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全球对话与电影叙事

人类在全球化交往的实践基础上建构着新的文化关系与模式,导致人们在消费模式、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甚至习惯规范方面的趋同,而文化生产者拥有对事物的解释与引导权,这种象征性权力还表现在生产者会通过个性化的表述赋予这些事物存在的理由。中国国产电影无论是作为传播媒介、文化商品还是作为艺术形态等身份,已经构成当代文化生态的组成部分,成为重要的文艺形态之一,承载着塑造与传播民族集体记忆的重任。正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言,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为了适应世俗社会的现代性发展人为建构的产物。民族文化记忆可谓民族集体记忆的升华,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产生的情感与心灵体验成为代际共享的集体记忆,它强调记忆的公众性与历史性,塑造文化记忆的活动本身其实也是在打造特殊的文化空间。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文化记忆既是一种关系建构的结果也是一种关系建构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文化隐喻或者文化象征的存在。

在促成全球化对话的场域中,电影语言作为一种跨文化叙事与传播载体,同样参与到全球叙事的场域之中。在这场对话中,西方世界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式想象中的自身形象往往进行相互建构,往往利用艺术形象的审美记忆与历史记忆进行着某种缝合,主动与被动地沉淀为民族文化形象的价值性想象。国产电影往往需要在保持叙事元素真实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具有国际化特征的叙事策略与文化姿态,而这种叙事话语更能够得到国际市场的关注,也再次不可避免地将自我纳入西方视野中“他者”的位置。全球电影市场构建的世界严重地挤压了各国的影像生产,包括国际电影节在内的电影评价机制影响着各国的影像叙事策略与表达方式,无不充斥着西方主流价值观的影子,电影在进行本土化表达的主旨下需要逐渐完成跨国界、跨区域的叙事话语重构。中国国产电影在跨国媒体影像文化包围之中,更加需要加强叙事理论研究并寻找历史书写的视野,让电影产品对外可以产生影响力与亲和力,对内更能增强文化认同感与民族凝聚力。

在国际电影的全球化生态中,中国国产电影正在日益显示出自己的特性与优势,尤其是民族电影的文化身份与文化战略等问题,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逐渐受到国际电影舞台的关注与重视,而借助电影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已经成为官方与民间整合出来的对外文化交往的内容组成。置身于全球化复杂语境中民族文化形象与民族记忆的文化面孔,需要反思惯有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不断完善民族文化的表达权与话语权。同时,中国国产电影已经历了与进口大片进行博弈、国内各种类型片分争天下的生存焦虑,更加需要传播民族或隐或显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在揭示民族心理发展与心路历程的同时确认自己的发展模式。当今全球范围内消费主义入侵审美和艺术领域的时候,文化的责任感与民族意识正在遭受空前的淡化与牺牲。然而,电影不同于其他文化样式,其生产与传播离不开政治、文化、产业及技术等复合性视角,如何统筹文化生产、艺术追求、政策要求、制度变迁等问题,通过电影生产与传播过程中对文化权力规约的调整,以塑造与引导集体记忆和民族认同观,进而逐渐形成民族的结构性集体记忆,这应该是中国国产电影需要正视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