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三五”江苏区域发展新布局研究
- 张颢瀚 沙勇主编
- 1630字
- 2021-04-02 11:15:08
三 “十三五”时期淮海城市群建设的关键措施
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决定着徐州在推进全省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替代地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十三五”时期,徐州将以推动淮海城市群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两个率先”的主抓手,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全力实现国家和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布局。
(一)进一步加大徐州城市规划建设力度,增强中心城市发展活力
一是尽快完成《徐州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规划建设更大规模特大型区域性中心城市。徐州预计2020年市区人口增加到400万,全市户籍人口城市化率达68%以上,形成以徐州特大城市为龙头,5个中等城市为骨干、30个重点中心镇和小城镇为基础的“1530”城镇体系。二是加快城市建设步伐。继续增加投入,大力实施“三重一大”工程,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完善城镇管理体制,打造城镇宜居环境。着重完善城市布局和形态,推动铜山区和贾汪区加快融入主城区。三是深化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加徐州中心城市发展活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实现常住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城市人口住有所居;深化资金保障机制改革,实现城乡建设资金的多元化、可持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改革,提高城市生态文明;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改革,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
(二)进一步实施“八大中心”功能规划,提升徐州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
以徐州为主要枢纽,全力构筑联系全国主要城市的长距离运输体系、联系群内城市的城际运输体系、支撑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打造淮海城市群的交通中心;以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煤盐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千亿元工业产业,商贸、物流等五大千亿元服务业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打造淮海城市群的产业中心;围绕区域性“品质消费中心、商品集散中心、流通组织中心、服务增值中心、商贸创新中心”五大功能,全力推进徐州现代商圈集聚流通资源、健全服务功能、提升发展水平,打造淮海城市群的商贸中心;通过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培育龙头医院,加强优势重点专科建设、医学教育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强化淮海城市群医疗中心地位;围绕“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技能型人才培育、高等教育集聚、教育人才培养”四大高地建设,以教育现代化为引领,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淮海城市群的教育中心;以构建无障碍的旅游协作区为目标,深化区域合作,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淮海城市群的旅游中心;大力实施“招金引银”战略,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金融资源集聚能力,建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环境优良”的淮海城市群金融高地;创新体制、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打造淮海城市群的文化高地。
(三)进一步夯牢基础,促进城市群合作
一是交通相连。以淮海城市群同城化为目标,以区域通勤、产业协作为导向,依托现有区域交通网,建立以徐州为中心、辐射整个淮海城市群的城际客运系统和物流协作系统。加快徐兰客专建设,推进徐宿淮盐、徐州到淮北、徐州到连云港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建设开工。加快徐连运河项目前期调研,争取早日立项;深化区内连云港港、徐州亿吨大港等的合作,促进货运代理联动,逐步实现河海对接、运力内迁。城市内部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多层次公交系统和城乡客运系统。二是产业相通。以重点领域产业转移为重心,开展共建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和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丰富区域承接产业转移对接活动;联合制定《淮海经济区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加快宿州萧县—徐州泉山经济开发区、淮北杜集区—徐州泉山区等跨省合作共建园区建设。三是文化相融。深入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发挥“汉风文华奖”激励导向作用,着力改革文化体制,整合区域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进淮海文博园、动漫文化产业园等园区建设,在文化相融中逐步实现成果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