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医道书迹赏析
- 周伟
- 1589字
- 2020-06-25 23:08:25
【第三章】先秦、两汉时期的医道书迹文化
一、先秦、两汉时期文化背景概述
先秦两汉时期,医学在周秦之间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我国的科学文化发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战国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局面,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对中国思想史、科技史、文化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秦代"焚书坑儒"专尚法家,医农技书未焚,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对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生产技术上,发明了耕犁、耦犁,在水利上出现了都江堰工程,造纸上出现了蔡伦的技术改革,天文历法方面产生了浑天仪,地震预报方面发明了候风地动仪,数学方面有《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农学方面有几种名著,以《汜胜之农书》为其代表。文学上有《离骚》和汉"乐府诗",史学名著有《史记》《汉书》等等。从战国到三国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环境,为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汉字的研究始于东汉。自东汉许慎撰写的《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诸多的研究成果为汉字教育和汉字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医药学方面,曾产生了一大批医书,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医家,如春秋战国的良医俞跗、医缓、医和、佚名的楚医、医竘、文挚、扁鹊在多方面都有很高医术;淳于意创"诊籍",是为最早的医案;涪翁和郭玉都是针灸名家;华佗精通各科,外科成就尤为突出,发明了麻沸散,创制了"五禽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用于临床实际。楚之先祖陆终的妻子是“坼剖而产”的,这是见于文献最早的剖腹产病案。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文献。正由于此,中医学才出现了发展高潮,并完成了理、法、方、药学术体系的建构。先秦、两汉铭器、书简的形式为中医药发展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先秦医学不朽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用秦篆书写及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用汉隶书写在简牍、帛上的医学经典名著是中医药文化重要的载体。另外在先秦典籍中《鬼谷子》文字简古,立论幽玄,历代学者或极褒之,或极贬之,儒家认为纵横家不入道,书中强调兵法谋略和技巧运用,崇尚“阴道阳攻”对当今医学心理学治疗疾病有很好启示作用。
(一)近、现代医道简牍的发现资料
《流沙坠简》出土于1906年(光绪32年),其中方技类医方11简,由罗振玉、王国维考释整理。《居延汉简》出土于1930年,1943年募干整理《居延汉简考释》,1950年中国科学院《居延汉简甲编》,1980年《居延汉简甲乙编》,其中有“伤寒”病名和治疗的记载,并记录有上百名患者的医案。1972年由甘肃出土《武威医简》,1973年由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马王堆医简》,共200枚。其中有《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禁方》(木简)。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阜阳医简》中《万物》(药学专著),《行气》(气功学著作),其年代为战国,早于《神农本草经》,为迄今发现最早的药物学专著。1983年—1984年,湖北江陵县张家山发掘三座汉墓中《脉经》《引书》,这是一种医书在同一时代存在不同的传本现象。《长沙走马楼吴简》中身体特征和病残情况,有832个疾病信息,所记载的疾病涉及人体五官、四肢、脏腑和神经系统等部位,主要有眼病。《新蔡墓陵楚墓》中涉及医字词简、《居延汉简医药》《包山楚简二号墓简》《望山楚简》《九店楚简》《天水放马滩秦简》《里耶秦简墓》《关雎秦汉墓简牍》等。
(二)近代医道帛书、敦煌手卷发现资料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阴阳脉死候》《脉法》《五十二病方》《杂疗方》《胎产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周一谋《马王堆医书考证》、马继兴《马王堆医书集释》,这是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敦煌纸写卷子本《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由罗振玉影印《开元写本本草经集注序录残卷》《敦煌石室古本草》(即《食疗本草》一书的残卷)。今人马继兴先生经多年搜集,综合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及国内公私所藏得80种,11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