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的意识与逻辑:基于唯物史观的解释
- 胡潇
- 1041字
- 2021-03-27 06:05:15
七 主体立意
这种思路把主体即社会的人,作为文化现象的中心项,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并用它说明文化的本质。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文化是“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能力的创造”。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以本能的遏制为基础的。他主张应把文化解释为社会压迫和儿童心理脉搏升华的机制,主张“所谓文化,就是有条不紊地牺牲力比多,并把它强行转移到对社会有用的活动和表现上去”。他直接提出:“人类文化,我的理解是:人的生活由之上升到动物水平之上并以之区别于野兽的生活……一方面人类文化囊括了人所获得的全部知识和用以控制自然力并满足人的需要而获取福利的方法;另一方面,还包括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切体制。”美国文化学家托马斯·哈定认为:“从个体的和心理的角度看,文化就是各种(仅仅)与历史有联系的特质和情结的集合,是群体内个体行为的总和。”C. S.福特则认为:“文化……系由反应而组成,因其成效而为社会成员所接受。总之,文化是学习解决问题之方式所组成。”美国佛蒙特大学人类学教授哈维兰则指出:“文化不是可见的行为,而是人们用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和信仰。”克罗伯认为文化是“习得性和获得性的运动神经反应、习惯、技术、观念、价值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所构成的混和体”。《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第三版第13卷中则认为:“文化概念最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社会的文化观都包含这两层意思。”中国学者樊仲云也曾谈道:“我认为人类之所以熙熙攘攘,力求生活者其目的无非谋自己生命的保存繁殖与生活的充实。质言之,所谓文化者,不过是人类生活欲望的表现而已。”上面的各种定义,尽管看问题的方法互有一定差异,但都主张从人与文化的关系上去定义文化,认定文化是人调整、学习和选择的活动和过程,是人训练自己、满足欲望、解决问题、调适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制度和方式。它们都一定程度地揭示了文化的主体性和社会性,强调了文化与人的内部世界、行为、生活有不可离析的内在联系,指出了文化是人的精神特征。这无疑体现了人类在文化层面上对精神自我的深入认识。然而,因为它们离开社会的生活实际,片面强调文化的主体性,不少论点表现了心理主义的唯心论倾向。同时,由于主体性只是文化一个方面的特征,而不是它的本质属性,因而用主体性去界说文化的本质,仍然是不完全准确、不十分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