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报告(2017):向大零售转型打造新型价值银行
- 中国中小银行发展论坛 中国直销银行联盟
- 8337字
- 2020-08-29 01:58:02
评价与策略篇
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
一 概念提出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新要求,为坚决贯彻监管部门的指导意见,论坛提出并倡导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以冀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为减少行业系统性风险及促进金融业稳定做出贡献。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由上海银行提出,在中国中小银行发展论坛、上海银行及多家理事单位的指导下,多位业内专家及学术团队共同编制,最终由论坛秘书处整理成稿。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于新型价值银行概念的实践,旨在引导商业银行从“规模化”发展转向“价值化”发展。本文将阐述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设置的逻辑,包括12项细化指标以及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同时将该评价体系应用于目前A股及H股的上市银行,并与现行的排名情况进行比照,以评估该体系的合理性。
新型价值银行的提出受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内生的宏观经济新常态意味着“规模银行”的发展机遇已经过去。规模银行与价值银行是两种传统主张。在中国经济迅速扩张时,银行应当抓住时代机遇,迅速扩张自身的规模,享受体量增加带来的盈利的提高。2003~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维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银行业长期享有的“法定利差”和“社会融资主要地位”是其这一时期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十年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年均增长率达到20%,净息差达到3%,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22%。二是外生的银行业监管(如MPA考核)制约了银行规模的扩张。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资产端企业融资意向降低,利息收入受到抑制;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放开以及理财产品的冲击,负债端成本有所提升。银行业净息差逐渐下降到2%, ROE降低到14%,总资产的年均增长率也放缓至14%。此外,除了宏观经济的内生因素,对于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深化也限制了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MPA考核明确地提出对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情况进行约束,避免银行规模与名义GDP增速的大幅度偏离,这表明众多中小银行想要通过做大体量实现弯道超车几乎不太可能,各银行的规模差距可能会固化。
上述两方面因素导致的银行扩张的放缓内在地要求商业银行,尤其是诸多中小型银行放弃过去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发展,转而寻求“精耕细作”的价值型发展。例如,可以更多地开展收益较高、风险较低的消费信贷和金融市场业务;更好地借力网络金融的发展,开发直销银行业务。
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对于新型价值银行概念的实践,该评价指标旨在引导商业银行从“规模化”发展转向“价值化”发展。目前常用的银行评价基准多数仍是商业银行的规模。例如,英国的《银行家》杂志以一级核心资本作为排名依据,美国的标准普尔公司以总资产作为排名依据,《财富》杂志依据公司营业收入排名,Brand Finance以未来利润的折现作为排名的依据等。上述这些商业排名对于当下中国的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不足,与“中国中小银行发展论坛”所倡导的“新型价值银行”理念相悖。因此本文尝试构建下述新型价值银行评价体系。
二 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和考量银行的价值,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金成本、资产质量、资本节约、规模、流动性和科技立行六个大项,共计12项细化指标,具体情况如下。
(一)指标简介
1.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监测一家银行价值最直观和最直接的一项指标,该大项下包括两小项,分别是存款成本和整个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综合反映了一家银行的经营能力,资金成本低的银行,通常是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银行。该项目反映了银行在负债端的管理能力。
(1)存款成本
存款成本即银行对所吸收存款支付的利息成本率,包括吸收的公司存款以及个人存款。
(2)计息负债成本
计息负债成本除了银行吸收的存款以外,还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应付债券等项目。相应的,计息负债成本更全面地考虑了银行的利息支出。
2.资产质量
作为经营存贷款业务的企业,资产质量状况是反映一家银行经营能力的关键指标。该大项下分设三个小项,分别是不良贷款率、关注及不良贷款率、贷款拨备与关注及不良贷款的比率。
(1)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2)关注及不良贷款率
在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的考核下,很多银行倾向于将一部分不良贷款转移到不需要计提损失准备金的关注类贷款项目下,以减少拨备覆盖。因此,为了度量银行的资产质量,除了不良贷款以外,关注类贷款也应纳入考核指标,即关注及不良贷款率。
(3)贷款拨备与关注及不良贷款的比率
通常的拨备覆盖率是银行提取的准备金(包括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以及特种准备金)与不良贷款的比率,反映了商业银行抵抗贷款损失的能力。但为了更审慎地将关注类贷款也纳入考核,拨备覆盖率的指标也应调整为贷款拨备与关注及不良贷款的比率。
3.资本节约
资本节约类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银行在有限的资本下获得利润的能力,以及通过内源性融资满足自身资产要求的能力。该项指标主要反映了银行在资产端的管理能力以及可持续经营的能力。
(1)资产收益率(ROA)
资产收益率等于净利润与总资产的比率,其中净利润不仅包括利息收入,而且包括非利息收入,综合反映了银行利用全部资产创收的能力。
(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核心一级资本是银行持续经营条件下无条件用来吸收损失的资本工具。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于核心一级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值。
(3)自有资本补充比例
自有资本补充比例等于资本收益率(ROE)与加权风险资产增长率的比值,反映了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监管约束下,可持续增长的能力。
4.规模
价值银行的评价并非对规模指标的排斥。规模指标是对于银行历史经营状况的直观反映,可以较好地表示银行的市场地位,同时也是诸多排名重点关注的指标。
(1)一级资本净额
一级资本是商业银行自身拥有的或者能长期支配使用的资金,属于当非预期损失出现时随时可用的优质资本。《银行家》杂志即以此作为银行排名的依据。
(2)总资产
总资产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具有话语权也更易于深耕价值型业务。
5.流动性
流动性覆盖率(LCR)是在确保商业银行在设定的严重流动性压力情景下,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并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流动性需求。该指标可以反映银行避免挤兑风险,进行平稳运营的能力。
6.科技立行
随着互联网等科技元素与金融的结合日益紧密,商业银行能否乘着FinTech的东风完成服务转型也成为评价一家银行价值的重要依据。“二、三类账户”是不能存款、支取现金,只能够提供购买理财产品、进行缴费消费等服务的虚拟账户,是商业银行进行服务转型的战场。本文选取“二、三类账户的比重”作为评价商业银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依据。
(二)评分规则
针对12项细化指标,进入排名的各家银行对应的指标的均值计为60分,根据各家银行该指标相对均值的比例进行评分。例如,37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存款成本为1.90%,工商银行的存款成本为1.53%,则工商银行在该项目下的得分为74.51分(60×)。又如,上市银行的平均一级资本净额为2860亿元,工商银行的净额为19548亿元,则工商银行在该项目下的得分为410分。12项指标全部计算完成后,根据各自的权重,加权计算出各银行的最终评分并进行排名。
三 各指标影响因素
(一)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对应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计息负债主要包括客户存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及拆入资金、同业存单、向中央银行借款、应付债券、卖出回购款项等内容。
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与其盈利能力息息相关。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包括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其中,净利息收入等于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减去计息负债的利息支出。因此,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端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其资金成本的变动会影响其净利息收入,进而影响其最终的利润。
1.存款成本
客户存款属于被动负债,包括公司客户存款和零售客户存款,其成本即存款利息。在2015年10月24日以前,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设有上限,即根据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上浮不得超过一定的比例。该规定的设置主要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初期,银行业和金融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如果存款端缺乏有效的管控,会导致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通过不断地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储户,这可能会使得一些银行为了追求资产回报铤而走险,发放风险更高的贷款;另外,由于负债端成本的提高,银行势必会提高资产端的收益,即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实现盈亏平衡,这将把负担转嫁到实体部门,影响国内的生产。因此,早期的存款利率管制对于银行业的盈利、金融体系的运转、实体经济的生产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变化和丰富,金融体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金融脱媒”的现象开始显现,即资金的持有者不再将多余的资金存入银行,而是转向证券、基金等金融工具的投资,其中“余额宝”的兴起就是居民金融意识崛起和“金融脱媒”现象的一个缩影。存款利率上限的设置极大地限制了银行业在负债端的作为,使金融产品相对单薄,而银行作为管控和分散风险的重要载体,其负债业务的受限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转。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逐渐在存款和贷款两端同时进行了市场化的推进。
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是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环。2015年10月24日,央行宣布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但同时,央行仍旧会设置存款的基准利率对商业银行的储蓄业务进行指导。
根据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在市场化之前主要受央行设置的基准利率的影响,可以享受所谓的“法定利差”。但是在市场化之后,其存款成本势必会在银行间的竞争,以及与其他金融产品的竞争中出现一定的上扬。
但总体而言,银行自身的知名度越高,其存款成本越低。从2017年半年报来看,五大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为1.49%,股份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为1.66%,城商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为2.05%,农商行的平均存款利率为2.07%。
2.计息负债成本
除了客户存款这一被动负债以外,为了满足自身资产端的业务需要,商业银行需要开展多种渠道的负债业务。客户存款以外的计息负债的来源包括中央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公众,对应于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主要是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负债(包括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同业存单等)、应付债券。
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是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入的临时周转借款、季节性借款、年度性借款以及因特殊需要经批准向中央银行借入的特种借款等。
3.同业业务
从成本率的角度来看,通常各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成本率(存款利率)是最低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利率次之,同业往来和债券融资成本率最高。
从负债结构的角度来看,客户存款作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其占比最高,同业往来次之,应付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占比通常较小。
从计息负债成本和存款成本的差值来看,国有行和农商行的差值相对较小,分别为0.23%和0.2%;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差值相对较大,分别为0.65%和0.57%。与之相对应的,国有行和农商行的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分别为8.24%和3.22%;而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占比分别为15.94%和11.78%。
因此,资金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计息负债的成本。如果商业银行有较稳定的存款来源和客户网络,那么,该银行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可以支配的资金来源,否则只能够依靠成本较高的同业负债来实现自身规模的增长。
以上内容分析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因素。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一方面受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影响,一方面受自身经营能力的影响;而商业银行的计息负债成本主要受到其资金来源的结构的影响,股份行和城商行由于缺少稳定的客户基础和经营网络,其规模的增加主要依赖于成本较高的同业负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计息负债的成本。
(二)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关注其贷款的质量,也就是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即最终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的实际能力,确定贷款遭受损失的风险程度。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主要从两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一方面,针对不良贷款,商业银行需要计提相应的贷款减值准备,这将限制商业银行下一步的放贷行为;另一方面,贷款减值准备将体现在商业银行的利润表中,会冲抵当年度的税前利润,这会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传递不良的信号。
1.不良贷款率
不良贷款源于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贷款的五级分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部分银行将其中几类再次拆分)。其中后三类统称为不良贷款。在监管部门的分类标准中,各类贷款之间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区分标准,更多的是靠银行自己对分类标准的把握。这也导致了不同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无法直接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某一笔贷款出现不良迹象,则整笔贷款均被归为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受内外环境两个因素的影响。
从外部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由于我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因此信贷的规模和质量与实体经济的规模和质量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单就信贷质量而言,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是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下降,而借款人还款能力的下降除了其自身经营因素以外,主要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当宏观经济或某一特定行业下行时,借款人自身的盈利能力出现巨大的下滑,进而导致商业银行难以收回贷款。
从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的采矿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开始进入结构性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公司的盈利能力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导致在前期扩张过程中的贷款难以偿还,从而冲击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其中,采矿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的0.22%上升到2016年的3.57%,制造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的1.60%上升到2016年的3.85%,批发和零售业的不良贷款率从2012年的1.61%上升到2016年的4.68%。因此,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影响下,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整体出现了恶化。
从内部环境因素来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横向对比可以反映出商业银行在资产端经营战略方面的差异。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部分行业出现了盈利能力方面的下降,从而冲击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但是由于每个的商业银行在贷款结构方面的不同,彼此之间的不良贷款率有所分化。
从贷款的去向来看,银行的贷款可以划分为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公司贷款的偿还有赖于企业将借入的资金投入生产后获得收益的能力,这个过程产生于企业家对于未来的预期,或者说是“动物精神”,而该预期的实现如上所说又脱胎于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公司贷款的偿还天然具有较大的波动性。相对于周期性较强、波动较大的公司贷款而言,个人贷款由收入作为未来偿还的保障,而个人收入通常来说波动幅度不大。2016年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0.76%,远低于总不良贷款率1.73%。
此外,每家银行对于风险的态度不同,有的银行追求高风险和高回报,在发放贷款时较为激进;而有的银行相对较为保守,对授信企业的审核较为严格。这种风格的差异也会体现在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分化上。
因此,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方面受到整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
2.贷款拨备覆盖率
银行针对贷款可能存在的损失提前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并在计提当期冲减利润,用于损失实际发生时进行对冲。贷款损失准备是银行贷款出现损失时的缓冲垫,在不良贷款完全暴露的前提下,该比率越高,银行能够承受的贷款损失越大。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余额。根据银监会的《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拨备覆盖率的基本标准为150%。
本文计算的拨备覆盖率从审慎的角度考虑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即把不良贷款余额和关注类贷款余额共同作为分母计算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例。
根据笔者的计算,国有银行的平均覆盖率为53.70%,股份行的平均覆盖率为62.33%,农商行的平均覆盖率为68.99%,而城商行的平均覆盖率显著高于其他银行,达到86.84%。
(三)资本节约
1.资产收益率(ROA)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在总资产规模不变的条件下,净利润的提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净利息收入的提高。如前所述,净利息收入等于生息资产的利息收入减去计息负债的利息支出。那么,在总资产规模一定的情况下,净利息收入的提高需要提高生息资产的收益率,或者降低计息负债的成本率。在银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二者的改善相对受限。
(2)非息收入的提高。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主要是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具体包括代理业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银行卡手续费、顾问和咨询费、电子银行业务收入、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承诺手续费等。这些业务都属于表外业务,也就是说通过提高这些收入,商业银行可以在不增加总资产规模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和ROA的提高。
(3)费用和成本的降低。除业务及管理费以外,资产减值损失是商业银行较为重要和经常的一项支出。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是前文提到的针对不良贷款计提的拨备,因此,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会影响其盈利表现。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提高其资产质量,那么其ROA会得到显著改善。
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机构,因此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尤为重要。资本充足率的提出就是为了满足商业银行吸收风险损失能力的要求,即商业银行自有资本的规模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重要超过一定的额度,从而保证在出现意外损失的时候,商业银行不至于破产或者造成储户的损失。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由巴塞尔委员会出台的《巴赛尔协议Ⅲ》所规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中,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实收资本、留存收益、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等。风险加权资产包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加权资产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般要求大于7%。
商业银行提高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实现。
(1)增加核心一级资本。上市银行最常用的方法包括发行普通股和提高留存利润。普通股是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的主要内容,但是发行普通股的成本通常较高,而且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权,这对于很多国有控股的银行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留存收益是商业银行增加一级资本最便捷的方式,其成本相对于发行股票来说低很多,但这也依赖于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
(2)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首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缩小整体的资产规模的方式减少风险加权资产,但是这会制约商业银行保持市场规模、提高盈利能力;其次,风险加权资产在计算的时候按照风险的不同为不同的资产赋予不同的权重,因此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调整风险资产结构,减少风险权重较高的资产,增加风险权重较低的资产,如多发放零售类贷款等实现风险加权资产的降低。
3.自有资本补充比例
如前文分析,为满足监管的要求,风险加权资产的增加需要有相应的资本增加。由于通过发行普通股的方式增加资本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尽可能地依赖留存收益来实现资本的增加。
自有资本补充比例的计算方式为:自有资本补充比例=ROE/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率。
自有资本补充比例反映了ROE对风险加权资产增长率的覆盖情况,如果该比例大于1,说明该商业银行可以在不依靠外源融资的情况下实现规模的合理增长。
四 评价结果
表1是根据37家商业银行2016年年度报告公布数据进行的评分及排名,其中由于无锡银行、吴江银行、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和江阴银行未公布流动性覆盖率(LCR),故未参与最终排名。“二、三类账户”数据尚未披露,故各银行均为60分。从评分和整体排名情况来看,国有大行的地位不可撼动,去年刚上市的邮储银行排名第五,这主要是其规模上的优势带来的。接下来主要是股份行。全球银行品牌排名根据《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17年银行排名情况,在样本银行中重新排名所得,可以看出,前10名银行的排名与我们构建的体系排名情况相差不大。
表1 37家银行评价结果
五 小结
常见的评价标准根据包含指标以及构建目的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监管机构所设立的监管评价体系,主要是为了约束和规范银行主体的行为,例如,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负责执行的骆驼评级法(CAMELs)、中国银监会执行的腕骨评级法(CARPALs)以及央行提出的宏观审慎管理考核(MPA)等,这类指标重点关注商业银行的偿债水平与可持续经营能力等;另一类是商业机构构建的用于评价商业银行价值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为了反映银行主体的盈利能力和资产状况,例如,英国《银行家》杂志根据银行一级资本对全球银行1000强进行的排名,Brand Finance根据银行预计未来现金流折现对银行品牌价值进行的排名等。
本文提出的评价体系同时考虑了上述两类评价方法所遵循的原则,既包含了代表银行当前市场地位的规模指标,也考量了代表银行可持续经营能力与盈利状况的资产质量、资本节约以及流动性的相关指标,总体上能够更全面、更合理地引导商业银行的行为。此外,本评价体系将资金成本和科技的因素纳入其中,更全面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