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穷人思维”的坑
如何才能摆脱“穷人思维”?
首先,我们要来界定两个概念:一个是“穷”,一个是“穷人思维”。什么是穷?我认为穷不仅仅是指一个人没钱、没吃、没穿,还指一个人思想不丰富,只愿意待在同一种环境中或者同一种状态下,不思进取,不加努力。
穷,实际上可以分为物质财富上的穷和精神上的穷。我认为一个人在物质财富上的穷,其实是相对容易摆脱的,人总有机会找到走上致富道路的方法。但是,如果一个人在精神上很穷,并且不对精神世界进行改造,不增加自己内在精神的丰富性,或者不培养对外拓展的勇气,就有可能真的一辈子穷下去。
“穷人思维”通常表现为三种特征:
一是总用否定和消极的方式来思考任何问题。比如,前面有座高山,具有“穷人思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这座山我爬不上去;前面有一道难题,第一个想法是这道难题凭我的能力肯定解决不了;前面有一群人需要去打交道,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我和他们交流的话,他们绝对会看不起我,不接纳我,我是不可能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力的。
一旦这种否定性思维占据着一个人思维的主导地位,那么这个人就进入了彻底的“穷人思维”状态。穷人或“穷人思维”的人,不是说没有钱或者挣不到钱,而是从本质上否认自己挣钱的能力,否认自己成功的可能。
反观“富人思维”的人,他们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想的是“我一定能够做成这件事”,同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调动自己身边所有的资源去做这件事情。
二是安于现状,不敢冒险。找到了一份工作,具有这种“穷人思维”的人会想这份工作很安稳,尽管比上不足,但比下有余,所以就不会再思考其他机会。
从现实角度来看,如果在前进的路上遇到一条河,创业型思维的人是思考如何架桥、如何造船,而“穷人思维”的人则是在河边等别人来造船、架桥,或者在岸这边待着,尽管对岸风光无限,他们只会自欺欺人地说“反正正好挡住我了,我也没办法”。这就是一种比较认命的“穷人思维”。
三是对世界、对社会、对周边朋友的不信任。他们认为社会很险恶,世界很复杂,周边的朋友都有私心,容易占自己的小便宜。于是,他们会得出结论: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是跟社会少接触,跟朋友少交往,或者不要发生任何利益关系。长期下去,他们的人脉资源、社会资源调动起来就非常困难,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农民“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感觉。这样的人是做不大事情的。
所以,从以上三种特征来看,“穷人思维”的特征最主要的就是否认自己,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不愿意冒险去突破现有的局限。
而成功人士或者说积极进取的人,他们总是往健康的、肯定的方向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想办法去解决困难;遇到人的时候,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沟通、交流;遇到机会的时候,他们会愿意放弃自己现有的舒适,去抓住机会。在某种意义上,成功人士的思维就是勇往直前、敢于突破自己的局限的思维。
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果愿意改革开放,突破局限,跟世界打交道,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繁荣富强。就像我们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发展飞快,在国际上有了很强的话语权。国家思维是这样,个人思维也是如此,我希望朋友们能多一些成功思维,少一些“穷人思维”。同时,也希望所有人都能够摆脱“穷人思维”,让自己能够健康、积极、阳光地去寻找生命的新机会。
内心强大者的秘诀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都有什么秘诀?为什么有些人百折不挠、屡败屡战,有些人却一击即溃、一蹶不振?
每个人都希望一生能够做出伟大的、让自己骄傲的、有成就感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胸怀梦想,但经不起现实的考验和折腾,最后被击溃,一蹶不振。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变成百折不挠、屡败屡战,勇敢向理想和目标迈进的英雄。这样的人是如何练成的呢?我认为这样的人身上主要有五个比较共同的特征:坚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力、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广的胸怀、充分的自信。
坚定的信念
信念就是内心对一项事业坚定不移地认可的状态。当你心中拥有信念后,你就能够坚定不移地相信你要做的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你都不会放弃。我们会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心灵平静,态度坚定,会比一般人更加不怕失败。原因非常简单,他们相信他们的神给每一个人某种力量,并且这种力量告诉和引导他们应该做什么事情,他们也就更加容易处于坚定不移的状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党员都相信通过他们的努力,可以推翻旧社会,解放全中国,甚至解放全世界,让每一个人都过上幸福生活。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创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社会,就成了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国共内战时期,牺牲了很多人,小说《红岩》中的江姐,就是忠于信念的典型代表。南非的曼德拉,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能够推翻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入狱27年此心不改,这也是信念。
强大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一个人战胜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众所周知,一个意志力强大的人通常不会轻易害怕失败。战场上,意志力特别强大的战士一般都会成为战斗英雄,因为他能够忍受战争的残酷和困苦,能在最艰苦的时候支撑下去。运动员的意志力也比较强大,因为他们从小训练,都是为了让体能和耐力达到极限。
在某种意义上,在农村生活的人的意志力会比在城市生活的人更强大,因为他们从小到大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艰苦,这种环境有利于意志的磨炼。意志力在某种意义上是能够锻炼出来的。比如,现在很多EMBA、MBA的课程常常要求学生到戈壁去参加挑战项目,比如徒步100公里。对来自城市,平时不怎么走路的人来说,突然走100公里,确实很考验意志力。很多人走了不到20公里,脚底就长满血泡,但是因为离目标还很远,所以他们不得不继续前进。
这样一来,他们不得不靠意志力来支撑。未来再遇到艰难困苦,他们就会想起当初自己脚底满是血泡还坚持完成目标的情景,坚持下去的耐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就会更加强大。所以,提升自己的意志力,也是让自己变得强大的一个重要方法。
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把生命中遇到的任何挫折和失败都看作对自己的考验。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面对生命中的困顿,我们用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对待,这样一来,一切就会更容易忍受。因为你期待,虽然成功现在还没有到来,但如果坚持下去,就会获得成功。另外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就是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实际上,我们常常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在意别人的态度。比如,别人是否看得起我们,对我们做的事情是否有意见,我们做的事情是否丢脸或者没有尊严,等等。
如果你总是想得太多,以至于别人对你说任何一句话,你都会误解,进而内心产生自卑,这对你的人生发展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有一种牙膏叫作脱敏牙膏,以前我们刷牙的时候遇到冷水、热水,牙齿都会疼,但使用脱敏牙膏后,我们对冷热就不会过于敏感。对别人的看法适当脱敏,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种态度,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想法和感受,要想办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当然,前提条件是你不能去伤害和得罪别人。不论面对的是困难还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上都要潇洒一点。
宽广的胸怀
如果能够做到前面三点,那么我们的胸怀就已经很广阔了。但是,真正的胸怀宽广是胸怀大志、心向远方,因此对眼前的得失完全不会太在意。宽广的胸怀还意味着你能够包容别人对你的欺骗、不满、伤害,并且能够与各种不同才能的人合作。不容人者也必然容不下天下。容天下,就意味着你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天下更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东坡被贬以后写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都是一种胸怀宽广的表现。宽广的胸怀意味着能够原谅世界上一切伤害你的人和事,专注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前行。
充分的自信
我认为自信是经过历练的一种人生态度。当我们不仅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短板,也能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强项;当我们不断努力前行,知道自己未来必然能取得某种成就时,我们内心就有了一种自信。就像毛泽东所写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我们不一定能活200年,但是一定要相信通过努力和专注,我们能够做出让自己和家人骄傲、让社会骄傲,甚至在局部意义上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事情。有了这样的自信以后,我们在努力前行时,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会认为这只是暂时的,因此会用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去积极面对。
所以,当一个人拥有了坚定的信念、强大的意志力、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广的胸怀、充分的自信后,通过持续不断的进取和努力,一定能让自己的生命有不一样的光彩。
年龄成熟的人要帮助年轻人成长
60后、70后、80后是伴随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有的一代人。但是,到了90后和00后,他们明显跟以前的一代人不太一样,生活过得更加轻松、自如。我们应该如何看待90后、00后?
生命就是代代相传的过程。我们永远阻挡不了时间的前行,我们也阻挡不了每一代人变得成熟和走向衰老。我是60后,已经50多岁了,我的孩子是90后和00后。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每一代人又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常常有人说90后、00后生活真轻松,我们创造了社会财富,经历了很多动荡,但让后一代人享受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其实,我认为人类本来就应该这样,前一代人就是为了使后一代人更加幸福而努力的。否则,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什么?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更幸福。
上一代人都希望下一代人比自己做得更好,这才是社会不断向前的动力。其实并没有哪一代人比另一代人过得更好这样一种说法。我们认为90后、00后比我们过得更好,可能只是从表面的物质生活、高科技的享受等方面来说的。人生除了这些表面的东西以外,还有很多深刻的东西。例如,一个人的成熟度、对社会的理解、人生经历等,加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
像我这样的60后,从小生活在很苦逼的环境中,青年和中年时期遇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有各种事情出现,也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但在这样一种时代变革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智慧和人生经验。我们可以用这些智慧和经验来帮助后几代人成长,并且我们也会觉得为这个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使命。60后、70后的时代使命明显与90后、00后是不一样的。60后、70后的时代使命可能是推动中国从一个旧时代走向一个新时代,而90后、00后则是在这一新时代将中国推向一个更加全球化、世界化的时代。
中国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代沟也非常严重。60后理解90后、00后有一定的困难。原因非常简单,他们生长的环境、语言体系、交往规则、对文化传统的继承都与我们老一代是非常不一样的。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所写的九斤老太的故事,九斤老太会说一代不如一代。当然,大部分60后不会觉得90后、00后跟我们相比是一代不如一代,但依然有一些人觉得新生代远远不如我们那一代。
两代人好像是来自两个星球,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第一个原因,传统的断裂。中国的传统断裂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跟过去旧的封建社会传统彻底告别。不过,从这时起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还是保留了日常生活中旧的道德标准和行为特征。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一系列冲击,中国人传统的行为特征、道德体系出现了崩盘。今天的社会,60后、70后由于跟过去老一代人一起生活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下,还是继承了一些中国传统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体系。但新一代人,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已经完全出生在新时代,对过去中国传统中应该维持的那种行为特征完全没有了解,而且家庭也不传递这样的特征。例如,吃饭的时候必须是老人先上桌,小孩原则上不能上桌吃饭,不能先动筷子,或者吃饭的时候,嘴巴绝对不能发出声响,不能抢桌上的好东西吃,等等。这样的规矩,在90后、00后看来,不用必须遵守。
第二个原因,文化冲击带来的代沟。我们老一代人实际上还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而新一代人迅速被西方的文化冲击。他们出生在中国已经全面拥抱西方文化的环境下。现在的孩子们出去吃饭,大多数都会是AA制,而在60后、70后看来,这是对个人的一种侮辱。这是文化冲击所带来的不同。文化冲击,带来了行为体系的不同、对事情理解的不同和立场的不同。
第三个原因,社会转型。我小的时候,中国还是个农业社会,后来逐渐转变成了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现在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接近60%)。大部分的90后、00后,尤其是有影响力的90后、00后,都是从小生活在城市中,所以对农业社会、对中国的封闭形态已经完全没有概念了。
尽管中国部分意义上还带有一定的封闭性,但整体上已经是开放型社会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混乱,在过去40年中已经逐渐消除了。这就意味着90后、00后出生的时候,他们实际上面对的是一个逐渐开始变得有秩序的新型社会。所以,让他们来理解老一代人对社会的看法是不容易的。
90后、00后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人,因为他们身上的负担很轻。他们出生在新时代,既没有传统的负担,也没有中国社会转型混乱的现实带来的迷茫,更没有思想上的限制。他们一出生,就生活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时代。高科技所带来的生活享受,使他们能够更加直接、更加无障碍地与时代对接。他们在使用电脑、手机方面,与我们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概念上。我们将电脑、手机当作一种外在的工具使用,而90后、00后却把它们当作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使用。
90后、00后出生的时候,中国相对比较繁荣。这也就意味着他们从小并没有吃过真正物质上的苦,通常又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容易被父母呵护。因此,说是在糖水中长大的一代也不为过。但这样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不足。我们都知道生活不可承受之轻,他们从小没有太多的生命负担,以至于生命有种轻飘飘的感觉。他们是比较晚熟的,甚至一辈子都不一定会成熟。我们常常看到90后到了20岁左右,思想还比较幼稚,对社会的了解也非常有限,通常比较沉溺在个人主义色彩中。这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利用中国当前大发展的机会来深刻地了解这个时代,而只是变成了这个时代的浮萍,随波漂荡。
当然,不论90后、00后有什么样的问题,他们毕竟是新的一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新一代的成长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希望后一代永远比前一代好,而且这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毛泽东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年轻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未来一定会创造世界和统治世界,因为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对我们这样年龄比较大的人来说,一定要学会两点:
一是要学会真诚地支持和帮助年轻人成长。这种支持和帮助不是指手画脚,不是骂骂咧咧,不是表达对年轻人的负面看法,而是从本质上帮助年轻人更快成熟,更加深入社会,使年轻人能够更快地成长。我个人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资源、学识,不断帮助年轻人成长。当然,年轻人接不接受是一回事,这涉及我帮助年轻人的方式、方法问题。
二是作为过来人,我觉得我们已经为世界创造了财富,并且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经验,我们就要学会享受这个世界,不要过多地关注年轻人的缺陷,要看到年轻人朝气蓬勃的一面。我们要学会用自己已经创造的东西来享受这个世界上的精彩。
年纪大的人,通常来说都会越来越走向封闭。但我认为,一个年龄成熟的人,只有不断地走向开放,才能够过上一种自如的、不后悔的生活。
在工作、学习中让自己快速进步
我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上都花了大量的时间,却感觉没有明显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把学习学好,并且把工作做好?
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必不可少要花时间,集中时间、精力做一件事,原则上就应该取得进步。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如果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花费一万个小时,原则上就能成为专家或者达到熟能生巧的状态。比如,你拉小提琴、弹钢琴或者研究《红楼梦》达到一万个小时,那么你一定会成为这些领域的专家和能手。
但我一直认为,我们只花一万个小时是不够的。农民一辈子做农活的时间远远多于一万个小时,但他们并没有任何突破性的进步。因为插秧、割稻、种庄稼这种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不需要花一万个小时就能达到纯熟的水平。有的农民一辈子都是农民,是因为他们没有层次上的提升,没有在做农活之外进行其他的研究(比如研究农业科技、农业机械化、农产品的商品化,等等)。没有层次上的提高,实际上,时间花得越多越浪费。
因此,如果你在工作或学习上花一万个小时,但只是简单地重复,那么你是没有办法提升自己的。就像一个保安看大门,他每天要工作十个小时,累计下来很容易就能达到一万个小时,但他依然只是一个保安。如果要花时间取得进步,提升自己,除了一万小时定律外,下面三件事情也非常重要:
首先,任何花时间取得进步的事情一定要设定目标。设定目标会起到拉动作用,比如你无意识地走路,也许走两公里你就不想走了,但如果你设定的目标是20公里,那至少也能够走十几公里,目标是拉动我们进步的一种力量。同时,设定的目标一定不能是同一层次的平级目标,不能像农民一样,今年设定的粮食产量目标是500斤,明年还是500斤,而是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所谓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是你的下一个目标需要比目前的状态有更大的进步。如果你练习钢琴,那么在现有难度上不断增加难度才能让你的技能更加熟练,对音乐的体会更加深刻。
毫无疑问,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往更高层次去发展的。比如在学习中,你可以先学习《古文观止》,再学习《史记》和《左传》,随着难度的提高,你对古文和历史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再比如在工作中,除了日常的重复性工作之外,你要设定有层次感、创造性和难度系数更大的工作目标,这样一来,你的工作能力才会不断提升。
其次,设定目标并不断努力的同时,要寻找方法和创意。我认为,人在生活、工作、学习能力上的变化,质的变化一定要大于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只是积累了量,量变不一定会带来质变;只有在人有意识地寻找更好的方法使自己有所进步时,量变才能带来质变。我们常常说有些人是书呆子,一辈子读了无数书,却依然没有智慧,就是因为他们的读书过程只有量变而没有质变。
无数人的人生充满了无穷的劳累和辛苦,但一辈子也没有拥有太多的财富和太高的社会地位,其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量的发展而没有质的变化。质的变化是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其中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你要不断地从自己的学习和所从事的工作中寻找新的方法和创意。
学习是有方法的,有的人学习英语几十年,水平还是很一般;有的人只要学两三年,就能够有所成就,这是因为他对学习方法掌握得当。我们在工作中也需要有方法,同样是八小时,有的人只做了一点工作,有的人却只花了两小时就把八小时的工作做完了,甚至做得更加出色,这也是因为他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除了方法,就是创意。我们都知道创意改变世界,寻找新的思想、新的突破极其重要,这是从量变达到质变的首要条件。乔布斯的智能手机创意让世界信息系统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独立宣言》和宪法所制定的美国民主体制使整个世界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改变,这些都不是量的积累,而是新的创意和思想。
再次,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光靠自己琢磨是不够的,需要多求教。有句话说得好,闭门思考一年不如出门一看。原因非常简单,你在自己的思想、能力、悟性范围内去思考问题,相当于闭门造车,只会百思不得其解,但如果你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当你找到导师来引领你的工作和生活时,你的进步就会飞快。因为这样的导师,他的思想境界和能力远高于你,因此能够帮你找到非常具体的奋斗方向和方法。“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为什么我们从小要有父母引导,中小学要有老师引导,大学也要有老师引导,工作中要有领导或者同事来引导,就是因为通过这样的引导,我们能够进步得更快。
人生最大的不幸是碰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婚姻生活中的悲惨,即你的伴侣不能与你一同进步,甚至会拉慢你的步调;另一种是工作事业中没有人引领的悲惨,即你的家人、老师、同事都不如你,或是毫无思想,使你进步缓慢。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悟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能力更强,效率更高,思想更敏锐,行为更新锐。
以上就是我认为花时间取得进步,提升自己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是要花时间;其次是要设定更高的目标来向高层次发展;再次是要寻找新的方法和创意,使自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达到质的变化;最后要找到合适的导师来引领我们的人生和工作。如此一来,工作、事业和生活的成功就会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让目标为你的前行保驾护航
俞老师,在事业和人生奋斗中取得成功和成就的人(比如你),在现在的时间和高度上还会如何给自己设定奋斗的目标?未来几年里,你给自己设定了什么样的目标?
有一句俗话叫“成功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用在我身上还是比较正确的。因为我现在所做到的一切,包括新东方的成功、我个人在阅读写作上所取得的一点成功,都不算是真正的成功。
简单地说,在我心目中,一个人有钱、有车、有社会地位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人品和心境修炼到比较圆满的状态,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种状态我觉得才算是修炼到的一种成功状态。
另外,获得世俗的成功,你每天所面对的可能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挑战。因为做任何商业性的事情,成功背后必然隐含着失败,失败中也隐含着成功。它是商场上的充分竞争,可能会是充满活力的上升,也可能会是突然的倒闭。
面对新东方的成功,我每天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所以,我认为这不算是一种真正的成功状态,最多是一种阶段性成功。当然,我并不否认新东方对我本人的意义,也不否认新东方为中国很多学生和家庭带来了正向、积极的意义,只是这件事情不是我心目中的成功。但它也奠定了我未来人生进一步努力的基础。在目前的状态下,我未来想做些什么,自然还会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志向。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志向,就会陷入迷茫,心智会变得非常不成熟。对我来说,生命已过半,事业上也有了一定的成就,财富和社会地位也达到了一定高度。在这种情况下,未来我到底应该做什么呢?
人生的志向和目标是有区别的。志向就是你愿意一辈子为之付出的、不一定能做完的事情,你在做这件事情时会不断取得成就。比如,你的志向是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这件事情其实是没有尽头的,你根本就搞不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你能不能算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你可以一直为这一志向不懈地奋斗。
对我来说,目前最大的志向就是帮助和服务年轻人,帮助更多年轻人成长,帮助更多年轻人成功。不管我是50岁还是80岁,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和服务年轻人,这是一件没有尽头的事情。我说的帮助年轻人还涉及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更多地帮助机会较少的年轻人,比如贫困山区、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帮助他们获得世界性的机会。
人的志向是可以分解成具体目标的,在帮助和服务年轻人这个大志向下,我会设定具体的目标,我认为我大概能做以下四件事:
一是通过把新东方做得越来越好,帮助和服务年轻人。
新东方是一个巨大的平台,如果把这个平台经营好,实际上能够帮到更多的人,因此这件事我会一直坚持。新东方未来会有专门的公益教育部门,每年全力以赴去帮助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
二是通过投资并提供创业方面的指导,使年轻人取得更多的成功。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通过创业来获得自身的发展和成功,我可以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为未来培养出更多的企业家和创新人士,这件事情我通过自己的人脉、资金和资源是可以做的。
三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写作的文字、讲课和演讲影响年轻人。
我每年都会深入偏远地区给当地的孩子进行演讲,鼓励他们走出大山,走向世界。同时,我的很多有关青春、励志的书籍也有很多年轻人在阅读,我希望通过这些图书更好地和年轻人对话。
四是通过我的身份(比如全国政协委员),参与国家政策的讨论。
这些言论部分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帮助建立更加有利于国家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有利于年轻人发展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当然,我的影响力可能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影响力有限就不去做事,所以每年全国两会期间,我都是最活跃的政协委员之一。
以上就是我在帮助年轻人的志向下所设定的四个可以去努力的具体方向。除此以外,我还可以通过设定目标,更加具体化地来达成志向。我把志向的达成分解成三年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以及一个月的目标。比如,我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影响几百万年轻人,影响的方式可以是视频、直播、讲座;我可以出一本关于创业的书去影响年轻人;我也可以投资与高科技发展相关或者与教育文化相关的年轻人的创业项目。分解之后,你就可以设定每周、每天的目标,甚至在分解的过程中就把事情逐渐做完了。
除了事业目标外,我在个人生活上也会给自己制定一些目标。到了我这个年龄,我的个人生活主要有以下五大重心,我会尽可能地遵循这些原则,把自己的生命往前推动。
第一,希望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安静地思考。到了我这个年龄,再风风火火地去做事情已经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我应该更多地去思考重大的问题,做出重大的决策,并且更多地去安定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到心无旁骛、干净明澈,为未来几十年生命的宽阔做好准备。
第二,读更多的书。思考要和读书结合在一起,读书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读更多的新书,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二是精读一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包括宗教、儒学、道家的经典,让自己的思考更加精妙和深邃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在还有生命活力的时候行走更多的地方,看更大的世界。今年(2017年)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去过一些地方了,从柬埔寨到印度南部、巴西,都是为了看更多的地方,更多地了解世界,让自己的生命能够留下更美好的回忆。这符合中国传统文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价值体系。
第四,投入更多的时间关注个人的健康,使自己能够健康地继续为他人、为自己做更多事情。对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现在已经到了“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状态。曾经有朋友跟我聊天,说面对生命,我们应该怎么办?我回答说随意吧。所谓的“随意”,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生命会终止,你也不知道生命可以延续多久,在活着的时候把每一天过好,就是一种随意的状态。我们要做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要让身体健康和舒适,不要太劳累地工作,这是我们能够掌控的。
第五,尽可能多花时间陪最重要的人和最喜欢的人。我母亲已经86岁了,毫无疑问,我应该多花时间去陪她,跟她聊天说话。我们应该多陪伴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多陪伴能够理解自己并且自己也非常喜欢的人,让自己不留下太多遗憾。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百分之百圆满和完善,但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圆满和完善,也让自己感觉到安心和舒心。同时,不要忘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你应该付出一份努力,这份努力能够让你感到既有荣誉又有尊严。
出名不一定要趁早
人说出名要趁早,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古话里说的“大器晚成”,在现在是不是会遇到没等到你厚积薄发,就被拍在沙滩上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十年磨一剑”放到如今还好用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所谓的“出名要趁早”,“趁早”并不算错。原因非常简单:如果能更早地抓住人生发展的机会,肯定是好事。但是,如果把趁早出名当作一种对自己的要求,想尽办法趁早出名,那么这件事情就是错误的。原因也非常简单:出名这件事本身不是能够轻易办到的。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小到在自己周围的朋友中出名,大到在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出名。比如,某些“网红”不惜越过道德和法律的边界,散布自己的不雅视频,或者用非常古怪和粗鲁的语言博取眼球。
表面上,这种行为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名声,但是实际上,当一个人没有真正的思想基础、才能和才华的时候,这样的出名是非常短暂的。就像有些电影明星,仅仅演过几部电影就销声匿迹了。原因是他们除了外表以外,没有其他东西可以展示,等到容颜老去,就没人欣赏了。所以,“出名”和“趁早”这两个观点都不错,错误的部分是故意要趁早出名,以至于不惜一切代价让自己变得古怪和疯狂,或者故意用大尺度行为博取眼球。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人们真正欣赏的人都是那些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学识,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来帮助世界进步的人。所以,对于“出名要趁早”这件事,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
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关心自己什么时候出名。因为一个人的出名需要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只要你在公司里或者在社会上做出了贡献,或者你的才华通过某种渠道突显了,渐渐地,你的名气就会大起来。
姜太公的故事众所周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太公一直在渭河边钓鱼,等待着有人来欣赏他。直到他82岁的时候,周文王在河边遇到了他,才终于发现这个老头非常有智慧,最后把他带回王宫做自己的军师。后来,姜太公帮助周文王打下天下,被分封到山东一带,还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国家——齐国。
所以,对一个人来说,不论是在20岁、30岁出名,还是在40岁出名,都不晚,哪怕在80岁出名都可以。人的才华是通过自己日积月累的努力展示出来的,不用在乎出名的早晚。
如果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成功,成为世界上顶天立地的名人,毫无疑问,打磨自己的才华才是最核心的途径。
打磨自己的才华有两大要素,一是需要明确自己的才华到底是什么。是做科学研究?写小说?唱歌?搞体育?还是其他方面的才能?二是必须坚持发展自己的才华、才能。如果不坚持下去,就很难把一件事情做到让人关注的程度。比如,你做某件事情做了两年,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你又换另外一件事情去做,这样朝三暮四,肯定不会成功。
举个简单的例子。歌手赵雷在十几年前就当了民谣歌手,唱了很多的歌,但是直到今年,他才凭借一首民谣歌曲《成都》真正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奠定了自己作为优秀民谣歌手的地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一夜成名,但实际上他已经付出了将近20年的努力。所以,没有哪一件事情是可以随便取得成功的,必须耐下心来去做,去坚持。
再来说“十年磨一剑”的问题。我认为,即使在今天这个社会,“十年磨一剑”依然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剑磨好后,不论社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剑来获取自己想要的社会地位,奠定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基础。
所以,千万不要被这个浮躁的社会牵着鼻子走。在一个浮躁的社会,大家恨不得早上种的一棵树苗晚上就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可以从这棵树身上得到木材;恨不得早上吃了一口饭,晚上就长成一个男子汉。但是实际上,真正的成长和成功一定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厚积薄发,最后获得成长和成功,这些真理在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
当狂风吹过,满地都是枯枝败叶的时候,真正挺立在那里的,一定是根深蒂固的大树!
高考有压力,缓解有方法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我很佩服您的高考经历。您当年高考面对巨大压力时,是怎样坚持过来的?我快高考了,感觉压力非常大,数学对我来说很困难,我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该怎样克服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我相信,面对高考,所有学生都会有巨大压力。有自加的压力,也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自加压力通常是自己对自己要求太高,比如定了非常高的大学目标,如北大、清华等。但是,你突然发现离高考越近,离那些目标的差距好像越大,内心会产生很多焦虑、不安和痛苦。来自外界的压力往往是父母和老师施加的,比如父母有意无意地跟你说能不能考一所更好的大学,或者老师在班里对学习成绩进行排名,让你感觉自己不排到班里或年级前几名就很丢面子。
既然高考的压力是一种不得不面对的压力,那么,如何减轻压力就变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如何减轻压力?我认为做到以下两点很重要:
一是要调整自己对高考的预期。你全力以赴备考,没有浪费时间,每天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努力学好每一门课,成绩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并不会因为你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就会变得更好。至于减压的好办法,我建议你记住曾国藩的一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要让过高的目标给你带来太大的压力和痛苦。
另外,即使考不上最好的大学也无所谓,因为人生不是一所好大学决定的。马云只考上了杭州师范大学,现在做了那么大的阿里巴巴。我是北大毕业的,最后也就做了一个小小的新东方。人生一辈子,大学四年只是个开端,你比别人跑得快了一点还是落后了一点,跟你一辈子的运势、运气没有必然联系。
二是培养承受能力和抗打击能力。人生总会面对各种外来压力,并不是只在高考时有压力,进了大学依然会有压力。有学习成绩上的压力,有找朋友的压力,有男女交往的压力,还有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压力。你这一辈子可能会一直面对压力,既然外部压力不可避免,你就要尽可能地学会承受。比如,父母老是跟你说,你要考更好的大学,你就跟父母说,以后这样的话你们不要说,我已经全力以赴了,至于考上什么样的大学,那是努力的自然结果。你要学会跟父母对话、谈判。对于老师或同学带给你的压力,你要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放松心情,做好自己的事情。
学习动力不足,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你从未思考过自己的前途。你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上大学的时候应该干什么,上了大学会不会更加幸福、快乐,人生会不会更加光明,反而感觉到压力无处不在。其实,人生一定要有一个辉煌的梦想,有一个你感兴趣的点来引导你往前走。我当初之所以有学习动力,就是因为我知道,我必须离开农村,我必须进城,我必须成为大学生,我不想一辈子当农民,这个动力已经足够大了。
第二,你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你觉得数学很难,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学好它了,这种比较消极的气馁心态会让你动力不足,甚至会让你放弃当下努力的事情。
面对数学学得困难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数学在现在的高考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学科,你可以把难题集中起来,请老师或同学给你讲解透彻,每道题都做10~20遍,直到最后把难题变成你觉得最容易的题目。数学就是这样,你只要把难题弄懂了,解决了,进步就会比较快,数学成绩就会有所提高。你要学会克服困难,冲破阻力,激活动力。
不管你考上什么大学,那都是你生命的新起点。今后在任何一个生命的起点,你都可以再次扬帆起航,走向光辉灿烂的未来。
选择一所好大学,就开启了美好人生
填报高考志愿算是对人生未来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业和生活的抉择,应该选择二、三线城市的一流大学,还是选择一线城市的二流大学?
选择大学对我们一辈子极其重要,尽管在中国选择大学,我们的自主空间非常有限,因为都是根据高考分数线来划分大学。但在一定的高考分数线上,我们依然可以自己选择想上的大学。
大学对我们的人生态度、人格和人性的教育非常重要。大学四年,在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下,我们的道德意识、人格体系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对我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极为重要。
习惯的养成不仅体现在吃、穿、住、行上,而且体现在思维习惯上。比如,一所有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大学,与一所按部就班,只让学生不断进行考试的大学,最后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质量会有天壤之别。因此,就选择大学来说,去哪座城市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是对大学本身的选择。选择大学,我们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专业角度
我们进入大学,最重要的是要学习专业知识(也就是专长),并通过专业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这也就意味着你选择的专业在这所大学里是否一流非常重要。专业的选择,最重要的,要根据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而不是根据能否让自己挣更多的钱来选择。在这个前提下,专业选择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该大学在该专业方面是否处于一流水平,尤其是这所大学里有没有一流的专家和教授;二是所选专业在该大学中是否处于一流水平,而不是这所大学是否为一流水平。也就是说,即使是二流大学,如果该专业在这所大学处于一流水平,那么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即选择二流大学的一流专业,当然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就再好不过了。
学校的氛围
我认为仅从专业角度来选择大学太局限,所以我们还要考虑学校的氛围。大学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格、人品的养成会起到重大作用。比如,北大的氛围比较自由散漫,但又鼓励创新和独立思考;清华的氛围则比较严谨。对学校氛围的选择,主要应该注重的就是学校的氛围是否与你的个性相吻合,或者是否可以中和你的个性。比如,一个过分严谨、按部就班的人,其实选择北大会更好,北大自由的学习氛围和状态能够与他原来过分严谨的习惯形成互补。所以,选大学之前一定要了解大学的氛围和大学的文化特点,确定学校的氛围是否适合自己,是否能够让自己学到东西。
好学校的氛围主要有这样一些特点:气氛比较自由,管理比较民主,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一些比较知名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授在这个学校里有一席之地。上课时,学生的选择余地比较大,而不是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考试。也就是说,这所学校的研究和讨论氛围应该是浓厚的,而不是命令性的、管中学生一样的管理方式占主导地位。
城市环境
一个城市的环境对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学里,我们一方面是在校园里学习,另一方面,整个城市的氛围对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是有重大影响的。对一个城市的选择,主要应该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城市是否有创新能力。一个闭塞、传统、落后的城市很难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大胆的学生。有些城市的创新是近几年才体现出来的,比如安徽合肥原来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城市,但近几年,合肥的创新意识和城市发展越来越好。要根据近五年城市的反馈信息来综合考虑。
二是城市本身是否是开放、包容以及面向世界、气度恢宏的。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所以让人喜欢,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展好,还因为这几个城市的心态比较开放。尽管北京作为首都是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城市,但实际上,北京又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城市,所以才有很多年轻人喜欢北漂的状态。
当然,除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外,一些内地城市的开放性也很强,包括武汉、西安、长沙、郑州,都在不断地走向开放。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中国大学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的大学现在存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同质化的大学经营。中国的大学大部分都是统一管理,所以管理方式和理念基本一致,这实际上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能力。二是大学的环境问题。中国的很多大学,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在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所有的大城市都在离城市中心四五十公里的地方建大学城,大学城里的树木、道路、建筑模式都是一个样子的,大学的独特性就很难体现出来。现在坚持在老校园办学的大学已经不多了,比较著名的有北大、清华、武大、南开、天津大学,这些大学的一部分校园是在老校区。其实,这种老校园的环境特别重要,它既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又有历史感,同时由于有上百年的古树围绕,环境更加优美。现在大学城的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来说是糟糕的,但也很无奈,因为中国的大学城已经形成了。
总而言之,假如我们能选择一个一流的专业,并且能选择一所学校氛围非常好的大学,同时城市的环境本身是创新开放式的,那就是一种相对完美的选择。
大学打工是自我发展的第一步
大学打工到底对我们有多大的帮助?
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大学里到底要做什么。
大学四年是我们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我认为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去打工,而是要去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发展的能力,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基础如何奠定?
一是要确定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向,也就是专业的选择。这个专业不一定是你考大学时填报的专业,而是经过仔细思考和评估后确定的,将要努力奋斗一生的方向。
二是大量地阅读各种书籍,增加自己的知识功底和知识厚度。知识功底和知识厚度就像我们脚下的土壤,土壤肥沃了,植物自然就会蓬勃生长。
三是大学时期一定要尽可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往。在大学里,你需要去交往一批一辈子能够依赖的、能够互相帮助的,在志向和专业上与你有契合度的朋友。
四是大学时期要建立自己明确的价值观体系,并且要不断去思考,使它变得更加稳定和完善。价值观是人生的导航仪,没有价值观的人生,就如浮萍一般随风漂移,很容易使自己的生命陷入迷茫。
打好基础后,我们再来谈谈打工这件事。作为深刻了解社会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将打工作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
在大学,你与同学、老师之间都是比较单纯的关系,和真正的社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当你进入打工状态,实际上你就开始和社会有接触了,尽管这个接触不算深,但也算摸到了社会的边缘。通过打工,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你会对中国社会的现状有一定了解。在读大学期间打工,你就一定会进入公司、工厂或者社会,你会对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事情有所了解,有切身体会,这也是为你未来的工作奠定基础的一种途径。
打工能打磨掉你大学时期的部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尽管我认为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甚至应该终身保有某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是,不曾被社会现实打磨过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只是一种虚幻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因此,你需要通过打工走向现实,去感受一些艰辛,对自己的理想主义进行现实的打磨。如果打磨之后你还能保有理想和浪漫,那份理想和浪漫才更为长久。
打工能锻炼自己的独立性。
一是精神上的独立性。因为打工的时候,人与人是一种平等关系,人们没有必要过分关注你,也没有必要照顾你的情绪。虽然大学时期我们也是平等的,但实际上同学和老师一般都会照顾彼此的情绪。在社会上却不一样,你需要进一步锻炼自己精神上和身份上的独立性。
二是经济上的独立性。通过打工,你会获得收入,这样你就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财富来之不易,你赚取的每一分钱都是汗水和辛劳换来。我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只有60元,但我心里充满了欢乐,因为这是我通过自己的付出得到的人生的第一笔财富。所以,经济的独立性非常重要,这与你的家庭有没有钱没有关系。
你可以在工作中践行你的理论知识,知行合一、相互融合。这个能力对你的未来非常重要,通过打工,你能验证你所学的东西是否是过时的、无用的,你还能学会如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打工,你可以观察别人的工作状态,为自己未来创业储备经验。比如,你可以观察和学习别人是如何创业和管理的,别人是如何与人相处的,等等,这对你更加快速地成长大有裨益。
总而言之,打工优点很多,我也鼓励大学生在适当的时间出去打一些工,并且最好是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把时间用在知识的学习和友情的积累上。大学时光短暂,希望大家在打工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或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打工,使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名校能让一个人获得更好的成长
除了学历以外,读名校的经历还会给人的成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梦想——进入更好的大学。我们之所以都想上名校,不仅是因为名校的名气大,更是因为在名校本科四年(或者研究生三年)的学习确实能给我们带来一些非常优质的人生经验,奠定人生的发展基础。
近朱者赤,身边人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走进名校,无论我们自身是否聪明,从概率上说,我们一定会和一大批聪慧人士交往。这样的人主要分成两种:
一是老师。在名校教学的老师,通常教学水平和经历都会更加丰富。很多名牌学校常常不乏诺贝尔奖获得者,或者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如果跟随这样的老师学习,学生就会获得普通高校学生难以学到的知识。
二是同学。比如,进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极其聪明、反应速度极快、知识极为丰富的。和这些聪明的人处于同一环境,不那么聪明的人慢慢也会变得聪明。就好比“宁为牛后,不为鸡头”,你在聪明的人背后,即使当牛屁股,你也是很牛的;但如果你在普通高校,即使你是老大,当“鸡头”,久而久之也会难改“鸡”的本质。
所以,跟聪明的人交往非常重要。当然,和他们交往也会给你带来一种压力,会让你感觉到自卑或者自己不如别人。我在北大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但即使是这样,也依然值得。因为你与聪明的人交往,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名校还有更好的校园氛围,这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品格会有重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很多名校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比如牛津、剑桥都有800年以上的历史,哈佛、耶鲁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北大、清华也有100多年的历史,这种校园氛围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基因,并且渗透到了每一个人、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路甚至每一棵树中,你进入这种校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我不是在北大泡了十年,无形之中北大的精神气质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了我身上,我绝对做不了这么多事情。清华更加务实,北大更加务虚,也正是受校园氛围的影响,你会看到北大人和清华人的个性不太一样。我们向往优秀的学校,实际上就是因为优秀的学校从人到环境,包括学校的图书馆、建筑物、走廊里所挂的画、校园里的植物,都会对我们的性格、品格带来某种影响,使我们成为更加厚重、有学术气,或者说拥有综合气质的人。
名校里更加容易建立更好的人脉关系,便于为未来搭建更好的平台。大家都知道,原则上,名校毕业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从学术界来讲,全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作家,不少出自各大名校。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是名校毕业的,那么他走到全国各地,不管别人认识他与否,只要对方也是同一所学校的毕业生,自然就会生出一份亲近感,因而可能更加愿意帮助他。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普通高校就不能建立人脉关系,但人脉关系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人脉关系比相对来说一般的人脉关系,对我们未来事业的发展帮助更大。
由于身处名校,你搭建未来的发展平台会更加容易。比如,别人听说你是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的毕业生,会非常自然地愿意把机会给你,如果你在创业,他们也会很愿意做你的合伙人。当然,最终你还是要靠自己的真实本领来确定自己的地位,但有了敲门砖,就变得相对容易。
名校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机会更多、更畅通。华为这样的中国顶尖公司,一般都是去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招聘员工,而不会去一所二本、三本的学校。显而易见,当你进入名牌大学时,即使你在学校里成绩差,你依然会有更好的职业发展通道,因为大量的公司更愿意到名校去寻找人才。
有名校的背景,即使听起来比较世俗,也能够给你个人带来做事情的自信和勇气。例如,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成绩差,在同学面前是比较自卑的,但当我走到校园外,有人问我在哪所大学读书时,我会自豪地说我是北大的,而对方也并不会在意你在学校里的成绩如何。所以,北大的光环对我在校外做事情以及后来创立新东方还是起到了较大作用的。
当然,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比如马云,他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不能算是一所顶级的好学校,但是马云用他的能力向全世界证明了自己。所以,我认为,有一个很好的名校背景,你做事情的时候会增加一份从容、一份自信,甚至多了一份向别人请求资源的勇气。但名校的资格并不能够使你必然成功,能让你成功的,是你身上的能力、智慧和精神。
尽管我们讲上名校的好处似乎很俗气,却又不可否认名校的毕业生好像确实更容易取得成功。总之,人生中拥有上名校的经历是不坏的。这也就意味着中学生在高考之前,应该竭尽全力努力学习,使自己得到更高的分数以进入名校。尽管我们不否认普通高校的价值,但名校给我们带来的收获原则上会更多。
让毕业后的异地恋恰当安放
很多大学生情侣毕业后即将分开,变成异地恋。该如何面对和维持这段恋情?
一般来讲,在大学能够跟自己喜欢的人恋爱比较长的时间,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情了。有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其实都是没有恋爱机会的,更不用说跟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比如我,我在大学时期属于那种不太受欢迎的男生,整整四年没有被一个女生爱过,非常悲催。
如果想把大学时的恋爱升华成一生的感情或者说最终步入婚姻殿堂,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因是大学情侣在读大学期间和毕业这两个阶段,很容易出现大大小小的变故。
在大学期间,同学们的身边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才华、特长和爱好,大学生很容易在喜欢一个人的同时,飞快地被另外一个人吸引。
大学时期能够保持一心一意、相亲相爱并持续到底的,本身就不是很多。所以,在大学期间能将恋爱持续较长的时间,本身就值得赞赏,这足以说明这两人是真心相爱。
但对恋爱来说,更大的变故发生在大学毕业后,同学们需要面对的困难更多地来自现实。
第一个原因就是异地相隔。很多大学生情侣毕业后会因为家庭需要或者工作要求去不同的城市,在不同的城市生活,而两人分开久了,就很容易产生感情上的疏远。感情需要经常交流互动,就像一锅水需要有火在下面持续燃烧才能保持温度,不论这个火势是大还是小。感情也是一样,需要有火在下面把感情的水持续加温,才能保持感情的热度。而情侣两地分开以后,感情热度是很容易下降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周围亲友的催促和新的相识机会。例如,要求你尽快成家,找新的对象,等等。当两人分隔两地以后,被身边的人不断催促,就很容易使原来的感情由浓转淡,转而去寻求新的感情。另外,因为是一个人,很容易在参加各种活动的时候遇到新的、可能看上眼的人。
第三个原因是两人毕业分开工作后,由于工作能力和工作类型不同,两人发展的速度会产生错位,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分歧。由于两人接触的事情和人群不同,彼此的眼界和胸怀也不尽相同,最后两人的共同话题可能变得越来越少,这种情况很容易使情侣之间出现差异和不和。
因为以上几个原因,情侣异地相隔以后,感情很容易慢慢变得淡漠,最后通常都会以分手告终。回想一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最容易分手的情况可能就是异国恋。情侣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国内的一方无法去国外,国外的一方在异国他乡会感觉很孤单寂寞,这样的情况就比较容易分手。
明白了导致异地恋爱失败的原因,那么,到底应该用什么心态来对待异地恋呢?
一是要顺其自然。首先,我建议情侣最好不要分开,尽量在同一个城市工作,这样感情比较容易保持下去。但是,如果因为客观原因,异地恋不可避免,那么顺其自然就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不必太过强求,两人分开以后,不需要刻意去保持感情上的亲密度。我认为如果两人真心相爱、深深相恋,那么即使是异地恋,也不会把两人拆开。但如果两人异地后恋爱温度迅速冷却下来,就意味着你们原来的相爱只是天天待在一起造成的假象,并不是真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情感。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这段感情结束了,其实对两人并没有太大的伤害。
其次,一定要让感情能够细水长流、逐步发展,没有必要在异地之后就变得更加狂热,也没有必要在分开之后变得更加焦虑。相反,两人应该享受一段各自独处的时光,加深对对方的思念,更多地挖掘对方的优点,这样的经历实际上对未来两人更好地相处是有很大好处的。如果经受了异地恋的考验,两人依然还能愉快相处,这种感情就会比较长久和牢固。
二是要做好感情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现在的通信工具非常发达,我们可以每天通过微信、视频和语音进行交流,更可以互相赠送鲜花,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感情维持方式。另外就是一定要常见面,最长一两个月就要在一起聚一下,见面的时间可长可短,两人面对面地接触,对双方维持感情是特别重要的。现在交通工具也很发达,我认为在国内范围内,两人经常见面这件事情原则上应该不成问题。
三是两人都必须保持共同且持续进步的心态。如果一方在外努力工作、学习和进取,而另外一方却悠闲潇洒,不学习、不进取,只是等待着双方见面重聚,这种情况的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其中一方的眼界会明显高过另外一方,到时候两人相聚在一起,很容易产生无法沟通交流的情况。所以,我建议情侣双方一定要保持同步且持续的进步状态,多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样两人最后走到一起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总而言之,异地恋其实是对情侣双方感情的一种考验,如果最后仍然在一起,相信你们两人会对彼此产生终身的、深刻的依恋,任何困难也不能把你们分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异地恋也有着很积极的一面。
在高薪和兴趣之间做出最佳选择
初入社会的我们面临一份高薪却不喜欢的工作和一份喜欢但薪水并不高的工作时,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是中国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困惑。对我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要看你的家庭背景。假如你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不需要你赚钱维持生计,也没有兄弟姐妹需要你扶持,有了这个前提,一份你喜欢但薪资不高的工作会是你最好的选择。
因为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有限的,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做喜欢的事情时,你会有产出,而产出的过程中就会有创新。每个人的创造力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在你没有太多负担的情况下,我认为你应该选一份工资不高却很合你心意的工作。
当然,每个人的生活是不一样的。据我所知,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身上背负着很多事情,比如学校的贷款要还,年迈的父母要赡养,寒窗苦读的兄弟姐妹要扶持,这就意味着你有责任要去承担。
我认为一个人去选择自己喜好的前提是必须承担起所肩负的责任,这样的人也是我比较佩服和欣赏的。如果你恰好是这样一种人,那么毫无疑问,你应该选择高薪却不那么喜欢的工作。原因也很简单,因为高薪对你来说有着现实的意义,它能够使你周围的人生活得更好。责任大于喜欢,这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选择!
同时,我认为高薪却不喜欢这件事情,要看不喜欢的程度。丘吉尔说过一句话:“It is no use doing what you like;you have got to like what you do.”意思是你不能爱哪行才干哪行,应该干哪行爱哪行。根据心理学家的统计,世界上有60%~70%的人刚开始都是稀里糊涂就选择一份工作,而自己内心是不怎么喜欢这份工作的。
因为要承担责任,要养活自己,所以你不得不去做这份工作,怎么办?
很简单,首先你要做好手头上的工作,除非是枯燥透顶、机械重复的工作,否则你多半还是可以找到你对这份工作的喜爱之情,以及这份工作对你的意义。
希腊神话故事中,西西弗斯被宙斯惩罚,每天要把一块石头从山脚推到山顶,而推到山顶之后,石头又会滚到山下,于是西西弗斯必须每天周而复始地推石头。刚开始,他无比痛苦,但是后来在推石头的过程中,他找到了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他在把石头不断往上推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视野高度,经历了四季的变化,看过了漫山遍野的山花烂漫、万木葱茏。在这个过程中,西西弗斯有收获、有提升,那么对他来说,推石头就是有意义的。
所以,我认为,一份工作在刚开始时你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是否真正喜欢,这时候你就需要深入下去,去探索发现你自己真正的想法。如果到最后你既得到了高薪,又能够喜欢上自己正在做的这份工作,这就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当然,世界上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但是我们应该心存希望并不断去发现。就像我刚开始其实是不太喜欢做老师的,但是后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做老师的乐趣和意义,所以到现在为止,我都认为自己一辈子不应该离开讲台。只要你勇敢地去坚持做自己当下应该做的事情,关于薪水和喜好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得到解决了。
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两件
我现在是一名教师,不知如何才能把教师当作一辈子的事业,而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如何才能喜欢上自己的工作?
人生有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做一份自己一辈子都喜欢的工作;二是组成一个自己一辈子都喜欢的家庭。这两件事情听起来容易,做到难。
一辈子要做的事情不是一次寻找就能找到的。就像你交朋友,不可能看上的第一个人就能变成你终身的朋友。你要在交了很多朋友之后,才能从中筛选出你一辈子的知心朋友。所以,通常情况下,也很难做到一辈子就喜欢第一份工作或只喜欢一份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喜欢自己的工作?
前提是要不断开发自己各方面的爱好。有的爱好是显性的,有的爱好是隐性的。比如,你喜欢打篮球、下围棋、读小说,这些爱好比较容易看出来,是显性爱好。也许其中有的爱好能成为你一辈子的事业,但有的爱好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而已。
能够成为你一辈子喜欢的事业,还要有另外一个条件,就是能给你带来经济收入。没有经济收入,你的爱好连自己都养不活,必然持续不下去。所以,有了这样一个附加条件,你的显性爱好大多就无法变成你真正的事业。
那么,如何找到能成为自己事业的爱好呢?
你要考虑你所学、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真正喜欢的,这是需要花时间调整的。比如,很多同学在上大学时选了一个自己认为喜欢的专业,但是,学了一两年以后,发现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中国的大学现在也有这样的调整机制,入学后可以申请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
当你换了专业后,新专业也不一定就是你喜欢的。我们做过一个数据调查,换了专业的大学生中,仍然有40%的人还是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可能不是你的爱好问题,而是你的个性和学习能力问题了。
因为任何一个表面上你喜欢的专业,你如果钻研进去以后,会发现学习过程都是相对枯燥而艰辛的。比如,一个实验可能要做千百遍,才能够成功;一个程序设计可能要修改千百次,才能够完美。又比如,研究《红楼梦》,你不读个五六十遍,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如何研究。所以,比较浮躁,不愿意钻研,就得不到乐趣。就像挖一口井,挖得越深水越甜。因此,我希望,你在寻找自己喜爱的事业时,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喜欢的事情有三个特征:一是做这些事情本身会给你带来成就感;二是会给你带来精神上的丰富享受;三是会给你带来经济上的收入。比如,刚开始我不认为我自己能够当老师,我留在北大是觉得上课时间少,将来会有大量的时间留给自己。我喜欢自由自在地读书和行走,教课之余,大量的时间可以用在行走和读书上。
但是,等到我走进教室,面对学生的眼神、欢呼、赞扬和掌声时,我发现我越来越有成就感。小的成就感,是每次走进教室讲完一堂课,学生觉得老师讲得不错;大的成就感,是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系统,慢慢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后,通过当老师,我还创造了自己的事业,那就是新东方和新东方的教学系统。所以,我喜欢当老师,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发现当老师可以让我跟学生充分交流,可以让我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得到别人的认可,这对大学时期自卑了五年的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自己的业务能力在不断长进,因为教北大的学生,备课要非常充分。我还发现自己的口才、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在不断提升。而我看到学生成长和水平提升,内心也充满了欢欣。于是,我决定一辈子不走下讲台,这样一来,把当老师或者做教育作为我一辈子的事业也就顺理成章了。
很多人一辈子工作是工作,爱好是爱好,两者截然分开,构成不那么完美甚至有点四分五裂的人生。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不能把一份工作只看作一份简单的工作,因为你要把一半生命、一半人生的时间花在工作上。如果你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一点经济收入,你才去做它,那么,我觉得这对人生来说是一件比较悲哀的事情,甚至是一种人生悲剧。
所以,我觉得人只能这样选择:要不就学会喜欢自己现在这份工作,就像我在北大学会喜欢当老师一样,并且最终把它转化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要不就放弃这份工作,认真思考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并且一头扎进去把它做好。
我身边也有很多朋友,自己做企业,赚了钱,但是后来发现自己其实不喜欢做企业,最后,有入佛门的,有做收藏的,有行走世界的,他们最后都从内心发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除了选择自己可以一辈子和谐相处的家庭成员外,毫无疑问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了。
留学对人生增值的意义
当下去国外留学对人生增值的意义大吗?
随着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国外去留学。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国际化,向中国学生开放的国外大学也越来越多。到现在,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已经向中国学生开放了。在20年前,中国学生到海外去留学,自己是支付不起学费的,只能等待国外大学颁发奖学金。我就是因为没有拿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最后没有留学成功。当时世界上能提供奖学金的大学几乎都在美国,因此留学就受到了限制,每年只有两万人能够拿到奖学金出去留学,所以在那个时候,留学生非常稀少和珍贵。
我们当初出去留学,一是自己不出钱就能够读美国的大学,不管是读研究生还是读博士生,都需要拿到全额奖学金;二是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因为当时在中国一年只能有几百美元的收入,但是到国外去打黑工,一天就能赚到几十美元。
从经济上到学习上,留学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并且那个时候留学比现在留学更加值钱。当时到国外去留学的中国学生非常少,大家都知道一个道理——物以稀为贵。当年中国留学生回国工作都会受到优待,当然经济上的收入并不是多么诱人。可惜当年中国大量的留学生毕业以后都留在国外,因为那个时候中国的经济不是很发达,国内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而现在的留学状况与当年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今天的留学体制已经变成世界对中国全面开放、敞开大门,而且中国的很多家庭都有经济基础自费让孩子去留学了。现在每年出去留学的学生已经达到几十万人,大部分人都是自费去的。同时,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奖学金制度依然存在,每年仍然有几万人可以拿到奖学金到国外去读书。
现在留学生多了,很多人就会思考“我花这么多钱去留学到底合不合算呢”,到底能不能增值。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去衡量。
一是明确自己留学的目的是什么。现在我们留学已经不再是为了拿到奖学金了。我们处于能够自己支付学费去学习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就要计算花了这么多钱,未来到底能不能挣回来。因此,我们在选择留学的学校时就要追求档次,要尽可能考入世界上优秀的大学,不管是哪个国家。得到真才实学,同时得到一张名牌大学的毕业证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费也是合算的。统计数据表明,在世界级名牌大学读过书的人,未来的工资薪酬以及回报和收益都是非常可观的。举个例子,你自费去哈佛大学留学,四年下来大概要花费20万美元,而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年薪平均也有10万美元,那么用两年时间就能把四年的学费挣回来。当然,如果你更加优秀,就能更快地挣回来。从经济投入来说,去优秀的大学读书是一件很合算的事情。
二是就中国的现状来说,社会对优秀大学留学归来的学生依然是比较看重的。以新东方的招聘为例,新东方非常愿意招聘中国排名前20位、前30位大学毕业的学生。但是,我们更加愿意招聘全世界排名前30位、前40位大学毕业的学生,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而且给出的工资待遇也会更高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在国内依然是受到重视的。相对来说,留学生的眼界会比国内大学毕业的学生要开阔一些。他们毕竟受到国外教育或社会的熏陶,了解不同的文化。众所周知,一个人能够掌握两种语言,同时对两种文化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他就是一个偏向国际型的人才。偏向国际型的人才是企业更愿意录用的,因为如今全球化合作越来越密切。
三是你要选择你喜欢的学科。尽管中国也有非常现代和先进的学科,但是大量的学科在国外的大学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得到更多的重视,而且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专家多数还是在国外的大学里,尤其是在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里。如果你真的喜欢自己的学科,那么你就应该去全世界最先进的地方学习,不管它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当然,如果你要研究甲骨文,肯定是中国的大学比较好;如果你要研究现代智能科技,美国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地方。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人一辈子追随自己的爱好去学习,永远是一件比较正确的事情。如果国外的研究比中国的更加先进,那么毫无疑问,你应该去先进的地方学习。如此一来,你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最前沿的人物之一,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或者为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是从人本身的完善来说,去留学这件事情是值得的。虽然国内也能培养出优秀人才,比如我就没有留过学,当然后来我去很多国家考察过,但是,年轻人扩大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这些事情非常重要。如果你永远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从来不走出去,就很难让自己开阔起来。所谓看到了才能相信,我们去看、去学习、去研究、去交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
未来不论留学与否,工资可能不会有太大差距。但是,我觉得留学这件事情是合算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这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也是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的必经之路。
年轻人的最佳创业时机
现在很多创业者都讲究创业的最佳时机,那么,年轻人的最佳创业时机是什么时候?假如毕业三年后有50万元钱和一个自认为靠谱的创业项目,是应该用这笔钱买房还是创业?
现在创业已经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如果中国的大形势不变,那么在以后的二三十年里,创业依然会是一个热门话题。原因非常简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到来,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创业的机会。
什么时候是创业的最佳时机?我认为创业并没有最佳时机,所有的日子都是创业的最佳时机。年轻人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创业,我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商榷。
创业不能是一时的冲动,不能是因为看到别人创业,所以自己也要去创业。众所周知,创业需要很多投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牺牲别的机会。所以,创业需要非常谨慎。
决定去创业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人生中其他的重大决定,例如是否要结婚的决定,在哪个城市落户的决定,等等。所以,在投入创业之前,尤其是你作为创始人带领其他人来做某件事之前,需要经过比较周全的思考。
如果你是作为配合的合伙人,作为配角去创业,这种决定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为什么?因为你跟随别人创业,主要的资源不是由你来提供,不需要你投入大量的金钱和其他资源,你需要付出的是时间和精力。如果失败,对你来说伤害会小一些,这个时候,你就会比较容易做出决定。
创业的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第一,你需要有一个真正的好项目。你必须想清楚这件事到底应该怎么做,而且这件事应该是会让你兴奋的事。你不需要去考虑同样的事情别人有没有做过,而是要考虑你能否把它做成功。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当时做新东方时,中国已经有几万家培训机构了,我之所以还愿意去做培训,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第一,我喜欢学生;第二,我教课还不错,学生们很喜欢;第三,我出来做培训,收入能比在北大工作高一些。总而言之,我自己有一定的把握,我当时并没有希望要把新东方做多大,只是认为自己能够成功,所以就创立了新东方。
但是现在创业,一定是站在高科技前沿的、别人没有做过的商业模式更有机会,但这样的项目并不是太多。所以,最重要的还是你能把一个项目做到靠谱,能慢慢地把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打通,能拿出非常好的商业计划。
第二,你需要有金钱的支持。有了50万元钱,是去创业还是去买房子?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困惑,首先是因为他有两件事情没有做到位:一是他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创业,二是他也没有找到特别让自己兴奋的创业项目。如果是特别让你兴奋的创业项目,你觉得自己去创业本身就意义重大,肯定会不惜代价去创业。
另外,真正好的创业项目,原则上不需要自己在上面投入太多的金钱。现在的创业环境和我创业时不一样。我那时候既没有风险投资,也没有天使投资,创业的每一分钱都要自己掏。而现在只要是靠谱的、好的项目,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孵化器都愿意帮助你,你或多或少都能拿到一些投资基金,不再需要自己掏大量的钱来创业了。你可以先投入几万元做一个模型出来,完全没有必要投入50万元。相对地,如果你的项目不靠谱,就算你投入了50万元,也很容易一下就花光。这时候,如果没有天使投资来接盘,你的创业最后就会走向死胡同。现在再用自己的钱来创业是比较笨的行为,尽量不要用自己的钱来创业,免得钱打了水漂,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积蓄白白浪费。
第三,创业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团队。除了你自己以外,必须有几个靠谱的人和你一起创业。因为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日新月异、千变万化,靠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把事情思考完整。你需要一个团队,而这个团队如何组建尤为重要。很多人创业,往往是几个好哥们凑在一起就开始了,结果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矛盾重重,最后因为团队的矛盾把好项目搞砸,这样的情况在中国非常多。投资人在考虑要不要投资一个项目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创始人和项目的情况,还会对团队进行较为完整的考察。
所以,组建创业团队的时候,首先必须有一个真正的领导,能够说话算数;其次,团队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必须公正,分工必须明确,同时大家要对创业项目的前景有比较一致的预期,还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这样建立起来的团队才能够把项目做得更长久、更好。
第四,创始人本身必须是一个真正的领袖型人物。领袖型人物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创业伊始,你的公司可能只有几个人,像新东方起步时就只有两三个人,经过逐步的磨炼,才慢慢发展到现在的四五万人。但创业初期,创始人就必须具备领袖特质,包括强大的决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及对项目和商业模式的透彻研究。在创业过程中,与投资人谈判、与政府交涉等事情都需要有人去做。所以,创业成功的人通常不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而是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能够整合各个领域的专家为自己所用。
这一点中国与国外还有些区别。大家可以看到,不管是比尔·盖茨、乔布斯还是马克·扎克伯格,他们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自己本身就是科学家。另外,国外的人事关系、社会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简单的。在中国,通常只有会用人并能够将社会资源整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创业做好。比如马云,他不是互联网行业出身,但是做了很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中国的企业现在也正在逐渐往专家型企业发展,中国已经有很多创业成功的专家,比如马化腾和李彦宏,他们都是技术人才出身。也就是说,这些专家本身也具备非常好的综合基础,以及商业模式的设计能力,这是我们未来创业需要关注的。
人生总要有几次全身心投入的机会,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体会人生。我鼓励大家去创业,但是不鼓励大家盲目创业。我比较主张大家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去创业。大学还没毕业或者刚毕业就去创业,失败的概率会高很多。工作几年之后,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熟的个性,与人相处比较圆融,对社会和想要创业的项目有相对透彻的了解,会更容易成功一些。
总而言之,创业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希望大家投入之前做好充分准备。
人生的奋斗从不该被地点所限
逃离北、上、广一直被热议,很多年轻人既逃不出北、上、广,也回不去封闭的家乡,到底该何去何从?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首先表现出来的是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这种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在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存在。例如,英国的人口向伦敦、曼彻斯特集中;美国的人口向纽约、芝加哥、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集中;中国的人口现在就是在向北、上、广集中。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比这些国家的人口多好几倍,所以这种集中的现象就更加明显。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就业机会和其他发展机会的不平衡。当一个城市变得越来越大时,它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科技的创业机会都会越来越多,这些大城市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大家吸引过去。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会不断增加,导致很多年轻人进入大城市之后发现自己有入不敷出的感觉,尤其是高房价和不断上升的日常生活花费,生活环境也变得很差。尽管在这些大城市工作薪酬会相对高一些,但是确实抵挡不住生活成本上升所造成的压力。随着人口的增加,平均到每个人身上的机会相对来说也会变得更少,以至于有些年轻人留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却无法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逐渐被边缘化。这些压力给年轻人带来精神苦闷,甚至有不少人最后会精神失控。
面对逃不出北、上、广,也回不去封闭家乡的情况,该怎么办?
从整个发展趋势来说,未来会出现大城市逐渐向次中心城市扩散的情况。现在杭州、成都、重庆和武汉等城市,实际上已经逐步成了中心城市,开始分担原来全部集中在北、上、广的一些城市职能。不少年轻人也开始向北、上、广之外的次中心城市转移。近几年,中国还出现了另外一批蓬勃发展的城市,比如合肥、青岛和老牌城市苏州等。另外,现在四通八达的互联网和交通网络加快了城市扩散的进程,使这些次中心城市也逐步开始出现大城市拥有的机会。由于生活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低廉,所以很多创业中心、科技中心也逐步开始了向次中心城市发展和布局。
在未来,还会出现大城市向更加中型的城市甚至远郊地区发展的趋势。例如,现在的雄安地区未来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分担北京、天津功能的地区。我们知道很多核心城市也纷纷在郊区建造生活成本相对低廉的产业园区,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机会。所以,我觉得未来北、上、广、深拥挤的局面会逐渐得到缓解。
要考虑你的能力和专业是否能够发挥出来。年轻人不应该考虑要不要待在北、上、广、深,要不要去某个城市,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专业、创业前景来决定到底应该在哪个城市发展,怎样才能使自己更加成功。
比如,很多人都说不能去东北创业,但是我投资过的两个项目恰巧都在东北,一个是做飞行模拟器,一个与农业相关。东北是中国的农业大省集中地,也是中国的飞机制造基地,所以在哈尔滨这样的地方,创业环境反而得天独厚。这些创业公司实际上也吸引了大量人才,他们从中国各地赶到表面上冰天雪地,实际上创业氛围火热、创业项目活跃的哈尔滨。所以,我认为,随着未来中国的发展,交通、信息网络的发达,人们可选择的创业、工作地点会越来越多。
因此,对我们来说,选择城市的问题实际上变成了我们的才能在什么地方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不应该拘泥于在北、上、广、深发展。大家应该把工作的前景和生活的舒适性进行比较密切的结合,因为这两者对生命质量的提高都是必不可少的。
要根据你自己的志向来决定。有些人希望追求更多的机会、更大的事业挑战,他们有竞争能力,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能够投入火热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大城市生活的临时的艰苦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拥有这样喜欢挑战的个性的人就比较适合在北、上、广、深发展,他们根本不会有要不要逃离北、上、广、深的问题。即使住在地下室,他们也会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发现自己的才华得到了发挥,在这里还可以广交天下之友,就像我当时在北京住了五年地下室一样。
而另外一些人喜欢舒适的生活,他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永远做个舒适的打工者,他们对生活中悠闲情怀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紧张工作的热衷。如果是这种情况,我认为你就应该离开北、上、广、深,不一定非要回到封闭的家乡,可以去一个中型的、环境优美舒适的、能找到工作的城市。
当然,这也是一种人生选择,每个人的人生选择都有着不同的方向,并没有高低之分。我从来不认为刘邦就比汉朝的一个平民百姓过得更幸福,也不认为今天中国的亿万富翁会比一个打工者显得更高大上。所以,关键在于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充盈,这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
因此,逃离北、上、广、深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人生的道路都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被地点限制。现在即使你是农村户口,办出国的护照也极为容易,只需要几天就办下来了。所以,在北、上、广、深打拼并不意味着比在其他地区生活更有绝对优势。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追求,是想追求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生活,还是想追求平静安逸并且相对有保障的悠闲生活,以此来决定自己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发展,还是在相对来说更加舒适悠闲的城市生活。
理性看待被反对的梦想
如果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被别人看好,是否还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呢?
对于这个问题,你是否问过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你想做的事情是否合适?你的梦想是否合理?反对你的人,他们的理由是否有道理?
你想做的事情是否合适
首先,你需要有一个基本判断,就是你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这件事情会对你的人生产生什么样的意义。如果一件事情,你喜欢做并且能够从中学到东西,赚取一定的金钱,同时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那么这就是一件可以做的事情。如果你通过自己的独立判断,认为这件事情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不是特别有利,那么坚持这样的事情就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打游戏和抽烟。如果你做的事情只对自己有利,对他人和社会都会带来某种意义上的危害,那也不是可以去做的事情。我们需要冷静判断自己坚持的事情是否合适。除了自己的判断外,你还可以和周围的朋友、同学一起讨论你做的事情的合理性,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的梦想是否合理
确定你想做的事情之后,就涉及一个梦想的问题。梦想实际上就是你内心产生的拉动你不断前行,去寻找诗和远方的志向。我认为梦想本身大于人生目标,因为人的目标是阶段性的。比如18岁以前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之后的目标是在某一个专业领域取得成就,或者在大学毕业后出国读书。这些都是阶段性目标,也是梦想的组成部分,但是不等于梦想的全部。一个人的梦想,需要符合以下几方面的标准:
首先,梦想需要与你内心的信念和信仰吻合。一个没有信念和信仰的人,是不太容易坚持实现梦想的。因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这时前行的勇气主要来自我们内心的信念和信仰。解放战争时期,多少共产党员前仆后继,最后解放全中国,这是因为他们信仰共产主义能够解放全人类,并且能够让全人类获得幸福。
其次,实现梦想的行为需要与你要做的事情相吻合,还要与你的兴趣爱好相吻合。如果你做的这件事情,你不是从内心喜欢它,那么这件事情也很难坚持下去。
再次,梦想需要意义。一方面,你做的事情对个人利益、个人成长和个人发展有意义;另一方面,它要对社会有意义,也就是能带来某种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或者至少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我并不是说当政治家、企业家才算得上高尚的梦想,我认为徐悲鸿的绘画对中国的意义就完全不亚于一个政治领袖为中国做出的贡献。其实,你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发展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你喜欢绘画,你可以为世界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你喜欢音乐,你可以为世界创造优秀的音乐作品;你喜欢文学,你可以为世界写出优秀的小说、散文、诗歌。
反对你的人的理由是否有道理
如果反对你的人是你的父母,我认为你的父母很可能是从理性角度来考虑的,比如经济实力、发展前景等,这就需要你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其实,你可以表面上听父母的意见,让他们感到安心,但你依然可以去做有突破性的事情。就像我当初从北大辞职,我母亲完全反对,甚至用上吊来威胁我,但我还是坚持从北大辞职了,最后我母亲也谅解了我。如果反对你的人是周围的同学或者朋友,他们的反对可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你需要检查一下你的计划是否周全,梦想是否靠谱。
我们要主动去聆听和分析他人反对的理由,看看他们的反对意见是否正确,弄清楚他们反对的理由到底是什么,并理性对待。因为如果他们的反对有道理,那么你喜欢做的事情本身可能是有问题的。
当然,对于你认为是真理和必须坚持的事情,有时候你需要付出一些代价。历史上有很多人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和真理,失去了生命。哥白尼曾经提出了日心说,遭到教会的反对,于是他稍微妥协让步,在坚持日心说的同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在哥白尼之后,布鲁诺却因为坚持日心说理论并到处宣扬而被烧死。在被烧死的那一刻,布鲁诺依然坚持认为日心说是正确的。
最后,我们回到问题的本源,你坚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你坚持的事情是真理,是信仰,那么你的坚持和付出就是必要的。如果你并不知道事情的对错,那么就一定要尽可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去验证自己的坚持是否正确。如果正确,那么不管有多少人反对和阻止,你都应该坚持下去;如果错误,那么你就需要更大的勇气去放弃。
慎重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
有人认为年轻人不要去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那样太顺手、太轻巧,要敢于去挑战自己不擅长的事,那样才会收获真正的成长。到底是该去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不擅长的事?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擅长的事”进行界定。自己擅长的事,是指你擅长做,并且能够把它做到极致,有突破创新的事情,还是你不用动脑,只是反复不断去做的事情?如果是后者,那么我不建议年轻人去做。因为这样会消磨人的斗志,会让人慢慢变得不敢迎接挑战,也不敢接受风险。
如果擅长的事情是指可以不断做得更加深入长远,并且做出业绩来的事情,我是鼓励年轻人去做的。年轻人如果有自己的爱好和擅长的事情,原则上只要能把它做成一项事业,就应该坚持下去。
道理非常简单,你擅长或者喜欢的事情一定跟你的天性、爱好以及本身的能力、智商、情商相一致。做这样的事情是最能发挥特长的,也是最容易专注去做的。所以,这件事情会使你更加自得其乐、有所成就,并且能坚持做到长远。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年轻人应该去做擅长的事情。
其次,所谓不擅长的事情,我们要辨别是否要去做。如果这件事让你很厌倦,并且你怎么做都是不擅长的,我认为就没有必要去做。比如,你明明用右手写字写得很好,你偏偏要去练习用左手写字,这就是在浪费时间。但有时候,即使是不擅长的事情,也不得不去做。比如,有的人失去了双手,为了书写,后来学会了用脚非常流畅地写字,这是为了生存必须做到的事情。
在何种情况下,我们要去尝试做自己不擅长的事?以我为例,在北大教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慢慢变成了一个相对不错的老师。但是,做新东方这件事情是我完全不擅长的。让我做管理,跟公安局、居委会打交道,这种事情我一辈子都没有做过,我看见他们就怵头。当初之所以做这个决定,是因为我在北大的生活非常枯燥,进入了所谓的舒适圈。我认为如果这样待下去,结果可能不会太好。所以,我决定辞职去做培训机构。如此,我就进入了一个完全陌生、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最开始我确实不擅长,但是我一点点去学习、琢磨,逐步扩大自己的眼界、胸怀,去面对自己本来不用面对的东西。尽管我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但是确实锻炼出了很多我自己原来并没有发现的才能,比如管理、拓展市场、演讲、领导,等等。
所以,你是否擅长去做某件事情,在你做之前是不知道的。人对陌生的事情总是感到害怕和胆怯。看到一条陌生的狗,你一般不太敢靠近,而如果是自己家里养的狗,你就敢随便靠近。我们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陌生领域,就像遇到了一条陌生的狗。只要我们勇敢地迎着这条狗走过去,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大部分狗是不敢咬我们的。很多领域,只要我们敢于去尝试,我们本来认为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实际上是可以胜任的。比如,我现在做新东方管理培训,与老师和政府打交道,其实已经是我比较擅长的事情了,而在此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我在这方面能做到现在这样。
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从心底来说,你确实喜欢它),并且把它做到了其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时,这种擅长就变成了一种创新和创造。而当你发现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心里还想去尝试的时候,我鼓励你去勇敢尝试,也许尝试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在害怕的那些新领域里确实可以做得虎虎生风,而且在其中的翻转腾挪都会让你有“这是我的主场、我的战场”的感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一方面大家应该坚持自己擅长的事情,这样能有一定的把握把事情做成功;另一方面,如果有机会,应该拓展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对自己提出挑战,最后也许能获得新的成就和惊喜。
放弃是一种智慧,坚持是一种勇气
有人说,一旦自己下定决心选择了一条道路,即使跪着也要走完,这既是对自己也是对外界的一种担当。但假如走在半路上发现自己这条路走错了,也要为了面子继续走完吗?
人生就是在不断选择、坚持、放弃、再选择中前行的过程。人生无法避免选择,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和朋友去哪里聚会,都是一种选择。很多人选择了正确、有用、让自己不断长进的事情,使人生道路走得更长远。但也有人在选择中出现状况,选择了没有任何进步可言的道路,总是在原地打转、循环;或者由于缺乏判断力,选择总是出现错误,进而让人生进入没有回旋余地的死胡同。
面对人生的选择,我们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
一是选择之前要尽可能小心谨慎,宁可慢些做决定,也不要盲目选择。所谓选择要尽可能小心,是为了保证选择的方向和事情是正确的。人生中有几个选择是特别重要的,一是学什么专业。这件事情必须认真思考,要选择与兴趣爱好相关、与未来前途密切挂钩的专业。二是婚姻。谈恋爱本身不是那么重要,因为谈恋爱谈不好可以分手(当然,谈恋爱的时候也要认真选择对象),更重要的是婚姻的选择。结婚意味着你余生的几十年都要与对方一起度过。如果仅仅因为对方的社会地位或者颜值就盲目选择,婚姻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三是人生事业,就是这辈子到底做什么。是在政府机关做公务员、下海创业,还是在更大的公司寻求发展,都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来进行选择。做这些选择时要尽可能谨慎,反复进行分析,与好友一起探讨,听从有经验人士的建议,尽可能不要出错。
二是一旦下定决心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比如,你选择了一个专业,本来觉得喜欢,学了一半,发现虽然喜欢,但有点难,或者听说另外一个专业更能赚钱,所以就不学了。这样随便放弃,不是一件好事,半途而废的人很难成事。再比如,你选择与某一个人结婚,并且生了孩子,最后因为生活中出现各种磕磕绊绊,就放弃这段婚姻了,这样很容易给家庭和孩子造成巨大伤害。
事业的选择也一样,中国有句话叫“一条道走到黑”,其实有时候可以反过来说,只要是你觉得值得为之奋斗的事情,你坚持下去往往会一条道走到亮。我碰到过很多创业人士,坚持、失败,再坚持、再失败,再坚持,最后终于把某件事情做成功了。这也就意味着坚持下去,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往往比放弃之后重新选择要更大一些。当然,我所说的坚持并不是要你不管对错,坚持到底。我只是说有些事情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并且没有发现明显错误,那么坚持下去会更好。
三是如果经过了反复的理性思考,你发现你的选择是一个绝对错误,那么放弃就是最佳的选择。放弃本身其实也需要有一个计算,我最害怕的人是情绪化、冲动的人,他们会因为情绪和冲动而做出选择。我认识的人中也有一些这样的人,一般来说,他们最后很难做出大事,很难交往一批有长久情谊的朋友,因为他们的情绪和冲动往往让其他人没有安全感。另外,由于他们反复无常,他们也是在坚持和选择中来回折腾最多的人。
在选择放弃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理性地去计算需要花费的成本。到底是放弃的成本大,还是坚持的成本大,大部分情况下是能够计算出来的。如果说放弃的成本大,那么坚持下去就是好事;如果说坚持的成本大,那么放弃就是好事。
除了计算成本,还需要去思考自己的责任。比如,你创业遇到困难,如果是你一个人,就比较容易选择放弃;如果公司有上百人,那么你就要考虑你的放弃对他们是否有影响。家庭也是如此,如果结婚后想要离婚(尤其是在有孩子的情况下),那么你要考虑离婚所带来的后果。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非常重要,在想清楚这些问题后,你就不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后悔。
四是放弃一件事情和面子没有关系,也就是说,不管你是坚持还是放弃,千万不要考虑面子问题,也不要太考虑别人会对你产生什么想法。比如,某明星离婚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对他来说,离婚确实有很多面子上的损失。但是,如果他因为面子问题选择不离婚而忍气吞声,那他就失去了生命的幸福和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人生发展道路、前途以及幸福来考虑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不要因为别人有看法,觉得丢面子,就放弃自己内心觉得正确的选择,或者坚持错误的选择。
任何根据别人的看法来做出的决定都是愚蠢的,并且都是对自己的生命和幸福不负责任的表现。如果能够按照以上四点来做出自己的选择,一般来说,我们的人生会走上相对正确的道路。
在做人生选择的过程中,一旦下定决心,就要放下纠结,努力前行。放弃是一种智慧,坚持是一种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