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色彩视错觉

首先,色彩使用不当而产生的色彩视错觉会造成视觉传达的障碍,包括视觉信息的模糊、不准确。而色彩正确搭配产生的色彩视错觉则会加强视觉传达的准确性。

其次,色彩视错觉过多使用不利于色彩效果的展示,容易造成视觉疲劳。而色彩视错觉的适当应用则会带来视觉愉悦和视觉兴奋点。

2.3.1 色彩的空间效应

确定色彩特征的一种方式是以“远”“近”来表示它们。有些颜色有固有的“近”或“远”的属性。淡蓝色看上去往后退,而任何明度的暖色看上去趋前。但是在色彩构图中,每种形式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以及它们与底色和周围的颜色的关系,都会影响其远近的视觉效果。独立的物体(和它们的图像)可以通过改变色相、明度和饱和度来改变它们的远近效果。

(1)色相

暖色相比冷色相看上去更近,红色、黄色和橙色看上去更近,而蓝色、绿色和紫色看上去更远(图2-30)。

图2-30 冷暖色相的空间效应

(2)饱和度

明亮的颜色(饱和色和强烈的浅色)看上去比柔和的颜色或灰色更近(图2-31)。

图2-31 饱和度的空间效应

(3)明度

在图形位于底色上的一个简单的图像中,图形看上去比背景更近,无论它比背景亮还是暗。暗色的图形在亮色背景中看上去更近,而亮色的图形在暗色的背景中也会显得更近。

这种对远近的解释是一种视觉处理,叫做图形—背景知觉(图2-32)。图形—背景知觉是指眼睛基于明暗对比,将独立图像拆分成不同组成部分的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视觉流程。大脑将视觉信息处理成明暗区域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界线,然后确定哪一部分是图形(看上去更近的部分),哪一部分是背景(看上去更远的部分)。

图2-32 明度和图形—背景知觉

当不同明度的图形放在同一个底色中,它们各自与底色的对比将决定哪一个看上去更近,哪一个看上去更远。与底色的明暗对比越强烈的图形看上去越近,而与底色明度越接近的图形看上去越远。图形与底色的明暗对比越强烈就越显眼,看起来也越近。大气透视的深度线索(让远处的物体看上去更模糊)显示明暗对比弱的图像看起来更远。

暗色或亮色也会影响图像看上去的大小。同一个图形,填充亮色比填充暗色看起来更大。在同一个地点,白色的月亮看上去比黑色的大,无论是在你眼前,还是在小路前方(图2-33)。

图2-33 明度、底色和空间知觉的比较

然而,仅仅只有色彩是不能创造深度效果的,它是支持一种或多种图像深度线索的次要指针。一个图像的色彩的空间效应可以通过图像深度线索消减,甚至反转。比如,透视和重叠在创造三维效果方面比色彩的作用更强。

理解一种颜色比其他颜色看起来更近还是更远的关键是“其他所有要素相同”。除了一种影响远近的要素不同之外,其他要素均相同的色彩构成很少见。一种颜色的主要属性,包括其冷暖、明度和与其他同时出现的颜色相比较的鲜艳程度,都会决定它看上去是近还是远。在一个灰色的世界中,黄色就会凸现出来;在一个黑色的世界中,灰色就会显得很亮。

2.3.2 色彩的透视

透明视错觉是一种三维视错觉,当两种不透明的颜色相互叠加,并在两者之间放置一个中间色时,一种颜色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且覆于另一种颜色之上。

透明视错觉取决于两点:重叠的图像深度线索和亲子色彩混合的间隔。勾画重叠形式的线条会暗示三维效果。添加三种中间色之后,这种暗示变成视错觉。如图2-34所示,当把一系列颜色和它们的中间色以重叠的方式布置,透明的效果会按照空间效应的原则出现。

图2-34 重叠透明视错觉

空间效应的原则决定透明视错觉中哪一种颜色覆于其他颜色之上。当一种明度高、偏暖或鲜艳的颜色和另一种明度低、偏冷或柔和的颜色放在一起时,前者看上去位于后者之上。而在上面的颜色看上去更近,下面的颜色看上去更远。

最简单的透明视错觉是按下面方式排列的三种颜色:中间的中间色能够填充其他两种颜色重叠的任何区域,改变“亲色”之间的中间色,使其成为非均衡中间色,将会影响上面的颜色的透明度。重叠区域的颜色和下面的颜色(看上去更远的颜色)越接近,上面的颜色看起来就越透明。

如图2-35所示,色相透明视错觉。如果中间的颜色是冷暖“亲色”之间的中间色,偏暖的“亲色”看起来在上面(透明),偏冷“亲色”的看起来在下面。

图2-35 色相透明视错觉(一)

再如图2-36所示,如果中间的颜色的明度介于两个“亲色”之间,那么较亮的“亲色”看上去在上面(透明),较暗的“亲色”看上去在下面。

图2-36 色相透明视错觉(二)

再如图2-37所示,如果中间的颜色是介于彩色和非彩色的“亲色”之间的中间色,那么彩色的“亲色”看上去在上面(透明),非彩色的“亲色”看上去在下面。

图2-37 色相透明视错觉(三)

如图3-38所示,让中间的中间色更接近两端的“亲色”之一会改变上面的颜色透明度。

图2-38 色相透明视错觉(四)

色彩的透明与否是真实存在的。当透明液体的流量增加时,其色相将更强烈,约瑟夫·艾伯斯将其描述为“容量色”。草莓奶昔是不透明的,而倒在杯子中也是同样的颜色。咖啡是透明的,倒在很深的罐子中是深色的,但是倒在碟子中就像茶一样清。

有一些媒介,比如水彩画或彩印四色油墨,会允许光线穿过染色剂,并从下面的白纸反射回来。随着添加层次,透明的效果也会降低,被覆盖的区域色相会更深。这些是真正的透明效果,不是视错觉。

有些色相会暗示透明效果,冷色相、尤其是蓝色或绿色的浅色,看起来常常是透明的。既暖又暗的色相看起来更浓更不透明。媒介会给颜色的透明与否带来很大的不同。

明亮和透明的属性在屏幕上比在纸面上更容易体现,而深色和不透明的属性则相反:在纸面上更容易体现,在光媒介中更难体现。

2.3.3 色彩的共振

色彩共振效应是大量明度相同或接近的亮色和其互补色(接近互补色)放在一起时产生的效果。如中等明度的蓝色的浅色与饱和橙色的组合,或蓝绿色的浅色和深粉色的组合,都会产生闪光的效果,同时两种颜色之间的边界很难区分。

色彩共振效应不是一种舒适的视觉体验。“闪动的”印象是强有力的要素组合带来的效果:难以发现明度相似的颜色之间的边界,想要在对立、鲜艳的颜色之间找到视觉平衡的矛盾,以及眼睛自然运动产生的扫视效应。

眼睛总在致力于解决视觉问题:它们希望在任何条件下尽可能看清楚。扫视是眼睛无意识的运动,这种行为会不断出现而且出现的速度很快,但是人完全意识不到。站在一幅画前不动,定睛欣赏,看上去人可能是静止的,但是眼睛是在不停运动的,首先会寻找最感兴趣的地方,然后会把它们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印象。每个扫视效应都会将图像的一小部分拍个“快照”,传到大脑里的光感应组织中,如果光感应组织的反应时间和“快照”从视网膜前移动的时间不同,那么那一小部分图像就会模糊。这个过程非常短暂,眼睛会很快重新聚焦,但是很快变化的模糊效果/聚焦感觉可能被误认为纸面上出现了运动。聚焦的难度越大,运动的感觉就越强烈。

明亮对比强烈的色相组成的构图有内在的愉悦效果,这些色彩群被不断应用于很多设计领域。只有两种相邻的颜色差别非常大、非常亮而且明度相同或接近相同时,才会出现色彩共振效应。可以通过在不同颜色之间添加分割线的方式,消除色彩共振效应,因为这样不同颜色就不能接触,也可以通过重新排列不同颜色或者在它们之间添加明暗对比强烈的线条来实现。

如图2-39所示,一些分割线减弱或者消除了色彩共振效应的效果。

图2-39 分割线可减弱或消除色彩共振效应

2.3.4 颜色后像视错觉

如图2-40所示,集中注意力盯着图像看30秒或更多的时间,且不要移动眼睛,接着看空白的墙壁,当颜色消失后你将看到奇妙的互补色。

图2-40 颜色后像视错觉

科学原理:“颜色后像”类似于“黑白后像”,它是由疲劳的视网膜细胞对光的反映所引起的。最有趣的颜色后像是负后像。如果你盯着红色看30秒或更多的时间,你的视网膜细胞就会对红色疲劳。如果这时你换成看白色表面,你的眼睛会减去红色,你将看到它的互补色—绿色。

颜色首先在眼睛的视觉感受器中被编码。视觉感受器中有三种对光敏感的感受器(锥体细胞),它们的作用是将进入眼睛的光信号转换成可被大脑接收的电信号。

我们有三种感受器分别对红、绿、蓝三色最敏感。红色刺激往往主要激活红色感受器,但不是专一的。绿色蓝色也一样。感受器的输出在视网膜中被反向处理。在这个处理过程中,由上百万根纤维组成的视觉神经将颜色在三个单独的通道上编码,一个是强度,另两个是颜色。

一部分神经元编码与图像中强度或亮度差异相应的黑白差异(类似于通过黑白摄影机看景色),一部分神经元编码红绿颜色差异,还有一部分神经元编码黄蓝颜色差异。例如,一个红绿细胞的活性在受到红光刺激时增加而在受到绿光刺激时减少,则可认为是发出了“+红–绿”信号,其余细胞则发出相反信号,即“+绿–红”信号。

当亮度细胞发出一些分载红绿蓝三色的信号时,某个蓝黄视觉细胞将发出“+蓝–黄”(另一些将发出“+黄–蓝”信号)。而我们对颜色的主观感觉正依赖于以上三种神经纤维的相对活动性。

在其他类型的负后像中,当你盯着一个红色物体看时,那些发出红色存在信号的细胞此时会变得疲劳。这样,当你转向看空白屏幕时,这些细胞是抑制的,且激活性很小。然而,因为这些细胞是通过红色存在或绿色不存在的活动性来正常编码的,因此它们活动性的减少便被大脑解释成绿色存在。

这样,你便能看到一幅绿色后像。这同样适用于你看到的其他颜色:绿色被红色后像所代替,黄色被蓝色后像所代替,蓝色被黄色后像所代替。如果继续仔细观察后像,它的颜色逐渐消退直至消失。这是因为不同的视觉感受器(和彩色机制)正以不同的速度从变化中恢复过来。

在视网膜神经处理的条件下,互补色得到解释:神经细胞对颜色的相反处理编码。这样,许多与物体颜色有关的有趣的视觉现象以及幻觉便应运而生了。

2.3.5 水彩视错觉

如图2-41所示,观察图中斑马的局部,两只斑马分别由两种线条绘制成,左侧斑马线条的深颜色位于线条的外部,浅颜色的线条位于线条的内部。另一只斑马的线条与之相反。左侧的斑马图像显得厚实,并略微浮凸,而右侧的斑马图像则没有这种效果。

图2-41 水彩错觉

这个实验演示的是水彩错觉,即在某些情况下,一种颜色会因周围的颜色而改变,变得与周围更加不同(即反差)或更加趋同(即同化),该水彩视错觉由意大利视觉科学家拜恩吉奥·皮纳发现。

在水彩错觉中扩散出去的颜色就像一层薄纱,和水彩画中的色彩相似。我们发现,要产生这种错觉,两条轮廓线必须是连续的,外侧深色的线条才可以作为屏障,把浅色线条的颜色扩散限定在图形之内。水彩错觉让图像显得厚实,并略微浮凸。当两条轮廓线的颜色互换之后,原先被看作图形的区域就变得苍白,稍稍萎缩。

线条的直与弯、两层线条的颜色都会影响错觉的强度,相比笔直的线条,有很多弯曲的线条效果更明显,颜色方面,最明显的是紫色配橙色这样的线条,如图2-42所示。

图2-42 水彩错觉最明显的是紫色配橙色这样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