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为政2.23(被屏蔽补)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年轻的子张上回问孔子的是学“干禄”,解决从业的困惑。这回是问年近古稀的孔爷爷未来是什么模样,一问就是一千年。对待年轻人的提问,孔子回答总是显得耐心细致周到,对于子张问干禄,回答了如何做以及为啥那么做,对于“十世可知也?”回答了可知并解答了为什么可知。

未来到底什么样?这几乎是每个年轻人或者说每个人的年轻时代都有过的疑问,除了看科幻小说,还有别的办法没?一世,有说是一百年的,有说是三十年的,到底子张想知道三百年后还是一千年后天下什么模样,不得而知。这里姑且猜测他想知道的更久远一点,就如同今天我们如果对身后的未来充满兴趣,张口就是千年、万年,没人会纠结于三百年后和今天有多大的区别。

每个人活着来到这个世界,谁也别想再活着回去了。“十世可知否”,没有现实的标准答案。

孔子治学一向严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论身后三百年还是一千年,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人口会变成啥模样,孔子没有把握全说清楚。学而思则不罔,孔子思考选择的方法是“看诸往而知来着”,要想知晓身后一千年变化,先看身前一千年如何变化,但不包罗万象、信马由缰的妄谈一切,而是以“礼”为主线,研究夏、商、周三代的损益变革,来预知未来十世之“礼”,百世之“礼”的可能走向。孔子回答的是“未来可知的”方法论问题,没有直接描述十世之后具体啥模样。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感叹向往过“丘之未逮”尧舜禹“三代之英”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退而求其次,孔子对夏商周中汤文武等圣君之治下“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也予以高度认同和推崇。孔子的历史观,是建立在熟知历史上的,不妄谈未知的未来,不认为今天存在的肯定比过往的历史好,也不认为未来会自然而然的比今天好,他痛心疾首的正是当时的礼崩乐坏、各种僭越,向往的是他确认曾经出现过的礼归乐正的大同社会或其乐融融的小康社会。

孔子认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更替,朝代的更替、政权的更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把”诸往”搞清楚弄明白,“未来”即使未见,也不会有多少意外,十世不神秘,百世也可知。

孔子说“其或”继周者,说明他并不武断认为周会千秋万代,足见史观清醒,还好当时不兴“文字狱”,否则孔子非但没喊当朝“万岁”,还说“其或继周”者,肯定要摊上大事了。孔子十世之后、百世之后的读书人,不知道有几个具备孔子的这种历史超然观。

《礼记.大传》云: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下面结合着何晏作注、邢昺作疏的《论语注疏》中关于此句的注疏,来概略了解一下夏、商、周创制革命历史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论语注疏》:

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弟子子张问于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至于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此夫子答以可知之事。言殷承夏后,因用夏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夏尚文,殷则损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地统,色尚白也。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言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礼。及所损益,事事亦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者,言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时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或”。言设或有继周而王者,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故皆可预知也。

云:“三纲五常”者,《白虎通》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有纪纲之而百目张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之谓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人为三纲,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也。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转相生也。夫妇,取象人合阴阳有施。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父者,矩也,以度教子。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也,以礼屈服也。”

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云:“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好生爱人。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或于事,见微知著。信者诚也,专一不移。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云“损益谓文质三统”者,《白虎通》云:“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道极则阴*受,阴*极则阳道受,明一阳二阴不能继也。质法天,文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尚书大传》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礼三正记》曰:‘质法天,文法地。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其质性,乃后有其文章也。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故《书传略说》云:‘天有三统,物有三变,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士有三王,王特一生死’”。

《春秋纬·元命包》及《乐纬·稽耀嘉》云:

“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

“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注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

“周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复,其色尚赤,以夜半为朔”。

又《三正记》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以此推之,自夏以上,皆正朔三而改也。郑注《尚书》“三帛”,“高阳氏之后用赤缯,高辛氏之后用黑缯,其馀诸侯用白缯”。如郑此意,却而推之,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故曰其馀诸侯用白缯。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尚黑,故云高辛氏之后用黑缯。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故云高阳氏之后用赤缯。有少皞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三月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闻焉。

《易·说卦》云“帝出乎震”,则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其三正当从伏羲以下文质再而复者,文质法天地,文法地,质法天。周文法地而为天正,殷质法而为地正者,正朔、文质不相须,正朔以三而改,文质以二而复,各自为义,不相须也。

建子之月为正者,谓之天统,以天之阳气始生,为百物得阳气微,稍动变,故为天统。

建丑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已吐牙,不为天气始动,物又未出,不得为人所施功,唯在地中含养萌牙,故为地统。

建寅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出於地,人功当须修理,故谓之人统。

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然王者必以此三月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细微,又是岁之始生,王者继天理物,含养微细,又取其岁初为正朔之始。既天地人之三者所继不同,故各改正朔,不相袭也。所尚既异,符命亦随所尚而来,故《礼纬·稽命徵》云:“其天命以黑,故夏有玄圭;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书,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是天之所命,亦各随人所尚。符命虽逐所尚,不必皆然,故天命禹观河,见白面长人。《洛子命》云:“汤观于洛,沈璧而黑龟与之书,黄鱼双跃。”《泰誓》言:“武王伐纣,而白鱼入于王舟。”是符命不皆逐正色也。郑康成之义,自古以来皆改正朔。若孔安国,则改正朔殷、周二代,故注《尚书》:“汤承尧、舜禅代之后,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从汤始改正朔也。

曰:“物类相召”者,谓三纲五常各以类相召,因而不变也。云“世数相生”者,谓文质、三统及五行相次,周而复始,而其世运有数,相生变革也。

由洋洋洒洒的上文可知,朝代更替,正朔“三而改”,文、质二而复,尚色是“黑~白~红”,循环往复。

关于改朔,用今天的话解释就是: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汉武帝时,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按一世百年计算,如今已是孔子身后二十五世。衣服制度变化了,礼的表现形式也发生变化,但老子还是老子、儿子还是儿子没有变,没有大范围出现爹管儿子叫爹的现象;上级还是上级、下级还是下级,官还是官、民还是民,关系没有发生反转,没有大范围出现君贿赂臣、上级贿赂下级、官贿赂民的现象;夫还是夫、妻还是妻,还是男主外女主内,男人拼搏挣奶粉钱、女人负责生孩子,没有大范围出现阴阳反转的现象。二十五世以来,关于学、仁、义、礼、智、信、孝为核心的话题从来没有被抛弃、遗弃、放弃,对自由、平等、恋爱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歇过。“关关雎鸠”咏唱三千年,还那么脍炙人口。孔子肯定没预测到,身后他会进入庙堂,被奉为华夏民族的“圣人”。

附:

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子时】23时至01时。

【丑时】01时至03时。

【寅时】03时至05时。

【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

【巳时】09时至11时。

【午时】11时至13时。

【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

【酉时】17时至19时。

【戌时】19时至21时。

【亥时】21时至2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