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研究
- 盛继洪 黄江松 王海 鹿春江
- 1358字
- 2020-08-29 02:33:35
一 对现有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简要评述
从20世纪末开始,国外对宜居城市评比就非常关注。联合国每年专门用人类发展指数(HDI)对全球不同国家的宜居状况进行了排名(没有专门针对城市的排名)。联合国人居署(UNHSP)还就城市政府、组织、个人或项目在适合人居方面的突出工作设立了“联合国人居奖”,以表彰其在人居环境改进方面的工作。该奖项不针对城市整体宜居状况,而是针对城市宜居状况改进工作的奖励,也没有宜居城市排名。出于对政府改进工作和一些跨国公司经济利益的考虑,西方发达国家还产生了许多对全球或是本国内的城市宜居状况的排名,如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EIU)排名、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宜居城市排名、CNN网与《Mon-ey》杂志排名、美国The Partners for Livable Communities排名和Sperling' Best Place排名等。其中,EIU和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宜居城市排名在国际上是很有影响力的。EIU选取了社会稳定、医疗资源、文化环境、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的五个方面(30个指标),每年对全球140个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两次评价。美世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以下简称美世)从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居住条件、消费品、经济环境、医疗保健、自然环境、社会稳定、休闲娱乐、公众社会生活自由度等方面选取31个指标,对全球230个城市的生活质量进行排名。宜居城市是个动态的概念,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不同的。欧美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普遍高于我国,EIU、美世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不太适合我国城市发展水平。比如空气质量、交通拥堵这些对国内大城市而言很重要的指标要么没涉及,要么权重太低,以至于评价结果与人们的直观感受大相径庭。根据EIU的评价,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大连、苏州这七个城市中,北京的宜居水平是最高的,这个结果一公布,引起舆论一片哗然。同时,我们通过对EIU和美世在北京的分支机构的走访了解到,EIU、美世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以人们的主观感受为主,而且问卷调查的样本量很小,如美世只发放100份问卷,调查对象还仅限于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
中国学者对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吴良镛最早建立了人居环境的实证研究框架,把人居环境分为居住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支撑系统五个系统加以研究。此后,不少学者以客观指标为基础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如聂春霞和何伦志使用经济发展、环境优美、废物处理、生活舒适、文化丰富五个方面(24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对中国3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评价。与此同时,以被调查者主观感受为基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如孟斌等和党云晓等基于三次大规模抽样调查问卷对北京市的人居环境变化进行评价。2016年3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了“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监测评价结果,从城市安全、生活品质、环境宜人、社会和谐、开放创新这五方面进行评定,具体监测指标涵盖了35项。由于是政府部门设计、发布的指标及进行的监测,在指标选取方面受到的约束较多,如要考虑监测结果发布的时效性,要考虑相关政府部门的利益;有的指标具有浓厚的本地特点,不能开展城市宜居水平国内外横向比较,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环境卫生指数、京津冀城镇化率;这套指标体系没有设定目标值,宜居的标准、国际一流的标准都没设定,所以只能开展北京宜居水平的纵向比较,对于社会各界普遍关切的北京宜居水平距离一流的差距没有给予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