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我一开口,就能说服所有人:诸葛亮说话之道
- 盛安之
- 1677字
- 2018-05-30 10:49:37
演讲与口才是历史的宠儿。
古希腊演讲大师德摩斯第尼认为:“雄辩的口才,比准确的子弹更有力;弹无虚发的子弹,敌不过锐利如刀的辩才。”春秋战国时期,演讲风气盛况空前,像孔子、孟子、苏秦、张仪,等等,都是能言善辩、才学出众的人物,实际上也都是一些很了不起的演说家。读过先秦文学的人都知道,那一篇篇流传于世的文章,就是这些演讲家的演说词或狡辩词。
您眼前这本口才书,将带领您换个角度看《三国演义》,换个角度淘尽天下英雄!看三国,有人看关羽耍大刀,有人看张飞耍长矛,有人看吕布戏貂蝉,有人看周瑜烧赤壁,有人看曹操令诸侯,有人看司马吃三国……唯独诸葛亮,只有一把鹅毛扇,只凭一张嘴,却从头到尾都是故事的主角。因此,也有人说看三国,只是为了看一个人——诸葛亮,看他那神鬼莫测的智谋,看他那挥洒自如的风度,也看他那纵横捭阖的人生。
刘备三顾茅庐后第一次见诸葛亮时,算得上是对他的第一次面试。诸葛亮以完美的口才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形势: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应用为援,荆州、益州应取。这番面试演讲,即闻名天下的隆中对。如此的口才,说出了一番长篇大论的完美的对策,让刘备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
曹操百万雄兵压境时,孙权的文臣武将分为投降派和主战派。刘备要想联孙抗曹,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曹兵不可战胜论、降曹自保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绝非是一件易事!主张联刘抗曹的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这群谋士,诸葛亮以完美的口才分别反驳了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峻、程秉等人的问难,以致“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从此,诸葛亮舌战群儒家喻户晓。
诸葛亮在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时,很聪明地抓住了孙权一向以英雄自居的心理,使用了言语激将法。孙权被诸葛亮的一番话激励得热血沸腾,当即表态,与刘备联合起来抗击曹军。
面对犹豫不决的周瑜,诸葛亮先顺着周瑜的话,说他投降是对的,然后建议他把大小二乔送给曹操。把周瑜气个半死,而诸葛亮还佯作惶恐之状曰:“亮实不知。失口乱言,死罪!死罪!”
周瑜死后,诸葛亮到柴桑口吊丧,读了一篇祭文,读完还伏地大哭,泪如涌泉,哀恸不已,使得众将相谓曰:“人尽道公瑾与孔明不睦,今观其祭奠之情,人皆虚言也。”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亦为感伤,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周瑜死了还得不到同情!
诸葛亮劝刘备称王,言辞虽然很短,但却让刘备觉得推辞不过,好像非得答应不可。诸葛亮后又劝刘备登基,不仅表现了其直抵人心的完美口才,也表现了他体察入微的心理洞察能力。今天的经理人若能把这些精妙之处应用于董事会上的腾挪转和,想必是大有裨益的。
最能体现诸葛亮“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的是骂死王朗。试想两军对垒,活生生把一个人骂死,这就是天才演说家呀!王朗一开始还大笑,听到后来竟“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
一部三国,书生诸葛亮成大事靠的是说话的功夫,他的大谋小计都凭借他的口才得以实现,因此有句歇后语叫“诸葛亮下江东——全凭一张嘴”。
的确如此,诸葛亮的口才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成为后世几千年学习的对象和能言善辩者的楷模。
当代的我们,处于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口才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公关谈判需要口才,调解矛盾需要口才,表现自我需要口才,就连讨价还价也需要口才,口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已经是生存的一项重要本领。如果可以不动干戈,以口谋胜,相信很多人会选择动动嘴皮子,而不是绞尽脑汁!
因此,在为人处世、谋生求利时,我们需要练成一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本领,不仅要会说直话,也要会说隐语;不仅要会说硬话,也要会说软语;不仅要会讲实话,也要会说趣话;不仅要会说正话,也要会说反话。一个既能言善辩又修养高雅的人,在生活中会如鱼得水,事事如意!
曾有人说,诸葛亮是中国人练就口才的活教材。的确,诸葛亮的说话艺术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智慧和真功夫,只要多加体会、多加品味和练习,我们现代人也能像他一样成就一番事业、留下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