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运营方法论

1.3.1 跑起来

刚开始做运营时,我们常常处于手忙脚乱的状态,一会这里有一个问题,一会那里有一个问题。

有了问题怎么办?其实问题是始终存在的,我们需要的不是彻底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让工作或者项目处于有序前进的状态。

我一个朋友先是做技术,后来做产品经理,2015年出来创业做项目。他觉得技术不完善,产品也存在很多问题,一直很纠结,觉得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产品就迟迟没有上线。正在犹豫时,竞品出来迅速占领了市场,竞品只相当于他产品0.5的阶段。等我这个朋友反应过来做推广时,对手已经拿到投资了。

你做的产品够目前用就可以,没有一下子就能完善的产品,可以一个版本一个版本地迭代。比如,美国的打火机很好,德国的打火机也很好,但是市场上销量最好的却是一元钱一个的充气打火机。对这些买充气打火机的人来说,打火机就是一个生火的工具,一元钱一个的完全够用。

做产品是这样,带团队也是这样,刚开始若全部按照很高的标准招人,你就招不到人。过去做个人站长的,能跑业务、改代码、处理图片、搞活动、写帖子,还能设计产品,每项都不专业,但是照样把结果做出来。

滴滴打车第一版软件就是外包的,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正是这个存在各种各样问题的产品,让滴滴打车这个项目走上了轨道。

战争避免不了有伤员,刚开始人们采取救治的办法,后来发现这种办法效率特别低:伤员太多了,救不过来。于是人们改进了方案,把救治变成救护:临时包扎一下,保住伤员的性命,送到后方再治疗。通过这种改进,伤员的死亡率大大下降。

我们不需要完美的方案,只需要一个好方案。能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案就是一个好方案。

既然这么多问题,我们具体该怎么办?

第一个办法:对事情进行优先级划分。

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来划分成四个象限,分别是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按照优先级来处理问题,例如,给员工发工资,是既重要又紧急的事情,这个事情需要马上做,因为员工是近反馈的行为模式;把产品设计得好看一点,这个事情重要,但是没有开发产品核心功能重要,就可以先缓一缓。

第二个办法:找到驱动力。

我在《赢在运营》电子书里写了我玩滑板车的故事,这种两轮滑板车站上去不动肯定会掉下来,因为无法保持平衡,只有你不断往前滑动,才能保持平衡。一个项目跑得快,很多问题都会被忽略,一旦慢下来,各种问题都会出现,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个驱动力让项目跑起来。

最重要的是要让矛盾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一个创业项目会存在各种矛盾,比如创业团队和资本有矛盾,团队合伙人之间有矛盾,产品和开发有矛盾。有矛盾没关系,让矛盾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就行了,这样项目就可以推进了。

理想是变态,通过妥协让事情不停地推进才是该有的状态。

举个例子,明朝崇祯皇帝上台后,很快就干掉了魏忠贤,大家读这段历史时往往会拍手称快:一个太监居然掌握国家大权,早该死了!

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

在明朝的权力结构里,魏忠贤死了,就没有人能制衡文官集团,结果崇祯换了一批又一批人,北宋历史130年一共51个宰相,而崇祯在位仅仅17年就有50个宰相。宰相换得勤,国事就被耽误,明朝最后走向灭亡。

在运营工作中,矛盾始终存在,运营人员要让矛盾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把项目不停地往前推进。

一个项目,只有运转起来才是硬道理。


1.在运营工作中,评定事情优先级时该考虑哪些元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运营工作中,什么样的矛盾是不可妥协的矛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营工作中遇到不可妥协的矛盾该怎么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 归因论

每次看到有人批评中国人没有信仰,我就感到好笑:无知者不但无畏,还论断别人。一个人自己能解决问题,就不会求助于他人;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才需要一个“神”。

人家信神,我们信人,中国神话中的大神几乎都是人。比如盘古大神、伏羲女娲、夸父,这些神话的主角都是人,而不是神。很简单,神不会死,而人会死,在我们的神话里,这些人都死了。

所以,当别人忙着拜上帝、拜安拉时,我们忙着拜祖宗,忙着挤火车回家过年。不管是祖宗崇拜,还是家庭崇拜,都是信人的表现。在徽州存在很多超过一千年的家族,王朝换了好多代,皇帝也换了无数,沧海桑田,人事代谢,只有家族长存。经历了太多变故后我们知道,神靠不住,皇帝也靠不住,只有人能靠得住。

在上大学时,我问过宗教学教授一个问题:信仰和迷信有什么不同?教授告诉我几个不同点,我问有什么相同,教授说在本质上是相同的:虔诚的信仰和执迷不悟的迷信都是信而不疑。

信而不疑的结果就是不动脑子,就会失去判断力。一旦失去判断力,就会出现各种极端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以宗教为借口的屠杀。

人为什么会信宗教?因为人是需要理由的动物。

人想通了,就是找到了一个理由;没想通,就会找到一个理由让自己想通,比如,在科学不够发达的过去,人们把打雷下雨归结为雷公电母的操纵。

古人解释不了打雷,就造出一个雷神

人们这种找理由的行为其实是在做归因,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做归因。归因可以影响事情的结果。

武则天当皇帝时都一大把年纪了,立太子就是一件很紧迫的事情,由于她篡的是李家的天下,立太子时想立自己的侄子,但她犹豫不决。她问狄仁杰,狄仁杰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考虑别人的想法,不过古往今来还没听说过有哪个皇帝把姑母供奉在太庙里的。听了这番话,武则天就立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为太子。

狄仁杰说是陛下的家事,意思是说你自己做主就行,不用管别人的意见,这样别人就不用担责任了。狄仁杰没有说该立谁当太子,只是说古往今来并没有听说谁把姑母供奉在太庙里面,其实就是通过归因告诉武则天:立你自己的儿子才是最好的。皇帝立储君的事情,别人是不能随便掺和的,搞不好就要掉脑袋。所以陛下家事这种话,徐世绩说过,李林甫也说过,这些人通过归因把危险化解了。

再说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一个朋友在某公司里负责活动运营,要做一个活动,等上线时发现程序不能用。就写邮件请CEO协调这件事情,CEO回复说:你怎么到现在才知道这个事情。朋友看了这个邮件特别生气,程序有问题怎么算到我们运营人员的头上!CEO还被投资人称为未来中国的青年领袖,怎么能这样不分是非!这是典型的归因谬误,程序有问题是开发人员的事情,是测试人员的事情,程序交给运营人员时,就应该是可以用的。CEO这么归因,不过是耍了一个小聪明,没有哪家公司是靠小聪明做大的。

归因由两个元素构成,一个是归因理由,一个是归因对象。

2016年的自驾游,我路过满洲里时,发现当地有个套娃广场,套娃是俄罗斯的舶来品,我问当地的朋友套娃是怎么来的,得到了三种不同的说法:

· 套娃是向俄罗斯母亲致敬。肚子里有很多小娃娃,寓意母亲的伟大;

· 套娃跟爱情有关。一对青梅竹马的表兄妹分开了很多年,表哥很思念表妹,每年都雕刻一个表妹的雕像,积攒下来就是套娃;

· 跟亲情相关。一个俄罗斯小姑娘在树林里走丢了,他的哥哥非常想念她,每年都雕刻一个雕像来纪念自己的妹妹,于是就有了套娃。

这三个故事现在已经很难说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不过是三条归因理由而已,用户总需要一个归因理由。

我一个朋友开蜂场,我帮他设计了销售蜂蜜的文案:

· 专业养蜂21年,1995年就开始养蜂(附上1995年的营业执照);

· 高达42°封口的成熟蜜(单击这里了解什么是封口的成熟蜜);

· 海拔2000米深山养殖,纯天然无污染(附上照片);

· 欢迎和市面上任何蜂蜜对比,不满意全额退款,蜂蜜不用退回。

在这个文案中,我给用户做了消费决策的归因,第一,为什么选择我?第二,为什么选择我的蜂蜜?第三,不满意了怎么办?给用户一个归因可以提升销售,我们再看看京东给消费者做的购买归因:多、快、好、省,即种类多、送货快、东西好、价钱低,理由都帮你想好了,用户就放心购买吧。

用户还需要一个归因对象。简单地说,就是理由或者问题在谁那边。

很多人抨击科举制度,觉得科举制度非常落后,其实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非常先进。它提供了一个上升通道,让很多人不再呼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你考不上,就怨你自己没本事,或者大家觉得是主考官作弊。科举制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归因,皇帝是爱才的,我们是有希望的,考不上是不能怨政府的。废掉科举制度后,很多士绅没了上升通道,他们就去上黄埔军校,参加革命。

做运营工作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归因对象?

我用过一个App,出现了各种问题,有一天它给我一个提示,暗示我的手机内存不够了,或者网速慢。我用的是iPhone 6 p lus, Wi-Fi是100Mbit/s电信光纤,看到提示我直接卸载了这个App,这是一个归因对象失败的例子。

一般来说,做归因对象处理有三种办法:

· 归因到用户身上,对这种归因办法多见于理财类的互联网产品用户,即你亏钱了是你自己不够谨慎,没有听从专业人员的建议;

· 归因到自己身上,这种情况不多见;

· 归因到第三方。

具体如何处理,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但一般来说,除非有特别的目的和场景,可以大大方方归因到自己身上,这样反而可以变成一个跟用户拉近距离的机会。


1.设计归因理由时,该考虑哪些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归因对象时,是实话实说还是引导用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计归因时,什么时候侧重归因理由,什么时候侧重归因对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 仪式感

按照周礼记载,结婚需要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看起来好复杂,但是就算经过简化的中国传统婚礼,即使在婚礼现场,也需要很多步骤。据说这是周公定的礼,周公定了很多礼,被称为周礼,就是孔老夫子终其一生要恢复的那个周礼。

周公为什么要定周礼,孔子为什么要穷其一生恢复周礼?因为礼本身具有极强的仪式感,能直接作用于用户。

我们看到的美国电影中的葬礼都是一场仪式,大家穿着黑色的衣服,表情严肃,听神父庄严地宣读逝者往事。不但葬礼如此,凡是公众的场合,往往都有仪式感,例如,晚会上,大家都会穿着晚礼服;再如,开会,会有一个主持人和一个会议主席。这种仪式感会把用户带入到一种秩序中。

仪式感的第一个作用就是驯化用户,确认用户的状态。

通过行礼,我们驯化别人,也驯化自己,大家彼此进入一种状态。大臣在君主面前要遵守礼节,在这里礼是一种彼此的确认。你向我行了礼,表示对我的确认,我接受你的行礼,也是对你的确认。反过来,大臣在君主面前无礼是很严重的事情,因为无礼表示你不认这个君主,是要杀头的。

仪式感的第二个作用是使一种状态可感知化。

例如,求婚,没有哪个女生喜欢随随便便的求婚,她们更喜欢求婚能有场景,例如,浪漫的、庄严的,表示对方很重视。很多人觉得婚礼太烦琐,需要一个简化版的婚礼。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例如,单单是挑个喜糖,就把人挑花眼了,要设计一个满意的请柬,更是要花很多时间,至于拍摄婚纱照,那简直是一项庞大的体力工程。通过这种仪式感,女人宣布我们在一起了,我们的关系确定了。

仪式感的第三个作用是传递信息。

2002年,洛阳在建设一个广场的人防工程时发现了一个墓,墓里面陪葬了六匹马,考古学家断定这是天子的车马陪葬坑。驾驶使用马匹的数量,礼仪是有规定的: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驾驶马匹的数量只是仪式的一部分,通过这些仪式,主人就可以传递信息:我的身份是XXX。

仪式感传递信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封禅,通过封禅行为,皇帝宣扬“君权天授”、“君权神授”,最重要的是通过封禅向天下人宣告,我这个皇帝很厉害,干得不错,文治武功都有。

在作为宗教仪式感一部分的宏大的教堂面前,人顿时产生渺小感

仪式感既包含有形的东西,也包含无形的东西,我们来看看宗教是如何通过仪式感驯化用户的。

· 宏大的宗教场所。当进入宏大的宗教建筑中时,人顿生渺小的感觉,尤其在面对各种高大的雕像时,人往往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自我催眠的状态。这一招很多骗子公司也在用,例如,选非常豪华的酒店,请一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人。

· 庄重的仪式。无论哪种宗教,入教仪式都是隆重的,通过这种可以直接感知的仪式,宣布你成为我们的一员。骗子公司也采取这种套路转化用户,例如,介绍讲师时,先是隆重地介绍,然后放出场音乐,讲师才粉墨登场。

· 树立榜样,不断造神。无论哪个宗教,都会树立一些典型,这些典型也是仪式的一部分,他们可感知性非常强。骗子公司也常用这招,他们会经常树立一些典型,这些人原来非常落魄,加入他们公司后,变得非常好。

· 组建用户社群,进行集体活动。社群并不是很稀罕的玩意儿,各个宗教早就这样玩了。这些社群里的成员不但有宗教的信徒,还有广大的善男信女作为粉丝。这些人每次聚在一起时,都是一场浩大的仪式,具有很强的催眠和洗脑作用。

仪式感对运营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做运营工作时,能更好地确立我们和用户之间的关系。在做运营工作时,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 仪式感如何和产品具体结合?

· 如何把握仪式感流程的复杂程度?

· 仪式感如何把可感知化做好?


1.如何通过仪式感驯化第一批用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通过仪式感提高注册用户的付费转化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设计群体活动的仪式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4 贴标签

猎豹移动公司CEO傅盛讲了一个紫牛的故事,在漫山遍野的黑牛和白牛中间,如果有一头紫色的牛,就会特别显眼。如何从那么多头牛中指出这头牛呢?我们只要说那头紫牛,就把问题表述清楚了。

在这里,牛是紫色也罢,黑色也好,红色也好,只是起到一个标签的作用。我们在认知活动时,怎么更方便地识别认知对象呢?很简单,贴标签。

在认知中,这种贴标签的例子非常多:

· 我们会说,某人是一个好人,或者某人是一个坏人。其实人是非常复杂的动物,但是我们就用好人或者坏人两个标签来概括;

· 我们说德国车皮实,美国车油耗大,日本车不耐撞。其实30万元以上车的安全性都达到了一定的台阶。不要说每个国家的车不同,就是同一个品牌的车,差别都会很大。但是很多用户就用皮实、油耗大、不耐撞这三个标签来概括;

· HR筛选人时,往往会看几个关键字,例如,“985”院校毕业,“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简称)背景,这里的“985”

和“BAT”不过是一个标签,其实有很多人才完全与这个没有关系,但是HR在筛选时,就往往使用这些标签。

我们为什么要使用标签来认知呢?

一是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不愿意花很多时间,也没那么多时间去认识世界;二是,如果没有标签,传递信息的成本会非常高,标签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

例如,八卦就是传递天气信息的,大家看到这个符号就知道明天要下雨,看到那个符号就知道明天是晴天;再如,过去在战争中,没电话,也没有手机,敌人来了怎么办,我们就点燃狼烟,狼烟就是敌人进犯的信息标签。

标签能让自己跟竞品区分开来,增强用户的记忆,例如:

· 网红Pap i酱给自己的标签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女子”,一下子就跟其他网红区别开来,大家很容易就记住了;

· 陈光标的标签是慈善,提起陈光标时,大家就会想到这是一个搞慈善的人;

· 百度和谷歌竞争时,百度给自己的标签是“百度更懂中文”,大家搜索中文时,就自然会想起百度。

用户要搞清楚“我是谁”

人们在进行自我认知时,也常常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标签。

例如,很多人到一个新地方,经常会抱怨说,自己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你去一些社区,经常会看到有人发帖子说小白求救之类的。通过这种标签化的认知,用户会明显感知自己的状态。

对运营工作来说,设置了标签之后,用户会自我调整,让自己适应标签。

在幼儿园,老师会给听话的小朋友奖励一朵小红花,拿到小红花奖励的小朋友,就会变得很乖;一些公司常常会评出一些优秀员工,评上优秀员工的会努力地保持优秀的状态;当别人特别尊重你,你就会在他面前保持一个受尊重的状态。

在运营工作中,我曾经给一些用户贴上高手的标签,获得这个标签后,这些用户活跃度提高了80%多,他们变得更热心,更加积极地帮助别人解答问题。

我们在设计用户标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相关性。一是标签和产品的相关性,二是标签之间要有明显的相关性。

· 简单性。标签要非常简单,越简单的标签越方便用户识别和传播。

· 易感知。标签要让用户能非常简单容易地感知到,例如,社区经常把用户组用对应的图标显示出来,用户发帖时会显示图标,看到图标后,大家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个用户的用户组。


1.用户为什么要搞清楚“我是谁”?用户通过什么来搞清楚“我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降低标签的认知成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放大标签的使用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5 存在感

据说中国看门的大爷都是“哲学家”,他会问你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找谁。在《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这样说:“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来,去往西天拜佛取经。”我们注意到人们吵架时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你算老几。

这些例子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都在确认存在。

看门大爷通过问三个问题,对你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确认,看你是否够条件进门;唐僧的几句话,为自己提供通关文牒的要求提一个合理的存在理由;吵架时问对方算老几,其实是确认彼此的存在状态。

用户需要存在感的这种例子非常多。

去山谷玩时,我们经常会大喊一声,为的是想听见自己的回声;在太阳下,我们会注意自己的影子,我们通过影子确认自己的存在;下雪时,我们会注意到自己在雪地上踩出的脚印,我们通过脚印确认自己的存在;恋人在冷战中,会装作不注意对方,是用忽视对方的存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存在感通常有以下四层意义:

· 根本的意义是“我还活着”。这种深层的意义不是很明显,但是非常基础。例如,我们饿了,就要吃东西,渴了就要喝水,困了就要睡觉;

· 对于自我的确定。很多人觉得中国人规矩多,其实是不了解规矩后面的意义。例如,吃饭时,单位的一把手通常坐主位,我们通过座位顺序,就能确定谁是一把手。这种座位顺序其实是人群存在关系的一种确定。人们是通过这些外在的东西进行自我存在的确定的。这点在互联网时代体现得更加明显,在一个QQ群里,我们通过昵称的颜色就能知道谁是QQ会员;

· 深层的自我认知。在玩论坛时,我们会通过一个非常个性的“签名”来显示我的特点,显示我跟别人不一样;文身时,通常都会文一个显示自己个性的图案或者文字;甚至女生在选择衣服时,都希望表现出自己是独特的,如果跟别人撞衫了,就非常不爽;

· 存在感是需要回应的。我把互动作为运营的基本点之一,是因为互动从本质上说是存在的回应。小王觉得自己在公司没有存在感,没人理睬他,夸张地说,就算几天不去公司都没人发现;而CEO老王就不一样,一进门,保安就向他行礼;一上楼,保洁阿姨就说早上好;一坐下,秘书就捧着文件让签字。

给用户设计一个存在,让用户的存在被明确感知。

用户的存在是点、线、体三个层面。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思考问题时,经常按照点来思考。例如,我们说某某是一个好人,怎么做出来这样的事情。一个人就算是所谓的好人,在有些情况下也能做坏事。真实的情况是,人是非常复杂的,不是好和坏两个字就能概括的。

例如,我们设计用户“我是谁”时,既要考虑到用户是一个点,也要考虑用户在不停地进步,要给用户设计不同的阶段。

我们要让用户知道“我现在是谁”, “下一步会怎么样”。例如,刚注册时,是初级用户,然后是中级用户,接着是高级用户,等等。

要把用户存在的可感知化做得非常明显。

用户有个特点,除非明确告知,否则用户是不知道的,所以感知一定要非常明显。支付宝收钱时,直接就收钱了,但是微信在支付时设计了一个收钱的确认动作,你收钱了,钱才到账,否则超过24小时,钱就退回去了。有个收钱的动作,感知就非常明显。

运营人员要给用户设计成长阶段,然后要明确告诉用户,用户才会感知到:

· 在形式上,我们要明确告知用户。例如,通过站内短信、手机短信、图标等;

· 在内容上,要明确不一样,例如,VIP阶段的用户有专属客服,他们不用等待;

· 发生变更时,要明确告诉用户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阶段有什么特权。


1.用户在互联网上的存在都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让用户感知自己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利用用户的存在感来触发用户的行为,比如触发的用户注册、付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