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宪问14.37

14.37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石门,地名。晨门,不是人名,是代指,执掌早晨开启城门的人。被视为隐士、贤者。“奚自”,从哪里来。孔氏,指孔子。先秦姓氏称谓,复杂,我也没闹明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相关文献。当然,以今度古难免会有出入。此句重点不在姓氏,在于“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这句话,后世、特别是近代以来很多人确信并用于描述总结孔子的人生信仰和人生际遇上。

邢昺说:此章记隐者晨门之言也。“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者,石门,地名也。晨门,掌晨昏开闭门者,谓阍人也。自,从也。奚,何也。时子路宿于石门,夙兴为阍人所问曰:“汝何从来乎?”“子路曰:自孔氏”者,子路答阍人,言自孔氏处来也。“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者,晨门闻子路云从孔氏,未审孔氏为谁,又旧知孔子之行,故问曰:“是知其世不可为,而周流东西,强为之者,此孔氏与?”意非孔子不能隐遁辟世也。

胡寅说: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论语》中与孔子交遇的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石门晨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微生亩”等,从他们地位、身份能看出,孔子不厌其烦去说服的对象并非是像这些隐士一样的普通民众,而是“有政者”和“为政者”及贤者、君子也。企图通过有政者“以上率下”实现理想社会,最高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若不可,退而求其次“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也行。

重温一下《礼记.礼运》开篇,看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志焉”: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有些人说孔子恓惶奔走于列国,游说各“有国”的姬姓宗族们致力于恢复西周礼乐制度,是“开历史倒车”。额只能在这里重申,“没文化,真可怕。”大同和小康,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哪个是进哪个是退呢?

人类历史的两头或许会趋同。人类社会的起点,如襁褓中的婴儿,赤子情怀,最本真、最质朴。有时人年老迟暮,最怀念和愿意回到的就是童年。人类前行的理想社会,设想中的无比美好,或许往往就是他们先祖们最初进入人类社会的那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