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这句话,语气词多,猛的一看不得其解,有点绕,咱慢慢来。
子禽,不是禽,是人的字,姓陈,名亢。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的高徒。扯点闲话,李零认为,孔子当圣人,子贡功不可没,是主要鼓手。这里又只能呵呵了。原来在李教授眼里当圣人这么简单,学生吹捧就可以。三千多年文明,中华民族就出了一个圣人仲尼,世代老师无胜数,只怪自己学生不给力啊。
言归正传,从子禽的问题看,他应该不很熟悉了解孔子,像是徒孙(子禽)问师傅(子贡)关于师爷(孔子)的往事。子禽问子贡的问题,啰嗦成白话文,大意是“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就对这个国家的内政外交、大事小情很清楚、很了解,还能参与、过问该国政事,这是因为夫子主动求该国国君给予他的啊,还是该国国君主动给予夫子的呢?”
子贡的回答是此句的重点,译成白话,大意是“(你师爷)夫子的为人处世的风格,温和、善良、谦恭、节俭、礼让,就是靠这种人格魅力才能到一个国家就受到该国国君的礼遇,很快熟知该国的内政外交等整体情况,并有参与、过问国政的待遇。(有时就是国君主动给夫子的这种礼遇),即使有时是夫子主动求之、得之,(他靠的也是自己内在修养而成的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这也和其他人求之、得之的方法途径不一样。”
能看出来,子贡对夫子的言、行是心悦诚服的。夫子去世后,其他弟子墓前守孝三年,子贡六年。孔子乃布衣,不是帝王将相,子贡也没必要违心巴结。实乃师徒真情也。当然,后世好事无礼之徒,居然有论调,说子贡想流芳百世,于是发动弟子们高抬、鼓吹、圣化老师孔子,造圣。还是呵呵哇。《礼记》有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