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草书技法

张怀瓘《书断》中说:“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草书作为一种独立的书体存在,除了具备其它书体的笔法以外,还有它自身的复杂的用笔方法。

一、藏露互见

“草书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孙过庭语)如果笔笔藏锋,含而不露,则不易于表现情性。反之,如果笔笔出锋,精神外露,则又缺少含蓄蕴藉,写出的字一览无遗,不能耐人品味。草书用笔应以藏锋为主,兼而露锋。当藏则藏,以含其气味;当露则露,以耀其精神。如此藏露结合,筋骨精神俱备,气韵自然生动。

二、正侧并使

正锋和侧锋,构成了笔法中的一对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矛盾体,它们之间有机而协调的配合,使用笔产生无穷的变化。

古今书法理论上,有一种“笔笔中锋”之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笔笔中锋”,只能理解为在一个字的笔画中,以中锋用笔占主要方面罢了。即使是篆书,在转折处也难免有侧锋出现。至于为强调“笔笔中锋”,而完全否定侧锋的说法,已被实践证明是不足取的。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时带侧笔。(朱和羹《临池心解》)最明显的是行、草书,正因为掺用了侧锋才更耐人寻味,适宜表现书家的艺术个性。所以正锋和侧锋要相辅相成,配合运用,才能使用笔产生无限的变化。

三、方圆兼备

用笔中的“折法”和“篆法”是方圆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一般地说,楷书虽以方笔为主,行草虽以圆笔为主,但又贵于方圆并用。“正书无圆笔,则无荡逸之致;行草无方笔,则无雄强之神。”(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真以转而后遒,草以折而后劲。”(姜夔《续书谱》)若“舍方求圆,则骨气莫全;舍圆求方,则神气不润。”故“妙处在方圆兼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笔方而章法圆。”只有这样,才能使用笔达到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的境地,从而产生千奇百态的变化。如图中方圆之变化,极有意趣。草书贵流畅。草书流动便捷的特点要求用笔以圆笔为主,尤其应当泯去笔画中的棱角,以宽闲圆美为佳,方融隶法,圆含篆意,做到方中有圆,圆中带方,自为上乘。在这方面,张长史、祝允明、王铎等书家多为擅长。

四、刚柔相济

赵宦光《寒山帚谈》中说:“草书须刚柔相济乃佳。直则刚,曲则柔;折则刚,转则柔;轻重捺笔则刚,首尾匀枭则柔。”明确地提出刚柔在用笔中的具体表现手法。刚由方笔、侧锋中产生,表现为直笔,刚以显性。柔由圆笔、中锋产生,表现为曲笔,柔以含情。刚过多则必生燥险,柔过多则必致媚弱。故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相合而不相离。

五、虚实相生

草书贵在流动,虚实相生。凡无形的使转,轻快的、快的、细的、柔的、白的、疏的、不用力的都是属于虚的方面;凡有形的点画,沉着的、粗的、刚的、黑的、密的、着力的皆是属于实的方面。虚要虚得自然,实要实得合理,虚虚实实,自然跌宕顿挫,弛张有致。我们喜欢欣赏那些因岁月历久风雨剥蚀而字迹漫漶模糊的碑版拓片,而不喜欢清人摹勒石上笔画清晰可触的新刻石,就是因为那迷茫不清的笔画中可以提供我们一种如观烟云苍茫的朦胧美,即虚的美。实践证明,如能把笔法的虚实关系处理好,确是十分难能做到的,但要知难而进,有志者事竟成。

六、疾涩兼用

疾涩之法,迟速、缓急之法也。疾取险劲生气,涩求厚重生力。疾则有之,忙则不可,运笔贵用中锋,点画务尚挺拔。这是初学用笔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在这基础上,用笔还要求“涩”。什么是用笔的涩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杨凝式《韮花帖》墨迹中的“一”字。从这简单的一画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启示。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觉这一画中,有顿挫,有轻重,而画的上下两面,有鳞状的起伏,遒劲挺拔,浑厚沉着,使人感到一画之中有着充实的内容、丰富的笔意。正如黄山谷所说的:“笔中有物,如禅家句中有眼。”这种笔法,在书法中就称为“涩”。涩含有不光滑的意思。“涩笔”就是画的两面要有一种鳞状的起伏。包世臣说:“书家名迹,点画往往不光而毛。”就是指此而言。“疾”也非指单纯的快速用笔,而是指势“疾”。势疾则涩,故疾涩之妙,笔宜涩而点画仍须飞动,无凝滞之势。由于笔势流动,看上去还有疾的感觉。可见中锋笔力、速度以及笔毫与纸张的摩擦,是产生这种笔法的重要条件。

草书用笔以疾为主,疾中寓涩,涩中出疾,疾涩相互为用。颜真卿《祭侄稿》行书墨迹,笔力遒劲,如锥划沙,郁勃顿挫,字势飞动,是得“疾涩”二法的最佳典范。

七、笔断意连

草书用笔,行笔时笔断而意仍接续的叫“意连”。虽然笔画中间有所断开,但笔画的气息血脉即笔意仍连而贯之,使人感到中断的空白处,好像潜藏着较细(或无形)的笔画,这与草书的虚笔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用笔须忌

“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晋阳泉《草书赋》)人无完人,书无完美,草书更是。要想写好草书,用笔须忌。一忌连绵拖沓,游丝不绝。草书笔画之间或可以牵连引带,但应有度,适可而止,不能笔笔、字字连而不断。若连绵不绝的用笔,会使点画不分,转换不清,圈眼过多,字的性情也就不复存在,甚至令人望而生厌。二忌横直分明,结构僵硬。横直多而分明,排列空档均匀缺少变化,则有束苇积薪之状,而无豪荡萧散之气。三忌杠肩阔足,体势松懈。初写草书,易生矜意,为追求意态的变化而用笔抑扬顿挫过度,或拉长笔画,或故作粗细,造成结构散乱。四忌真草偏枯,结构不和。就是由两字或三字组成一个字时,不可一半作楷书,一半作草书,这样就不合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