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发展对策本文为“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虾蟹类产业创新团队”(编号:SDAIT-13)阶段性成果。

刘洪军 王晓璐 叶海斌 王颖刘洪军(1964~),男,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水产增养殖、海洋生态。王晓璐(1985~),男,博士,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水产增养殖、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叶海斌(1976~),男,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员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水产增养殖、水生动物免疫与病害。王颖(1971~),女,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水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

摘要 本文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对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概述了山东省主要海淡水虾蟹类养殖品种的资源及其分布;从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两方面总结了主要经济虾蟹类的养殖现状;结合产业链的技术需求、市场前景和产业经济预期,系统归纳了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阐明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途径;从加强科技投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发展对策,对于新形势下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山东“海上粮仓”建设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虾蟹类养殖业 养殖产业规模 养殖模式 苗种产业

一 引言

虾蟹类养殖业是山东省水产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山东省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暴发,使得养虾业遭受巨大损失,产量减少60%以上。2000年来,虾蟹类养殖产业已逐渐复苏,特别是凡纳滨对虾养殖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是,近年来对虾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流行又给对虾养殖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相较于中国南方地区,病害对山东省虾蟹类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小。近五年,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量及面积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山东虾蟹类养殖业已经逐渐形成设施工程、苗种繁育、养殖、饲料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与此同时,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仍然存在种质资源衰退、优质苗种匮乏、养殖技术标准化程度低、设施工业化程度不高、集成创新不足、病害防控及快速检测手段相对落后、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落后以及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滞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全面分析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新形势下山东省虾蟹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山东“海上粮仓”建设的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虾蟹类养殖产业现状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最近发布的2016年版《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表明,2014年世界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产量的52%,达到1.011亿吨,其中,水产养殖动物的产量7380万吨,产值超过1600亿美元。中国的水产养殖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60%。其他的主要生产国家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孟加拉国等。世界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口约1800万,96%在亚洲。2015年,中国海水养殖主要种类包括海产贝类,养殖产量占72%,海藻占11%,鱼类占7%,甲壳类占8%,其他类占2%。

近年来,中国渔业持续较快发展,水产品产量大幅增长,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向好,市场供应充足。2016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900万吨,其中养殖产量5156万吨,占75%,水产品产地抽查合格率99.8%,市场监测合格率95.9%,渔民纯收入1.69万元。水产品国际贸易总额272亿美元,实现贸易顺差102亿美元。虾蟹类养殖产量达到412万吨,同比上年增长3.18%,总产值达到2000多亿元。其中河蟹产量80多万吨,青蟹、梭子蟹产量20多万吨,虾类产量300多万吨。养殖的主要品种为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罗氏沼虾、日本沼虾、克氏原螯虾等。六大主产国中国、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厄瓜多尔对虾产量占全球对虾产量的75%以上。尽管2013年后,中国对虾养殖病害多发,产量下降,但对虾生产量仍遥遥领先。据统计,2015年中国对虾养殖面积大约24万公顷,占世界对虾养殖面积的12%左右,对虾产量则占40%。中国既是对虾养殖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和进口大国,市场价格趋于全球最高。从国际市场来看,对虾年交易量超过250万吨,对虾养殖的主要生产国按产量划分依次为中国120万吨、越南50万吨、厄瓜多尔50万吨和印度40万吨(见图1)。对虾主要消费国和地区分别为中国160万吨、美国50万吨、欧盟40万吨、日韩25万吨、俄罗斯15万吨[1](见图2)。中国市场消费量还在增加,其他主要进口国市场消费量逐渐下降,国际市场的增加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对虾养殖的暴利时代已经过去。从整体看,蟹类的生产形势保持稳定,中国蟹类养殖的规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

图1 世界对虾主要生产国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对虾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06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6月1日。

图2 世界对虾主要消费国及地区

数据来源:《2017年中国对虾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06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6月1日。

山东省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14℃,夏季平均温度24℃~27℃,全省年均降水量一般为550~950毫米。山东省大陆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6,毗连海域总面积约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沿海水质肥沃,适于浮游生物繁殖生长,海滨滩涂资源广阔,面积约7400多平方公里,潮涧带以及水深50米以内海域面积约9.7万平方公里,为鱼、虾、蟹、贝、藻类栖息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山东沿海城市纷纷开始人工养殖虾蟹,海水养殖虾类主要是凡纳滨对虾、中国明对虾、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海水养殖蟹主要是三疣梭子蟹。山东省水系发达,自然河流的平均密度在0.7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山东省内干流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其中在山东入海的有300多条。湖泊在山东省内集中分布,以济宁为中心,分为两大湖群:以南为南四湖,包括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微山湖;以北为北五湖,包括东平湖、马踏湖、南旺湖、蜀山湖、马场湖,为淡水虾蟹养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山东省淡水养殖虾蟹类主要品种为凡纳滨对虾、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

近年来,山东省虾蟹类的养殖产量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3%。其中,海水虾蟹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年均增长率约为7%, 2015年产量达到约13万吨,占总产量的62%;淡水养殖年产量处于波动状态,产量总体维持在6万~9万吨,养殖年产量均低于同期海水养殖产量,其中2012年、2014年和2015年这三年的年产量比海水养殖的产量低5万吨,相差较大(见图3)。

图3 2009~2015年山东省虾蟹类养殖品种总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2015)。

2009~2015年,海水养殖虾蟹类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年增长率达7%,海水虾类产量占78%左右,发展势头良好,蟹类占20%左右。凡纳滨对虾仍是海水养殖的主导品种,2011年产量略下降至约3万吨,之后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产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到7万吨,占海水虾类总产量的70%。日本囊对虾也是海水虾类主要养殖品种之一,2010年产量3万吨。由于凡纳滨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日本囊对虾年产量降幅较大,2015年基本稳定在2万吨左右。中国明对虾和斑节对虾年产量占据比重相对较小:中国明对虾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V形走势,波峰出现在2014年;斑节对虾发展趋势与中国明对虾相反,2014年产量低至950吨,2015年开始恢复。蟹类主要养殖品种是三疣梭子蟹,近年来梭子蟹产量偶有下降,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见图4)。

图4 2009~2015年山东省海水虾蟹类养殖品种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2015)。

山东省淡水虾蟹类养殖产量呈现平稳趋势。淡水虾类养殖品种主要有凡纳滨对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和罗氏沼虾,其中凡纳滨对虾占有绝对优势,平均每年产量约占淡水甲壳类养殖总产量的60%,是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年均增长率约为5%。2009年,山东省淡水凡纳滨对虾产量仅为2.4万吨。但随着苗种淡化技术及淡水池塘精养技术的成熟及推广,特别是滨州市博兴县等地淡水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的兴起,2010年凡纳滨对虾养殖产量增长至约5万吨,随后两年略有回落,2015年稳定在5.4万吨左右。山东省克氏原螯虾年均产量达约6000吨,也是淡水养殖的重要品种。2014年受干旱气候影响,山东省南四湖等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地区,产量下降较严重,同比下降约30%。日本沼虾年均产量约3万吨,近年来受凡纳滨对虾淡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影响,产量持续走低。淡水蟹类主要养殖品种为中华绒螯蟹,产量在2011年达到高峰,随后产量不断萎缩,2015年蟹类总产量约1.7万吨,仅为2011年的一半左右(见图5)。

图5 2009~2015年山东省淡水虾蟹类养殖品种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9~2015)。

山东省海水虾蟹类养殖集中分布在滨州、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青岛等沿海地市。滨州市现已成为凡纳滨对虾的主产区,产量年均增长率高达40%,至2015年产量已经超过4.5万吨,养殖规模及产量发展迅猛。东营市凡纳滨对虾产量整体比较稳定。威海市以年均增长率15%的速度稳步发展。斑节对虾的养殖主要在青岛市和东营市,2014年起仅东营市有部分斑节对虾养殖区。中国明对虾主要分布在青岛市、潍坊市及日照市。日本囊对虾主产区在青岛市、东营市、烟台市和滨州市,尤以青岛市年产量最大,每年保持在8000吨左右。2013年,滨州市对虾养殖户纷纷改为养殖更有市场利润的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产量急剧下降,至2015年基本已无产出。蟹类养殖以三疣梭子蟹为主,养殖方式基本是与中国明对虾或凡纳滨对虾进行池塘生态化混养。青岛市和威海市的三疣梭子蟹年产量高于5000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2014年随着虾蟹生态化混养模式的推广,日照市三疣梭子蟹产量也突破5000吨,成为梭子蟹新产区。

淡水虾蟹类养殖分布广泛,山东省内大部分城市均有分布,养殖主产区在东营市、滨州市和济宁市。滨州市近年来产量稳定增长,年增长率约为5%。济宁市年产量在2万吨左右,近两年产量有下滑趋势。青岛市、淄博市、潍坊市、泰安市和日照市五地市淡水养殖年产量保持在千吨以上。菏泽市自2012年尝试淡水凡纳滨对虾养殖后,产量逐渐上升至千吨。凡纳滨对虾也是山东省淡水虾蟹类养殖的主要品种。滨州市和东营市是山东省内凡纳滨对虾最重要的产区,年产量均在2万吨以上。近年来菏泽市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发展速度加快,产量逐年增加。罗氏沼虾养殖产量较少,集中分布在日照市。日本沼虾和克氏原螯虾主要分布在济宁市,日本沼虾年均产量约0.25万吨,克氏原螯虾年均产量约0.6万吨;枣庄市、临沂市等地也有分布,但产量不高。淡水蟹类养殖以中华绒螯蟹为主,养殖分布广泛,除莱芜市外山东省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东营市和济宁市是主产区,但近几年产量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三 虾蟹类苗种产业现状

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种苗。优良种质的筛选与培育技术的研发是形成健康养殖模式的核心,也是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环节[2]。种虾在对虾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也是利润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中国在此领域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中国对虾优良种质被国外几大育种公司垄断,如夏威夷海洋研究所(OI)、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SIS)、美国科拿湾海洋资源公司(Kona Bay)、美国莫洛凯亲虾公司(Molokai)、美国普瑞莫亲虾公司(Primo)、泰国正大卜蜂集国(CP)、泰国日夜快种虾公司(SyAqua)、印尼的环球公司等[3]。国外种虾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以前是以科研单位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84年美国政府出资由OI负责承担SPF虾苗的研究和生产。1991年,OI开始提供SPF南美白对虾虾苗和亲虾。该品系在生长速度和抗病性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迅速发展起来。2007年以后美国政府不再资助,OI开始对外销售种虾。2007年以后转为以企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以企业为主的育种公司凭借资金优势,加大选育的频率,依托养殖基地进行生产效果评估,促使种虾质量得到快速提升,成为市场主导。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在2006年被正大集团下属的印度尼西亚对虾水产养殖公司收购,获得充足的资金,建立了很好的研发与生产相结合的模式。现在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每年选育60~70次,选育速度位居世界第一。美国对虾改良系统有限公司的种虾每年产能达到32万对。广东、福建、海南是中国南美白对虾亲虾进口的主要地区。

近年来,中国加大虾蟹类品种选育力度,自主选育了中国明对虾“黄海1号”“黄海2号”“黄海3号”,凡纳滨对虾“中兴1号”“科海1号”“中科1号”“桂海1号”“壬海1号”,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斑节对虾“南海1号”,罗氏沼虾“南太湖1号”,三疣梭子蟹“黄海1号”“科甬1号”等新品种,新种的成活率和抗病力大大提高,竞争力明显增强。中国对虾育种工作尽管取得重大成果,但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新品种虾苗市场占有率仅为2%~5%。山东省虾蟹类苗种的选育和引进可归纳为“五重、五轻”现象:重国外,轻国内;重外省,轻本省;重引种,轻复壮;重苗种炒作,轻养成;重技术,轻市场。

四 山东省虾蟹类养殖模式分析

(一)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工厂化、集约化)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模式利用工业手段控制池内生态环境,为对虾创造最佳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在高密度集约化的放养情况下,通过营养强化技术、环境优化技术、清洁养殖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的综合运用,促进对虾的健康快速生长,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质量,争取较高的经济效益[4]。优点是单位水体产量高、环境友好、疾病易防控,可多茬养殖以及拓宽上市时间。山东省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养殖模式已接近400万平方米,产值约10亿元,主要集中在潍坊、东营、烟台、日照、滨州等地区。目前,潍坊、滨州、东营等地区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较为成熟,成功率较高,产量为7~10千克/平方米。

(二)凡纳滨对虾淡水精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池塘面积为2~10亩,放苗密度4万~5万尾/亩,养殖过程中全程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换水量较小,养殖周期90~100天,平均亩产200~500千克。凡纳滨对虾淡水精养模式以滨州市博兴县为主要代表区域,淄博高青、东营河口和德州乐陵等地区也有部分该淡水精养模式。

(三)海水粗放式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凡纳滨对虾,池塘面积20~100亩,放苗密度较低,1万~2万尾/亩,养殖周期90~100天,平均亩产30~50千克,养殖成本低,风险小,但单位水体产量少,对近海水环境损耗较为严重[5]。凡纳滨对虾海水粗放式养殖模式主要集中在滨州、东营等地市。

(四)虾蟹池塘生态化混养模式

淡海水虾蟹类均可作为该模式养殖对象,包括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等多种模式。淡水池塘养殖中,通常以凡纳滨对虾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以花白鲢、鲫鱼、草鱼、淡水鲳、黄颡鱼、中华绒螯蟹等为混养品种[6];海水池塘养殖中,通常以凡纳滨对虾、日本囊对虾及中国明对虾分别作为主要养殖对象,以矛尾刺虾虎鱼、梭鱼、三疣梭子蟹等为混养品种。虾蟹类池塘生态化混养模式是根据生态平衡、物种共生和对物质多层次利用等生态学理论,将相互有利的多种养殖种类按一定数量关系综合在同一对虾池中进行养殖的一种生产形式,可使虾池中各生态位和营养位均有适宜的养殖对象与之相对应,起到增强养殖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层次、优化虾池生态结构、加强虾池生物多样性等作用[7]。目前,滨州、济宁地区主要为凡纳滨对虾-淡水鱼混养模式,东营、青岛地区为日本囊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模式,日照地区中国明对虾-三疣梭子蟹混养模式较为广泛。

(五)渔、盐、化工一体的生态化健康养殖模式

该模式主要针对盐田区域进行改造,根据盐业生产流程已划分的不同功能区,进行盐业用水的综合利用。一、二级制卤蒸发区为综合养殖区,进行多品种(甲壳类等)的生态式养殖;三级制卤蒸发区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可进行卤虫、盐藻的高效、生态养殖,可为养殖区提供饵料,而且卤虫特有的滤食作用又可提升结晶盐的品质;在三级制卤蒸发区的卤水中提取溴素后进入四级制卤蒸发区晒盐,晒盐后的苦卤可提取硫酸钾、氢氧化镁等产品。渔、盐、化工一体的海水综合利用模式,可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零排放型海水利用。该模式目前在山东省内推广养殖面积近90万亩,其中滨州60万亩、东营25万亩、潍坊5万亩。

(六)凡纳滨对虾生态工业化养殖模式

该模式通过生物絮团、病害生物防控、固体代谢物去除等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形成凡纳滨对虾海水池塘高效养殖单元;结合藻类、鱼类及底栖贝类水质净化及人工湿地生态调控技术,形成水质生态净化单元,可对凡纳滨对虾养殖废水进行资源化处理,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养殖污染物排放为目的,可有效改善养殖环境,降低饵料系数,提升单位水体养殖容纳量,具有生态、环保、高效、优质、安全等优点。该模式目前尚处于研究示范阶段。

(七)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养殖对象为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在稻田修建环沟与田间沟及蟹苗暂养池,待水稻秧苗种植约15天后,将暂养池中扣蟹转移至稻田内,放养密度一般为300~500只/亩。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实行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优势互补,可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放养中华绒螯蟹和克氏原螯虾后,可将杂草、水生昆虫、底栖生物等作为饲料加以利用,虾蟹的排泄物、残饵可作为肥料肥田,从而促进水稻生长。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良性的生态循环,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目前该模式在济宁地区推广近万亩。

五 产业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

20世纪90年代初,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病的暴发,使得养虾业遭受巨大损失,产量减少60%以上。近些年,虽然虾蟹养殖产业已复苏,但是其养殖综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虾蟹的良种选育、养殖产量和质量、病害防控、产品深加工、产业经济分析等方面,都影响着中国虾蟹产业经济的发展[8]

(一)优良种质资源匮乏,苗种质量缺乏监管

优良种质资源匮乏是制约山东省虾蟹类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种虾在对虾产业链中处于最上游,也是利润和技术含量最高的环节,中国在此领域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中国对虾优良种质被国外几大育种公司垄断,如美国SIS、OI、科纳湾、塞班等,其中SIS是全球最大的南美白对虾种虾公司,其销量占全球种虾销量的50%以上[3]。而中国虾蟹类通过全国原良种委员会审定的仅10余种,良种覆盖率不足20%。山东省的主养品种凡纳滨对虾,所需苗种80%来源于福建、广东、海南等南方省份,造成苗种成本不断增加、品质良莠不齐、可溯源性差、携带病毒可能性增大等弊端,难以有效地调控监管。种质退化严重,缺乏保护、评价体系,中国明对虾等本地品种野生种质资源枯竭,渤海已难觅野生种群,种质资源库与基因资源库建设不完善,缺乏虾蟹类遗传多样性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体系,无法做到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缺乏增殖放流对种质资源保护与环境修复效果的评价手段和体系。因此,引进、扩繁、推广虾蟹高产、抗病、抗逆品种(系),建立高效的虾蟹综合育种技术体系,完善种质资源库与基因资源库建设,有利于促进中国虾蟹养殖业稳步、高效地发展,提高虾蟹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养殖技术落后,集成创新不足

山东省虾蟹养殖主要为粗放型与资源依赖型生产模式,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不足,养殖整体装备和关键技术仍较为落后,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率较低,设施设备的机械化水平差距明显,远未达到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工程化生产水平。这些都制约着虾蟹养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面积不断增加,但建设规范的养殖基地不足5处,其他多数由鲆鲽鱼类养殖池,以及对虾、海参以及贝类育苗池改造而成,设施建设、配套设备及养殖技术不规范、标准,不能完全发挥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缺乏对工厂化养殖关键设备(如自动投饵、水质监测、富营养化物质去除、循环水保质系统等)的研发投入,工厂化养殖水质、饵料投喂和调控管理等标准未颁布施行。

山东区域环境差异较大,生态类型多样化,单一标准技术不能满足虾蟹产业发展需求,出现虾蟹养殖生产区域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现象。目前,对虾蟹类池塘生态化养殖及精养模式中生态系统种群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及养殖容量的研究不足,缺乏基本理论数据;渔盐一体化综合利用、渔光互补、围网养殖、塌陷区水源综合利用、稻田养殖等新型生态化养殖模式尚未建立标准规范。研究工厂化养殖技术,提升虾蟹养殖池塘容纳量,充分发挥池塘生态食物链功能,消减养殖自身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掌握降低发病率等技术,实现对虾养殖稳产高产,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是保证虾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病害防控技术及快速检测手段落后

近年来,对虾养殖产业进入了平台期,对虾病害发生情况未见明显好转,部分地区有加重趋势,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弧菌等常见疾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肝胰腺坏死综合征、对虾肝肠胞虫病及对虾虹彩病毒病等新发疫病在山东省对虾养殖区也开始出现。2016年对虾主要疫病调查也发现山东省出现多例苗种携带对虾肝肠胞虫,给养殖户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目前,在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对养殖环境中藻类、细菌、鱼类(含其他生物)及生物絮团等的生态功能及调控效率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同养殖模式的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尚不完善,安全高效的病害防控药物研发也正处于起步阶段。病害是制约中国虾蟹养殖进一步发展的最重要瓶颈,不但严重制约了虾蟹养殖产量,也间接影响了虾蟹的质量安全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开发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和试剂盒、建立虾蟹主要病害生物防控技术、开发有效的中草药和免疫增强剂,能够有效地防治虾蟹养殖病害,提高养殖成活率和产品质量。

(四)投入品研发及监管力度不够

虾蟹类养殖过程中,微生物制剂、消毒剂、抗病药物种类繁多,投入成本已接近养殖成本的1/3,产品内容不明,价格不一,效果良莠不齐,市场复杂、混乱。中国水产养殖用微生物制剂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应用效果方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层次的研究,菌种选择、施用条件、施用方法和施用量、菌种间相互作用、配伍的和谐性、作用机理、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等方面的研究严重滞后[9]。养殖户对于各种投入品使用原理不明了,使用方法不规范。许多养殖户对有益微生物制剂一知半解,使用上存在着盲目性问题。这影响了微生物制剂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造成了重大损失与浪费。

(五)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落后

虾蟹产品肉质细嫩、蛋白含量高、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在国际水产品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占国际水产品贸易总值的1/5左右。但目前精深加工品比例低,副产物利用率不高,软壳虾蟹等易食用加工产品开发不足;冷藏保鲜技术研究程度不够;不同养殖模式及环境中虾蟹类产品营养及呈味组分缺乏比较数据,虾蟹类营养组分数据库建设不完善。因此开展虾蟹类冷藏保鲜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出营养美味、方便快捷的虾蟹产品,不仅可以丰富加工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而且可以满足消费者追求饮食多样性的需求,同时也是扩大虾蟹生产规模、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

(六)虾蟹类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效监管

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虾蟹类产品质量安全缺乏有力的监管与保护措施的问题不断凸显。目前,虾蟹类质量安全溯源体系不完善,监测制度尚未确立。因此,应通过水产品农药、兽(渔)药、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建立水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和操作规范体系,实现全产业链安全预警、追溯和风险评估。

(七)养殖废水污染亟须进行科学评估

海水对虾养殖通常以传统的大水面养殖方式为主,养殖过程中设施化、集约化程度不高,单位水体产量少,对近海水环境损耗较为严重。对虾养殖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浅海滩涂兴建的大面积养殖池塘,养殖自身有机污染的积累以及养殖废水已对沿海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4]。近年来,随着苗种淡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国内纷纷发展凡纳滨对虾的淡水养殖。在内陆大规模养殖凡纳滨对虾地区,养殖废水不加监管地肆意排放,将导致淡水盐度逐渐增加,土地缓慢出现盐碱化。因此,对于中国发展越来越快的凡纳滨对虾内陆养殖问题,亟须进行科学评估和严格管理,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10]

(八)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滞后

作为全球主要的虾蟹贸易和生产国,中国虾蟹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体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中国虾蟹的出口竞争力大大落后于泰国等国家,说明中国虾蟹产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对虾养殖通常主要由分散化、小规模农户家庭承担,一方面,在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对虾生产成本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然而,农户片面追求高密度养殖模式造成对虾产品品质不高,导致中国明对虾出口竞争力逐年下降;另一方面,国外优质对虾产品占据国内高档消费市场,对国内对虾产业发展造成较大的冲击,表明中国对虾产业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且与国家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加大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极不相适宜。因此,对国内对虾产业链相关生产要素和生产环节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和理念,在国际贸易中进行政策预警预测显得尤为重要。

六 产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总体思路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虾蟹类产业将围绕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和渔民增产增收的目标,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重点,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单元、创新为动力,以保障虾蟹类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较快增收为首要任务,大力加强虾蟹类种质资源提升、高效养殖设施改造和生态化健康养殖模式研究的工作,夯实水产养殖遗传、免疫、生态修复等基础理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种质创制、疫病防控、营养饲料、工程装备、精准管理、资源养护、新资源开发、高值化和清洁化加工等能力,重点突破品种选育、智能装备、免疫防控、绿色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健全虾蟹类产业体系和经营机制,提升养殖容纳量、水体出产效率、资源利用率及劳动生产率,增强虾蟹类产业抗风险能力、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建现代渔业科技研究与示范平台,着力打造一批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和新制品,形成生态友好、设备先进、产品安全、渔民增收的现代化虾蟹类产业发展新格局[11]

(二)发展途径

基于对山东省虾蟹类产业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以产业生产需求、产品消费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梳理出产业链中的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加工与质量控制、环境调控及产业经济6个主要环节和关键领域,统筹全省各大研究院校,组建研发团队,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同时,分别选择东营、济宁、潍坊、滨州作为重点发展地区,结合各地区产业优势开展关键技术一体化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关键技术熟化集成、成果转化、示范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构建覆盖面广、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衔接且符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生产条件的虾蟹类产业技术体系。

1.引进优良种质资源,实施种质强省战略

目前虾蟹产量增幅减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缺乏虾蟹优良苗种。与农业、畜牧业高达95%的良种覆盖率相比,虾蟹良种覆盖率不足30%。现山东省凡纳滨对虾养殖所需苗种基本靠由广东、海南及福建等地区育苗场引进,造成了由外地引进苗种的成本不断增加、品质良莠不齐、可溯源性差、携带病毒可能性增大等弊端。本地优良凡纳滨对虾苗种资源匮乏,已成为制约山东省凡纳滨对虾养殖业迅猛发展的瓶颈。

(1)在省内建造标准高、配套完善、严格隔离、无污染的对虾苗种繁育车间,引入SPF(无特定病原)凡纳滨对虾亲虾,进行具有优良性状苗种的繁育,为全省对虾养殖地区提供品质优良、无特定病原的优质苗种,降低养殖户苗种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苗种携带病毒、生长速度慢、成活率低等风险。

(2)高度重视对虾良种的选育,加大速生、抗逆虾蟹新品种(系)的选育力度,繁育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合高密度养殖、抗病能力强等优良性状的苗种,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技成果向优势种业企业转移,加速苗种企业的资源融合和并购重组,快速提升对虾种业企业技术竞争力,打造产学研相结合、繁推一体化的种业“航母”。同时,加大对虾良种的推广和宣传力度,将培育的优质苗种面向全省进行示范推广。

(3)鼓励有关科研院校加强联合,共同对对虾养殖品种进行选育研究,在产前链条中,突出种业产业需求,创制产业急需的优良种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现代产业理念,进一步阐明育种理论和技术,构建适于虾蟹类的遗传多态性高等特点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11]

2.加大养殖设施研究,提升养殖容纳量

山东省虾蟹养殖主要为粗放型与资源依赖型生产模式,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不高,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因此,加强养殖设施的研究,提升虾蟹养殖池塘容纳量,充分发挥池塘生态食物链功能,消减养殖自身污染,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对虾养殖稳产高产,提高养殖产量和品质,是促进虾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统一养殖车间和池塘建设标准。对山东省虾蟹养殖车间和池塘进行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标准,建成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实施标准化、生态化生产。

(2)加快高效、节能综合增氧设施的研究和推广。对目前广泛应用但效率较低的增氧方式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同时加强对新型增氧设备及其释放装置、纳米增氧管等增氧设施的研究,将其与现有增氧模式集成,创新高效节能的综合增氧模式。

(3)完善养殖废水净化设施。利用先进的水循环生态养殖模式进行废水净化,如对虾养殖排放的废水经过贝类滤食净化和生态湿地进一步净化后再次进入养虾塘,有效切断各种暴发性流行病原的横向传播,保护养殖环境,提高养殖资源的利用率。

(4)合理配备增温设备。积极探索利用各种能源资源,改进控温设施,如地源热泵加热与太阳能相结合加热设施,发电厂余热增温等低成本能源,实现凡纳滨对虾反季节工厂化养殖。

(5)增加水质检测系统。针对对虾养殖特点,开发出自动化水质检测设备,实时定量、定性地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水质异常做出预警。

3.示范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规范养殖技术

结合山东省内各虾蟹养殖区域不同地理环境及资源优势,建立高产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建立示范基地并规范养殖技术。

(1)凡纳滨对虾设施化(工厂化)养殖模式示范。集成研究工程化养殖装备,包括自动投饵设备、水质监测设备、富营养化物质去除装备、循环水保质系统等;建立高效工厂养殖水质、饵料投喂和调控管理标准;优化集成养殖容量、节能减排水处理系统、动水及增氧系统、微生物调控等技术,建立凡纳滨对虾高效设施化养殖模式、低碳环保养殖模式并形成技术规范,在全省条件适合地区开展示范。

(2)虾蟹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示范。解析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及生态功能;淡水池塘养殖中,建立多层次、多能级的高效虾蟹类生态养殖技术,形成规范化及标准化养殖技术,真正做到高产高效的生态化混合养殖模式。

(3)海水虾蟹生态化池塘大规格养殖模式示范。对虾苗种在标粗至较大规格之后,再以较低密度投入池塘中进行饲养,实行封闭或半封闭控水,通过微生态制剂等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投喂营养合理的饲料和鲜活饵料,并拌投一定量的免疫制剂,提高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这种模式所产出的对虾规格较大,成活率高。凡纳滨对虾苗种可与罗非鱼或虾虎鱼等鱼类混养,形成海水养殖鱼虾混合养殖模式。

(4)凡纳滨对虾淡水池塘高密度精养模式示范。凡纳滨对虾苗种经过淡化处理,可在全淡水或盐度低的水环境中生长,实行封闭养殖模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投喂营养合理的饲料和鲜活饵料,并拌投一定量的免疫制剂,提高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5)渔、盐、化工一体的生态化健康养殖模式示范。该模式主要针对盐田区域进行改造,根据盐业生产流程已划分的不同功能区,进行盐业用水的综合利用。一、二级制卤蒸发区为综合养殖区,进行多品种(甲壳类等)的生态式养殖;三级制卤蒸发区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可进行卤虫、盐藻的高效、生态养殖,可为养殖区提供饵料,而且卤虫特有的滤食作用又可提升结晶盐的品质;在三级制卤蒸发区的卤水中提取溴素后进入四级制卤蒸发区晒盐,晒盐后的苦卤可提取硫酸钾、氢氧化镁等产品。通过渔、盐、化工一体的海水综合利用,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实现零排放型海水利用模式。

根据不同的健康养殖模式,形成规范化及标准化养殖技术,可在省内其他虾蟹类养殖地区推广。

4.提高虾蟹产品精深加工水平

虾蟹产品占国际水产品贸易总值的20%左右。但目前虾蟹精深加工品比例低、副产物利用率不高,因此,丰富加工品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十分必要。

(1)解决虾蟹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严格控制副溶血弧菌、金色葡萄球菌及单增李斯特杆菌和诺瓦克病毒,加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磺胺二甲基嘧啶、磺胺甲恶唑、金霉素、四环素、呋喃代谢物(四项)、乙氧喹啉等指标的检测,重金属主要检测铜、铅、甲基汞、镉、无机砷等。

(2)注重生物保鲜技术在贮运过程中的应用。集成创新利用壳聚糖、明胶等制成的生物保鲜膜进行涂膜处理,可延长保鲜期1~2天;进行保鲜、贮藏、运输等对虾类营养、质构、感官等品质影响的关键因素控制研究,编写生鲜虾类贮运技术相关操作规范。

(3)改进关键生产工艺,研发现代化新型水产加工设备,不断提高加工机械设备水平(如自动清洗和分级筛选设备、自动称重装盘设备、自动传输流水线等),节省能源消耗,保证食品安全。

5.拓展水产品销售模式

传统的销售模式以水产品经销商直接在养殖池边收购成品对虾为起点,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中间环节,农贸市场为销售终端,存在合作成本高、准入门槛低、营销方式粗放、产品价格质量不稳定、难以形成标准化等问题。

(1)建立一个因特网、物联网及水产品物流信息网“三网合一”的虾蟹类水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水产品物流供应链各方营造一个水产品物流信息发布、交流、共享、协同作业的环境。首先要利用网络技术资源成熟及信息高速流转的优势,进一步优化水产品物流流程,并将当前的养殖信息较为准确地传递给政府和养殖户,使国家和养殖户做好调控和规划。其次,通过物联网对水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进行实时监控,对物流体系进行管理,并对水产品在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分析和预测。最后,要充分运用水产品物流信息网的功能,强化追溯、预警和信息发布,分阶段建立起水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通过对这三个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整合,可提高效率,减少误差[12]

(2)建立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保障水产品在销售、流通等领域的质量安全。建立水产品质量标准是新型电商销售模式的发展方向。同时,政府应加强对虾蟹类产品销售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形成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杜绝通过暴力手段垄断虾蟹类销售市场的中间销售商出现,逐步建立和完善水产品质量信息可查询、质量安全可追溯、问题产品可召回的相关制度。

6.加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

针对国内外虾蟹贸易和竞争现状进行经济分析,对国内市场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借鉴国外先进模式和理念,对国际贸易中政策进行预警预测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虾蟹产业的研究还相当散乱,研究深度和广度均显不足,应加强产业经济发展研究,如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虾蟹产业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经济分析和政策研究;对中国对虾产业的生产、贸易、市场、总体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对虾产业供给与需求进行分析、筛选,建立比较优势的测度指标体系;对中国明对虾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行定量分析;等等。

七 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投入,为虾蟹类科技研发提供资金保障

科技投入是维护科技力量及开拓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条件。近年来,虾蟹类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较少。这制约了山东省虾蟹类产业的科技先进性。应当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整合高校与科研单位人才进行联合技术攻关,切实掌握制约山东省虾蟹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二)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服务和推动虾蟹产业发展

科技是山东省虾蟹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应从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问题入手,探索适当的方式,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具体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把握关键问题

通过科技的力量促进产业发展,应把握住产业的关键问题。比如,目前困扰虾蟹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良种问题、病害防治问题。因此,应该依托新技术,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着力攻克关键问题,更好地服务和推动山东省虾蟹产业的发展。

2.推动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

切实有效地解决制约和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需要因地制宜,认真归纳总结,有效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针对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在计划项目上予以支持,开展技术攻关,进行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3.通过编制技术要点、操作规程等标准规范产业行为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发挥作用的渠道并不通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与生产脱节,产业一线对最新科研成果的了解少,难以理解和转化使用。这就需要我们编制技术要点和操作规程等文件,加强科技与产业实践的联系,从而促使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

4.进一步推动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试点示范

近年来,山东省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虾蟹类养殖科技应用示范工程,在推动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辐射效果仍旧较为局限。建议深入开展相关科技的示范与推广。一是针对山东省不同地区的水文特点,选择不同模式,加强开展各类技术及模式示范园区的建设,推动标准化养殖技术的示范;二是通过重点项目和工程,更好地推进科技转化。

5.重视和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加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从业者的科技素养是关键。只有重视和切实做好对从业者的科技培训,提高从业者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提高从业者对科技成果的理解及应用力,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工作职能

1.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监管

进一步贯彻落实已经颁布的《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水产苗种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结合水产业发展尽快制定、修订一批可行的法律法规,使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监管有法可依,并在生产、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和使用等各环节依法监督好、管得住。特别是在虾蟹类产业中,应做到苗种、养殖、运输、加工、市场、销售全产业链的监管与控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监管。

2.加强科普宣传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素质

利用各种渠道和媒介,宣传科学健康的养殖理念,传播科学规范的用药方法,推广先进适用的养殖技术和优良品种,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各级水产推广机构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定期组织到现场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3.完善政府工作职能,加强对水产养殖投入品的监管

政府职能部门落实良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加强对虾苗种的生产管理,取缔无证生产,对违反苗种生产管理有关规定的育苗单位予以坚决查处。多部门配合,多层次联动,官民联手,真正建立起并维护住一个经营守法、诚信有序的水产养殖投入品市场。

4.支持创办经济合作组织,提升养殖业的社会组织化程度

政府采取扶持政策,支持水产养殖业者发展创办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组织代表组织成员对外统一采购,统一应对市场,对内统一提供种苗、饲料,统一技术指导及提供信息服务,等等。这样既可以减少养殖者(成员)的生产成本,提高他们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做到一家有难大家帮,又可以弥补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管理行为的缺位,共同维护健康和谐的发展水产养殖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佚名:《2017年中国对虾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069.html,最后访问时间:2017年6月1日。

[2] 宋盛宪:《对虾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水产科技》2006年第2期。

[3] 黎大勇:《南美白对虾苗种产业技术发展现状与分析》,《广西水产科学》2015年第1期。

[4] 孟庆武:《我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前景》,《海洋渔业》2008年第3期。

[5] 赵广学:《凡纳滨对虾几种综合养殖模式的比较与效能评价》,硕士学位论文,上海海洋大学,2012。

[6] 马良骁:《湖北地区南美白对虾养殖现状分析及展望》,《渔业致富指南》2014年第3期。

[7] 虞为:《我国对虾生态养殖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广东农业科学》2011年第17期。

[8] 崔禾:《纵观全球养殖对虾产业现状 分析我国对虾产业发展趋势》,《中国水产》2006年第4期。

[9] 吕永辉:《我国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行业现状与发展策略》,《中国水产》2015年第8期。

[10] 刘瑞玉:《我国对虾养殖的现状、研究进展与存在的若干问题》,《第四届世界华人虾类养殖研讨会会议论文集》,北京,2004。

[11] 杨洪生:《现代渔业创新发展亟待链条设计与原创驱动力》,《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年第12期。

[12] 李玉民:《基于电商背景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的思考》,《上海农业科技》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