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昭示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福利经济学热衷的主题之一,在他们那里,公平是指社会成员收入的均等化,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大多数人认为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倾向,即市场根据经济效率向生产者提供报酬。要促使经济效率增长,就必须使报酬有差别;要做到收入均等化,就不会使社会保持高效率。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公平与效率并没有明显的交替关系,甚至可能存在正相关关系。因为收入分配的更均等不仅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而且可以提高消费者的需求,刺激生产性投资,也有利于产业结构合理化,避免经济结构二元化造成的经济效率的损失。笔者认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对于我国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曾经以不同的典型表现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相关性。一是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著名经济学家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理论。他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不久的国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家的积累来源于国营经济和非国营经济两个方面,国家手中的主要来源于国营经济综合体之外的物质资源的积累叫作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这种积累在落后的农业国中应当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将加速国营经济进行技术和科学改造的时刻的到来,加速国营经济最后获得对资本主义的纯经济上的优势的时刻的到来。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方法,主要依靠国营经济与非国营经济的不等价交换以及国家利用垄断地位,用财政、信贷等方式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的重新组合来进行。〔苏〕叶·阿·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学》,三联书店,1984,第43页。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理论观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受到了批判。但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实践证明,他们实际上奉行了社会主义的原始积累论,即靠牺牲农民的利益和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在这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交替关系。二是新中国诞生以后,全社会的个人消费品以一种特殊的公平形式——近乎平均的分配形式,分配给社会成员,为人民群众奋力恢复和振兴国民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带来了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在这里,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联系,即公平分配带来了经济效率的提高。

以上两种情形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联系显现出不同情形。绝对的不公平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平均主义也能给社会经济提供发展的动力。个人收入分配的选择,是把绝对的不公平放在优先的序列,还是把平均主义放在优先的序列,抑或是介于绝对的不公平与平均主义之间作出种种不同的组合,取决于当时社会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