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雍也6.4

6.4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公西赤也。使,出使。冉子,冉求。粟,小米。釜,容器,六斗四升。庾(yu三声),容器,十六斗。秉,容器,十六斛(hu二声)。十斗曰斛,一秉一百六十斗,五秉八百斗。急,穷迫。周,补不足。继,续有余。

邢昺说:此章论君子当赈穷周急。“子华使于齐”者,弟子公西赤字子华,时仕鲁,为鲁使适于齐也。“冉子为其母请粟”者,冉子,即冉有也,为子华之母请粟于夫子,言其子出使而家贫也。“子曰:与之釜”者,夫子令与粟六斗四升也。“请益”者,冉有嫌其粟少,故更请益之。“曰:与之庾”者,夫子令益与十六斗也。“冉子与之粟五秉”者,冉有终以为少,故自与粟八十斛也。“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者,此孔子非冉有与之太多也。赤,子华名。适,往也。言子华使往齐国,乘驾肥马,衣著轻裘,则是富也,富则母不阙粟。吾尝闻之,君子当周救人之穷急,不继接于富有。今子华家富,而多与之粟,则是继富,故非之也。昭三年《左传》:“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干釜。”杜注云:“四豆为区,区斗六升。四区为釜,釜六斗四升。”是也。案《聘礼记》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籔。十籔曰秉。”郑注云:“秉十六斛,今江淮之间量名有为籔者,今文籔为逾。”是庾、逾、籔其数同,故知然也。

说了半天,度量衡的事儿,故事情节简单:公西华出使齐国,同学冉有是个热心肠,朋友远行,其父母要有人照顾,于是和孔子来要小米去接济。冉有嫌孔子给的少,从釜到庾,再到秉,越给越多。孔子有看法,说“君子周急不继富”,理由是公西华骑着高头大马,穿着名贵貂皮大衣,家里不缺小米。但冉有闹那么多小米去接济公西赤的母亲,有点多余了。

论语记载的孔子言行够详细的了,这种生活琐事也记录在案。圣人,首先是凡人,因为思考事情缜密,做事很得体,成事的效果又很值得大家称道,超越了平凡,成就了圣人。

当然,是不是圣人做的任何事都是“圣事”呢?都是完全正确恰当,没有任何缺点错误呢?不是的。只对不错的,那是“圣神”,不是“圣人”。那为什么要说孔子是“圣人”呢?因为孔子虽然早已停止了思想近二千五百年,但孔子的思考人世、思考人事、思考人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却一直影响着后世许多人,特别是读书人。很多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印证了孔子言行的“圣贤”。司马迁二千多年前说过“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定有其中的道理。道理是什么呢?大家猜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