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物: 中国文艺百人物语
- 《生活月刊》编著
- 1577字
- 2024-12-20 23:15:32
民国手抄《华严经》之序册
二〇一三年五月,我在北京的“无尽灯楼精舍”落成,当我把存在苏州的那四十箱书运回北京,拆完所有的箱子时,我傻眼了,本想拿来做镇馆之宝的《华严经》没了。十多年来,我搬了几次家,一直都以为它在那些箱子里,可是两函二十八本,只剩下手头这一本序的合集和购买时的发票,二十七本经书,真的没了。
这部经是二〇〇〇年我在苏州西园寺戒幢佛学研究所学佛教文献学时买的。那时,我已经在苏州待了三四年,业余时间都是坐公交车去逛新华书店。因为常在那里买书,跟他们经理也很熟。一天,经理对我说:“我们刚整理好一部《华严经》,是一位居士用朱砂抄的,八十卷,六十多万字,那位居士为报答母亲生养之恩抄了三年。我们希望这样的东西能传到你们佛家人手上,你有没有兴趣收呢?”
我告诉经理,我是学文献学的,手抄经对我来说没太大价值。朱砂抄的经也很常见,在西园寺的藏经楼里,元代、明代用血抄的经都有好几部。经理说,这部经专门有一册序,里面请了印光大师、太虚大师、谛闲大师等高僧给他作序,都是亲笔,一共有十五篇。
我一听这个来了兴趣。赶紧翻开那册序看,第一篇序的落款是“晋江海藏”,我没听说过这是谁,但字很眼熟。接着是印光大和尚的序,但不是亲笔,印光的字见得多,从书法的角度,他写不了那么工整,应该是他写完让字好的徒弟抄的。
翻过来是谛闲大师的,我心里一惊,谛闲大师是天台宗非常重要的大德,他的手迹是非常稀有的,看到这我就动心了。然后是太虚大师,虽说用的纸张很差,但字体汪洋恣肆,一看就是真迹。后面的几个是太虚大师的四大弟子,都是闽南佛学院一系。再往后的人就没什么名气了。我又重新翻回第一篇,我想如果序是按名气排的,那排在印光大师之前的这位“晋江海藏”是谁?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那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笔迹!典型的弘一体,字太特殊了,别人写不出来。弘一大师有个特点,落款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所以他有无数的名字。
序的内容比较简单,都是赞叹那位居士为报母恩抄经的事。但集这么多高僧大德的亲笔墨迹于一书,保留了民国时期在家人和出家人交往的一段佳话,这是非常罕有的。这部经我已经非常想要了。一开始,他要价五千。我告诉他我们出家人一个月“单金”才五百,价格太高没办法,而且这不是印光大师的真迹,是徒弟抄的,太虚大师的字虽是真迹,但用的纸墨太差,脆得都要掉了。最后,我们以三千块钱成交,因为他没看懂“晋江海藏”就是弘一大师。
回到西园寺,我开始研究,抄经的居士叫尤养和,是苏州同仁和绸缎庄的股东,从内容看,他跟这些大师并不认识,那些序是托人写信过去索要,高僧们写完后寄来的,书信的折痕都在。后来,在印光大师文抄里,我也发现了这篇序。
我本想等有空了,考证清楚,写篇文章,做个正式的文献公布的,但现在整部经没有了,弄得我特别尴尬。人家的一片孝心遗失在我手上了。
从戒幢佛学研究所毕业时,我身体不好,就先回武汉养病,后来又来了北京。我知道这册的重要性,到哪里都带着。而其余的书带不动。四十箱书一开始寄存在居士家,后来居士要装修房子,就在苏州宝华寺找了间空房,一存十几年。
有一次,我去宝华寺,发现我的很多书被陈列在书架上。我说,你们怎么把我的书拿出来了?他们说,法师,这不是你送给我们的吗?我说,我什么时候说送给你们了?这是我寄存在这里的。
经书去哪儿了?这似乎成了一个谜。是不是在宝华寺被人拿走了,我不敢确定,因为印象中,我似乎也曾把这两函经单独拿出来过。送给别人是不可能的,遗失在别人家,我忘了,别人也忘了。
我并没有刻意去找它,也没给居士们和宝华寺的师傅们打过电话。出家人,东西丢了就丢了,不必念念叨叨的。事物因缘而现,因缘而逝,缘聚缘散都有定数。这部经我想不管落到谁手上,别人都会善待它的。若将来能珠联璧合,倒也是件令人期盼的事情。
(口述:释宗舜|采访:晏礼中|摄影: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