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论语》所展现出来的孔子思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说起历史意义,其实离不开现实意义。如果只有历史意义,而无现实意义,那么我们面对应接不暇的现实困难和当下苦难的同时,何必去暇接浩如烟海且庞杂的历史呢?前方或许只是南柯一梦,后方却是史实和事实,回顾为了前行,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为了清晰树立孔子思想的历史意义,可以先尝试闹清楚打倒孔子思想的意义何在?政治意义,经济意义,文化意义,社会意义,生态意义……
我不解的是,历史上那些曾不遗余力致力于打倒孔子并憧憬打倒孔子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中国政治将迎来光明前景的那些伟大设想,在孔子确实被打倒了之后,实现了没有?或者说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呢?
如果实现了,打倒就算打对了。
如果没实现,现实情形本质上还和从前没有二样,那孔子岂不是冤枉了呢?假如某些方面还不如从前,甚至出现了倒退,那树立孔子的意义是不是自然而然就展现了出来呢。
有的学者呼喊:孔子救不了中国,更救不了世界。
我仍旧不解的是:中国哪些方面不行了,需要去施救、营救、抢救呢?世界又得什么病了呢?需要去救护呢。
孔子追求的“天道”,是君权和专制吗?明显不是。行“天道”以约束“王法”才是孔子思想的本质特征。孔子强调秩序的重要性,首当其冲的是“责备贤者”,是对“有政者”提出敬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德”是“王法”吗?是王的“金口玉言”吗?显然不是。德是人之为人的正义,是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是“自卑而尊人”的礼仪,是人生的智慧。孔子强调人“道”应放在人“利”之上,活着像个人、是个人比人活着本身要重要。“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性,人中的君子则“谋道不谋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思想与现代文明中的“民主与自由”之思想相抵触吗?如果读《论语》原典,获得的答案是,不但不抵触,而且还相互融会贯通。孔子54岁辞“大司寇”周游列国13年,说明作为知识分子的他是自由的,是自主的,周天子治下的各国国君可以不认可、不遵从孔子致力推行的“天道”,但没人绑住孔子的手脚,封住孔子的嘴巴,没人禁锢他的思想,没人钳制他的言论和主张。孔子的社会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求其次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有些人说这是开历史倒车,说孔子主张回到原始社会。除了呵呵,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