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台山一路的石阶辗转走下来,没有向上步步攀登时那般的吃力。飘渺古朴的伍龙寺,是建造在高耸入云的擎天柱顶端平台上的奇迹,雄伟壮观。上面殿堂林立香烟缭绕,幽静肃穆,数十棵崖松咬定青山,石缝中犹有细流潺潺不断,仰望之云遮雾罩气象万千,自有一番神韵动人心弦。此情此景此时,这才让人突然明白了,那入山石门上的四个大字“天中之天”究竟是何意,当年是何等的气魄,又是何等的人力和物力,才能如此的利用和改变了鬼斧神工般的古驿道天险。
朱瞻基和倾城等人下山途中仍不时留恋的回头张望,不得不佩服黔国公沐英以及屯堡先人们的不凡智慧和超能灵感。看得出其原本的因其地势险要,屯堡首先是一座战斗的堡垒,这座伍龙寺战时可用于军事,又与屯堡中的三教寺相辅相成,集道教、佛教、儒教等诸教合一,体现出尊重各地域各民族信仰,从而最大限度的起到联络感情,安抚、鼓舞士气,为拓土守疆的将士和他们的妻子儿女祈求幸福护佑平安的初衷。也许这就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旨意中所说的,要使镇守云南的三十万大明军民“有亲属相依之勇,有心理相安之心”。
沿着山下的石板小道走出不多远,路旁几株高大茂盛的银杏树绿叶婆娑,有人坐在路边叫卖自家产的食物,幽深的街道伸向远方。一座沧桑古旧的宽阔大门,条石上刻有清晰可见的字迹“饭笼驿站”,一侧有个四角亭店面,檐下悬挂着许多扎成束的稻谷穗和金灿灿的玉米棒,门的上方挂一黑底金字木匾,上书“驿茶”二字。几个人这一阵子爬山下山的,都累出汗了,还真是感到有些口渴。英宁忙走过去乖巧地问道:
“阿婆,有茶喝吗?”
“有啊,几位请进内用茶,这是上山去了?”
这位专司驿茶的阿婆虽然有些年纪了,却精神矍铄,长着一双明亮如水的凤眼,对眼前的这一群穿着明显不是屯堡本地人的年轻男女,经多见广的模样。她体格健壮,腰系绦丝,身穿斜襟大袖长衫,衣服的开口处及领口袖口边沿都绣有精美鲜艳的花边,适中的天足穿着高帮单钩凤头鞋,头上包着一块青色头巾,双耳配坠,腕带银镯,这是南京和凤阳一带中老年妇女的寻常服饰。
在热情好客的阿婆的一再招呼下,孙倾城和无情、无心迈步走进店内,其他人也随后过来围着四角茶亭坐下,手捧干净明亮的粗瓷兰花茶碗,一起品尝起碗中滋味不同却清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的驿茶,顿觉心旷神怡,不由得连声向这位可敬的阿婆道谢。
阿婆站在一旁望着这些穿戴齐整,个个生的俊美出众百里挑一显然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年轻人,露出慈祥的笑容。朱瞻基迎着阿婆上前温和地询问:
“老人家,好茶呀,可是本地产的茶叶吗?还是这里的山泉水特别好的缘故?”
阿婆呵呵一笑言道:
“这位公子,老身不敢欺瞒,此驿茶并非普通茶叶,而是由几位解渴止乏,驱瘟除瘴的药草烹制而成,驿站里数十年来无偿的供给过往的官员、客商、百姓饮用,我们屯堡人为了祛病防疫保健康也需得时常饮用,所以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尤其必须。”
“啊!这茶是药草烹制,可以预防疫病---”
众人不免一惊。沈海波却低声言到:
“数十年供应此种驿茶惠及众生,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驿站真是为民做了一件实事好事,善莫大焉。”
阿婆听了又是呵呵一笑,
“公子是外乡人,说的是外行话,我屯堡人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沈家沈大富当年随仙师张三丰出家往福泉山时,将家财都捐给了屯堡,还与那麻拉加(马六甲)国王约定每年要给屯堡驿站送一船药材,所以这驿茶实在是沈家沈大富的恩德善行,该感谢的是他老人家啊。”
“嗯---,沈家沈大富?”
朱瞻基眨了一下眼睛,惊奇地望了一眼沈海波,沈海波同样迷惑不解的看向阿婆,只见她爽朗地说到:
“就是财神爷沈万三啊!我们屯堡人都是喜欢这般称呼他的。他是个神奇善良的人,对屯堡贡献最大,也最受屯堡人尊敬。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许多年了,但屯堡人都不会忘记他!”
自从在财神庙里听老僧讲到沈家当年的不幸变故,沈海波这半天以来一直沉默寡言。对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先祖沈富所受到的委屈,以及给沈氏子孙造成的伤害,要说沈海波心里完全不介意也不可能,但事过多年,又碍于朱瞻基的情面,也是无法表达。心里却是暗暗思量,先祖有何过错?要算有错就是钱挣的太多。看来还是父亲沈斌留下的遗书中说的对;不要嫌钱少,钱少了,才是自己的,花了可以再挣。钱多了,要是管不住,就有可能变成别人的。钱太多了,没有用处,只会给自己招灾引祸。
站立在侧面一身婢女装扮的无情明白沈海波的心意,知道他并不是在意别的,只是作为沈氏后人,想多知道一点先祖的事情。见此刻沈海波怔怔无言便出口道:
“那烦请阿婆给我们讲讲,这财神爷沈万三当年在屯堡的故事好吗?”
“对呀,阿婆,说给我们听听吧!”
倾城和无心、英宁急忙响应,朱瞻基和沈海波无语自然乐得沾光倾听。
阿婆睁大了一双好看的凤眼,望着她们笑了笑,点了点头,转身坐在石凳上,一板一眼甚是认真的讲了起来。
说起来,阿婆算是最早随军移民来屯堡的南京老汉人了,她觉得为此十分的自豪。洪武十四年,大明军队收复云南,为了长治久安,阿婆的丈夫奉命驻守这里,不能返回故乡南京。洪武皇帝朱元璋随后下旨命三十万将士的家眷移民云南屯垦戍边。百姓们破家值万贯,故土难离,虽是迫不得已,但年轻的阿婆还是听从朝廷的诏令,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跟着移民的队伍浩浩荡荡来到这屯堡随军戍边。
朝廷优待军人家属子弟,盖好房屋,分给土地,发给农具、耕牛、种子,还三年不纳税。穷人过惯了苦日子,有屋住,有地种,有饭吃,尽管当时这里还很不安定,可黔国公沐英治军有方,施政爱民,善待部属,又能一家人团圆在一起,阿婆感到挺知足,日子长了,只当异乡是家乡了。那时就听屯堡里人们说,这里住着一位极有学问和德行的老人,他就是曾经的江南富翁沈万三,本名沈富,字仲荣,只是屯堡人都尊称他为沈家沈大富。
沈万三是洪武六年获罪被发配来饭笼驿的,与他一起来这里的还有他的五个儿子沈金、沈茂、沈旺、沈春鸿和沈香保,以及沈旺家的两个孙子沈至和沈斌。那时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依旧身材魁梧,有着端庄白皙慈祥的面容,三绺美髯,气质儒雅。沈家父子知书达礼平日待人真诚,做事认真仔细,喜欢交往乐于助人,与屯堡中人和睦相处。
早年的云贵境内,山高林密,湿气和瘴气很重,时常发生疫症,不少将士因此患病而亡,对大军士气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军中有位精通医术的随军医生,通过多年行医治疗疾病的经验,用老姜、金银花和苦荞仔等再加上其他几位清热解毒的稀有药材,熬成了一种不仅能驱瘟除瘴,还能解渴止乏的茶汤,效果颇佳。可是由于数十万大军用量很大,药材又奇缺,所以采购困难,常常供不应求,以致军中频频告急。这时有人想到了眼下就住在屯堡内的,那位曾经经商贸易闻名天下的江南富商沈万三,别人办不到的事,说不上他能行。
可是,沈万三现在还愿意重操旧业吗?他们父子可是因为经商贸易获罪,家产被抄,被指为里通外番差一点被砍了脑袋,到如今还是戴罪之身,被流放到屯堡来的。但军情似火,刻不容缓,带兵的陈都督顾不得其他,亲自上门求沈万三来了。
与沈万三一番交谈,陈都督竟有相识恨晚之感。果然,与聪明人打交道不难,与明理诚信的江南富商沈万三打交道尤其不难,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快乐的享受。陈都督算是开了眼,明白了为何屯堡人称呼沈万三为沈大富,他称得起这个大字。沈万三是商人,但他不是奸商,更不是小商小贩,他并不唯利是图,尤其是现在他还是一个流放的囚徒。
听到陈都督言明来意,沈万三便知道这次的买卖是不接不行的,不为别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为了数万将士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南征的胜利打败蒙元小梁王,早些让蒙古鞑子全部回到他们的大草原上去,大明人应该帮助大明的军队。为此沈万三愿意放下自己的委屈,接受陈都督的重托,重操旧业。
“但是要快啊!军中等不得!”
陈都督一再的要求着。
“既然接了此事,老夫定会尽力!”
沈万三脑中迅速盘算了一下,在最短的时间内一次性购回足够的药材,只有一个地方有把握,那就是在大明的属国麻拉加(马六甲)岛上,那里盛产这些药材,又是通往西域海外的重要水道,还有几个沈家能控制的贸易货栈,存货量很大。早些年为了保证这条贸易通道,沈金和沈茂都已暗中将妻儿安置到了这座岛上。最重要的是有麻拉加国王的信任和大力支持帮助,能提供贸易方便。
经商多年的经验,使他意识到,大宗的买卖以物易物最安全,最有利。所以沈万三主动向陈都督提出了两个请求,在自己儿子和孙子的指导下,请大军在云南境内收购当地奇特的农产品,茶叶、丝绸、瓷器、手工艺品,以便两方贸易以物易物的便利,避免携带金银的沉重和风险,还可为云南百姓创收。
再是,麻拉加虽在近海,又是大明属国,但总是在大明域外,沈万三可不想让人再指责怀疑为里通外番想逃亡海外。请陈都督尽快奏报黔国公沐英知晓并准许,方敢作为。
“沈公爷,名不虚传,今日方知!放心吧,本都督立即禀告大帅得知!”
陈都督心中感佩无比,一时竟忘情地敬称起“沈公爷”来。也罢,“沈公爷”就“沈公爷”,其实也没错,因为洪武皇帝虽治沈富的欺君之罪、里通外番之罪,不知为什么却没有下旨撤销沈富“兴国公”的封号,所以他还依旧应该是真真正正的国公爷。
忽而,陈都督又担忧地道:
“军中急需药材救急,要收购云南的货物最快也得好几日才能成行,能先把药材运过来吗?这---这---是有些难为您了!”
“呵呵!”
沈万三捋须笑了一声,说到:
“都督是信不过沈某吗?”
陈都督当然还不了解,虽然沈万三被抄家流放,似乎是已家无余财,但即便是身无分文,只要是他到了麻拉加,在他的商业帝国里,就凭着“沈万三”这三个字,就是一面金字招牌,他就是一座无价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