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主要研究结论

在全国制造业发展水平整体提高的背景下,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速度快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制造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同时,基于中部崛起战略和已有经济基础,中部地区是东部制造业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优势在于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中部地区制造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短板在于要素获取能力较弱,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方面表现欠佳。其中,山西制造业陷入了“资源诅咒”,结构较为单一;河南制造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固定资产,新产品开发效率和销售收入比重较高;江西制造业发展则主要依靠产业集聚、规模效应、较高的管理效率等;安徽制造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上海经济圈,其引进外资的能力较强;湖北制造业发展特色为具有丰富的高校资源,R&D人员比重与费用比重较高;湖南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高的产出效率、技术引进与改造费用占比。

(二)政策启示

基于中部地区的客观经济基础,结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立足于“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本章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加强要素获取能力。相对于东部地区发达的金融基础设施、制度,中部地区仍有较大差距。中部地区应当致力于金融环境建设,创建良好的金融秩序,以吸引资本,增强制造业的要素获取能力,为提高制造业产能提供资金支持若金融环境良好、稳定有序,则地区制造业产出绩效由要素禀赋决定,此时,要素禀赋使用的倾斜将提高相应产业的产出而损害其他产业;若金融体系不发达,则地区制造业均衡产出受到外部融资约束的影响,此时,改善金融环境会同时改善地区各个行业的产出绩效,带来帕累托改善。。同时,传统意义上,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中部地区如果能够配合发达的金融环境,在引进外资方面必将事半功倍。

第二,维持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经济发展大战略下,科技竞争力是占据市场的重要推动力。尽管中部地区制造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上发展迅速,但仍与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为了更好地促进本土制造业发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中部地区应当继续加强科技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科研体系的完善以及科研与实业的对接。

第三,加强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能力。中部地区制造业在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方面略显薄弱。为了实现生态型制造业升级转型,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建立完善的执行机制。首先,应督促污染严重的制造企业使用清洁生产技术,建立循环生产路径,实现节能减排;其次,应建立淘汰机制,促进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责令整改重点污染企业;再次,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建立“集成化、系统化”的制造业绿色生产链;最后,地方政府应当选择性承接产业转移,避免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中部地区不应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承接高污染制造企业。

第四,充分发挥中部六省各省特色。在当前的制造业分布格局中,中部地区制造业竞合关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山西与外省的强互补关系,这与山西自身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制造业产业结构有关;二是其余五省之间的强竞争关系,且竞争关系愈演愈烈。可以说,河南、江西、安徽、湖北与湖南五省的制造业出现了同质化倾向,在相互竞争中浪费了一定的相关资源。因此在发展中部地区制造业时,中央政府应当统筹兼顾,促进中部地区地方政府建立协调机制,分别建立符合本土实际的制造业工业园区,以分别吸引相应制造业,充分实现制造业行业错位配置,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