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在4.3中孔子刚说了:“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开头又说“我未见好仁者,(未见)恶不仁者”,按说“仁者好仁,恶不仁”,孔子却说自己未见“好仁者”,依理应该也未见“仁者”(除非“仁者”不好仁),如果未见仁者,如何知道“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挺匪夷所思的,哈哈。
人吃饭,因为肚子饿了,人说话,因为心里要表达。语言表达都有语境,说啥话都有是时的环境、背景,以表达喜怒哀乐爱恶欲的情感。孔子这句“准绕口令”因何而发,没有记载。在当时编撰《论语》的人看来,有些不言而喻的特指或是因某种避讳、隐讳而不能直陈其义,只能采取“话里有话”的方式表达,同时代的“读者”是能会意的。但谁能预料到这部《论语》,居然成为中华文化经典中的经典传承二千余年…要是先知们有后知,绝对要把这话的背景交代的更清楚、更明白一些。可惜的是,知道尿炕都睡筛子了,炕还能被尿湿吗?
所以呢,有些晦涩的语句,只能依据文献,文献不足只能依据逻辑、依据常识、依据揣测,“以己度人心”,以尊重作者一以贯之的本心、为今所用的原则来理解释义了。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子说“我未见”,不代表“客观不存在”,“我未见”是有时效性、地域性的,这里没交代。如今已经无从考证了,如果去揣摩话的本意,应该是指当时社会风气不佳,“好仁者”和“恶不仁者”不显见,所以孔子有此一嗔怪。“好仁者,无以尚之”,尚,上也。孔子意思是说,没有比“好仁者”更好的人了,无以复加的好,NO.1 。
“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在孔子看来,恶不仁者,比起“好仁者”,等而下之。但只要“为仁矣”,就不会使“不仁者”的坏毛病加乎到自己身上。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这句话的主语还是“恶不仁者”,因为“好仁者”无以尚之,自不必多言。恶不仁者,能不能有“一日用其力”在“仁”上面呢?孔子说他未见有“力不足”的。意思是说只要去用力“为仁”,就可以接近“仁”的境界,“用力”与否是关键,与用力的大小无关,“仁”力的方向起决定性作用。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有之的“之”,应该是指前面首句“好仁者”与“恶不仁者”。孔子总结陈词,意思是别把话说的那么绝对,“或许有仁者,也有恶不仁者,不过不好意思,我没有那么幸运与他们相遇在人海…”
有人会说,你絮絮叨叨了半天,说的有道理和依据没?答曰:应该差不多。不信请看何晏《论语集解》:
此章疾时无仁也。“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见性好仁者,亦未见能疾恶不仁者也。“好仁者,无以尚之”者,此复说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复说上恶不仁者也。言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为仁矣也,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于已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言世不修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间用其力于仁道矣乎,言人诚能一日用其力修仁者耳。“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德輶(you,古时一种轻便的车)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何须用力,故曰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者,此孔子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曰盖有能为之者矣,但我未之见也。
人就难解,所以由二人构成的“仁”自然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