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物质、意识与实践

一 一切皆变,无物常驻——物质与运动

(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中国有句古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涉及人的思维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前面说过,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当我们关注这个世界的时候,天地之间存在着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可是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另一类是各种形式的精神现象。哲学要思考的问题很多,但首先要解答这两大类现象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思想和外部物质世界究竟是什么关系,是外部物质世界决定人的思想意识,还是人的思想意识决定外部物质世界?所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楼先要打地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77页。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精神(或者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谁在先、谁在后?谁决定谁,谁派生谁?也就是说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有的哲学家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派生意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而有的哲学家则相反,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派生物质,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唯心主义又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叫作主观唯心主义;另一种叫作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是人的主观精神、意志决定一切。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则宣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18世纪英国大主教贝克莱则说“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些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如神、上帝之类)决定一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客观上存在一种称为“理念”的精神本体,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这种客观精神叫作“绝对精神”,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的。中国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理”一元论,认为理在事先,理在气先。

物质和意识或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的思想和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这叫可知论。我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这就是说,人有能力去认识世界,世界是可以被人认识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得更形象:“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我们就可以认识它。”但也有少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以认识的,或者不可能彻底认识世界,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叫不可知论。

有一个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与惠施的小故事。故事说:“庄周惠施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意思是庄周和惠施在出游时争论一个问题:庄子说,鱼儿游来游去,它们很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回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在这里,惠施就代表了一种不可知论的观点。你不是鱼,就不知鱼的快乐,你不是物,也不知道物的道理,世界是不可知的。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一种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哲学家坚持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但对于什么是物质的认识和理解却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起初,人们用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把哲学的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及其特性混为一谈,例如金、木、水、火、土、原子等。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历史形态。它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把世界的本原归根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试图从中找到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

中国古代五行思想

随着科学认识的发展,人们发现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特性是丰富多样和变化发展的。道尔顿的原子学说使人们发现了千差万别的事物共同的结构基础。于是形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究竟什么是物质?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是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人的思维又能反映它和认识它,并且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又能引起它的变化。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大家知道,孙悟空有七二变,但变来变去还是孙悟空。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浩瀚宇宙,灿烂星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大千世界,姿态万千,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在表现。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重大意义在于,承认世界如此存在,它是自己生成、自己运动、自我转化、自我发展、生生不息、运动不已的存在。它确认自然界是长期演化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也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实践生成物。所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自己的客观的运动规律。既然如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不能仅仅从主观愿望出发,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

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物质在本质上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像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一切皆变,无物常驻。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毛泽东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13页。宇宙的演变,自然界的演化,生物的进化,直到人的思想认识活动,无不在运动变化之中。人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运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概括地说有以下五种: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社会运动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人的实践活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

唯心主义不承认客观的物质存在,自然也不承认所谓物质运动。中国佛教著作《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帆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帆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在这里,慧能就是典型的唯心主义。

(二)暗物质与暗能量——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描述出了银河系整体的自转轮廓,并根据银河系的运动状况科学家推算出了银河系的质量。然而天文学家发现,通过光学望远镜发现的所有发光天体的质量之和远小于银河系的总质量。因此人们判断,银河系中一定还有此前人类没有发现的物质。因为没人可以清楚地说出这类物质究竟是什么,所以科学界给这类物质起了一个普遍化的名称——暗物质。

暗物质是宇宙中看不见的物质。

现在我们看到的天体,要么发光,如太阳,要么反光,如月亮,但有迹象表明,宇宙中还存在大量人们看不见的物质,也就是暗物质。它们不发出可见光或其他电磁波,用天文望远镜观测不到。但它们能够产生万有引力,对可见的物质产生作用。迄今的研究和分析表明,暗物质在宇宙中所占的份额远远超过目前人类可以看到的物质。宇宙中最重要的成分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暗物质占宇宙的25%,暗能量占70%,我们通常所观测到的普通物质只占宇宙质量的5%。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进一步证明了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由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主持,山东大学参与的AMS(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历时18年之后,于2013年4月4日公布了第一个实验结果。AMS已经发现超过40万个正电子,这些正电子有可能来自银河系的脉冲星,或者人类一直寻找的暗物质。人类向最终找到暗物质存在的可靠证据又迈进了一步。

(三)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物质无限可分性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

《庄子·天下篇》中记载着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的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句话含着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的思想。物质无限可分性是与物质的层次结构的无限性相关联的一个概念。中国古人很早就表达了朴素的物质无限可分性的思想。人类对物质结构不断深化的认识也表明,自然界物质具有无限可分性的思想是正确的。当然,人们基于现代科学也认识到,这种可分性并不是物质单纯的量的分割,而是有质的差异的、无限层次的分割与统一。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结构又是繁杂多样、无限可分的。毛泽东曾指出,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统一体总要分解为不同的部分,只是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内容不同,形式不同罢了。毛泽东和钱三强等人讨论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时说:“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你们信不信?你们不信,反正我信。”正因为如此,1977年第七届世界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把科学家新发现的构成“夸克”和“层子”的更基本粒子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毛泽东。

(四)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时间与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它只能从过去、现在到未来,而不能逆转。有一首歌中唱道“我低头向山谷,追寻流逝的岁月……”过去的岁月能追得到吗?追不到了,过去的就过去了。时光就像长江水,奔流入海不复回。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一定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也叫三维空间。

中国古代有“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之说,也是代表了一种朴素的时空观念。

我们知道,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曾有青年朋友问爱因斯坦,究竟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说,假如你在火热的夏天守着一个火炉过上10分钟,你会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而当你和异性朋友在一起谈恋爱过上10分钟,你又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这就是相对论。

具体地说,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为人们提出一种不同于古典力学的新的时空观。按照古典力学,相对于一个惯性系来说,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相对于另一个与之作相对运动的惯性系来说,也是同时发生的。但相对论指出,同时性问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一个惯性系中是同时的两个事件,到了另一个惯性系中,就不一定是同时的了。古典力学认为时空的量度不因惯性系的选择而变,也就是说,时空的量度是绝对的。相对论认为时空的量度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广义相对论也叫引力论。它证明,运动的钟表在经过引力特别大的物质时会变慢,光线在经过质量特别大的物质时会变弯曲。这就是相对论的时空观。

人类对天体运行规律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英国科学家牛顿运用他的引力理论正确预测两个互相吸引的天体(比如太阳和地球)的运动规律——它们的轨道基本是椭圆形。但如果有3个天体,比如太阳、地球和月球相互作用,它们的运行轨道有什么规律?这就是著名的“三体问题”。牛顿没能给出通用的特解答案。自“三体问题”被确认以来的300多年中,人们只找到3族周期性特解。

现在,科学家们有了新突破。塞尔维亚物理学家米洛万·舒瓦科夫和迪米特拉·什诺维奇发现了新的13族特解。他们在著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论文,描述了他们的寻找方法:运用计算机模拟,先从一个已知的特解开始,然后不断地对其初始条件进行微小的调整,直到新的运动模式被发现。这13族特解非常复杂,在抽象空间“形状球”中,就像一个松散的线团。

至此,三体问题特解的族数被扩充到了16族。科学家认为,这些结果非常美妙,而且描述非常精彩。他们的成果加深了人们对天体运动的了解,促进了天体力学和数学物理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对人们研究太空火箭轨道和双星演化很有帮助。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多重宇宙”,令人惊叹。

人们常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个宇宙果然还是太孤单了。我们所处的宇宙并非独一无二,而是有“多重宇宙”。所谓“多重宇宙”,是指宇宙在第一次“大爆炸”后,还在不断“大爆炸”,这样无限制地重复,就形成了无数个宇宙。假如我们生存其中的宇宙是个正在膨胀着的“肥皂泡”, “多重宇宙”则是多个“肥皂泡”挤在一起的“水立方”。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科学家发现了首个证明其他宇宙存在的确凿证据。借助由普朗克太空望远镜观测到的数据绘制而成的宇宙地图,科学家们认为,图中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之所以出现不规则分布的状况,其原因只能是其他宇宙施加的引力。该结果可能是“多重宇宙”这个颇富争议的理论问世以来第一个真正的证据。

通过普朗克天文望远镜的数据,科学家们相信:人类所处的宇宙并非独一无二,它只是无数同类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自“大爆炸”发生起,其他的宇宙就一直对我们所在的宇宙施加着引力,宇宙微波辐射的不均匀分布就是结果。它也是第一份能够证实其他宇宙存在的有力证据。多重宇宙的论调现在听起来仍然让有些人感到怪异,这情况就像当年大爆炸理论的提出一样。不过,现今我们已经掌握了有力的证据,这必将彻底改变人们对于宇宙的认知。

物质运动是无限的,决定了时间、空间也是无限的。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是相对的。无限是由有限所组成的,有限又包含着无限,并体现着无限。我们说,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因为这粒沙子凝聚了亿万年演化的时光和信息,同时它又有着无限分化和转化的可能性。一滴水是有限的,但无数的水滴则可以汇聚成江海湖泊。雷锋说过,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时空是现实存在的,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电脑和手机,可以在虚拟时空里交流、交换、游戏,或者借助虚拟时空来帮助现实的生产生活和交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把人类生存的广度和深度从物理世界引向一种网络化的虚拟世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虚拟时空的出现与发展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巩固和丰富了马克思唯物主义时空观,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活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

虚拟实践拓展了实践的范围,但又不同于现实实践,也不能取代现实实践。同时,虚拟时空的虚拟性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加强法律规范和道德引导,提高网民的自律。同时,网络信息安全也直接关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权利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