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目前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已进入了稳步发展期,如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关键在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理论的更新。前文阐述的学术创新,主要就是从研究视角着手的;而本书的研究方法则采用传统的文本细读法,以此为基础,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达到研究目的,如传播学、历史文化学、人格心理学、创作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以及“中心—边缘”理论、认同理论、叙事话语理论、比较方法、统计学方法等。近年来,从翻译角度研究林语堂的英文创作和翻译的论文呈井喷之势。尽管也有少部分论文涉及文化传播的研究,但大部分的研究是基于语言学的翻译研究背景之下。传播学这门学科本身是一门边缘学科,经过多年发展,它已有自己的相关理论体系,研究林语堂的文化传播应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再兼及其他具体的学科理论。通过整合已有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把林语堂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成功个案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为避免重复研究,本书在文本材料的选择上偏重于林语堂创作的作品而非单纯翻译的译作,并且以中译本为主,英文原著为辅。

林语堂这一个案,本身的人格魅力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传播理论的基础上,把理论重点偏向于林语堂的人格研究,不仅对于林语堂研究本身,对于拓展文化传播理论的研究都有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本书的思维框架是在跨文化传播的新学科研究背景下,在东西方文化融合、文化全球化的视野中,在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提供的理论前提下,探究林语堂作为个体,在复杂的历史、人文环境中,诗性人格的形成过程和具体表现;进而探究其独特人格与其创作间的相互影响;希望能够还原林语堂的本真及其作品的魅力,重新评判他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本书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来源及价值,叙述研究基础及现状,阐明本书的学术创新点,概述其思维框架与研究内容、方法、意义等。

第二章主要分析林语堂诗性人格的特点及其文化源泉。本书先从理论上界定人格、诗性的含义,再详细阐述林语堂的诗性人格具体表现为率性自由的性格、自然真挚的情感、温和闲适的气质、矛盾和谐的思维。林语堂的诗性人格既是天生的,也是后天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在分析其文化源泉时不仅分析了西方人文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及基督教对他的影响;还剖析了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人”心态、“汉学”视角及对中国人文主义思想的体认,强调他对中国传统文化诗性特征的把握。

第三章重点说明为何从人格角度去研究林语堂的创作,并以此带动对林语堂文化传播的研究。独特的诗性人格影响到林语堂的实际创作,具体表现为自由化的写作和潜移默化的文化融合。林语堂创作的作品深受国外读者的喜爱,从跨文化传播的特点看,林语堂以诗性演绎为主,表达上体现出明显的散文化风格,既有面的概述又有针对性的专论,达到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内容上侧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和谐、审美的诗性部分,既有哲学层面又有日常生活部分,兼顾了高雅与通俗,做到了雅俗共赏。同时,林语堂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文化融合的工作,体现出一个多元文化人良好的包容性,并以全球化心态从事跨文化传播,体现出强大的变通性。

第四章以文化著作《孔子的智慧》及小说《朱门》为重点分析对象,探讨林语堂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如何诗性演绎儒家思想文化的。通过具体分析林语堂对孔子思想特点的认识,对近情的孔子形象的塑造,对《孔子的智慧》的成书体例和写作策略的精心设计;以及受近情思想影响,在《朱门》中格外偏重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可见林语堂的文化传播极具主观性和感性魅力。

第五章以文化著作《老子的智慧》及小说《京华烟云》为主要文本分析对象,探讨林语堂在跨文化传播中是如何诗性演绎道家思想文化的。通过具体分析林语堂对道家思想价值的认识,对老庄传承关系的研究,对《老子的智慧》的成书体例和翻译策略独具匠心的安排;以及受道家思想影响,在《京华烟云》中实现对现实悲剧的诗性超越与塑造出多彩动人的女性形象,可见林语堂独具个人特色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评判标准业已成型,他以一种诗性演绎的方式向外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

第六章围绕着林语堂的日常生活哲学进行深入研究。《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用英语解析中国诗性文化及闲适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力作,通过文本分析可知,受林语堂自身诗性人格、文化偏好、明清士子情怀以及读者需求等因素的影响,林语堂侧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性部分,倡导以诗性的审美情感和艺术化方式建构日常生活的人生哲学。为了增强说服力,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渲染了这种家庭日常生活的闲适之美,同时还凸显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七章梳理了林语堂在跨文化传播中,其思想变化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为了较完整、清晰地展现整个变化、融合的过程,本书选取了林语堂不同时期、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综合分析。首先,以自传《从异教徒到基督徒》为主要分析对象,剖析了林语堂一生中两次重要的思想变化:由基督徒到异教徒(即人文主义者),再由异教徒到基督徒,以此说明林语堂宗教信仰的变化与不同文化对他的影响密切相关。同时,还分析了小说《风声鹤唳》,该小说人物塑造虽然不太成功,但在传播中国文化的佛禅精神方面还是具有其肯定价值的。其次,通过分析文化著作《吾国与吾民》、“移民文学”《唐人街》、幻想小说《奇岛》、女性成长小说《红牡丹》、自传体小说《赖柏英》等作品,探讨林语堂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其文化融合思想的变化历程。这个过程表现为:早期偏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期先是向西方文化靠近;之后因对西方现实失望,在小说里构建了文化融合的理想国;随后又将视点转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但加入了更多的西方现代意识;晚期修正文化融合思想,因乡土情结而重建“高地人生观”,并侧重传播闽南文化。林语堂一如既往地、以艺术化创作的形式演绎着中国传统文化,更尝试在小说作品中以塑造的人物形象来诠释中西文化结合的可能性。

第八章是结语,对全书进行总结,归纳从诗性人格角度研究林语堂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取得哪些新的认识;小结林语堂在当下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