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说自己“非生而知之者”,是学而知之。“好古”,不是搞前沿科学研究,不是搞发明创造,而是从过往的文献中学习汲取文化知识。“敏以求之”,对古之文献孜孜不倦、敏而好学,进行持之以恒的学习。
《论语》不止一次记录孔子自我强调“非圣”,“非生而知之”,说明当时社会上就有人夸奖孔子生而知之,是仁人,是圣人。正因为孔子做到了很多“人之圣”,且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他才成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圣人。
《论语集注》: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敏,速也,谓汲汲也。尹焞说: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论语注疏》:此章劝人学也。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学,在孔子思想中占统领核心地位,只有学,才是最灵动的,才会是适应实事变化的,孔子虽曰“好古”,但心向往之的是解决“当世”的问题和后世长治久安的问题,不是回避、逃避当世,而是学古以用今,永不放弃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学而不厌,好学不倦,日日新,又日新,才是孔子思想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源远流长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