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种中草药野外识别高清图谱
- 刘春生 张丽霞 白贞芳
- 4240字
- 2020-08-26 17:47:39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
薄荷
(唇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有清凉浓香气。茎四棱,具四槽。叶对生,长圆状披针形。轮伞花序腋生①;花冠淡紫色②,4裂,略呈二唇形,上裂片先端微2裂。小坚果长圆形。生于小溪沟边、路旁及山野湿地等,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及西南各地。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辛,凉。归肺、肝经。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用于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
其他用途
薄荷的幼嫩茎尖可食,亦可用于提取薄荷油,制造牙膏及医药制品。
牛蒡
(菊科)
识别特征
二年生草本,高1~2m,茎粗壮。基生叶丛生,叶大型,宽卵形,叶柄粗壮,茎生叶互生。头状花序排列成伞房状,总苞圆球状,总苞片多层,披针形,顶端钩状内弯①;花全为管状花,淡紫色②。瘦果具多条肋,冠毛糙毛状。生于沟谷林边、荒山草地中;栽培品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等省。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中药名为“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用于风热咳嗽,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菊花
(菊花)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200cm,全株有白色绒毛。叶互生,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羽状浅裂,边缘有粗大锯齿或羽裂①。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顶生或腋生,总苞片3~4层半球形,外层苞片干膜质长椭圆形,花托半球形,边缘舌状花雌性,花冠白色、黄色、淡红色或淡紫色②,管状花黄色③。瘦果不发育,无冠毛。生于田野和路旁。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河南等省。
采收加工
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
药用功效
头状花序入药。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降压。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疔疮,肿毒,结膜炎,高血压病。
柴胡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40~90cm,茎上部多分枝,常呈“之”字形弯曲①。基生叶狭椭圆形,茎生叶互生,披针形,叶脉平行②。复伞形花序,多呈圆锥状,小总苞片5枚,披针形,花瓣5枚,黄色③。双悬果宽椭圆形④,两侧压扁。生于较干燥的山坡、林中空隙地、草丛、路边、沟边等地。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省。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晒干。
药用功效
根入药,中药名为“北柴胡”。苦,微寒。归肝、胆经。和表解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牡荆
(马鞭草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60~80cm,小枝四方形。叶对生,掌状5出复叶,小叶片边缘有多数锯齿①,两面绿色。圆锥状花序顶生,花萼钟形,顶端有5齿裂,花冠淡紫色②,顶端有5裂片。核果褐色。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夏、秋两季叶茂盛时采收牡荆叶,除去茎枝,晒干。
药用功效
叶入药,中药名为“牡荆叶”。微苦,凉,平,归肺经。解表,除湿,止痢,止痛。用于感冒,中暑,胃痛,痢疾,腹泻,吐泻,痈肿及气管炎。果实亦可入药称“黄荆子”,用于支气管炎,疟疾,肝炎。
一枝黄花
(菊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5~70cm,根茎粗短,具多条细而弯曲的根,外皮灰褐色。茎直立,单一,具纵棱,基部通常木质化,表面带紫红色,上部有分枝,顶端有细毛。单叶互生,基部有叶柄,上部叶柄渐短或无柄,叶片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具尖锐锯齿,上部叶锯齿渐疏或近全缘,有睫毛。头状花序集成总状或圆锥状①,总苞钟形,边缘草质,有毛,覆瓦状排列,花黄色②。瘦果圆柱形,近无毛,冠毛白色。生于山坡、草地、路旁。产于我国华东、中南、西南。
采收加工
夏秋季节采收,洗净,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归肝、胆经。苦,温。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于感冒头痛,咽喉炎,扁桃体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疥肿毒。
兴安升麻
(毛茛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下部茎生叶为二至三回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菱形,边缘有不规则锯齿,侧生小叶长椭圆形,边缘具不规则锯齿,复总状花序;花单性,雌雄异株,雄性花序大,雌性花序稍小,花序轴和花梗被灰色腺毛和短柔毛;萼片5,花瓣状,白色,宽椭圆形或宽倒卵形,无花瓣;雄蕊多数,心皮4~7,种子椭圆形,褐色,四周有膜质鳞翅,中央有横鳞翅。生于山地、林缘、林中或山坡草地。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至须根干时,燎去或除去须根,晒干。
药用功效
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升阳举陷,清热解毒,发表透疹。主治中气下陷,脾虚泄泻,久痢下重,妇女带下,崩中;时疫火毒,口疮,咽痛,斑疹;头痛寒热,痈肿疮毒。
葛根
(豆科)
识别特征
藤本。长约10m,块根肥大,全株被黄色长硬毛,三出复叶①,顶生小叶菱状卵形。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紫红色②。荚果条形,扁平,密生黄色长硬毛。生于山坡草丛、路旁、疏林中阴湿处。主产于湖南、浙江、河南、广东等省。
采收加工
秋、冬两季采挖,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
药用功效
性凉,味甘、辛。归脾、胃经。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高血压颈项强痛,口渴,消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
蒺藜
(蒺藜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偶数羽状复叶①,互生或对生,小叶长圆形,托叶小,披针形。花单生于叶腋,萼片5,宿存。花瓣5,黄色②。雄蕊10,生于花盘基部,5枚花丝较短的基部有鳞片状腺体。子房5棱,果由5个分果瓣组成,扁球形,每果瓣具刺,背面有硬毛和瘤状突起。种子2~3粒。生于田野、路旁及河边草丛。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山西、陕西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下果实,碾去硬刺,簸净杂质。
药用功效
苦、辛,平。归肝经。散风,明目,下气,行血。治头痛,身痒,目赤肿翳,胸满,咳逆,癥瘕,乳难,痈疽,瘰疬。
青葙
(苋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60~100cm,全株无毛。单叶互生,穗状花序呈圆柱形或圆锥形;花着生甚密①,花初开时淡红色,后变银白色②,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膜质,白色或粉红色,胞果盖裂;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生于田间、山坡、荒地上。分布于全国各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
药用功效
性微寒,味苦。归肺、脾、胃、大肠经。祛风热,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注意:肝肾阴虚之目疾及青光眼患者忌用。
大豆
(豆科)
识别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茎多分枝密生黄褐色长硬毛。三出复叶①,叶柄长达20cm,密生黄色长硬毛;小叶卵形、广卵形或狭卵形,两侧的小叶通常为狭卵形,长5~15cm,宽3.0~8.5cm;旗瓣倒卵形,翼瓣长椭圆形,龙骨瓣斜倒卵形。荚果带状矩形,黄绿色或黄褐色,密生长硬毛,长5~7cm,宽约1cm。种子2~4粒,卵圆形或近球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收加工
夏季或初秋采收成熟果实,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凉,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药用功效
发酵过后的种子入药,中药名为“淡豆豉”。苦、辛,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用于感冒、寒热头痛,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紫萍
(浮萍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细小草本,漂浮水面。根5~11条束生,细长,纤维状,长3~5cm。在根的着生处一侧产生新芽,新芽与母体分离之前由一细弱的柄相连接。叶状体扁平,单生或2~5簇生,阔倒卵形①,长4~10mm,宽4~6mm,先端钝圆,上面稍向内凹,深绿色,下面呈紫色,有不明显的掌状脉5~11条。花序生于叶状体边缘的缺刻内;花草性,雌雄同林;佛焰苞袋状,短小,2唇形,内有2雄花和1雌花,无花被。果实圆形,边缘有翅。花期4~6月,果期5~7月。生于湖沼、池塘或水田中。分布于我国各地。
采收加工
6~9月采收,洗净,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全草入药,中药名为“浮萍”。辛,寒。宣散风热,透疹,利尿。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蔓荆
(马鞭草科)
识别特征
落叶灌木,植株高1.5~5.0m。具香味。小枝四棱形,密生细柔毛。三出复叶①,对生,有时偶有单叶;叶柄长1~3cm;小叶片卵形,长2~9cm,宽1~3cm,先端钝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缘,表面绿色,无毛或被微柔毛,背面密生灰白色绒毛;侧脉8对。圆锥花序顶生②,长3~15cm,花序柄密被灰白色绒毛;花萼钟形,先端5浅裂,被灰白色绒毛;花冠淡紫色或蓝紫色,长6~10mm,外面有毛,花冠管内及喉部有毛。核果近圆形,径约5mm,熟时黑色。花期7月,果期9~11月。生于海边、沙滩、河边、平原及村寨附近。分布于我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蔓荆子”。辛、苦,微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单叶蔓荆
(马鞭草科)
识别特征
落叶小灌木,植株高约2m。全株被灰白色柔毛。主茎匍匐地面,节上常生不定根,幼枝四棱形,老枝近圆形。单叶对生①,具短柄;叶片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长2.5~5.0cm,宽1.5~3.0cm,表面绿色,背面粉白色;侧脉约8对。圆锥花序顶生;花冠淡紫色②,先端5裂,下面1裂片最大,宽卵形,内面中下部有毛。核果球形,径5~7mm。花期7~8月,果期8~10月。喜生于海滨沙滩地及湖畔,亦有栽培。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等地。
采收加工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用功效
果实入药,中药名为“蔓荆子”。辛、苦,微寒。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齿龈肿痛,目赤多泪,目暗不明,头晕目眩。
白花前胡
(伞形科)
识别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0.6~1.0m根茎粗壮,灰褐色;根圆锥形,末端细瘦,常分叉。基生叶具长柄,叶柄基部有卵状披针形叶鞘;复伞形花序①,伞辐6~15,小伞形花序有花15~20朵;花瓣卵形,小舌片内曲,白色;萼齿不显著;花柱短,弯曲,花柱基圆锥形。果实卵圆形,背部扁压,棕色,背棱线形稍突起,侧棱呈翅状;棱槽内油管3~5,合生面油管6~10;胚乳腹面平直。花期8~9月,果期10~11月。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分布于我国山东、陕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采收加工
冬至后至第二年萌芽前,用两齿锄挖 ,将挖起的前胡剪除茎叶留根。及时晒干,边晒边除须根。筛除泥土、杂物。
药用功效
根入药。苦、辛,微寒。宣散风热,下气,消痰。用于风热头痛,痰热咳喘,呕逆,胸膈满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