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敢想敢做,大刀阔斧

对于自己的梦想,要敢想敢做,大刀阔斧地付诸于行动,这才有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可能。

1.为了电脑宁愿辍学

盖茨曾经是一名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如果他踏踏实实地在哈佛念书,几年之后也许世界上将多一位数学家或是律师,但却可能少了一位世界首富。对于当初的辍学也许盖茨并没有想得很长远,他只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对于自己的梦想,盖茨曾经这样说到“谁都不可能让自己所有的愿望成真,所以最重要的事情是找到自己最想达到的目标和定位,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他还开玩笑地说:“我一直没能够花10年的工夫思考经济学;我一直没能够成为一个生物化学家;我一直没能够在高尔夫球局里打出72杆的好成绩,虽然这些都是我想做的事情。但是我选择了并一直坚持在电脑世界里不停地探索,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东西。”没有热爱,就没有投入,就没有忘我的工作态度,便没有杰出的工作成绩,就聚集不了财富。

盖茨的母校哈佛大学,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高级学府。这座知识的殿堂也为社会培养了许多的人才:7位美国总统、12位副总统、33位普利策奖获得者、3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数十位跨国公司总裁、十几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及众多的国会议员……在这方崇尚“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的圣地,在这块精英云集的校园,盖茨第一次感到了竞争的压力。在大学期间,他如痴如狂地学习着数学、物理等课程,而且把主要精力花在计算机方面。

其实早在进入哈佛学习之前,盖茨就是一名电脑爱好者。那时候,几个华盛顿大学的毕业生在湖滨中学附近建立了一家叫做“电脑中心”的公司,他们的业务主要是将自己手中的电脑的“机器时间”租给其他企业。由于这家公司无法付清购买电脑的货款,于是与卖家公司签了一个协议。协议书规定,只要电脑中心能够持续帮助找出电脑程序中的错误(行话称为“臭虫”),货款可以延期偿还。

盖茨和艾伦早已听说电脑中心,而且他们自信自己也有能力“捉虫”。想到和一群与自己同龄的年轻人工作他们就兴奋不已。于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那家公司上班。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电脑中心的办公室里依然灯光明亮,几个少年默默无声地埋头在电脑控制台上,尽情操纵着多台电传打字终端机,通宵达旦沉迷于程序字符穿成的海洋,如鱼得水。从此,电脑在他们的身上已产生了质的飞跃。

从12岁接触到电脑的那一刻起,盖茨就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电脑和编程。他的大脑细胞与电脑里的线路和元件几乎是相通的,电脑运作给他带来的喜悦在他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一日不见那闪闪发光的控制盘便感到不舒服。盖茨喜欢电脑,还因为这可以让自己得到超越他人的心理满足。盖茨在13岁就开始编写程序,这在当时已经是很少见的了。年轻的盖茨就显示出了超人的能力。

这时,上帝与盖茨开了一个玩笑。他进入了全球的高级学府——哈佛大学。也许进入这样一所名牌大学是其他人的梦想,但是却不能使盖茨高兴。他是怀着喜忧参半的心情来到哈佛的。在哈佛盖茨遭遇了人生的第一个打击,他发现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和他一样聪明。盖茨的竞争天性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就读于法律预科班的第一年,盖茨就选修了哈佛大学最难的数学课——“数学55”。他也曾想过要当一名数学教授,但最终他还是把主要精力花在计算机方面。他一边在哈佛大学读书,一边想着计算机领域的开发。到了学期末,虽然盖茨的数学得了无可非议的800分,可他的总平均分只是一个B。这似乎也成为他最终决定离开哈佛的原因之一。他几次想退学去干计算机开发的事业,可是由于父母的反对和未找到合适的项目,他不得不继续留在哈佛。

这时他的机会来了。盖茨与好朋友艾伦——这个同样热爱电脑的小伙子组成了一家公司。两人双双受雇于华盛顿州电力网的自动化和计算机化的TRW项目组。仅仅18岁,还在上学期间,盖茨一年就挣了3万美元。

不仅有对电脑的痴迷与热爱,盖茨还有着敏锐的商业头脑。这也许是他以后成功的两个先决条件。就这样,盖茨迫不及待地进入了电脑软件业,从一开始创业时,他就敏锐地发现,电脑行业将会引领这个世纪的潮流,未来绝对是电脑的时代。他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电脑。他认为,现在是一个关键的时刻,如果不顺应甚至领导这一场电脑革命,就会落后。为此,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公司定下目标:让每一个办公桌上以及每一个家庭中都拥有电脑。

盖茨的这一想法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很难实现的,因为那时的电脑更多的是被用来搞科研,而很少有家庭使用的。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久远。从不可能到有可能,其间只是短短的20多年。我们在感慨科技发展迅速的同时不得不佩服比尔·盖茨敏锐的商业眼光。

许多人现在想起盖茨辍学哈佛还存有一丝遗憾,但是盖茨却并不后悔。当然现在他巨大的财富则证明了他的能力。而比尔·盖茨在回答关于这样的提问时显得十分从容。他说:“我之所以辍学,只因为我当时有个理想:成立一家微电脑软件公司,而那个理想不能再耽搁,再不做就来不及了,我就会失去历史机遇,并将遗憾终生。”“我离开哈佛大学而开设微软公司,从未后悔过。但我还是很留恋大学生活的乐趣,很希望当年有更多时间允许我完成学业,然而时间不允许我。当你听到或看到不少退学人士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可能会以为创业应优先于学业。但是,我却不这样看,除非那人有一个非做不可的构思,而且认定除此之外不会再有更美妙的机会,否则还是应先完成大学学业较为划算。20岁的小伙子有机会募集资金和聘用优秀人才,毕竟是万中无一的。”盖茨这样说道。

2.创建微软帝国

微软的今天是靠盖茨和他的和作者们不懈的努力创造出来的。自从一九七五年盖茨和艾伦毅然地创办了微软公司以来,他们就一直为此努力着。

盖茨和艾伦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正式创建了微软公司。微软(Microsoft)一词是微型电脑(Microcomputer)和软件(Software)的缩写,两个人为这个名字还着实高兴了一番。而这一年,盖茨20岁,艾伦22岁。

盖茨的家境比较富裕,如果是为了生存他可以不必工作。他的祖父母留给他100万美元的遗产。他的父母也衣食无忧。但似乎盖茨拥有更大的理想和抱负。

盖茨从小受的教育是比较好的,他的父母曾经告诫他对待金钱要谨慎,这也是他开公司的准则。在他与艾伦开办微软之初他们曾约定盖茨在公司的分配中占60%,而艾伦为40%。

创业初期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最初,他们来到了阿尔伯克基,租住在“汽车旅馆”的一间小屋里。后来,他们搬进了市区一个价格低廉的公寓,创业的艰辛早已不能让这两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有丝毫的退缩。

第一次往往是难忘的。微软签订的第一个合同是与罗伯茨创办的微型仪器公司。合同规定微软把销售BASIC语言软件的专利权授予微型仪器遥测系统公司。盖茨和艾伦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为微型仪器公司设计新的程序,偶尔也协助他们进行电脑促销活动。盖茨编写了一套存储测试程序来检查阿尔塔电脑的存储板时,发觉它们都不能正常使用。罗伯茨在自己的机器里安装了他设计的4K存储板,而这种存储板的可靠性太成问题,而要想较好地调动BASIC语言程序,其电脑必须具备密度较高的存储板。

盖茨把这个发现告诉了罗伯茨,并对他说:“领先优势只是暂时的,万一别人生产出更好的电脑怎么办?”当时罗伯茨没有重视盖茨的话,他认为这个年轻人的想法只是妄想,甚至是不可能的。但是不久后,加利福尼亚一名电脑爱好者也开办了一家公司,设计出一种质量不错的4K存储板和其他一些适用于阿尔塔的部件,还有一些公司也生产出能与阿尔塔兼容的插件。这令罗伯茨大大不满,甚至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谴责这些公司,说他们这样做是地地道道的“亵渎行为”,骂厂商是“寄生虫”或者“恶棍”。他的这一行为并未让人们停止研发的脚步,反而觉得罗伯茨惧怕竞争与挑战。

盖茨的话没有让罗伯茨醒悟,但现实让他醒悟了。盖茨与罗伯茨,这两个人到了一起就开始吵架,他们的性格完全不同。一个生性聪明,自傲狂妄;一个独断专行,我行我素,所以麻烦总是不断。盖茨曾经跟艾伦说:“其实我很好相处,只要让我拿主意就行。”正是盖茨的独断专横让他们水火不相容。

盖茨不喜欢罗伯茨,觉得此人愚蠢、固执、不可理喻。正好罗伯茨也不喜欢盖茨。他觉得这个小伙子聪明得有点过分,而且很古怪。并且在盖茨身上有许多让他看不惯的东西——头发蓬乱、衣着随便、边工作边听摇滚、躺在地板上睡觉……

所以,他俩经常争吵,有时是为工作,有时是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盖茨不明白罗伯茨为什么老跟自己唱反调,这一点罗伯茨也颇有同感。罗伯茨评价盖茨说:“同他打交道简直太难了。他是个被宠坏的小子,这就是他的毛病所在。艾伦要比他更容易相处。盖茨把大量时间用于与人争吵,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艾伦正好相反。”当然,对他们这种创事业的人来说,难以调和的只是利益之争而不是意气之争。

在利益方面他们也是不相容的。为了取得更好的销售业绩罗伯茨决定牺牲微软。他把微软的软件与存储版捆绑销售。如果客户单独购买微软的BASIC程序的话要支付500美元,而如果与罗伯茨的微型仪器公司的存储板一起买的话就只需150美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好的诱饵。但是这种行为微软是不答应的。因为这一做法严重损害了微软公司的利益,微软只能从软件销售上获取收益,搭售必然导致软件销售大幅度减少。但盖茨和艾伦明白,微型电脑公司仅此一家,他们现在还需要依靠罗伯茨,所以除了无可奈何,别无他法。这也是盖茨天天想跟罗伯茨吵架时原因之一吧。

为了提高销售业绩罗伯茨还为电脑组织了一次“巡演”。他们抽调公司的几个硬件工程师带着阿尔塔微型电脑挤进一辆蓝色的大篷车,从一个城市走到另一个城市,开始周游美国,为阿尔塔做宣传,电脑爱好者们把这辆车命名为“蓝鹅”。“蓝鹅”上装载着一台十分完美的阿尔塔电脑,这与电脑迷们组装起来的电脑有很大不同,它联接着一台电传打字机和纸带阅读器,并配有盖茨和艾伦新研制的4K内存的BASIC语言。“蓝鹅”停在哪里,就在哪里支起展示台。他们还在旅馆中举行研讨会,鼓动电脑迷们加入电脑俱乐部。

更吸引人的是大篷车上还设置了一个流动“教室”,这样车上的硬件专家们可以向那些电脑迷们讲授如何使他们的阿尔塔正常工作。盖茨也在大篷车里度过了他在阿尔伯克基的第一个夏天。他认为这次展销活动扩大了BASIC语言的声誉,是一种很不错的市场销售战略。

就这样,白天盖茨和艾伦跟着大篷车到处旅行搞宣传,晚上研究如何完善BASIC程序。截至到那个时间,他们已经有了一个8K内存的BASIC,接着他们又向12K和16K带有扩展功能的BASIC努力。

为了继续推出他们的BASIC软件,盖茨与罗伯茨又签署了一份协议书。着重申明了关于8080电脑对BASIC软件的使用权利。协议规定如下:

1、允许罗伯茨公司10年内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和转让BASIC语言,包括转让给第三方,但转让必须有另一方的同意和协议书。

2、作为回报,盖茨和艾伦将收到3000美元的协议订金。

3、公司每出售一份适用于4K内存的BASIC语言软件,对方将从中获得30美元的报酬,而不管公司是否将软件随其主机硬件一起销售。

4、若出售适用于8K内存的BASIC语言,每份将收取35美元,如果是“扩展BASIC”语言,每转让一份,则收取60美元。

盖茨毕竟是哈佛大学法律系的学生,不仅懂得复杂的电脑技术,而且懂得软件协议严格的法律条文,这一点在今天看来对微软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份协议就是由比尔·盖茨起草的,由他的父亲和阿尔伯克基的一名律师做的完善工作。

盖茨总是紧跟时代的潮流,在与罗伯茨的合作中,盖茨看到了微软前进的方向。在1977年,微型电脑公司的诞生宣告了阿尔塔的落后。

微型仪器公司主要是依靠微软的软件勉强支撑,而微软公司从微型仪器公司得到的版税收入越来越少,每月只有3000多美元的收入,还不够支付员工的工资。照此下去,微软必将面临倒闭。那时,已经有许多公司开始向微软提出购买其软件的使用权,每家出价3万美元至10万美元不等。不过,按合同规定,微软要出售授权许可,需经微型仪器公司的同意。但罗伯茨拒绝与任何公司做生意,尽管出售许可权他也可以从中分得一半利润,但他害怕竞争对手强大起来。他明白微软的软件是他目前唯一的优势,一旦失去了这张王牌,他的电脑公司就完蛋了。

为了是罗伯茨同意转让微软的软件,盖茨开始与他不停地争吵。但这些都没用,他还是不同意微软转让BASIC程序。最后,双方只好诉诸法庭。谁知这场官司打了好几个月,此期间,微软再也没有从微型仪器公司拿到一分钱,财务陷入了困境。盖茨的父母得知此事后,想借一笔钱给他,但盖茨从未想过要父母资助自己。在盖茨心里,一直有两个愿望:一个是要让电脑简单的连他母亲也能运用自如:一个是要让公司比他父亲的律师事务所挣的钱还多。现在这两个愿望一个也没有实现,反而面临困境,让他感到很郁闷,只好向员工求助,一位员工在开不出工资的情况下,还借给他7000美元,可见微软从创业时员工的素质就很高,以至于后来盖茨在其语录上说:“在我的事业中,我不得不说我最好的经营决策是必须挑选人才。拥有一个你完全信任的人,一个为你分担忧愁的人,一个具备一系列策略为不同的机能而且其行为对你有所裨益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1977年9月,这场官司终于有了结果。根据双方的合同,每一项条款都对微软赢得这场官司不利。但有一句话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句话是:“微型仪器公司同意全力以赴许可、推进并使BASIC商业化,如不能尽力,将构成此协议终止。”这句看起来不怎么起眼的话,却使微软公司打赢了这场官司。这次财务危机给比尔·盖茨提了个醒,后来,他每年都要在银行存一笔专款,以保证在没有任何现金流入的情况下,也要保证足够支付员工一年的工资。

盖茨终于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了,他就像一只逃出鸟笼的小鸟,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翱翔。

3.鹿死谁手?

微软创业初期并不是电脑行业的强者,也没有更多的人来帮助盖茨和艾伦。但是盖茨并没有气馁,他紧紧抓住每一次使微软强大的机会来完善他的事业。在1982年的博览会上,盖茨发现了“图像”软件。

在这次博览会上,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大出风头。他的新颖令人激动不已,它有着高分辨率的图像显示,鼠标器和窗口等,这些原来都是比尔·盖茨想要搞的,并打算用在与苹果公司合作的麦金托什机中,但却遭到苹果公司的拒绝。令盖茨沮丧的是,这个软件是在一台IBM-PC机上运行的,他曾想把此刻看到的一切,放置在PC机上,但却被别人领先了。盖茨立即打电话给在西雅图总部的查尔斯·西蒙伊,让他以最快速度赶过来,他要让自己麾下的这员大将看一看这个“图像”软件的神奇。

“图像”软件不仅让盖茨吃惊,更多的却是担心。因为“图像”软件可能会动摇微软公司的根基,图像公司声称将提供一种让使用者与机器独立交往的方法,即“机器独立,设备独立”。如果他们真的可以实现这种方法,那么微软公司的DOS操作系统将遭到空前的灾难。因为假如实现“机器独立,设备独立”,那就没有人会关心IBM-PC的兼容性,更不用谈DOS了。盖茨当即意识到软件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只是盖茨要让微软在这次的革命中占据引导地位而已。

但是使盖茨庆幸的是“图像”还只是一个展品,还没有正式的推向市场。所以盖茨回到西雅图之后,立即确定了一个项目——“接口管理者”,并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研制小组,决心抢在“图像”之前将产品推出来。

为了抢在图像公司之前开发出具有图形界面功能的软件,占领应用软件市场,盖茨对硬件贸易业务失去了特殊的兴趣,只有鼠标除外。他认为鼠标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东西,对微软公司具有战略意义。微软公司实施这个战略的步骤是利用鼠标帮助销售软件与硬件,在用软件挣钱的同时,也挣些硬件的钱。鼠标工作进展得很快,设计方案交由西雅图设计师大卫·斯特朗特负责。

终于在1983年6月,微软自己设计完成了第一个鼠标器,命名为“总线鼠标”。这个鼠标由一个专门附加卡来驱动。之后,“接口管理者”就被称为“视窗”(Windows)。

紧接着微软为了造势在1983年11月10月,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电脑都能够使用“视窗”。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电脑上而无须担心兼容的问题。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多计划”软件包括“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1983年微软公司形势上虽然显得很严峻,但事实上,公司的形势一片大好。那时,微软还在与苹果公司合作,所以不得不抓紧为麦金托什机设计软件。这样一来,员工们的负担就很重,他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工作,盖茨也不例外。当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上市后,微软的“视窗”还在研制的初级阶段,转眼就到年底,“视窗”还没有什么眉目,微软公司只得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外界以为微软会如期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像”软件。当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在1984年2月,如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代表们以为可以一睹“视窗”的风采,不料却被告知推迟到8月份。

谁知到了8月份“视窗”软件还是没有如约问世。微软的效率使得外界媒体将“泡泡软件”的头衔“赠给”了“视窗”。对于外界的议论盖茨知道现在最要紧的不是去辟谣,而是积极地抓紧“视窗”软件的研制。这时,微软的第二任总裁谢利出现了。

来到微软之前,谢利已经对微软的现状有了一些耳闻。至于“视窗”,谢利是外行。但是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马上研制出“视窗”挽救微软的坏影响。谢利在对“视窗”开发工作的各个环节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之后,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除去技术上的难度以外,开发“视窗”的组织和管理十分混乱。谢利马上对研制进行了全面整顿,把研究机构分成几个部分,交给鲍尔默等人总管,总管下面再设专人负责,盖茨则集中精力在非常抽象的层次上考虑软件的总体构架和发展方向。谢利还把老资格的微软程序设计高手拉森调到“视窗”研制小组,并由他负责图形界面的设计。

经过谢利的这一次重新分工与改革,“视窗”开发立见奇效,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展速度相当快。1985年初,盖茨亲自督办程序设计工程,要求部下从6月份重新开始“倒计时”。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顿时勃然大怒,一拍桌子,大叫道:“鲍尔默!鲍尔默在哪里?”应声而来的鲍尔默正端着盘子准备吃早餐,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还吃得下面包?”盖茨指着鲍默尔的鼻子,大声地威胁说,“我警告你,年底前不能完成工作,你们统统给我卷起铺盖走人!”

鲍尔默二话没说,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一一叫醒,重新检测。

为了挽救微软在大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也为了早日完成“视窗”软件的设计工作,“视窗”计划现在被置为微软公司头等大事。软件设计和程序调试人员逐渐增加到30余人,每个程序师都进入到近似疯狂的状态。

“视窗”设计完成了,但那些设计软件的日子却使每一个微软员工忘怀。拉森事后回忆说:“那些日子,我们全体人员开足马力,几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分别。”据说,有位担任测试工作的程序师威尼将自己的睡袋也搬到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傻乎乎地等待着每个程序编写完成,以便不耽误一分一秒的测试时间,由此赢得“疯子”的绰号。

终于,在花去了大约11万个工时后,“视窗”问世了。这套软件一改其他软件将各种文件交叠排列的方式,采用了全新的排列,仿佛把各种档案材料整整齐齐地放在桌面上,看起来井然有序。程序员们还为它编写了书写器和画笔程序,增添了日历、计算器、名片管理等常用的小工具,使“视窗”的功能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这次研制“视窗”的成功,不仅是微软实力的一次有利证明。当然,这更得益于谢利不懈的努力。

时隔三年,“视窗”终于在1985年5月的春季电脑博览会上亮相了。“视窗”软件的精彩演示引来一片惊讶声和赞叹声。人们不禁问这个软件的价钱?当得知仅95美元时,人们更是称赞不已。

1985年11月,“视窗”1.0版正式上市,11月21日,公司在“雷尼尔”俱乐部举行盛大的集会,庆祝这个漫长的胜利。微软的成功恰好验证了“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这句话。“视窗”系列后来成为微软的主要支柱之一。

4.如何做好市场?

比尔·盖茨是全世界无数创业青年心中的偶像。伯克希尔·哈瑟维的主席沃伦·巴菲特这样评价盖茨:“如果比尔·盖茨从一个热狗摊起家,他将成为世界上的热狗之王。他在任何游戏中都能赢。”

在开发“视窗”以前,微软曾与IBM合作开发OS/2项目。但是后来IBM在这项项目上失误了。IBM认为那是盖茨对比尔·劳恩误导了,才使劳恩做出了关于OS/2的错误决定。劳恩主动辞职了,接着IBM新上任的总裁是吉米·卡拉维罗,此人虽然没有从事个人电脑的经验,但比劳恩要有远见,懂得技术的发展走向,而且干劲十足。

卡拉维罗的上任,使原本就不和谐的IBM与微软的合作关系顿时变得紧张起来。为了掩盖这种紧张的气氛,双方曾在1989年11月的展示会上,共同向30名软件供应商声称,IBM与微软在对OS/2的态度上有强烈的共识,并称OS/2是“90年代的电脑平台”。对于微软研究的“视窗”软件,卡拉维罗也发表了半信半疑地夸奖。看得出来,这两家公司彼此并不信任,那些夸奖的话只不过是表面说说罢了。

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的实力,盖茨加紧了“视窗”的研究步伐。他打算尽快开发出“视窗”3.0,以便抢占市场,同时进一步减少了开发OS/2项目的人员。为了能够获得成功,盖茨不惜冒着与IBM全面破裂的危险。

终于在1990年5月22日,“视窗”(Windows)3.0正式出台了。为此,微软公司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同天,微软在美国纽约举行了庆祝大会,此外,伦敦、巴黎、马德里、斯德哥尔摩、墨西哥、悉尼、新加坡等12个城市也举行了盛大的产品发布会。

“视窗”3.0的出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它拥有高达16M扩充内存的直接存取,提供了可将硬件空间作为虚拟内存的存储管理,提供了多任务管理和一组功能很强的应用程序,和美观大方的图标、立体逼真的按钮、悦目的屏幕显示,以及种类繁多的字型、方便实用的数据交换,堪称完美的应用软件。

对于“视窗”的出现外界媒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世界著名的权威杂志《个人电脑》发表文章道:“当我们要为1990年撰写年度报告时,5月22日无疑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微软推出了Windows 3.0,IBM个人电脑及其兼容机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同时,《个人计算机》杂志还为“视窗”3.0挂上“1990年最佳软件勋章”,《字节》杂志则称它是“第一个受热烈欢迎的IBM-PC图形用户界面。”

一些使用过“视窗”的用户也对它表示了好感,“我从来都对视窗无动于衷,但当我看到它的表现之后,我也成为视窗的支持者了。”

“视窗”3.0不负众望,在1990年创下了百万套的销售纪录,雄居世界软件排行榜之首。在它的带动下,微软的股票再度飙升,一年后,比尔·盖茨已跃居美国《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第二位。

这一年,退出微软6年的艾伦又回来了。他将与盖茨一起作战。他说:“比尔和我谈论这件事有好几年了,我们曾并肩战斗,硕果累累,我想这是我们继续的开始。”艾伦的加盟使得盖茨如虎添翼。

在微软取得成功的同时,苹果却陷入了恐惧。一向在图形用户界面上独领风骚的苹果公司,其得意之作麦金托什电脑每台售价约4000美元,而现在人们只需花上95美元买上一套“视窗”3.0软件,就可以在一台价值2500美元的IBM-PC兼容机上得到相似的功能,苹果公司的损失不计其数。

同时受损失的还有IBM公司。微软“视窗”的成功使得IBM的OS/2失败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要知道IBM为了OS/2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现在这些努力只能白费了。这一失败导致IBM的销售市场严重萎缩,仅1991年,它的年收入就下降了28亿美元。

更重要的是,“视窗3.0”的成功,确立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即在未来的电脑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微软不必再考虑电脑公司的硬件支持,而电脑公司不得不考虑微软的软件支持。这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比尔·盖茨才是市场的真正主人。

凭借着盖茨的聪明与头脑,在1992年,他就成为了《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之首。此后10年,除沃伦·巴菲特与盖茨交换过位置外,世界首富的头衔一直挂在盖茨的头上。比尔·盖茨成了全世界无数创业青年心中的偶像。伯克希尔·哈瑟维的主席沃伦·巴菲特这样评价盖茨:“如果比尔·盖茨从一个热狗摊起家,他将成为世界上的热狗之王。他在任何游戏中都能赢。”

5.盖茨的理想

美国《福布斯》杂志在评选2006年度全球超级富豪时评估说,盖茨目前的个人财富已经达到大约500亿美元。500亿美元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很多人不明白盖茨为什么还要那么努力地工作。在被问到这个问题时,盖茨的解释是“能让我感兴趣的不是赚钱。如果我必须在我的工作和拥有很多财富之间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工作,我觉得领导着成千上万的聪明能干的人要比在银行里拥有一大笔资金更能令人激动不已。”

的确,盖茨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生活与工作方式甚至是我们以前不敢想象的,但是盖茨做到了。即使是这样,盖茨仍然强调“我们仍旧处在数字时代的开端,今后10年还将出现许多重大的技术进步。”他还表示,对于技术产业公司和消费者而言,未来10年存在着巨大的机会。信息技术正面临着三大趋势:一是软件不只是针对PC,而是包括手表、闹钟、汽车、电视、电话等所有能插电的东西,从而使它们变成智能设备;二是XMLWeb服务将从以前的无序、无结构变成有序、有结构;三是Web服务将不只是在一台计算机上跑,而是可以把整个互联网当作计算的环境。

盖茨曾经预测,未来的世界仍然是数字化的世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会成为数字的。全新的计算机将成为我们生活的必备工具。相片会成为数字的相片,电影也会成为数字的电影,所有的东西都会成为数字的东西,用户有能力分享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将会比现在的功能完善得多。微软在2002年推向市面的Windows XP,它将手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生活电子用品连在一起,PC机会有一个全屏的屏幕来处理这些文件。

盖茨也曾预言:“随着廉价的个人便携数字设备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人们的很多活动都将变得更加数字化。未来十年,人们将不会像现在这样依赖台式电脑工作或生活。各种功能的个人便携设备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到因特网上,它们将代替很多现在由个人电脑实现的功能,使个人电脑成为数字化生活的一部分。”在今天,盖茨的这一预言已经实现了,我们的手机可以很方便地登录网站,只是收费比较高。

随着时代的进步,盖茨的梦想也在一步步的进步着。二十年前,他还梦想要在世界上每一个有桌子的地方安上电脑。现在,这一梦想实现了。盖茨也继续向着下一个梦想前进。这一新梦想就是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

为了这个梦想,微软投入了几十亿的研究资金,据盖茨透露,这个资金的投入在2005年大约是70亿美元。而且微软的最大任务是不断地更新观念并且尽最大努力抓住速度和追赶时间。

大部分人在事业成功之初都只想赚取更多的钱,拥有更多的财富。盖茨却是例外。他曾经坦言自己的创业梦想“当你创办一家企业时,你有目标。对有些人来说,是一种财务目标,这没有什么错。对有些人来说,目标是他们想打造一种特别的东西。对保罗和我来说,目标就是使计算机成为一种增强人类能力最有效的工具。”

正是因为心中有这样一个梦想,盖茨和艾伦才能一直努力着。从微软创办之初,盖茨就没有放弃过这一梦想,即使那时人们还不太认可个人电脑。但盖茨仍把它视为最有前景的东西。微软自创立之日起,就承载了盖茨和保罗如此沉重的梦想——开发出适合人们使用的软件。盖茨还说:“我们当时没有想我们会赚大钱。当然,我们确实赚了很多钱。但对公司能变得多大,我们当时的看法是很谨慎的。”

在被问到未来电脑行业的走势时,盖茨说“计算机在未来的10年里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将超过以往20年的总和。”

盖茨的这一推断不仅是因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计算机,而且是由于计算创新的速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快。处理器功率继续按照摩尔定律向前发展,而网络宽带、无线、存储和图形功能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有了这个梦想的支持,盖茨和微软人将更多的激情投入到了工作中。相信过不了多久,我们将会用上这位世界首富向我们展示的无论在家里哪个角落都能无线使用的电脑屏幕——智能显示器(smartdisplay);我们也可以很轻松地就能从浩渺的互联网上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富有智能提示的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音像或HTML文件;我们还可以在北京的Kino上输入打印命令,然后在纽约或巴黎的Kino机上取资料,不管多少份都可以。

对于自己的梦想,盖茨不光有激情,他还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追梦路不会一帆风顺。他曾说:“我对于未来10年内实现我们还是小伙子时梦想达到的大部分目标充满了信心,而且我想我们正走在实现目标的路上”。

6.胆识与谋略成就大事业

盖茨拥有今天的财富与他的胆识和谋略是分不开的。所谓“敢”与“不敢”,其实质乃是以胆识与谋略为后盾的。“敢”是因为有谋有胆识,“不敢”是因为无勇无谋无胆识。也正是这“敢”与“不敢”之间的差别,产生出截然相反的结局:一个是胜,一个是败。比尔·盖茨常常“敢”字当头,才使他一直立于不败之地。

微软今天的财富是靠盖茨敏锐的头脑与机智换来的。盖茨曾说:“只有大胆才能得到财富”。比尔·盖茨获取财富的赌徒心理只能用他自己的话来诠释:“大赌注代表大输或大赢。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认为,微软目前的成功早可预见。可事实不然,当我们下了最大的赌注——包括以第一家微电脑软件公司做为微软的根基——大多数人皆冷笑待之。许多企业领导人在采用新科技时错误地犹豫不前,怕的就是可能伤害既有财富的业务。他们为此付出不小的代价。如果你拒绝承受风险,以后的市场会缩小;然而,如果你加大赌注,只要做成其中的一两项,就掌握了未来。”

电脑行业瞬息万变的特点使得盖茨明白,做生意就像是赌博。在每年的会议上盖茨都要确定公司今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今年的赌注。在发展过程中,极少有公司愿意拿自己的未来作赌注,除非它已经别无选择。虽然微软没有必要把公司作为赌注,但它仍然选择了这条路,还确实这样走下去了。

过去人们总认为微软是建立在DOS操作系统之上的大厦。毋庸置疑,MS-DOS在早期推出的时候,为微软公司带来了一半以上的营业利润,是微软最赚钱的商品。但是DOS终被窗口取代,是谁切断了微软的利润洪流?是谁抢走了微软的面包、奶油?不是由于竞争者的威胁,而是微软自己,或者说是比尔·盖茨本人。这是比尔·盖茨最聪明的地方,也是最不为外人所知的。

但是微软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还在不断的努力之中。只要微软的产品已占据了市场,微软就开始开发新产品消灭它。它已经用Windows杀死了DOS,后又用IE替代Windows。其他产品如Word、Excel等等,也一直没有停止更新换代。

微软的这一举措令很多人不解。亲亲苦苦研究出来的产品却被自己的新产品打败,微软的葫芦里买的是什么药呢?其实微软这么做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如果自己不消灭,别人就会来消灭。众所周知,软件业时常会出现一些大的波动,每次波动之后,除微软之外的大公司都会失去一块市场。

领导市场变革的公司必然是那些控制着新市场的公司。对于获取新市场而言,虽然是冒险,同时也是一种机遇。老牌的大公司如果等波动发生之后才转型,则宣告失败,因为他们不可能做到在既定事实成立后才迅速转变。

第二,制造市场波动。波动的市场虽然充满了风险与混乱,但其中也暗藏商机。每次波动后,老牌软件公司不是退出了市场,就是缩小了规模。而唯一能从商战中走出来的就是微软。

让我们以网络为例来看微软的战略。

1987年突然间网络开始爆炸,使用网络无需丝毫科技含量。随着网景(Netscape)被推上市场,因特网便直接威胁到了微软桌面系统的战略地位,也威胁到了微软核心产品的计算模式。桌上型电脑的计算模式面临着变为网络服务器模式的命运。微软公司对此应作怎样的反应?在许多人看来,维持现状是微软最聪明的选择。毕竟与国际互联网做游戏,微软并不占优势。但如果仍然坚持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上孤注一掷,那么其结果就是落后于社会。

这种形势下,盖茨与微软人将如何面对呢?外界担心微软会固守陈规。但是,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盖茨紧盯因特网,看着它慢慢发展,然后接受了它。再一次下达豪迈的指令:向因特网进军。这条指令又一次被反复传达,微软又一次以公司为赌注,然而这次冒险可非比寻常,从不利条件出发推动市场的变化,不仅如此,这样的做法还严重地损害了微软现有产品的发展。

做出这个大胆的决定使外人不免担心。原有微软的战略计划,例如说设计、实验、营销大战什么的该怎么办?对于这一点,盖茨一点也不手软。只要和新发展方向不一致就消除。原来的计划和发展方向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没人会多看它们一眼。结果怎样呢?9个月后,微软从毫无因特网内容的战略目标变成了以因特网为发展核心。然而后面的事实再一次证明盖茨的豪赌是正确的。

高风险才能有高回报,巨赌也才能有财富。盖茨明白,在信息时代,时间和决策者的判断是最重要的。只有在冒险才能生存,要一次次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风险与机遇同在。举棋不定的人终将误入歧途。面对一个占有100%市场的竞争者,如果你还把自己的公司分为几份针对不同的市场,那你必输无疑。盖茨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仍然走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