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日本海军的近代化

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陆海军的实力也不断加强,其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急剧膨胀。日本侵略中国台湾、吞并琉球、觊觎朝鲜半岛导致与中、俄的矛盾日益突出。1882年在朝鲜的发生的“壬午事变”是日本同中国矛盾激化的公开宣示,随之日本便将中国视为第一假想敌。

从海军力量对比来看,1890年清国的海军实力排名超过日本,铁甲舰、非铁甲舰以及鱼雷艇的吨数在数量上都优于日本。日本政府为对抗清朝海军,1883年2月通过了总额为2400万日元以八年为期的军备扩张案,计划建造包括大型军舰5艘、中小型12艘、鱼雷炮舰12艘在内的合计32艘的军舰,1886年发行海军公债1700万日元,通过了用三年建造包括一等铁甲舰在内的各类舰只54艘,合计66300吨的军备扩张案。小山弘健、浅田光輝:《日本帝国主義史》(上卷),東京:新泉社1985年版,第36—37页。为了能战胜北洋舰队,日本海军省1884年颁布了《舰队编制》,将舰队分为常备舰队与警备舰队,并于1894年7月按照战时编制首次组成联合舰队。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日本迫使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支付的巨额赔偿金,成为日本继续扩军的资金保障,在中国赔付的总计相当于3.65亿日元的巨款之中,从1896年开始的七年间有34.1%(1.25亿日元)被用于海军军费,海军计划7年间建造大小舰艇39艘,这是海军在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一期扩张,加上陆军军费所占的15.6%(0.56亿日元),合计有50%的赔款被用来扩充军备。海军随后又提出了从1896年开始的10年间增建包括4艘装甲舰在内的各种舰船584艘,所需经费2.13亿日元的计划案,并获得通过。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8大本営·陸军部1),朝雲新聞社1966—1980年版,第53页。此后1897年通过对俄军备第二期军备扩张计划。1902年,由山本权兵卫海军大臣提议对俄军备第三期扩张计划,也在1903年获得通过。

甲午战争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强国。日本获得的大量战争赔款,进一步激起其国内扩充军备的狂热,而对俄开战的舆论也开始甚嚣尘上。同时,俄国也增加了在远东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加强防御,扩大其在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成果,日俄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国干涉还辽让日本在“卧薪尝胆”的口号下开始了十年的海军扩张计划。1896年军费所占总预算的比重为48.2%,1898年所占的比重已达到49.1%,1900年所占的比重为36.7%小林丑三郎、北崎進:《明治大政财政史》,巖松堂書店1927年版,第179—181页。。在此期间建造了109艘军舰,总吨位超过了二十万吨,海军人员的规模从15100人增至40800人。全新的舰队中有的战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军舰之一。在此期间,三菱等公司也开始自行建造舰艇(日俄战争期间日本许多民众商船也被军方征用)。日本海军也开始组建了潜艇部队,1904年,日本海军从通用动力电船公司购买的五艘潜水艇运抵横须贺海军工厂,次年年底组装完毕并投入了使用。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翌年5月联合舰队司令官东乡平八郎率领舰队将从波罗的海驶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击沉2/3,正是由于这场日本海海战的大胜,加速了日俄战争的结束。日俄最终于1905年9月5日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在朝鲜与中国东北的利益拱手让给日本,日本跻身强国之列。

经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日本成为世界海洋军事大国。由于联合舰队在日俄海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使得联合舰队在日本海军中的地位骤然上升,并成为一种最高战斗实力的体现。从此在日本海军中形成了舰队第一主义的风尚。此外,两次对外战争的胜利还使日本海军中出现“大炮巨舰”主义,笃信坚船利炮才是海战中制胜的最关键因素,笃信海权来自舰队决胜于海上,这种思想被尊奉到“二战”结束。

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退出了在太平洋上的角逐。此后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日增,日美矛盾逐渐加深。日本政府很快调整了国防方针。1906年12月日本天皇下令参谋总长奥保巩、海军军令部长东乡平八郎等协同制定日本帝国国防方针。1907年2月,两人将《帝国国防方针》《国防所需兵力》《用兵纲领》三份文件上奏天皇,并获天皇批准。

《帝国国防方针》的要点是:假想敌国一是俄国,美、德、法次之;陆军编制保持25个师团,兵役年限为17年;海军须建成“八·八舰队”,即两万吨级战舰8艘,1.8万吨级装甲舰8艘。防衛研修所戦史室編《戦史叢書》(91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1),朝雲新聞社1966—1980年版,第115—118页。该国防方针虽然将俄国设定为第一假想敌国,但这是陆军的意思,海军的第一假想敌为美国。因陆海军所确定的假想敌国不同,故而致使陆海军在扩军上出现意见分歧和对立。

“八·八舰队”计划是日本海军开始建设大舰队的第一步。目的是让日本海军拥有一支最精锐的舰队,使主要假想敌国在远东不敢发动战争,为此至少要有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这两种战舰各8艘,此外还必须拥有巡洋舰和大小驱逐舰若干艘,以此作为海军第一线舰队。

这期间,日本海洋军事战略在理论上主要是受马汉的海权论的影响。佐藤铁太郎(1866—1942)、秋山真之(1868—1918)等人是马汉海权理论在日本的代表人和传播者。

佐藤与秋山二人认为日本舰队应该采取“渐减迎击战略”,其基本主张是,由于美国舰队过于强大,倘若发生美日之间的战争,在美国进攻日本之初,日本应该选择用辅助兵力或鱼雷等其他阻击手段避其锋芒,消耗美国舰队的实力,择机选择两国主力舰队的决战。这一战略深深影响了后来日本海军的实践。从1907年起,尤其是《华盛顿条约》之后,日本海军倾心于渐减作战构想的完善,以渐减战略为指导的渐减作战模式成为日本海军的法宝。但是,这一战略却在太平洋战争中失效。渐减战略和该战略指导下的渐减迎击作战对太平洋战争的进程和最终胜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渐减战略指导下,日本海军在军备和战术上片面发展,成为一支畸形的舰队,这也成为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失败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