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方案”横空出世

当历史来到公元2012年11月15日,聚光灯下的中国正牵动着世界的目光。这一天,习近平同志当选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首次亮相。此时的中国正面临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时代主题,新科技兴起令人目不暇接,经贸大繁荣、金融大流通、人文大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世界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面对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所引发的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世界人民谋求和平、实现发展的任务更加复杂艰巨,需要更多国家协力推动,携手同行。身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正成为影响世界、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面对风云激荡的世界形势,中国将如何抉择、做何贡献值得深思。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形势越是复杂,就越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思考并洞察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的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也为世界的发展铺开了充满东方智慧的道路。

“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的这一席话,既宣示了负责任大国的雄心与担当,也彰显了“中国方案”背后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上,有70多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人类应该学会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当前,中国人民正在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感知、共同发展开启了大门。

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大势所趋。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五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一次次全球盛会应者云集,一个个战略举措众人响应,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智慧,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方案”横空出世,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界标,它生动而全面地概括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时代价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时代背景

1. “华盛顿共识”面临质疑

1989年,针对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的研究人员,会同拉美国家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上,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约翰·威廉姆森(John Williamson)对拉美国家的国内经济改革提出了10条政策措施,各方达成共识,史称“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的理论基础是新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借“华盛顿共识”,在政策层面推行市场经济,特别是倡导所谓的“休克疗法”,为日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埋下伏笔。“华盛顿共识”实质上是由美国主导的旨在借由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来重构全球秩序的手段,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他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所说:“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实施”。

然而,时至今日,多数国际学者认为,当年苏联的经济转轨是失败的。披着“华盛顿共识”外衣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没能实现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反而使这些国家付出了高昂的代价。2008年以来,世界再次陷入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复苏速度缓慢,世界各国社会分化问题日益严重。就在美国和西方各国深陷世界经济萧条中,复苏遥遥无期之时,中国却通过自主创新,探索出一种适合国情的发展模式,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撰文,将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称为“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相比,“北京共识”主张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人们透过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看到结合本国国情、走自主发展道路的切实成效。时至今日,人们不得不对“华盛顿共识”基于西方视角的“教条式”规定进行反思,不能不对“华盛顿共识”外衣下的新自由主义提出质疑。

2.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冷战后,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历史的终结”,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制度在与人类不同社会制度的竞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就此结束。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危机再次暴露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551页。。事实证明,“历史终结论”的理论基础是不成立的。新自由主义的无政府状态,造成经济活动的盲目性和不平等性时刻存在,而经济的停滞与衰退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福山所描绘的西方自由民主体制也远没有构建起一个理想社会。

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取得成功,福山“社会主义制度实验的失败”的言论彻底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发展模式革新了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终结论”走向了终结。96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更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与活力,打破了西方模式对现代化的话语垄断。中国结合国情,走出了独立自主的、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成功道路,可为其他国家所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是对“历史终结论”的有力回应,更是“中国方案”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与此同时,西方模式的经验和方案正面临诸多困境:西方发达国家受困于制度缺陷而陷入经济危机;众多发展中国家因单纯复制发达国家的西方模式而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些国家和地区战争频发冲突不断。这些事实都证明,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西方中心主义的神话已被打破,而“中国方案”作为一种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日益为世界各国所瞩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趋于建立

在20世纪,大国关系局限在“零和博弈”的框架之中,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有限的财富和资源,打压、破坏别国的崛起与发展,在自身强大的同时,牺牲别国利益,其危害不言自明。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认识到,“零和博弈”作为西方大国“损人利己”的政治游戏,时刻伴随着“非输即赢,你赢我输”的“零和”思维,其实质是对新兴力量崛起的恐惧。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依然为西方势力所推崇,尤以美国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为典型代表,对手思维、绝对安全、强权政治依旧支配着西方大国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各国利益交融日益深化,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零和博弈”不可取,合作共赢才是人类应对全球重大危机与挑战的必由之路。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特别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迅猛,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待。但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复杂变幻,人类正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发展不平衡、地缘政治冲突、恐怖主义、信息安全、环境问题等全球性的挑战,都令世界走到了变革治理体系的十字路口。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呈现出全局性、综合性、长远性的特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促进世界人民共享平等权利,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新型国际关系摒弃“零和博弈”,主张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提倡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在大国关系中打破冲突对抗的传统规律,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中国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方面已做出努力,是合作共赢的积极倡导者。2015年9月,习近平参加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他指出,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将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习近平语重心长地说,世界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总之,在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共同谋求发展的愿望下,新型国际关系呼之欲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趋于建立。

(二)“中国方案”概念的提出

如果说时代背景为“中国方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那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就为“中国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国虽大,好战必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箴言,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传承了中华民族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在“文明冲突论”仍有一定市场的当今世界,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过程中使命重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提出将对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道路的不同国家正确处理相互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贡献中国智慧,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和价值实现提供中国力量。

“中国方案”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13年9月6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介绍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相关情况时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的形势下,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十分关注中国的立场和主张,习近平在峰会上的发言提出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等一系列新理念,倡导成员国建立伙伴关系,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习近平还指出了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的问题,并介绍了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王毅最后指出:“新形势下,中国正站在更高、更广的国际舞台上纵横驰骋。我们将为世界奉献更多的中国智慧,提供更多的中国方案,传递更多的中国信心,同各国一道,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宣誓中国理念 提供中国方案 传递中国信心》,《光明日报》2013年9月7日,第2版。这是“中国方案”首次在外交舞台上被提及,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 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共同推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为多边贸易体制注入新的活力的主张,提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他提出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基础上的交流合作,和平发展、携手建设下的和谐世界。他表示:“我们将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作出自己的贡献。”《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全文)》,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14-03/29/content_2649512.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0月31日。

2014年7月14日,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在出访前夕,接受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提出了三个“更加积极有为”,其中谈到“我们将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推动完善国际治理体系,积极推动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将更多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习近平提三个“更加积极有为”更好发挥大国作用》,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715/c1001-2528494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3日。

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出共同规划发展愿景,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打造合作平台,共同谋求联动发展,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同构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

2015年10月16日,“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倡议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四个着力”是对中国减贫经验的总结,为世界减贫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5年11月25日,习近平出席在法国举行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为达成巴黎协定、凝聚各方共识提出了中国方案。他指出:“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201/c1024-27873625.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3日。这一讲话倡导各国共同创造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出席在浙江省乌镇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提出了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主要有五点主张: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2016年9月3日,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在开幕式上做了题为《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的主旨演讲,把脉世界经济形势,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中方主办杭州峰会的目标之一,是推动二十国集团实现从短期政策向中长期政策转型,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巩固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重要平台的地位。”《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第3版。他从共同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共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等多个维度提出了新的政策主张,为二十国集团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和变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出了中国方案。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针对全球化以及世界经济困境,他深刻指出:“不能一遇到风浪就退回到港湾中去,那是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1/18/c_1120331545.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3日。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针对当前全球经济领域存在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的三大矛盾,习近平说:“我们认为,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全文)》,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1/18/c_1120331545.htm,最后访问日期:2017年11月3日。习近平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提出了中国方案,即要坚持创新驱动、协同联动、与时俱进,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方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如在面对贫困这个全球性难题面前,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提出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合力攻坚的脱贫攻坚责任制,为每一位贫困户建档立卡,对症下药,取得显著成效。如在政党治理这个普遍性问题面前,中国共产党实施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伟大工程,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彰显巡视利剑作用,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等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些成功的中国经验,给世界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总之,“中国方案”并非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源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全面把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刻体现,它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日趋完善的过程。“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发展把脉,为国际减贫进程助力,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助力互联网建设……事实上,“中国方案”远不止这些,习近平在一系列讲话中至少还谈到过核安全观、反对恐怖主义、亚洲安全观,等等。总之,从内容上看,“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方案”的意义

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下,中国坚持“中国模式”,走“中国道路”,从而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具有深刻的意义。

1.彰显了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建党96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相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不断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进行继承和创新,相继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道路”,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模式”。“中国方案”就存在于“中国道路”下的“中国模式”中。

中国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中国道路具有中国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华民族要依靠自身,走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民族复兴道路。资本主义社会绝非人间天堂,资本主义制度也绝不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唯一模式。由于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以西方为先,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也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更是从西方世界开始的,所以很多国家都误认为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具有普遍意义。然而,近代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的所谓全球化却时刻伴随着殖民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一部掠夺和压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史。显然,当今时代,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不可能重走西方发达国家之路。那么,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又在何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世界提出了人类发展的中国方案,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探索并建立适合本民族特点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的成功表明,西方试图引领世界潮流的“普世模式”“唯一模式”并不成立,中国道路正开启全球新时代,为世界各国提出共享发展、多元并存的中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始终保持7%,改革开放39年以来,中国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为9.8%。The Growth Commission, The Growth Report: Strategies for Sustained Growth and Inclusive Development(Washington, D. C.: The World Bank), 2008.当前,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际上,世界各国的发展完全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案,而中国的崛起证明了中国方案的成功。中国方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结合,是打破西方制度神话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中国方案顺应了时代主题和国内外大环境,为世界提供了区别于西方的、极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新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不同的年代具有不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采取了以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完成消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优先发展工业,选择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现代化建设模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模式主要包括当代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社会建设模式、生态文明模式,等等。从经济模式看,主要是坚持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以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经济模式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模式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依法治国,在此基础上,又建立和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基层群众自治制等各项基本政治制度。从文化模式看,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从社会建设模式看,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从生态文明模式看,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推进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总之,中国模式具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模式既符合中国国情,又结合时代特征,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2.为提升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

中国方案是运用中国智慧发现、探索、解决人类文明发展问题的总方略,它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奠定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世界问题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表达中国态度。习近平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6年1月1日,第1版。中国方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依托,在实践、理论、制度、文化四个维度形成支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的当今时代,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之间的差异明显,极易爆发冲突与危机。面对诸如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时代难题,人类必须共同面对,共同破解。基于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如果说中国模式侧重于对经验的描述,那么中国方案则侧重于对话语的表达。从中国方案的发生语境和提出过程来看,其主要是对世界性问题和全人类问题的关注和表述,侧重于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事实上,中国围绕多项全球性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主张均产生了积极的反响。例如,中国政府多次强调“命运共同体”,倡导以“平等、合作、安全、包容”为基点,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围绕世界经济发展,提出推动经济全球化,实现互惠共赢;针对互联网治理问题,提出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四项基本原则,倡导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针对全球贫困问题,倡议加强国际减贫发展合作、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针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系统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中国还针对核安全问题、打击恐怖主义问题、国家关系问题、地区发展与合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方案。在资本逻辑占据主导和西方中心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今时代,中国方案能够有效化解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全球贫富差距、文明冲突等诸多问题,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核心,坚定地回应“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

为适应时代变化与实践发展,必须构建话语体系。变革以思想为先声,实践以理论为指南。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理论需要解读与构建,要提升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理论以创新为生命,以与时俱进为品质。源于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国模式的中国方案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是体现中国表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大方略。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的前提。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托,以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为动力。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同样离不开中国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元素,所谓“打铁还须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表现中国气派的中国话语权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又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它反映了民族的特征,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回应了当今时代的要求。中国方案把世界各国、各民族和人民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将大家的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一方案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广泛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事实证明,中国方案是可以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标识性概念,它一经提出,就迅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3.为世界贡献了“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

当今时代,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多个力量中心在世界上出现,各方势力矛盾与冲突不断,称霸与反称霸并行,这些都对世界多极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世界多极化也制约了各种力量,维护了世界和平,为各国的和平发展带来了机遇,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关系,开展友好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牢牢抓住主题,紧密结合本国国情,走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指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个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对外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第23页。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使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就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从文化传统看,讲信修睦、崇尚和平是5000多年中华文化的民族特征。中国古代就有“和而不同”的伟大思想,这一“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的观点对观察当今世界问题、化解国际化矛盾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中国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绕不开经济全球化这一前提条件。作为经济行为超越国界的世界性活动,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与重组,它体现了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趋势。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试图主导经济全球化,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打压后发国家,然而,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只要能够趋利避害,后发国家依然可以成功走上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而这也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社会制度的美好向往。

中国方案倡导“和而不同”,是和平发展的国际战略。这一方案倡导和谐而不千篇一律,倡导不同而不相互冲突,主张共生共长、相辅相成,可以成为世界各国和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方案还倡导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把握人类社会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因此,中国方案有利于促进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相互交流与借鉴,有利于在竞争中取长补短,有利于求同存异和共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方案为世界贡献了“合作共赢”的中国智慧,为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正如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所说:“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其转向建设性对话,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俄〕季塔连科:《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意义》,载《当代中国与它的外部世界——第一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替代,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294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的国家战略,开辟了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路,向世界宣示了中国方案。这一方案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目标,在全球化消极因素增长以及贸易保护主义论调盛行的国际背景下展示了中国式定力,引领了世界“合作共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