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又开始谈音乐,说《韶》尽美尽善,《武》尽美未尽善。孔子说的对不对呢?有道理吗?在座的各位我看见大眼瞪小眼,一副谁也没听过《韶》《武》迷茫无辜的样子,确实不好回答评判。
翻翻文献,近看千年前宋代朱熹,远看近二千年前三国何晏(宋代邢昺作疏)都是咋说的。
朱熹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舜绍(接续、传承)尧致治,武王伐纣救民,其功一也,故其乐皆尽美。然舜之德,性之也,又以揖逊而有天下;武王之德,反之也,又以征诛而得天下,故其实有不同者。程子曰:“成汤放桀,惟有惭德,武王亦然,故未尽善。尧、舜、汤、武,其揆(kui ,政事)一也。征伐非其所欲,所遇之时然尔。”
朱熹朱老师这么一解释,就了然了。《韶》尽善尽美,因为舜韶(绍)于尧,得治天下以文治禅让;《武》尽美未尽善,因周武王以武力征伐灭商纣得天下,虽有为民大治,但“征诛”为不尽善。
何晏(邢昺)说:此章论《韶》《武》之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者,《韶》,舜乐名。韶,绍也,德能绍尧,故乐名《韶》。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者,《武》,周武王乐,以武得民心,故名乐曰《武》。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故其德未尽善也。《乐记》云:“《韶》,继也。”注云:“韶,绍也,言舜之道德继绍于尧也。”《元命包》曰:“舜之时,民乐绍尧业。”其《书·益稷》云:“《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是《韶》为舜乐名也。《书序》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安国云:“若使摄,遂禅之。”禅即让也。是以圣德受禅也。《礼器》云:“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注云:“作乐者,缘民所乐于已之功。”然则以武王用武除暴,为天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以臣代君,虽曰应天顺人,不若揖让而受,故未尽善也。
何晏(邢昺)和朱熹的释义大同小异。但孔子是这个意思吗?不得而知。个人觉得,朱老师、何老师对《韶》《武》的释义理解,已经脱离开音乐,因舜之德、行尽善尽美所以《韶》尽美尽善;因武王之德、行尽美未尽善,所以《武》尽美未尽善。从纯艺术角度,即使《武》的音乐作词作曲舞蹈再好,即使《韶》作词作曲到配舞有瑕疵,结论也是必然的。
据判断,朱熹、何晏、邢昺也没听过《韶》《武》,悟孔子心传,也只能这样说了,而且也算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