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季氏17.3

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将上一句“子曰:性相近,习相远”算作一个语义整体进行释义。

朱熹《论语集注》则分成独立的两句解释:知,去声。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气质相近之中,又有美恶一定,而非习之所能移者。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其质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或曰:“此与上章当合为一,子曰二字,盖衍文耳。”

孔子认为,上知(智)之人与下愚之人的“性”很顽固,几乎不会因为“生存环境”“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改变。也就是说“性相近,习相远”适合中间的绝大多数人。位于两端的“上智”和“下愚”之人,一个是生而知之,无师自通;一个是困而不学,顽固不化。

如果碰上“上知”和“下愚”这两种人,去哪讲理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