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习主席引用了他的诗

北京之夜。

飞机越飞越近,远远的,灯光勾勒出的城市越来越清晰。透过机舱内的玻璃窗,汪国真深情地望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它在夜色中被灯光装点得流光溢彩,显得神秘但却恬静。

飞机降落在了笔直的跑道上。刚刚走下飞机的汪国真打开了手机。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手机刚打开就不停地响了起来。这响声不是来电的铃声,而是短信提示音,无数个提示音叠加起来,交织在一起,纷乱而不停歇地奏鸣着。汪国真十分意外:只关机了一两个小时,怎么会有这么多短信?他迫不及待地打开手机上的短信列表,想要一探究竟。他很快发现,这些短信都来自他的友人们,且毫无例外地都是祝贺短信,祝贺的内容也都惊奇地一致:习主席引用了他的诗。

这一天,是2013年的10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了题为《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的重要演讲。汪国真没有想到的是,在习主席这篇言之有物且饱含激情的演讲中,竟然引用了他创作的诗歌《山高路远》中的诗句:“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对于一个诗人而言,这是一份极高的荣誉。汪国真既惊又喜,因为这让他意识到,一首好的诗,重在通俗易懂,也重在饱含哲理,正因如此,他的读者才可能遍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文化层和不同的年龄层。

这一夜,注定是汪国真的不眠之夜。

回到北京的家中时已是深夜,汪国真却全然没有睡意,依旧沉浸在习主席引用自己诗句的惊喜之中。他迫不及待地打开客厅里的电视机,在节目回放中终于见到了习主席那亲切而熟悉的身影,亲耳听到了主席的演讲:“彩虹往往出现在风雨之后。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

习主席的话,深深触动着汪国真。“再高的山、再长的路,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前进,就有达到目的的那一天。”这正是汪国真渴望在诗中寄予的情怀。此时此刻,因为习主席的讲演,许多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当年的汪国真,曾是一位红遍全国的诗人,然而,他的成功却是在经历过失败与坎坷后才有的收获。回想起处于低谷中的岁月,支撑他的动力便是精神深处对文学的向往。因为有了向往,也便有了精神支撑,才有未来的成功。在汪国真看来,这首《山高路远》正是他当年的心灵写照——

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不论激越

还是宁静

我祈求

只要不是平淡

如果远方呼唤我

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

我就走向大山

双脚磨破

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

双手划烂

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在《山高路远》中,人们可以看到奋进的勇气,也可以看到积极求索的热情,这正是汪国真对待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与待人处事,而这一切的形成,则要感恩家庭的教育。在汪国真的概念里,“父慈子孝,母严子规”是最为科学的教育理念,而他的家庭正是以此为原则。而且,父亲汪振世在大学时期学习的就是教育学,毕业后的工作也是以教育为核心,因此,对子女的教育也显得十分“专业”。他既有严格的一面:汪国真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曾因为贪玩而成绩退步,父亲知道后,狠狠教育了他一顿,让他长了记性,逐渐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品性;他更多的是慈爱的一面:他把孩子的爱好与想法当作空气和土壤,将合适的激励与引导当作绿化,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在土壤上蔚然成林。

可以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既没有令汪国真感到压抑,也使他不敢放肆,形成了他宁静而开朗、细腻而不乏果断的性格,在日后曲折的文学道路上,汪国真才得以遇到挫折依然能够坚忍地坚持。

与《山高路远》相映衬,汪国真在另一首诗歌《不曾改》中,同样表现出了他坚忍的性格与心灵求索——

追求不曾改

那追求

像涨潮时的大海

退了 还会再来

向往不曾改

那向往

如同身上的血脉

与生命同在

青春不曾改

那青春

改变的只是容颜

可那一颗心呵

永远与春花一样

——汹涌澎湃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