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收复失地

上回说到李贽集结全郡兵力同狄夷战于北河,我们接着往下讲!

北夷各部暗自诽腹,就凭尔等一半土匪,一半残兵败将,也敢来送死?你们这群苍蝇,终于现身了啊!背后玩阴的我治不了你,正面对抗看我怎么收拾你!

正当李贽一众众挖好了坑,等着北夷往里跳的时候,突然发现那群野人不见了,带着侵略而得的金银珠宝跑了!

不科学,其中定有猫腻!之前北夷那嚣张气焰去哪了,怎么会不战而逃?答案立马见分晓!

那日陆仕远遇刺,郡守府众人的心头无不蒙上了一层阴霾,老管家也不例外,只是追查刺客一事被陆仕远这主角独揽,旁人也无从插手!

李贽兵败,老管家并未来的及逃出郡城,于是带着部分仆人便躲了起来。

此后的事却愈发离谱,己方这十余人却遭到北夷大肆搜捕。一番折腾,管家一行人被堵在了城西一处民宅。

神教使者似乎对他们十分痛恨,颁下一道铁令:“纵火烧宅,不留活口!”

火势愈发猛,悲惨的命运将要降临,一个隐藏已久的秘密却在这十几人中传开,陆仕远竟然是假的!

说话这人名叫陆全,原本乃崆峒山庄一名小厮,山庄破亡后遂一路逃来郡城,鬼使神差之下又成了郡守府众多杂役中的一员!

陆仕远随李贽住进了郡守府,陆全以为少主真的逃了出来,于是连夜查探,不料被假陆仕远发现,陆全有心上报,可谁又会信他,便不了了之。

早知现在,当初就该冒死试上一试,或许郡守大人也不会一败涂地!

如今人都快要被灭口了,守着这惊天大密还有何意义,不如告于他人,心底也好受几许!

老管家顿时一晕,难怪少将军(指李贽)会败于蛮夷之手,听说少将军已逃到了南河,可那陆仕远还在身边,这些人必须得有人活下来,否则少将军危矣!

众仆人齐齐看向管家,我们都想活,可怎么活下来?你是管家你来说!

老管家环绕宅内,忽见厨房有一水缸,或许此物可救一人性命!可就一个机会,留给谁呢?

人性啊!有时候很自私,有时候却又让人那么敬畏,一干仆人齐齐向后退去,还是那句话,你是管家你先来!何况我等出去也未必见得了大人。机会唯一,容不得浪费,就由你前去吧!

火势蔓延而来,众仆人推开把管家,就那样齐齐跃进火场之中。多少年了,老管家再未流过半点泪珠,今天又湿润了眼眶,没有惨叫,没有呼喊,于烈火中绽放,诸位一样是英雄!

火势未到,浓烟先滚滚而来,老管家蜷缩在水缸中,意识越来越迷糊,只有“活下去”三个字还在脑海萦绕!

谁曾想,那场大火竟然未烧死这位亲爱的管家,这么硬的命,就是阎王爷也不敢收啊!

就在李贽百思不得其解之时,老管家一瘸一拐找了过来,手里还捧着个破碗。李贽端详半天才认了出来,顿时手舞足蹈,不知所谓!

(“呀!你没死啊,我以为你死了,还伤心好一阵呢!你怎么活过来的?”

“怎么说话呢?要不是放心不下你,我也就撒手去了!”

“呵呵,呵呵,您老别介意,我这不是激动么?可你怎么搞得这番模样!”

“这就说来话长了…………”)

主仆二人寒嘘几句,老管家使个眼色道:“少将军,老仆还有要事相禀!”

李贽随即吓退他人,搀起管家道:“有何要事,你且说来!”

“少将军,陆仕远可在军中?”管家附耳问道。

“在啊!他不在军中,还能去哪?”

老管家一听,顿时急了:“快,快,快,大人陆仕远是假的,赶紧派人抓住他。”

李贽看一眼管家,心想到管家不会骗我,难不成陆仕远真是假的?

管家忙将缘由告于李贽,心道是我拼了老命才活下来,就为了给你报信,还能有假不成?

于是乎军令一下,数万人马便将陆仕远等人围了个水泄不通。

陆仕远已闻动静,出帐假意喝道:“今尔等围仕远于此,是为何故?”

就见众兵士退开一道,李贽这才行了上来道:“谋害我临海儿郎者,还不束手就擒?”

陆仕远瞄一眼左右,暗想果真此事败露,看来今日在劫难逃了!

“动手!”一声细喝,陆仕远率先发难扑向李贽,十余从人紧随其后。

所谓擒贼先擒王,陆仕远心知唯有拿下李贽,己方这几人才有机会脱险!

李贽宁愿管家所言为虚,也不想与陆仕远为敌。可眼下所见,又要怎么解释?

李贽无视那迎面袭来的长剑,转身离去,留下一道苍桑的背影。

陆仕远顿了一下,还是追了上去,便见从中跃出一人,执戟而立,陆仕远等人顿时没了脾气,于是束手就擒,十余人皆被押往后营看管起来!

叛徒夏怀真,细作陆仕远,平日间哪一个不是称兄道弟,为何总要在背后捅你一刀?李贽不明白,这便是人心?

繁星点缀着夜空,李贽心烦不宁,原因无它,看押者自陆仕远随从口中知:这假的陆仕远竟是蛮神教教主严清!

严清该杀,千刀万剐也不为过。但卓阳方才一席话令他明白,这个人还不能杀,你说揪心不揪心?

究竟怎么回事儿?卓阳一听陆仕远便是严清,忙来进言:

“当务之急乃进军中原,于乱世之中争得一席之地,并非同北夷尽耗实力。一旦杀了严清,北夷各部必倾尽全力攻取临海,临海以一郡之力,怎能抵挡?”

“若是抛开敌意,同严清交好,则北夷可成临海以大助力。届时,临海若是兵出天门,逐鹿中原,后方亦可高枕无忧!而且不一定便宜的还是大人您呐!”

卓阳之见,可谓有理,然数万儿郎惨死,难道要就此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