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与国君和长辈谈话,自称是“丘”。与弟子讲话,自称也是“丘”。礼之“自卑而尊人”者也。
“二三子”,亲切的习惯表述,如同“孩子们”“同学们”。“以我为隐乎?”以为当老师的我对弟子们有所隐瞒、有所保留吗?“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我对你们是倾囊相赠,并没有对你们有所保留。所作所为都是和亲爱的同学们一起去践行,就是去列国旅游也都带着大家,这就是你们的老师我的为人。
朱熹认为: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
程颐认为:圣人之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后知其高且远也。使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几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如此,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
邢昺认为:此章言孔子教人无所隐惜也。“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二三子谓诸弟子也。圣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常以为夫子有所隐匿,故以此言解之。言女以我为隐,我实无隐也。“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者,言我所行所为,无不与尔等共之者,是丘之心也。言心者,使信其言也。
常听说古之艺人有个传统,就是师傅好“留一手”,不到万不得已,不随便传授徒弟。孔子的弟子们估计也有这方面猜疑,认为老师嫌十捆腊肉不够多,所以在传道、受业、解惑上有所保留。孔子有所察觉,所以说了“吾无隐乎尔”这样的话。至于弟子们面面相觑,心里犯嘀咕,相信不相信老师孔子的话,那就不得而知了。
做老师,就应该像孔子一样,毫无保留的把知识和方法传授给自己的弟子、学生。怕学生超过自己或是有其他顾虑而有所保留的,不会是啥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