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生理—文化”的时年性

关于这个现象,孔子留下了一段为人熟知的格言:“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第二》。孔子以他本人在生命旅程各个驿站的思想意识状况向我们表明,人生阶段不同,精神状态迥然。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直接的自然是人的时年不同,实践经验的多寡不同,生活阅历的深浅有异,因而兴趣不同,心智不同,向往不同,价值目标不同,对人生与社会的洞察和透悟不同,精神状态自然就不同了。孔子道出的人生意识的时年差异,亦为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西方文化学的研究表明:“一种经验对十五岁的人是一种影响,对于五十岁的人来说又完全是另一种影响。”[美]怀特:《文化科学》,曹锦清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4页。

然而,人生不同时期思想意识的差异也不尽为生活经历的不同使然,还有人身自然的变化因素在起作用。莎士比亚说过:“思想是生命的奴隶,生命是时间的弄人。”[英]莎士比亚:《亨利四世》上篇,第5篇,第4场,第81行。人的思想、自我意识多少受到生理状态的制约。人的青年阶段,身心强健,血气方刚,精力旺盛,具有迎接挑战、承受生活压力,与命运抗争,与天人奋斗的体魄优势。在缺少经验亦无思想包袱、缺少社会承认亦无既得利益的情况下,青年人必然更多地依恃自己的身心优势,把希望、成功与幸福寄托于创造、寄托于奋斗、寄托于未来。故青年阶段的人们,一般都表现出思想敏锐、富于理想、富于冒险、富于创造、勇于竞争、进取和敢于自我张扬的特点。与此相反,老年人的身心状态及其表现出来的思想与自我意识特征则是另一番景象。人老年迈必然机体衰退,人的脑、骨骼、肌肉、胃、肝、肺、肾等器脏的细胞不断损失,组织病变,导致脑功能、运动功能、消化功能、内分泌功能下降,体力智力的不足给人的生命活动以及实践和思维以很大限制。这些,使得老年人不能像青年人乃至中年人那样勇敢地面对未来,承受起各种压力和挑战,也无法像青年人那样有多方面的可塑性。再加上实践活动的减少,社会交往范围的缩小,老年人的思想意识便因身心自然因素的作用而产生这样一些特征:生命活动的自我意识取向由以往的展望未来慢慢地变为追抚过去,喜回首往事,品评人生,眷恋故土,缅怀旧友。自我心态由以往的自我批评、自我超越变成更多地是自我肯定、自我守成,强调地位感、成就感、荣誉感。而当人生遭受巨大挫折时,则会从反面派生出同样是追求自我肯定的失落感、欠账感和沮丧感。其思维定式由以往的标新立异、勤于探究、敏于新见、勇于创造,逐渐变成老于世故、偏好传统、尊于定见,表现出创造力的下降、冲动的减少,理解力和阐释力则走着一条趋强渐弱的线形。所以,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和重大创造多见于中青年而非老年。在价值取向上,老年人由青年时的那种偏重物质和感官享受,而转向偏重精神的、心理的享受,十分强调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这除了老年人历经沧桑、体悟人生,懂得了社会价值、精神价值是满足人生更高层次的需要这个人生欲求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逻辑趋势外,也在于老年人的物质消耗能力、感官享受能力下降了,更多地把价值取向定位在社会的、精神的层面上,强调一种精神自我的确证与满足。当然,这些情况只能发生在老年人的衣食温饱、生命安全的要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老年人与青年人的自然生理差异,给心理、自我意识造成的时年差异,只能在社会生存环境不违拗人性自然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如实的比较和说明。但无论如何,人的自我及其被感知的时年性,恰如外国格言说的,既“与自己的心灵同岁”,也“与自己的动脉血管同岁”[美]史蒂文森主编:《世界名言博引词典》,周文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8、591页。,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