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构建特大城市宜居框架

做好城市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以人民为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就要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那么,我们进一步分析会发现,需求是动态变化的,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们的各种需求的表现差异性很大。

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现代大城市生活结合起来,我们认为提高特大城市宜居水平应从五个层次需求的满足出发,以提高特大城市的健康性、安全性、开放性、包容性和活力。

一是满足人的生理需求,提高城市的健康性。生理需求是指个人在城市生活所必需的物质方面的需求。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书中提到,“地缘上的接近性为思想和商品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但它同时也方便了细菌的传播和钱包的盗窃。全球所有较为古老的城市都得过‘大城市病’:传染病、犯罪、拥挤”。在历史上,城市的健康水平一度低于农村。17世纪,英国城市地区的死亡率大大高于农村;1901年,纽约市民平均预期寿命比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少了7岁。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城市经过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建设、发展,城市满足市民生理需求的能力大幅提高,所以市民生理需求的内涵已发生很大变化。比如,洁净的空气成为人们在大城市生活基本的生理需求。根据对在北京工作的外籍人的调查,北京的雾霾天气已成为外籍人员离京、外籍人员拒绝来京工作的首要因素,76.1%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因空气质量差而选择离开北京。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存,宜居城市是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的城市,能够满足市民健康生存和繁衍的要求,提供健康的空气、水、住宅、食品,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便利的商业环境,有效防治各种传染病。

二是满足人的安全需求,提高城市的安全性。李光耀认为,一个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是人民感觉安全,他说:“在这个地方创造一种安全,一种舒适的感觉。如果你老是感觉害怕,无论周遭环境有多美好也没有用。”但是在现代社会,特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规模大、社会多元、对外开放程度高、社会关注度高,面临的潜在风险非常大,是各种风险的多发地和矛盾的汇集点。当今世界的恐怖袭击事件无一不在特大城市发生,这向世人警示特大城市的高度脆弱性。特大城市危机事件还呈现跨领域发生态势,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网络安全彼此间界限逐渐模糊,相互交融,牵一发而动全身;传统威胁增加的同时,恐怖袭击、金融攻击、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威胁亦呈不断上升势头。宜居城市应满足人的安全需求,增强市民的安全感,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

三是满足人的社交需求,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性。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城市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单位不再分配住房,人们住在商品房小区;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入城市人口流动性加大,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大城市,导致我国现代大城市与传统的乡村社会、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城市在社区层面存在本质区别,现代大城市的社区是陌生人社会,邻里之间没有天然的联系。那么,建设宜居城市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社交的需求。城市政府要在社区建有足够的、满足不同人群的公共空间、文体设施和场地、公园绿地为居民交往提供场所。大城市公共交通要便捷,慢行系统要完善,方便各类居民,尤其是无车居民出行。大城市要重视街道的建设,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出,街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器官,能促进人们的交往。街道及街边的商店是大城市里非正式的公共场合,丰富的城市生活就是从街道开始的。街道还是城市里孩子们成长的地方,城市街道是培养孩子们公共责任感的绝佳的场所。另外,处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大都依靠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行交往,大城市要建有广覆盖、安全、快速、低价甚至免费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四是满足人的尊重需求,提高城市社会的包容性。尊重的基础是公民社会权利的平等,没有公民权利的平等,尊重就不可能实现。城市要提供平等的公民权利体系,城市居民不论种族、肤色、户籍都平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平等地享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平等地参与城市管理、接受公共管理。社会建有客观的评价机制,只有每个公民的贡献能够得到恰当的评价,尊重才能得到体现。全社会建有良好的收入分配机制,这是尊重在经济上得以体现的最为根本的机制。能给予一个人和其才能、贡献相匹配的报酬,能打破各种身份限制,实现同工同酬。社会学的研究证明,对于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而言,有组织比没组织好。政府要鼓励、扶持各类社会组织的发展。尊重需求的满足,重点体现在对城市贫困人口、老年人、残障人等弱势群体的服务、关怀上。

五是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提高城市的活力。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在工业社会,城市能通过组织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在信息社会,虽然互联网普遍使用,人们借助新技术可以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大城市因为人员的多元性、地缘的接近性、空间的集聚性,相比农村、小城市,仍然具有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先天优势。宜居城市应满足市民自我实现的需求,提高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经济活力,使之成为创业、创新、创意人才的集聚地。营造独特、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提高城市文化活力。功能齐全、完备的文化设施,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繁荣的文化市场都有助于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吸引各地、各国优秀的文化人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无一例外都是地区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研究美国大城市中心区的振兴过程还发现,居民的文化参与有助于提高公民意识、增强社区凝聚力,文化舞台越活跃,中心区的暴力水平和贫困率下降越多。发展慈善事业,提高城市社会活力。就个人而言,参与慈善活动是满足自我实现需求的路径,随着社会的进步,慈善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对国家而言,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特大城市宜居框架详见图1-1。

图1-1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特大城市宜居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