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触即崩
  • 田松
  • 1798字
  • 2020-06-25 23:14:29

4 寻找太空中的兄弟——读卞毓麟《探索地外文明》

原发表于《科学时报》2001年3月23日B4版。发表时题为《星空令人如此敬畏》。

最近看到卞毓麟先生的科普新作《探索地外文明》,我感到格外亲切。1965年,卞先生从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毕业的时候,我还要几个月之后才能出生。到了初中,就经常能读到卞先生的科普文章了。我在上小学时是文学少年,订阅了《少年文艺》《儿童文学》之类的杂志;到初中时,增加了《科学画报》,开始了《我们爱科学》。回想起来,我最初知道卞先生的名字,一定是从那几种科普杂志开始的。因为卞先生的名字比较复杂,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卞先生的科普著作和科普译著已经滋养了几代人。

按照康德的说法,头顶的星空和身边的道德准则,是最令他敬畏的两样事情。2000年10月的一天,我在四川木里争武村的一个房顶上露宿了一夜。村子里没有电,到了晚上,就全是黑的世界。我躺在房顶,又看到了久违的星空。星空深邃,年复一年,夜复一夜地降临在祖先的视野中,这使得星空成为人类早期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童年时最想破解的谜团。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天文类的科普书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吧!

天上有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古老。人们总是依据自己身边的事物,来想象遥远的未知领域。所以星空一向被认为是神仙的居所,外星人也是孩子们经常讨论的话题。我在中学和大学时,曾经看过许多关于UFO的文章和书籍,我的一位好友直到物理系研究生还每期必读《飞碟探索》,可见这个问题对人的诱惑之深。不过回想起来,我当年看的很多东西一定是伪科学。前几天看报纸上有一个调查,对许多人影响最大的科普杂志中竟然就有《飞碟探索》之类的东西。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悖论,激起人们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反而更多是伪科学!伪科学就被当做科幻来读了,而科幻又被当做科普来读了。所以调查中还有人提到《科幻世界》。调查的结论可以做正反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可以说公众的科学素质不高,连科普和科幻和伪科学都分不清楚;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我们的科普工作还非常不够,我们的科普书不如科幻和伪科学吸引人。然而,话又可以再反过来说,科普要写好确实很难,并不是像许多人想象的小儿科。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卞先生这部小书讲的是关于人类对地外文明认识的过程。人对地外文明的认识是与对宇宙的认识同步的。开普勒时代,人们所认识的宇宙虽然已经是一个太阳系了,然而,其中只有太阳和月亮是有形体的东西,其余的行星几乎都是质点,完全没有细节。所以那时,人们所能想象的外星人就只能待在月亮上,比如嫦娥之类的神仙。随着望远镜的发明,其他行星的细节逐渐被认识到,就开始出现火星人之类的设想。而这些设想总是被人类更加深入的认识否定掉。随着人们认识到的宇宙尺度越来越大,人们想象的外星人所居住的地方也越来越远。直到现在,外星人仍然存在于想象之中,就如卞先生在书中提出的例子所表明的,人们目前所看到的UFO之类的照片,都是不能信赖的。有些是明显的伪造,有些可以另做解释。

伪科学对公众的误导并不在于它提供了错误的观点,而在于它提供了错误的事实,在于它为了得出自己喜欢的结果对事实的歪曲。因为科学也不是绝对正确的真理,也是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但是,科学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虚构之上。我上大学时,我们的一位物理老师常说:“观点错了不要紧,改了就好,就怕没有观点。”但是,如果观点建立在虚构的事实上,那就不是科学,顶多算是科幻。

人们的心中存在一种愿望,人类并不是孤独的智慧生命,在茫茫太空的深处,存在着人类的兄弟。正是这样一种愿望,使人们不断把地外文明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个等待探索的目标上;也正是这样一种愿望,使人们愿意相信UFO之类的神话。

当然,地外文明是否存在不完全是幻想问题,也可以成为科学问题。卞先生这部小书不仅从科学的角度谈到人类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也从科学的角度谈到了人类移民太空的努力。当然,卞先生也顺便批驳了伪科学的这个问题上的流传的谬种。

现在城里的孩子不大有机会仰望星空了。到了晚上,比星空好看的东西太多了,早已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同时,星空常常被喧嚣的霓虹和尘埃所遮蔽,就算是仰望,也见不到几颗星了。所以我常想,星空还让人敬畏吗?不过,看到卞先生这部书的版权页,发现这本书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已经加印了两次。这使我感到高兴,星空就算不让人敬畏,总还是让人着迷的。


2001年3月13日北京 稻香园


《探索地外文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2000年7月第三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