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雄村的由来与沿革

雄村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雄村乡的一个村庄。除了曹姓以外,村庄里还有程、洪、朱等20余个姓氏。他们迁居此处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投亲而来,有的奔友而来,有的随主而来,有的报恩而来,他们共同缔造了雄村。随着朝代更替,雄村的建制归属虽然几经变化,但是始终保持着村庄整体性。

第一节 雄村的由来

雄村的历史比较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根据方志记载和村民讲述,雄村历史先后经历了传说中的梅家庄、洪氏主导下的洪村、曹氏主导下的雄村三个阶段。

一 传说中的梅家庄

雄村古属山越之地,建安十三年(208年),东吴威武中郎将贺齐率大军平定此地叛乱,将歙县分为新定、黎阳、休阳三县,连同黟县、歙县和始新共六县,合并成立新都郡,贺齐为郡太守,管理整个黟歙地区。

相传,东晋时梅氏宗族聚居雄村片区,当时村名叫作梅家庄。梅氏有族人在朝为官,且宗族人丁较多,算得上此地的名门望族。但是后来由于得罪了当时的皇帝,而被判满门抄斩,诛灭九族,从此梅氏宗族于该地消失。对此,70余岁的曹雪安讲述:

 

我以前在写县志的时候做过调查,听老一辈的说很早的时候这里住着姓梅的人,村庄名字就叫梅家庄。他们家里有人得罪了皇帝,被皇帝满门抄斩,也有一些改名换姓逃跑的。来自村民曹雪安的口述。

 

据曹瑾撰写的《雄村杂记》记载,石氏宗族也曾居住此处,并且人丁兴旺,族人居住之地衍成一巷,遂取名“石家巷”。然而,之后不知何由,其族败落或外迁他处,并无后裔留村,仅剩下巷名沿用至今。曹瑾:《雄村杂记》,未出版,第53页。

据村中曹氏和李氏村民讲述,李氏宗族虽然早已搬入此地,但是始终单传繁衍,人丁稀少。然而,这不影响其常驻之族的“大姓”地位,李氏既见证了村庄历史,又对随后村庄的发展走势起着杠杆性的作用。

二 洪氏主导下的洪村

洪氏宗族开基祖洪细五,于北宋时从歙县篁墩迁移此处,与其一同而来的还有程、汪、张等姓氏。篁墩原名黄墩,因盛产篁竹而改名篁墩,位于雄村沿渐江上溯约10公里处,地形为山环水绕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末黄巢起义军迷信地名中有“黄”字者,属于他们自己的领地,因此在横扫天下时明文规定不得侵犯此类地方的居民。为了避难,当地人把篁墩改为黄墩,听说此处可以避乱,举家迁居于此的宗族不计其数,其中就包括程颢、程颐以及朱熹的先祖,因此本地有着“程朱阙里”的称号。宋朝建立后,社会趋于稳定,由于人多地少,许多宗族又开始大量外迁。篁墩成为江南地区的“宗族集散地”,又被誉为与山西“大槐树”齐名的宗族圣地。

洪氏宗族落户该村以后,族人勤劳肯干,通过开垦荒地、经商贸易、考取功名等方式促使宗族势力逐渐庞大,元朝时洪氏宗族人丁兴旺,人丁数占村庄总人数的80%以上,村庄即称为洪村。洪氏祖坟当时占据着村内最好的风水宝地,相传堪舆师曾说此风水可以使洪氏宗族出“三斗三升芝麻官”,意为子孙世代昌盛,虽然芝麻官仅是小官,但是三斗三升芝麻可不是小数目,这么多有出息的子孙的确可以让洪氏宗族保持兴旺之势。同时,洪氏宗族并没有因为势力庞大而欺凌其他小宗族,而是能够与其他姓氏和睦共处。洪氏宗族建有当时村内规模最庞大的祠堂“彝训堂”,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为村内最古老的房子,可惜2005年春节时被一场意外火灾焚烧而只剩下残垣断壁。对此,60岁的曹正文说:

 

300年前,洪家祠堂进行过一次大修,在修墙的时候,从砖墙内发现一块匾额,上面写着祠堂建立的时间是500年前,现在算起来就有8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房子是雄村最老、最好的房子,最值钱了,可惜前几年过年的时候,一场火烧了,家里的老太婆也被烧死在里面。那时候,洪家在村里只有两三户,年轻人都外出做生意或者上班了,只有老头子和老太婆住在祠堂里。由于我们住得比较近,平时都是由我家照顾他们,也不要他们钱,就是出于邻里关系,后来老头子死了,就剩下老太婆一个人住,我也像自己家人一样对待她。前几年过年的时候,洪家的年轻人都回来看她,他们吃完饭之后就到我家来玩,家里就剩下老太婆一个人。可能是感觉比较孤单,或者生子孙不陪她说话的气,也可能是意外,厨房里着火了,刚开始没人发现,后来火大了,打119报警。村内道路比较窄,消防车一直进不来,最后把房子都烧塌了,老太婆也烧死了。洪家年轻人在县城和其他城市都买了房子,他们就更少回村了。为了感谢我照顾和扶养两个老人,他们把祠堂的一小块地送给我让我建房子。来自村民曹正文的口述。

三 曹氏主导下的雄村

据《雄村曹氏宗谱》记载和70余岁的村民曹大伟讲述,洪武十三年(1380年),曹关一(1365~1449年,号永卿)跟随舅父定居洪村,其舅父为洪村李氏。曹永卿随后迎娶该村洪伯英之次女洪氏(1365~1451年),生子曹宗仁,并在洪氏丰厚的嫁妆以及岳父的资助下,既经商又种田,逐渐富裕。后来他又纳村庄东边的义成村朱氏为侧室,生次子曹宗礼。此后,曹宗仁娶本隅张氏并生四子(以能、以器、以宾、以用),曹宗礼娶潘氏并生三子(以盛、以荣、以华)。并且,从曹以宾(曹观)于明朝成化辛卯(1471年)夺得乡试经魁、乙丑(1505年)考中进士,到曹日宣于崇祯乙亥(1635年)考中进士为止,在整个明朝,曹氏获得“一门三进士,五世四经魁”的赞誉,他们分别是曹观之侄曹祥——成化甲辰(1484年)进士,曹观之子曹祯——成化丙午(1486年)经魁、进士,曹观之侄曹裿——弘治己酉(1489年)举人,曹祥四子曹深——正德丁卯(1507年)经魁、戊辰(1508年)会魁,曹观曾孙曹楼——隆庆丁卯(1567年)经魁、辛未(1571年)进士。其中,曹祥官至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军务兼制湖广湖北道并四川酉阳等处,被称为“大中丞”;曹楼官至江西参政、四川学政,被称为“学宪”。曹氏宗族俨然成为村内望族,且成化年间曹氏人口即已多于洪氏人口,成为村内第一大宗族,但当时村名仍然为洪村,显然与曹氏宗族的声誉和地位不相符。因为曹氏和洪氏有姻亲关系,且洪氏还具有一定的宗族影响力,直接改为曹村又不太合适,于是曹氏宗族取曹全碑“枝分叶布,所在为雄”改村名为雄村。此后,雄村曹氏更为繁盛,虽然其间有过雄溪、雄川等别称,但是雄村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这一期间,朱氏曾作为曹祥任职时的监印官,随曹祥衣锦还乡而落户雄村。夏氏也曾随朱氏于明弘治年间迁居该村。夏氏为堪舆世家,发现此地“龙脉”甚佳,因而建房于村西隅打算长期居住,然而通过随后的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一风水宝地为“独阳龙”,只能使一族兴旺,当时曹氏宗族已经比较显赫,夏氏从而感到兴旺无期,于是离开此村。据传,夏氏在村时曾购置一塘,其名曰“夏公塘”曹瑾:《雄村杂记》,未出版,第53页。,至今仍存,可为夏氏定居该地提供物证。

第二节 曹氏先祖的迁徙历程

雄村曹氏先祖原来居住于黄河流域,属于北方望族。有史料记载和DNA检验佐证的一位先祖是曹操,雄村曹氏就是其子曹植的后代。唐末,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曹全晸携二子追剿黄巢起义军于歙县黄墩,长子曹翊不幸阵亡,曹翊无后,次子曹翔即命子孙为兄守墓,曹氏遂定居歙县。其后,曹氏子孙又迁婺源、歙县南街等处。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曹永卿迁入雄村,成为雄村曹氏一世祖。

一 曹氏先祖乃北方望族

据《雄村曹氏宗谱》记载,曹氏先祖为黄帝,后历玄嚣、蟜极、帝喾、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以及文王昌各祖。周武王时,其弟叔振铎受封于曹国(今定陶),之后曹騋被派往蔡国任职,定居于蔡。秦朝时,曹莸被任命为沛县令。西汉初年,曹参因助刘邦打天下、功勋卓著而被任命为相国,“厥后,氏族繁衍,若曹娥有丈夫之孝,大家为后宫之师,陈王有泰伯之德,皆今古不多得者”。东汉末年,曹操为丞相,曹氏成为影响时局的决定性力量。而雄村曹氏正是陈思王曹植这一脉,除了雄村曹氏宗谱有明文记载外,2013年复旦大学通过DNA检验表明雄村曹氏和绩溪旺川曹氏为“最正宗”的曹操后人。

二 曹全伐黄巢而留后新安

曹全晸(819~880年),字文宣,汴梁(今河南开封)祥符县忠良乡人,咸通年间中武举,授河南都尉,因平贼有功而升淄州刺史。黄巢起义时,升江西招讨使,与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共破黄巢大军于荆门,黄巢残军渡江东走,曹全晸劝刘巨容乘胜追击,而刘巨容说:“朝廷辜负人,有急,则不受官赏事,宁则弃之,或更得罪,不若留贼以为富贵资。”此举致使黄巢起义军渡江后东山再起。后来,曹全晸升任天平节度使兼东面副都统,率长子福州牧曹翊和次子左金吾大将军曹翔渡江追剿黄巢起义军,曹翊在歙县黄墩遇伏阵亡,获赠“岩将”,得谥号“忠武”,被赐葬黄墩北山下吴良堨。曹翔“因痛兄翊公死于君父之难而无子,乃于黄墩墓旁树祠祀事,令子孙庐居焉”。也就是说,曹翔命子孙为其兄长守墓,并定居于此,曹翔遂成新安曹氏始祖。

由下文可以看出,曹全晸、曹翊和曹翔对曹氏宗族入驻徽州的作用。来自村民曹大伟收藏的《雄村曹氏宗谱》。

诰敕

天承运,皇帝诏曰:门下招讨使曹全晸才堪折冲御武,德足辅世长民,收剿贼而有功,镇江西而靖寇,宜加尔招讨之职,都元帅之任,谨按先朝故事,图形赐赞以励忠真,卿其效李廓之勋,朕仿凌烟之赐,故敕。

唐广明庚子年二月十六日下

诰敕

天承运,皇帝诏曰:惟岩之义大矣哉,诗以之美,师尹放昭,恩典而报忠义者,有取焉。今福州牧曹翊急于护国,切于勤王,追剿巢贼阵死,功虽未成,志则可嘉,兹赐命书并颂恩宠,追赠岩将用谥“忠武”,令翰林学士以礼修仪,歙州刺史以时报祀,奉以七伯户,享以一品物。噫!励士追封,朕不忘于死后英灵义气,汝如在于生前祑祀有常,永昭崇报。

唐中和元年正月十六日下

诰敕

天承运,皇帝诏曰:咨尔河东节度使兼京西招讨使曹翔,朕观往古豪杰之士,立诚于未仕之先,效劳于多难之际,为上勤王,为下卫民,可谓忠贞者也。迩者,大降警余,盗贼四发,仙芝、黄巢以及窦瀚相继为虐,家国罔宁,讨平之功汝实多马,今数寇已平,汝应有封,特加汝为护国勤王参军赞务靖难功臣承节伯,食邑晋阳八百户以给终身,子孙不世袭。呜呼,汝能辅朕于多难,秉心坚贞,汝父创讨贼之义,汝兄有死阵之烈,一家忠孝,比之古人不过如此。故,臧公善谏而周内史知其有后,毕万始封而卜偃识其必大,此无他,惟德动天,天不负德也。而其尚敷勤劳贞一之志,训而子孙以光永世,宜令曹翔准此。

唐乾宁元年十一月二十日下

北宋初年,其六世孙曹文泽迁婺城北(今婺源县);元朝至正年间,二十世孙曹端五因户役迁歙县南街乌聊山下。

三 曹永卿投舅亲而落户雄村

曹永卿的父亲曹彦中略懂堪舆知识,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他环视雄村山水,发现此地高耸秀丽,有志迁居于此(今曹氏孝思堂处)。然而,次年其与侄子一起往北平解送粮食,在返回的途中病死在了镇江,没能来得及实现迁居雄村的愿望。这一年,曹永卿6岁,曹永卿的母亲李氏孀居苦节,独立承担起养育儿子的重担。在曹永卿成年即16岁时,李氏一方面无力助儿子娶妻生子,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其丈夫生前希望迁居雄村的遗愿,遂要求哥哥(曹永卿的舅舅)带曹永卿到雄村居住。虽然李氏在雄村人口少、势力小,给曹永卿带来的发展机会十分有限,但是帮助曹永卿迎娶(一说入赘)了村内望族洪氏之女,有了这层姻亲关系,曹永卿很快在雄村站稳了脚跟。正如曹雪安所讲述:

 

永卿公的父亲彦中公当时发现雄村是块风水宝地,从城阳山延伸下来一条支脉直通雄村北隅,就像一条龙停卧在雄村,渐江从南边环村而过,形成一个“弓形”,而雄村坐落于“弓内”,寓意“进宫做官”;同时,也可以看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雄村就处于凤头处。你看看,雄村的风水好吧。所以,永卿公立志要迁到雄村来住,他的外婆和舅舅接纳了他,给他介绍洪家的姑娘做老婆,这样就定居下来了。来自村民曹雪安的口述。

第三节 曹氏始祖开基后的世代延续

曹永卿落户雄村以后,生有二子,其中长子又生有四子、次子生有三子,形成七个房支,从而塑造了雄村曹氏“一祖两祠七房”格局。目前,雄村曹氏已历23世,约有635年的历史,其间培养了大小官员200余位。

一 一祖两祠七房

雄村曹氏开基祖曹永卿的原配洪氏生长子曹宗仁,侧室朱氏生次子曹宗礼。曹宗仁承父业居雄村务农又经商,生有四子,辛勤劳作,生活颇富裕;曹宗礼被过继给堂伯父,居郡城,其所生三个儿子均在校读书,家资产业很快用完,生活较为窘迫,常常到雄村向兄长曹宗仁寻求救济,兄长慷慨,一再施以援手,两兄弟关系还算不错。后来,曹宗仁的长孙曹祥成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军务兼制湖广湖北道并四川酉阳等处的时候(1507年),就在雄村的中隅棠樾鲍氏墓东侧建立曹氏家庙,称为“孝思堂”或“仁祠”。因为曹宗礼为侧室所生,并且过继给他人,所以死后不能进入仁祠供奉,其后人只能将神主牌位供于家屋(家中专辟一间房供奉)。

稍后,曹宗礼的孙辈经商有成,日渐富裕,相继迁入雄村居住,建房于夏公塘北侧,因庭院大门用铁皮包裹,被村民称为“铁门曹”。至康熙年间,曹宗礼的后代在扬州从事盐业生意,自第八世曹士琏起逐渐做大,第九世曹世昌(字堇饴)时,成为扬州两淮八大盐商之一,可谓富可敌国。曹世昌曾接待过康熙帝第二次下江南,虽然在康熙帝参观其住宅时获得很高的赞扬,但是面对“以士为贵,以商为贱”的社会现实,他倍感郁闷,于是临终前命曹景廷(字干屏)、曹景宸(字映青)两个儿子“于溪建文阁,修书院,立社祠,筑园庭”;同时,为改善曹氏同族关系,扩建南厅(即“余庆堂”,曹祥读书处),落成后同族和睦相处。二子谨遵父亲遗训,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村西首“都宪祠”和“大参祠”等明朝皇帝命建的崇贤祠基础上扩建新祠堂,是为曹氏支祠,又称“一本堂”或“礼祠”, “都宪祠”和“大参祠”分置左右。

至此,雄村曹氏宗族形成两个相对独立又互有合作的祠堂。“仁祠”由曹宗仁支派的长、二、三、四房供奉,四个房头每房一年轮流当值;“礼祠”由曹宗礼支派的五、六、七房供奉,三个房头每房一年轮流当值。另外,村民曹大伟讲道:

 

雄村曹氏宗族各房支繁衍超过七世,即可设立新的堂号。长房有怡安堂、德辉堂、盛德堂、顺心堂,二房有增福堂,三房有学宗堂,四房有敦伦堂、从古堂、怀德堂。五房有景行堂、正德堂,六房有锡福堂、澄心堂,七房有茹涵堂、谷贻堂、耕耘堂、庆辉堂、大宁堂。来自村民曹大伟的口述。

 

如前文所述,为了增进曹氏宗族和睦,曹氏在村南隅曹祥读书处扩建“余庆堂”(又称“南厅”或“新厅”),此为曹氏宗族最大的公共活动和议事场所,宗族遇有大事,则七房在此处合议,堂前立有“慈孝坊”。同时,在村东隅桃花坝边建有“崇德报功祠”,这是雄村曹氏先贤祠,“崇德以淑士者,先师先儒也;报功以保民者,忠壮、忠烈也。凡有功于国、有德于民、有惠于乡里者,经两祠合议同意,神主始可入祀”。祠堂前立“光分列爵”牌坊,一楼正中央写“大中丞”(指曹祥,长房之人)三字,右边写“学宪”(指曹楼,三房之人)二字,左边写“传胪”(指曹文埴,七房之人)二字;二楼正中写“光分列爵”四字;三楼写“恩荣”二字。在牌坊背面,二楼写“世济其美”四字,一楼左右写雄村曹氏历代高中举人、进士的人名和年代。可以说,虽然曹氏宗族分成两个祠支,但是他们为了宗族的共同性,建有诸多的从生到死的公共场所,维护着宗族的整体性。

二 子孙繁衍世序

雄村曹氏宗族以“关—宗—以—应—文—世—惟—汝—元—德—景—光—公—正—赞—怀—颂—受—大—继—志—承—家—立—业”为字辈。目前,雄村曹氏辈分最高者为“怀”字辈(第16世),辈分最低者已排到“家”字辈(第23世),宗族繁衍至今有635年的历史。其间,有些族人因为做官、经商等原因而外迁他处。比如,第8世三房汝字辈有一支迁至浙江富阳感化村,以汝字辈为一世祖,人丁繁衍亦为繁盛,甚至盛于雄村本宗,其行列字辈与雄村相同,只有第18世受字辈下增加了一个寿字辈,因此虽然其下各字辈与雄村相同,但实际上要比雄村小一辈。直至抗战前,富阳曹氏每遇清明节就会派两人到雄村来祭祖扫墓。又如,第6世二房潭公长子世正公及三子世嘉公迁居上海松江朱家坞,按行列字辈,自德字辈第10世以上均与雄村相同,其下则有异。乾隆年间,参劾和珅的御史曹锡保就是该支族裔。再如,第13世七房曹振镛因官任军机大臣而迁居于北京的御赐宅邸,他的子孙有一部分留居于北京。“七七事变”以前,其后裔生卒报于雄村登记族谱,可惜现在已断。又有第17世七房曹树葭是曹文埴嫡系族裔,清末在东北黑山县任知县,民国时期任吉林省清乡总办,其后人现留居吉林。据其在村后人曹沄讲述:

 

我爷爷曾在东北清剿土匪时,抓获了张作霖,由于看其面相不凡,就偷偷释放了,后来张作霖当权,报恩于他,给他升了官职。现在东北还有我亲戚,前几年还来村里看过我。来自村民曹沄的口述。

 

此外,还有迁往安徽合肥、六安、宣城、宁国、铜陵、滁州、明光、休宁、砀山、霍邱、五河,河南永城,江苏南京、溧阳、苏州、扬州、盐城、盱眙、太仓,上海青浦,浙江临安,湖北武汉、襄阳,江西九江、鄱阳,广东廉江等地者,不可胜数。由于历史变迁,各房目前在村人丁不尽相同,长、四、七房人丁较多,二、三、六房人丁较少,五房已无人在村;军机大臣曹振镛的嫡传后代在村内传至第7代,但是仅存两位70余岁的老人,受1949年之后政治环境的影响,至今没有成婚,假如这两位老人去世,则号称“宰相故里”的雄村就没有了“宰相”的嫡系后代。

三 流芳子孙图录

雄村曹氏宗族自曹观起,整个明清时代共培养出正科进士8人、贡士(进士的一类)28人、举人23人、孝廉1人,共60人;大小官员200余位。其中,经魁4人,会魁1人,殿试二甲一名1人,廷试第一1人,曾任学政5人,主考官、同考官3人。由表1-1可见一斑。因资料来源不同,加以历史久远难以考证,此处统计数据与表1-1有所出入,特此说明。

表1-1 明清两朝雄村曹氏功名录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曹大伟提供的进士和举人名录编制。

雄村曹氏宗族中能够享誉全国的也有数人,主要有明朝的曹祥、曹楼等与清朝的曹文埴、曹振镛等,但是能够在任职地方受到立生祠祭拜的仅有曹祥一人。明朝皇帝颁给曹祥的圣旨如下文所示。摘自曹瑾所著《雄村杂记》,未出版,第111~112页;朱厚照,明武宗帝,年号正德(1506~1522)。

 

敕巡抚贵州兼理军务兼湖广湖北道并四川酉阳等处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曹祥,近得尔等奏,镇筸铜平等处,苗蛮连年反侧,贻患地方,官军征剿,既散得聚。尔自交代以来,乃能督励各该守巡、兵备、参将等官戴敏等,用心抚治,其有复出为恶者,陆续擒斩共五十名颗,抚安并招回逃民各三百四十余名,夷患既除,地方宁靖。自非尔处置有方,委任得人,何以致此?兹特降敕奖励,以旌而劳。尔宜益竭才猷,举行善政,最率群属,绥怀远迩。向化者,加意抚辑;长恶者,好时扑天。毋已小安邃忘远虑,用称朝廷委任责成之意,尔其钦哉!故敕。

广运

正德十一年三月初六日

之宝

 

对此,村民曹大伟讲道:

 

曹祥巡抚贵州时,奉命剿灭贵州苗族叛乱,在灾害之年上奏朝廷救济,还把江南的荞麦带到贵州,教苗民耕种,可以不用饿肚子了。苗民感恩他,把荞麦称为“曹麦”,并且建立生庙,在其诞辰日集体祭拜,一直到抗日战争的时候才断,延续了好几百年。来自村民曹大伟的口述。

 

曹文埴在科举考试高中二甲第一名后,成为钦点“金殿传胪”,后来升为户部尚书,乾隆帝念其忠厚勤恳,并且考虑到其曾祖父曹士琏、祖父曹世昌、伯父曹景廷、父亲曹景宸等对皇家做出的贡献,特钦赐“四世一品”覃恩,准予在祠堂前增建“四世一品”牌坊,其背面文字见下文。根据曹大伟提供的“四世一品”牌坊抄录名目编制。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士琏

皇清诰赠一品夫人程氏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世昌

皇清诰赠一品夫人朱氏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户部右侍郎曹景廷

皇清诰赠一品夫人张氏

皇清诰封一品夫人黄氏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景宸

皇清诰封一品夫人朱氏

皇清诰授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兼管顺天府府尹事曹文埴

皇清诰赠一品夫人程氏

皇清诰赠一品夫人张氏

第四节 雄村建制变迁及当下概况

1949年以前,雄村先后经历乡里制、都图制和保甲制,并且1935年雄村开始独为一保。1949年以后,伴随国家政策变动,雄村经历了村政府、乡政府以及生产大队时期,1983年改称雄村村民委员会,2011年又与航步村合并为新的雄村。

一 1949年之前的村庄建制演变

秦朝时,置歙县。唐朝时,实行乡里制,雄村属永昌乡管辖。宋朝时,隶属于永丰乡。元明以降实行都图制,据《徽州府志》记载,明朝初年,雄村隶属于28都3图;嘉靖年间,属于28都8图;据万历《歙县志》记载,雄村属于37都9图。据清顺治六年(1649年)《徽州歙县各都图字号地名》(手抄本)记载,出现大村析图的情况,且明确列出了各图的属村,雄村属于永丰乡28都8图,且独占一图;据乾隆《歙县志》记载,雄村划归37都管辖;道光《歙县志》记载,雄村属于37都10图66村。民国时期《歙县志》记载,雄村属于37都10图40村。清朝时,村内设有懂事、图捕、地保各1人,民国初期仍沿用这一体制。

民国21年(1932年),全县设置成7区、17镇、213村,同年8月推行保甲制。雄村属于第四区(驻地为岩寺),与第三区(驻地为王村)毗邻。民国24年(1935年)全县由7区改为4区,设置135个联保、777保和6364甲。雄村属于第二区(驻地为岩寺),分为第35、36两保,后来合并为雄村保。民国30年(1941年),全县设置1镇、3区和41乡(镇),雄村属于政达乡(驻地为山坑村)。民国33年(1944年),政达乡与礼义乡合并为义达乡(驻地为姚村)。民国35年(1946年)5月,全县复置4区,34个乡镇,雄村属政达乡,辖于岩寺区。

二 1949年之后的村庄建制变化

1949年5月,保甲制废除,全县设置8个区,31个乡、10个区辖镇、471个村。雄村保改为雄村村政府,属于政达乡,辖于城关区。同年10月,取消乡建制,全县设置15个区,雄村归属城关区。1950年,县里增设苏村、小川、深渡、朱村4个区,取消大川区,至此全县共有18个区,雄村属于第17区(驻地为朱村)。1952年6月,区名由序列数字改为驻地命名,第17区变为朱村区。同年8月,乡建制恢复,朱村区下成立10个乡,其中在雄村建立雄村乡,雄村村政府改名雄村乡政府。1955年12月,全县18个区整合成8个区,朱村区划入城关区;206个乡镇合并为67个乡镇,雄村乡保留。1956年3月,雄村乡辖于城关区;3月底,雄村乡改称航步乡,雄村归属航步乡;11月,恢复雄村乡名称,雄村成为雄村乡的6个管理区之一。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制度建立,全县成立15个人民公社,雄村称为“五联社”,稍后改称雄村大队,下辖5个自然村、18个生产队,属于徽州人民公社。1959年,区建制撤销,同年4月,全县15个人民公社下辖57个管理区、60个生产大队、235个生产队,雄村成为雄村管理区的65个生产队之一。1961年1月,管理区建制撤销,全县设置52个人民公社;7月成立雄村人民公社,雄村成为其14个生产大队之一,下辖5个自然村、15个生产队,即忠心生产队(1、2队合并,属山斗自然村)、山根生产队(山根自然村)、山坞生产队(山坞自然村)、同心生产队(5、6队合并)、联丰生产队(7、8队合并)、9队、10队、11队、12队、13队、14队、15队、16队、17队、18队(荃村自然村)。1971年6月,雄村人民公社驻地由雄村迁往朱村。

1983年3月,人民公社建制撤销,乡政府建制恢复,雄村人民公社改为雄村乡,雄村生产大队改为雄村村委会,其下各生产队改名为村民小组。1984年9月,雄村乡一分为二,新建朱村乡(驻地为朱村),雄村乡沿用其名(驻地为雄村),雄村区划不变。1992年2月,撤销朱村乡,并入雄村乡,驻地为雄村,雄村下辖单位不变。

三 雄村当下基本概况

2011年11月,雄村与航步村合二为一,村名沿用雄村。目前,雄村党总支部分为雄村支部和航步支部,下辖14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1314户3518人。其中,雄村支部包括1个中心村(雄村)和4个自然村(山斗、山根、山坞、荃村)、15个村民小组(山斗组、山根组、山坞组、同心组、联丰组、9组、10组、11组、12组、13组、14组、15组、16组、17组、荃村组),约2000人;航步支部包括5个自然村(航埠头、岑山渡、小坑、里田、山棚)、9个村民小组(里田组、小坑组、大川组、中书组、来龙组、下坦组、前山组、大路组、山棚组),约1500人。

就姓氏而言,曹姓在雄村支部辖内约占70%的人口,程姓在航步支部辖内约占70%的人口。其他姓氏诸如朱、汪、王、项、洪、鲍、李、江、帅、吴、张、许等均属人口较少的姓氏。当前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书记为程姓、村主任和副主任为曹姓;年龄结构方面:20~30岁有1人,31~40岁有1人,41~50岁有4人,51~60岁有1人,平均年龄42岁;学历结构方面:5人为初中学历,2人为高中学历;属于交叉任职的有1人,属于致富带头人的有2人。村庄共有党员91人,其中5人为流动党员,主要流向是浙江,主要任务是联系村内外关系。村两委工资如下:村书记和村主任每年18000元,其中基础报酬9600元,绩效报酬8400元;村副主任每年7920元,其中基础报酬2880元,绩效报酬5040元;村支委、妇女主任、文书和村委每年3300元,其中基础报酬1200元,绩效报酬2100元;村民小组组长每年480元,其中基础报酬200元,绩效报酬240元。所有村干部工资均由县财政拨款,乡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没有筹集。《村情民情手册(2015)》。

目前,雄村拥有土地面积18705亩,其中山林面积12405亩,茶园面积1227亩,耕地面积1568亩,水田、旱地约各占一半。村民年人均收入13012元,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主要从事木工、雕工等技术型的建筑职业工作,农业生产主要是种茶、种菜、养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