈洛对这种现象很有兴趣,便设计了一项新的实验。

哈洛制作了两个不同的“母猴”,代替真正的母猴喂养幼猴,也被称为“代母”。其中一个代母是由铁丝制成的,胸前有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装置;另一个代母是绒布制成的,十分柔软,但却不能提供奶水。

当哈洛将幼猴和这两个代母关在同一个笼子里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幼猴们会整天与绒布代母待在一起,只有在感到饥饿时才会到铁丝代母那里喝奶,随后便很快回到绒布代母身边,并紧紧地拥抱它。

在另一项实验中,哈洛将一部分幼猴与绒布代母隔离开,然后让两组猴子听一种奇怪的声音,还往它们的笼子里放入了一个巨大的玩具。面对同一种情景,两组猴子分别有不同的表现。

和绒布代母待在一起的幼猴,会立刻紧紧地抓住绒布代母,然后趴在它的身上,慢慢地幼猴的情绪就会渐渐平复,因为它从绒布代母那里获得了安全感。相反,另一组的幼猴却十分痛苦,好像瘫在地上一样,不停地抓挠和撞击自己,还伴随着凄厉的尖叫。

在另一项实验中,哈洛将幼猴分成了两组。这两组幼猴的成长环境十分相似,都有充足的奶水和干净的环境。但其中一组幼猴能接触到妈妈,会体验到呵护感和抚摸感,另一组的幼猴则没有这种机会。结果,两组幼猴分别出现了不同的行为表现。对于没有母爱的幼猴而言,这段早年的成长经历给它们带来了长期的伤害,直接影响到它们与其他猴子之间的正常社会交往。

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在人类还在荒野中求生存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帮助我们生存下去并不断繁衍。现如今,人类的生活环境已经大大改变,但这种需求却并未改变,仍然会影响我们的主观感受,比如母爱。在早期人类社会,如果一个婴儿离开了母亲,那么他生存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婴儿只有依靠母亲才能生存下去,于是衍生出了母爱。这种母爱是相互的,既有母亲对婴儿的关心和照料,也有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于是母爱便成了一种不可或缺的心理需求。现如今的社会,即使一个婴儿离开了母亲,依旧能磕磕绊绊地长大,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却因为没有得到母爱,其心理有可能会发生一定的扭曲,造成人格的病态。有的人甚至会成为连环杀手一样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