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2015前途出国留学指南
- 新东方前途出国图书策划委员会
- 3969字
- 2020-06-25 10:06:24
在美国留学申请大军中完胜的几大要诀
“留学”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学子最常提起的字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留学列入自己的教育历程规划中,人们对于留学的认知、心态和所作的准备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面对现在越来越激烈的留学市场和越来越高的留学申请要求,家长和孩子不禁在问:“我们到底该如何在留学申请大军中脱颖而出?”留学咨询服务业同时也在问自己:“学生到底最需要怎样的信息和服务才能顺利留学并在这个过程中真正成长和过度?”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还是留学咨询服务行业,想要真正了解留学,首先要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的留学市场;其次要合理评估学生自身是否适合留学、何时留学、去哪里留学;最后便是要尽快作出行动,早规划、早准备,做到别人都会做到的,同时找到自己独特的闪光点,争取独辟蹊径建立属于自己的光环。
当前留学市场的一些现象
随着当今中国学生留学热情的迅猛升温,中国留学市场也随之出现了众多新的动向,其中有积极正面的,但也有相对消极和不理智的。
一方面,国内教育政策一直在不断推进国际化,鼓励更多的人走出去再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引回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支持和鼓励准备出国的学生,甚至开设出国班、国际班,为学生提供全英文授课、标准化考试辅导和申请指导;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上升,去了美国之后适应期缩短、听课与学习的难度也随之下降;学生对于出国的认知也越来越全面,信息趋于对等,申请过程趋于透明;同时,美国的大学对于中国教育体制的了解越来越明晰,开始综合考虑学生的地域、教育资源、学校师资力量等因素,让申请材料的评估变得更加全面和客观;以上都是中国留学市场呈现出来的一系列积极的走势。
另一方面,留学热潮的高涨为更多的人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难免带来一些挑战和问题。比如越来越多优秀申请者的出现势必将留学申请的竞争难度大大提高;美国大学对于中国申请者的要求也随之大幅度提升,不再像几年前单方面对在校成绩和标准化考试成绩做评估,而是开始着眼更多的权重在学生的课外活动、文书写作、竞赛奖项和推荐信等其他文书材料上,而且越来越多的美国学校开始加入面试的环节,有的是通过校友面试、有的是通过第三方机构,以便面对面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这必然会对一部分英语口语处于弱势但其他方面占优势的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除此之外,美国招生官的“嗅觉”也开始越来越灵敏,他们会通过阅读和审查学生递交的材料更加准确地辨识学生真实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甚至有一些学校开始在近几年大大降低提前申请的录取比例,以便在正常录取的环节对申请者进行更全面的考量。因此这一系列的趋势使得中国的留学市场和留学申请者进入了瓶颈探索期。
中国需要怎样的留学市场
针对当前中国留学市场、尤其是去美国留学的现状和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留学生来自家里的资金支持已经不再是唯一或者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中国现在更需要的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划的理性留学市场。
宏观来看,所谓有目标的留学市场,是指留学热潮出现的根本原因,不应该是民众单纯对国外生活的向往,而应该合理看待留学对于学生、对于学生未来的走向、以及对于国家的发展及人才引进的影响,明确国家之所以鼓励留学的原因,是希望促进国际间教育和人才的互通,从而带来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
微观来看,对于每一个留学申请者,留学的准备时间将不断被拉长,留学不再是临时的决定,而是逐渐渗透到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将留学融入到对于人生的整体规划之中去。这就需要学生提前进行全面规划,不只是备考,而是去清楚地认知想要成功被国外学校录取的所有因素应该去如何筹备。比如是否应该从小培养一到两项学习之外的兴趣、是否应该跳出课本多去想一想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和领域是什么、是否要不断寻求课内学业和课外活动的时间平衡点并从中去锻炼自己的领导力和社会责任感。
最后就是中国的留学市场需要一个整体上更加理性的留学观,针对于越来越普遍的名校情结,家长和学生往往会眼高手低,将留学目标就定于名校,却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所谓“名校”到底和其他“非名校”有什么不同,去名校到底需要申请者各方面达到怎样的标准,而事实上美国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本地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会充分考虑学校的地理位置、师资配比、课程设定、住宿条件、专业实力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最后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学校,而非排名最高的学校。
如果更多的学生和家长能看清楚出国留学所面临的申请要求、机遇、挑战、和走向,中国的留学市场必将越走越好。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留学
适合留学的学生首先应该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留学的学生。如果遇到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是其他人也都在准备留学,那么这种盲目的心态一定会让他在接下来的留学申请和留学过程中遭遇迷茫、不解和挫折。第二就是要求学生要有非常自主和独立的思想和行动,除了独自去异国他乡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以外,学生还应该愿意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远离父母的照顾和事事为孩子作主的家庭氛围,就势必要求孩子开始为自己的未来作打算,在遇到预料之外的事情和难以抉择的机会面前,果敢的作出判断并勇于付诸行动。学生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其实在留学申请的过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试着自己去探求信息、参与准备、对自己的文书进行构思并对自己的申请结果负责,如果学生可以做到这些,相信出国留学之后也能获得更多地成长、抓住更多的机会。
如何应对激烈的留学竞争
面对当前的留学市场,无论信息再对称、学生再优秀也无法保证任何一个人可以高枕无忧的走在留学申请的大道上。如果说让申请者可以在众多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其中最大的秘诀是什么,可以简单的用一个单词概括——Uniqueness,也就是让招生官用飞快的速度阅读完你的所有材料之后,留下一个深刻而鲜明的印象,一个月之后如果有人再跟他提起你的那个独特的经历或者想法或者品质,他还是会第一时间反应过来:“Yes,that's him/her!”如果能做到这点,你就成功了一大半。
可是这一个单词虽然说起来简单,能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学生提前很久就开始挖掘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不遗余力的让自己在这条道路上不断思考、改进、成长。想挖掘到这一点其实也并不难,难在开始行动并坚持下去。我们可以分三个方向来说说如何深入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脱颖而出。
第一是学术能力。这里不仅仅指的是学习成绩,申请留学各项标准化考试成绩固然重要,但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相对较好攻克,但是对于美国大学所提出的“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思维方式、极有深度的想法、创新型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评估标准却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体现。我们将“学术拓展”定义为这样的过程:基于学生的个人兴趣出发,主动地搜寻信息、整合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提出新观点,从而对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得更加深入。试问自己,你曾经和老师辩论过吗?你喜欢与别人分享你的观点吗?你是否可以用自己的想法令所有人惊叹不已?我们鼓励学生支持或质疑任何观点,鼓励将自己的想法诉诸笔端,更鼓励学生可以将想法和发现与更多人分享。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感想与收获,既可以作为申请文书的重要素材,又可以辅助其开展以申请为导向的课外活动,从而实现学术拓展、活动经历和申请文书三者的紧密结合,确保时间精力的投入能够“一举多得”。而这样的经历也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美国的学习生活,将留学过渡期大幅缩短。
第二是专业兴趣。专业意向的阐述是美国本科申请中较重要的一部分。许多大学,如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等,即使学校允许学生在专业选择是选择undecided(不确定专业),但仍然要求学生完成关于专业意向文书的写作。学生需要阐述自己为何想学某一专业,感兴趣的领域是什么,以及希望如何利用学校的资源来探索自己的兴趣。而从小学到高中几乎没有太多自主权去选课的中国学生,往往会对此感到棘手,有的是因为找不出相应的活动经历来支持自己的专业意向,有的在多个相差甚远的专业意向之间摇摆不定,还有的无法用清晰的语言和思路来阐述自己对于某一领域的兴趣,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所以专业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尽早进行,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去探索书本以外的知识,去审视自己的喜好与兴趣点,并把兴趣爱好与具体学科领域联系起来,从而寻找可行的、适合的本科专业,然后进一步去了解各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虽然美国本科可以允许学生转专业,但毕竟跨学院和热门学院的入口很紧,机会只会留给那些早有准备的出色人才。
第三是综合素质。对于美国本科的申请准备中,课外活动历来是争论最多的一部分。有人说活动规模越大、头衔越高就越好,有人说参加比赛、拿奖越多越好,有人说先考试,有了分数再考虑做活动,这样的讨论固然见仁见智,但说法纷繁芜杂,未免有时让大家陷入迷茫当中,所以这时不如来大学的官网去看看招生官对于申请者课外活动的期待,我们就会发现,学校提到的往往没有头衔高低、奖项数量,而是更注重学生是否花了时间、花了心思,是否真诚付出、真心热爱,是否对周围的人产生了切实的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做讲演,做调查,自己开课,办体育竞赛,策划专题采访,拉赞助为学校带来新福利,号召周围的人和你一起、针对一个特定群体做些实事,都希望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不仅丰富知识和经历,更能够具备责任感、统筹能力和出色的沟通能力;最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兴致盎然、全心全意做实事、追求自己所爱的快乐和热情,并用这种快乐与热情来感染别人——这也是令申请文书能够撼动人心、让一个学生能够在一群同等成绩水平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闫晓哲
新东方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公司 美国本科部 总监
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文学学士,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硕士。申请期间获得哈佛、牛津、哥大、宾大、西北大学等10所学校的录取。曾担任Harvard China Education Institute(哈佛中国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WorldTeach(世界教学组织)评估员,收集并研究了大量中国优秀常春藤学子的成长案例,擅长美国本科名校申请。曾受邀参加波士顿著名教育电台的Emily Rooney Show,与中美学者探讨中美教育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