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祠堂、寺庙、陵墓与名人故居

成都是一个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城市。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在此留下遗迹。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经在此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为了纪念他,成都人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大诗人杜甫曾在浣花溪旁边建起一座草房,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座草堂里完成的。道家圣地青羊宫,也位于成都。每天都有许多虔诚的道家子弟来此参拜老子。

成都还有许多寺庙,昭觉寺与皇家渊源颇深,宝光寺和文殊院香火不断。石经寺里的银杏树已越千年,慈云寺却是外国人所建。都江堰的设计师李冰父子被后人供在二王庙里,飞仙阁里躺的是专门为武则天打造的佛像。三星堆遗址的发掘震惊了世界,什方堂邛窑遗址里藏着古老的瓷器文明……

成都的祠堂

中国一共有几座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诸葛亮而建造的。诸葛亮自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之后,竭心尽力辅佐刘备安汉,鞠躬尽瘁,于公元234年在五丈原去世。他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后世常尊称他为“武侯”,并且修建武侯祠来纪念他。

目前全中国的武侯祠一共有七座,分别是成都武侯祠、陕西勉县武侯祠、河南南阳武侯祠、湖北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

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发生在成都武侯祠吗?

三顾茅庐是东汉末年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一个历史典故。这个历史典故的第一个出处是《三国志》,里面仅有一句话,叫“凡三往,乃见”。后来元末明初时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用文学手段把它演绎成故事,从而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皇叔刘备为兴汉大业求贤若渴,广纳人才,但招来的人才都是二等谋士,不足以成大事。于是在听说了诸葛亮很有才华之后,放下身段,亲自前去南阳卧龙岗草庐里请诸葛亮出山。前两次都没有见着,第三次见到之后,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就为他定了一个三分天下的计策,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个计策成为刘备政权的基本政策。

当时的诸葛亮还是一介布衣,住在南阳卧龙岗上,而且武侯祠是诸葛亮死了之后才修建的,因此三顾茅庐的历史典故不是发生在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的命名与诸葛亮的官职有什么关系?

成都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南门大桥外西侧,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都有上百万的游客来此参观。因为里面纪念的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国丞相。他雄才大略,忠心耿耿,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27岁受刘备邀请出山,一心事主,联吴抗曹,定基蜀中,安汉兴刘。蜀汉政权建立以后,刘备去世,他牢记先主嘱托,为平定中原六出祁山,最终大业未成,于公元234年在陕西五丈原去世,享年五十四岁。生前被封“武乡侯”,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因为他广受百姓爱戴,因此臣民们上书请求为他建立祠堂,世受香火。后主刘禅就下令在汉中沔阳建立了第一座“武侯祠”。到了东晋,李雄在蜀地称王,在成都建立武侯祠。后来桓温平蜀,城内建筑都被破坏,唯有武侯祠幸存。

成都武侯祠自建成之后不断受到全国各地人们的敬拜。历史上的许多文人骚客也纷纷吟诗称颂。最为出名的是诗圣杜甫的《蜀相》。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令后人无限叹息。

武侯祠大门匾额上为什么会写着“汉昭烈庙”?

刘备的谥号叫“昭烈皇帝”,因此顾名思义,汉昭烈庙也就是为纪念刘备而修建的庙宇。但这座庙跟诸葛亮的武侯祠是合在一起的,人们更喜欢把“汉昭烈庙”叫作“武侯祠”。

武侯祠大门

因为刘备称过帝,再加上是汉的正朔,所以历朝历代,他的庙都是朝廷来修。但是诸葛亮的庙不仅朝廷修,民间也有人修。全国各地都有不少的武侯祠,但随战乱,大多数都在战火中被焚毁了。到了明朝初年,只剩下成都的武侯祠有人供奉香火。当时旁边的刘备庙却很冷清,这让蜀王朱椿极为不爽,觉得这是臣下欺主,就以“君臣宜为一体”为名,下令重修刘备庙,把武侯祠废了,只在刘备庙内增加了诸葛亮的祠堂。并根据刘备的庙号,定名为“汉昭烈庙”。明朝末年,刘备庙因战火被毁。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地方政府重修昭烈庙,仍沿袭明代君臣合祀的格局,奠定了今天武侯祠的规模,但是改名为“武侯祠”。清乾隆时期,四川布政史周琬对历史上昭烈庙和武侯祠的兴废做了一番考证,认为武侯祠本来是建在刘备庙的旧址上,不应喧宾夺主,于是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将武侯祠大门匾额换成了“汉昭烈庙”,庙内的诸葛亮殿改称武侯祠。但因为群众早已习惯称之为“武侯祠”,因此虽然大门匾额上写的是“汉昭烈庙”,但群众仍然一致呼为“武侯祠”。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决定遵照民间习惯,定“武侯祠”这一名称为正式名称。但“汉昭列庙”这一块匾额因为是文物,所以就没有去掉,原封不动地安置于庙祠大门之上。

这便是为什么武侯祠的大门匾额会写着“汉昭烈庙”的原因了。

武侯祠唐碑为何又被称为“三绝碑”?

唐碑

武侯祠大门内的唐碑,又称“三绝碑”,是成都最古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碑刻之一。此唐碑本名《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碑帽的云纹雕饰,具有唐代石刻艺术特点。其石质为峡石。碑文共24行,每行约50字,楷书。

碑文的作者是唐代中后期著名的政治家裴度。元和二年(805年),成都动乱,唐王朝派相国武元衡出任剑南四川节度使前往镇压,裴度作为幕僚随行。裴度一直想撰文颂扬诸葛亮,到成都游武侯祠后,敬仰之情不可抑制,于是就写了这篇碑文。碑文总共分序文和铭文两部分。序文开篇处,裴度盛赞诸葛亮兼具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是千古罕见的政治家。铭文的末尾,又称颂诸葛亮的功德如高山流水,万世长存。

这篇文采斐然的铭文写出后,名动天下,然后又请书法家柳公绰来书写。柳公绰是楷书中柳体创始人柳公权的哥哥,其人笔法浑厚,笔力苍劲,虽然书法成就比不上柳公权,但自具风格。再加上刻工鲁建,刀法谨严,超群绝伦,故该碑有“三绝”之誉。

诸葛亮殿里真的刻有“诫子书”吗?

诸葛亮殿属于成都武侯祠中的一部分,殿内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位于最左侧的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右侧是他的孙子诸葛尚,位于中间的便是诸葛亮了。诸葛亮的塑像,手中拿着羽扇,头上戴着纶巾,神态非常洒脱。诸葛亮殿前放置了一座在明代铸造的财童抱口凤鸟纹铁炉,殿的左、右两侧分别建有钟楼、鼓楼一座。在殿的中间,则有一副攻心联,历代的伟人对它都非常重视。诸葛亮殿侧的走廊上,有一块极为醒目的碑刻,它就是“诫子碑”,碑上面所刻的就是著名的《诫子书》。

诸葛家族中,不仅诸葛亮公忠体国,为世人所敬仰,且他儿子诸葛瞻也继承了诸葛亮的风范,为蜀国鞠躬尽瘁,做了很大的贡献。可是当年诸葛亮死的时候,诸葛瞻仅仅七岁,那诸葛亮是通过什么来教诲自己的儿子呢?那就是《诫子书》了。

《诫子书》是一封家书,是诸葛亮临死时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诸葛亮把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都写在这封家书里,希望儿子能够感受到一个父亲对他的谆谆教导以及无限期望。就是这些言简意赅但是却充满理性智慧的文字,把诸葛亮对儿子的伟大父爱充分表达出来了。

现在,《诫子书》已经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虽然它的文章篇幅不大,但却充满了智慧。文章中讲述了修身养性最重要的就是在“静”中体悟,对“静”字进行了论述。同时,一个人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躁”,所以在为人处世以及学习的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怠惰险躁。就像《诫子书》中所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刘备殿中为何没有刘禅的塑像?

游览汉昭烈庙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里面只有刘备的塑像和其孙子刘谌的塑像,却没有后主刘禅的塑像,这是为何呢?

武侯祠刘备殿

蜀国后主刘禅,小名阿斗。17岁即帝位。由于先帝白古城托孤,辅臣诸葛亮鞠躬尽瘁,事必躬亲,不让刘禅操一点儿心。因此刘禅整天无所事事,在后宫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亲政后不久,他宠信宦官黄皓,残害忠良,罢黜贤人,亲近小人。公元263年,魏军大兵压境,他不顾儿子刘谌以死相抗,自缚其身,率先投降了曹魏。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封安乐公。但他依旧成天怡然自得,丝毫没有亡国之君的哀伤模样,真不知长的什么心肝!

有一次,晋主司马昭宴请他,特地安排演奏蜀国乐舞,以试探刘禅的反应。结果在场的蜀国旧吏无不怆然,唯独刘禅却喜笑自若。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竟然答道:“此间乐,不思蜀!”遂为天下笑。而他的儿子刘谌却在城破之前先杀妻儿然后自杀,以殉国难。跟其父刘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宋朝以前,刘备庙里有刘禅的塑像。但在宋真宗时,由于人们痛恨民族败类秦桧之流,同时,也痛恨如阿斗这种无志气、无名节之辈,因此益州知事为了顺应民意,便下令拆除刘备庙内的刘禅塑像。到了明朝初年重修刘备庙时,也曾考虑过重塑刘禅的塑像,但是随即就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对,认为刘禅根本就不配被后人敬奉香火,远不如他的儿子刘谌。考虑到刘备殿内只有刘备一个人的塑像,显得太过孤单,而民间又对刘谌敬重有加,于是就增塑了刘谌的塑像。此格局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因此,至今刘备庙没有刘禅的塑像。

望丛祠的建筑风格与一般祠庙有何不同之处?

望丛祠,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倘若不了解古蜀国的历史,就会很奇怪怎么有这么一个祠堂。其实,“望”和“丛”指的是两位古蜀国的先王,分别是望帝和丛帝,这个祠堂,就是专为纪念他们而建的。那么,它和别的祠堂有何不同呢?

望丛祠

春秋时期,望帝杜宇在蜀国建立了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首都——杜鹃城,就是现在成都市郊区的郫县。他教人农耕,使古蜀国人民从山林游牧生活发展成为农耕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因此人们都把他视作农神,每年春耕的时候都要祭拜他。后来,岷江大发洪水,望帝治理不住,就派丞相鳖灵去治水。鳖灵治水很有一套,很快就把洪水治理好了,解救了百姓的厄难。望帝看他这么贤能,就把帝位禅让给了他,视为丛帝。水患平息之后,百姓们又能安居乐业了,蜀地也因此得以更好地发展,于是为了纪念这两位帝王,就给他们建了祠堂,以示人们不忘先王恩德。

望帝祠本来在都江堰灌县,丛帝祠在郫县,二帝的祠堂是不在一起的。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齐明帝把望帝祠从灌县迁到了郫县,跟丛帝祠合在了一处,称为“望丛祠”。因此它是唯一的一祠祭二主的祠堂,这也是它跟其他祠堂的区别之处。

杜甫草堂是杜甫为了避难才建的吗?

成都的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为躲避战乱而建的。“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妻带小从长安入川,来到成都,在浣花溪的旁边,盖了一座小茅屋。他称之为“草堂”。那首千古流传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写的就是这座茅屋。

杜甫草堂

后来由于发生了一些变故,曾经帮助他的朋友去世了,不能再庇护他,杜甫的生活难以为继,只好离开了成都。这座草堂很快就被损坏了。到了五代时期,诗人韦庄前往浣花溪寻找草堂,见到只剩遗址,于是又重新修葺,这才初具规模。后来经宋元明清明几代多次重修,最终奠定了现在的格局。如今的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行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飘摇草堂中的杜甫,自顾不暇,还能为天下人着想,其高尚的人文情怀已超过诗的本身意义,更加令人敬佩。

工部祠的命名跟杜甫的官职有何关系?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现存杜诗一千四百多首。

当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携带家属从甘肃南部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修建了一座茅屋,在这里居住了四年多的时间。如今,当年的那个茅屋已经不存在了,后经世人原址重修扩建而成现在著名的杜甫草堂,而工部祠,就是杜甫草堂中的一处景观。那您知道工部祠是如何被命名的吗?

杜甫的一生仕途不顺。天宝六年(747年)的时候,唐玄宗昭告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于是杜甫就进京赶考,但当时的权相李林甫整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因此落榜。杜甫因为有着政治理想,不得不另辟门路,转走权贵之门,但过了十年后还是没有结果。后来,唐玄宗为了进行太清宫、天地以及太庙的祭祀大典而广纳礼赋,而杜甫的《大礼赋》得到了玄宗的赏识,从而得到一个做官的机会。但因为当时朝廷上小人当道,所以杜甫并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只做过一些没有什么用处的小官。在他做的这些官中,最大的官职就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就有了“杜工部”这个称号了,而工部祠也是因为这个官职而命名的。

浣花祠堂是为了纪念杜甫的夫人而修建的吗?

杜甫草堂自南大门走进之后,经过“草堂影壁”前行几十米,就可看见一处院落,门额上写着“浣花祠”。于是很多人就联想到,这是不是杜甫夫人的祠堂呢?

不,其实祠堂另有其主。

浣花祠堂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说是有一位姓任的姑娘,在浣花溪边,替一个全身长满癞疮的和尚洗了一件脏兮兮的袈裟,于是溪水里就长出了一朵朵莲花。这位姑娘长大后,被当时镇守西川的节度使崔宁纳为小妾。大历三年(768年),崔宁奉旨入京,留下其弟崔宽守城。沪州刺史杨子琳乘机发动叛乱,率精兵数千趁着成都守备力量空虚,攻占了成都。崔宽力不能敌。千钧一发之际,任氏拿出家财十万,招募死士上千人,然后亲自披挂上阵,率领部队向杨子琳发起进攻。她的英勇举动吓住了叛军,再加上城里粮草匮乏,叛军弃城而逃。由于任氏保卫成都有功,因此被朝廷封为“冀国夫人”。虽然在两唐书里都没有关于任氏受封“冀国”的记载,但唐代诗人岑参的佚诗《冀国夫人歌词七首》,里面有记载其事。而且任氏受封时,岑参正在蜀中,所言应是可信的。

冀国夫人任氏以一介女流,羸弱之体,保卫了成都,因此受到人们的格外尊崇,于是为她立祠纪念。因为任氏从小在浣花溪畔长大,所以就把她的祠堂建在浣花溪边,与杜甫草堂和梵安寺(今草堂寺)相邻,其祠称“冀国夫人祠”。但因任氏生平事迹多与浣花溪有关,因此人们多称她为“浣花夫人”,称其祠为“浣花祠”,这样显得更亲切,也更具传奇色彩,而且自唐代开始,成都人就开始兴起了“浣花日”这一春天的游赏活动。所谓“浣花日”,即农历四月十九,传说中是任氏的生日,其实也是为了纪念任氏。

青羊宫举办花会的日期仅仅是因为老子的生日吗?

青羊宫

成都每一年都会在青羊宫举办花会,也称“花市”。这是一场关于花的盛会,成都遍植的海棠、梅花、玉兰、山茶、迎春等均享有盛名。每逢此时,城乡居民们都来赶集,卖花、赏花、赛花、交换品种和学习种植技术。游人如织,盛况空前,诗人陆游曾经描绘过这种场景: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这场花会的日期是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又是道教始祖李老君的生日,所以自唐代以来,就在此举办庙会。又因为二月份正是成都风和日丽的好时节,天朗气清,百花盛开,所以又说二月十五是百花的节日,民间年年在此举办花会。

青羊宫八卦亭的石柱上为何会有“手印”?

青羊宫的三清殿与混元殿之间有一座八卦亭,它是青羊宫的一个代表建筑物。据说本是一座草亭,于同治、光绪年间修建成型。八卦亭建于重台之上,石基分为三层,依次为方形、八角形和圆形,跟道教所主导的天圆地方、阴阳相生、八卦相合的义理相契合。八卦亭通体都是木石结构,由内外16根石柱支撑,亭高20米,宽约17米,共两层,屋面覆盖黄、绿、紫三色琉璃瓦,屋顶装饰着琉璃葫芦宝鼎。其中8根外柱是浮雕镂空滚龙抱柱,是极为罕见的石雕珍品,鬼斧神工,气势非凡。在朝向三清殿的那根石柱的盘龙图案中,有一个拳头印,显得极为神秘,那么,这个拳头印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在八卦亭的重建工程将要完工的时候,雕于亭子内正对着三清殿的右首石柱上的盘龙复活,想要离柱升天。恰好被道长发现,便以一记神拳将它钉在石柱上。从此,这条龙身上就留下了一个拳头的印记,至今还清晰可见。后来每次加修,工匠们都刻意保存着这个拳印,让八卦亭多了一些传奇的味道。

青羊宫三清殿上的大柱有何玄机?

青羊宫,位于成都西南郊,在它的附近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如百花潭、武侯祠、杜甫草堂和二仙庵等。据说,在三国时期它曾被命名为“青羊观”,到了唐朝之后又被两度改名,宋朝的时候才被还原为“青羊宫”,而三清殿就是青羊宫的主要建筑之一了。那您知道青羊宫三清殿上的大柱有什么玄机吗?

三清殿,又被叫做无极殿,是在唐朝时被建造而成的,后来在清朝康熙年间又被重建。三清殿的地基是一个正方形,总共有一千六百平方米。有一些艺术木雕被雕刻在它的外檐柱上,做工非常细腻。还有一幅由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所写的对联,上面写道:“福地卧青牛石室烟霞万古,洞天翔白鹤蓬壶岁月千秋。”在它的殿前两侧分别放置了一钟、一鼓,钟为“幽冥钟”,据说是明朝时期铸造的,重三吨左右。而鼓则是在初一、十五或者重要大典的时候用。

三清殿,顾名思义,就是供奉道教领袖三清的。在大殿的正中间端坐着三清的雕像,而在大殿的两侧就是三清的弟子们,即十二金仙,他们分别是赤精子、广成子、道行真人、玉鼎真人、慈航真人、普贤真人、太乙真人、惧留孙、黄龙真人、灵宝大法师、文殊广法天尊以及清虚道德真君。

在三清殿中还有一样建筑物特别醒目,就是殿内的大柱。因为这些大柱的缘故,三清宫显得特别宏伟。它们总共有三十六根,其中有八根木柱,二十八根石柱。据说,当初在建造它们的时候分别对应着天山的神仙,那八根木柱对应着的是道教的八大天王,而那二十八根石柱则是代表着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也就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冀、轸。这就是青羊宫三清殿石柱中包含的玄妙所在。

青羊宫里两只铜羊有什么来历?

青羊宫里有两只铜羊,位于主殿三清殿中,右侧的那只是道光九年(1829年)道教的信徒所赠,左边的是清代大学士张鹏翮所赠。

青羊宫的铜羊

大学士所赠的那只独角铜羊十分奇特,它虽然是羊,却只有一只角,最奇怪的是,它拥有十二属相的特征,有羊胡、牛身、鸡眼、鼠耳、龙角、猴头、兔背、蛇尾、猪臀、狗肚、虎爪、马嘴。这只铜羊是张鹏翮从北京买的,然后在雍正元年(1723年)的时候,赠给了青羊宫。底座上铭刻了一首诗,是“京师市上得铜羊,移往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似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落款为“信阳子题”,信阳子是张鹏翮的号。因为这只铜羊似羊非羊,凡是非常之物,都有灵异之处,因此百姓们都传说起来,说摸青羊可求福祛灾,尤其是妇女摸青羊就会生男孩。民国时文人刘师亮在《成都青羊宫花市竹枝祠》中云:“闻说铜羊独出奇,摸能治病祛巫医。求男更有新方法,热手摸它冷肚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