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

本研究对学生个人学习成绩、吸烟、打架等五种行为习惯,自我控制能力、竞争意识、自信心三种个人素质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1),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迟到或旷课、吸烟、打架、喝酒、沉迷网络游戏这五种不良行为均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自我控制能力和自信心这两种素质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竞争意识则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都在P<0.01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成绩越差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能性越高;严重的不良行为会增加学生受欺凌或欺凌他人的可能性,其中打架行为与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337和0.326;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可能性较高,而竞争意识强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较高,这是可能是由于表现出强烈竞争意识的学生往往更喜欢刺激性或竞赛性游戏,这类活动会大大增加同伴之间产生摩擦和矛盾的可能性。

表11个人因素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二)家庭因素

本研究通过考察每个学生的家庭结构(和谁一起生活)、父母关系、父母教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这四个因素与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之间的相关性(见表12),发现家庭结构、父母关系、教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均呈显著的负相关,且大多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与欺凌他人行为在p<0.05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生活在家庭结构完整、父母关系和睦、教育方式开明、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中的孩子受欺凌程度和欺凌他人程度均较低,其中父母关系对受欺凌和欺凌他人行为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091和-0.114。

表12 家庭因素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三)学校因素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学习压力情况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之间的相关性(见表13),发现师生关系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负相关,且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而学习压力则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样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与老师相处融洽可降低学生参与校园欺凌的概率;而学习压力越大,遭受欺凌和欺凌他人的可能性也越高。

表13 学校因素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四)同龄人群体

本研究用同伴数量和同伴关系这两个测量指标来考察同龄人群体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影响,经过统计分析(见表14),发现同伴数量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同伴关系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且均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同伴数量越多、与同伴相处越融洽,学生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

表14 同龄人群体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五)社会因素

通过对欺凌环境、社会不良支持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15),发现欺凌环境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而社会不良支持的各因素均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且大多都在p<0.01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表明欺凌的旁观者遭受欺凌或欺凌他人的可能性较高,社会不良关系越多的学生参与校园欺凌的可能性也越高。

表15 社会因素与受欺凌行为和欺凌他人行为相关性分析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