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学而1.7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

子夏,孔子学生,姓卜名商。中华自文明始,人均有姓、名、字,显得有文化、有寓意,称呼上有约定俗成的规矩,除长辈或君长可直接称呼晚辈或属下其名外,同辈、晚辈一般称呼对方的字以表尊重、尊敬,不直呼其名。直呼其名,相当于你见到你们处长、局长、总经理、董事长,不尊称职务,直接叫老张、老王、老李、老赵。倒是没啥不可以,就是感觉有点二。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可见地位高,能在开篇前几句就发言。论语的编排,应该是费了一番心机的,否则简单的孔子说几章,弟子集中分类说几章,也算条理。按照南怀瑾老师说法,论语是一篇整体结构紧凑,语义连贯的大文章。我表示赞同。

“贤贤易色”,大家的理解不同,解释迥异。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夫子心中的本意,用语言表达出来,再用文字记录下来,难免会有出入,而后经历近二千五百年的颠破流离,有些文字的释义,后人只能揣摩猜测,有时争论不休,引经据典大家忙的不亦乐乎。我的意见是,释义符合常理逻辑,上下文意连贯,是最基本的。引经据典论证半天,万一争论的那个字、词是因为口口相传、刻竹简时刻错了咋办呢。所以个别字词明显和全句、全文不搭,姑且可以推定为讹传。

“贤贤易色”,贤贤没啥争议,第一个贤是动词,以…为贤。第二个贤是名词,贤人,贤者。贤贤解释为“对待贤者要礼贤下士”。和“亲亲之爱”句式一样,亲自己的至亲。“易色”释义有争议。易,有人认为作“如”解,贤贤如(好)色,“贤贤”应如“好色”一样,发自内心、发自肺腑、发自人的生理和心理自然。这种解释倒也通顺,就是过于牵强,哈。孔子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可见孔子认为“好色”是天然、自然,“好德”需要后天的修养。作为孔子高徒在这里强调贤贤如(好)色,似乎论调和老师不太协调。另外有人解释“易色”为“改变脸色、态度”,“见到贤者要礼贤下士,要和颜悦色”,与下文搭起来,更通顺和符合逻辑。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三句讲“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方法论分别是“竭其力”、“致其身”、“言而有信”。再回头说“贤贤”的方法论,“贤贤要如色~像好色一样”,明显不如“贤贤要改善态度,和颜悦色”更通顺、合乎情理、合乎表达习惯。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此处之“学”如何理解,学什么?个人认为是“学文”。前面一句1.6中,孔子说“学文”的前提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做人是前提,然后做学问。子夏认为把“贤贤”“事父母”“事君”“与朋友交”都做到位,不学,也谓之“已”学了。可见,孔子和弟子都很重视人的本“质”,而对于“文饰”则在其次。

学习很重要,本质是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