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 加强党员干部家风建设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 编写组
- 9665字
- 2018-11-05 10:50:1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这样谈“家风”
每到春节,有副传统对联是很多人家的选择:“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
风吹日晒,字迹或会模糊,但好家风却会如化雨春风,护着家、护着国。
“小家”紧系“大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2014年3月,习近平重访兰考时会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二女儿焦守云对总书记说,“我们一定继承好父亲的精神,把家教家风一代代地保持传承下去”。总书记听后,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家风,好家风。”
2016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均对领导干部的家风问题提出了要求,将家风建设提到制度高度。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盛赞代表们的事迹“温暖了人心,诠释了文明,传播了正能量,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充满感情地“点赞”他们“都是好样的”!
2017年3月5日,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询问上海奉贤区“奉贤”之含义,肯定家风、村风与民风建设。
习近平对好家风的重视,始终如一。
家风坏是腐败之因
习近平为何如此重视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对居于领导岗位、握有权力的官员来说,败坏的家风,更往往成为牵引其自身及亲属走向牢狱的绳索。
在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毫不留情地指出,不少领导干部“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
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甚至“全家总动员”,把公权力变成“私人订制”,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
刘铁男职位越高,儿子刘德成贪得越多。在23岁到25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千万元户。
苏荣一人当官全家捞钱,包括其妻子、儿子等在内的十余个亲属涉案。
中央纪委对周本顺的通报指出,周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
……
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从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中央纪委共发布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有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
家风坏,腐败现。“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习近平的这句话,直指要害。
“党员领导干部务必珍惜权力、管好权力、慎用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个人荣、事业兴;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己、用权于私,则群众怨、声名败、事业损。”可惜可叹的是,很多领导干部为这段话,做了反面的注脚。
国风之本在家风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对领导干部来说,家风关系的不仅是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更关系到党风、政风、国风。“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什么样的干部可以“兴邦”?其中的典型就是让习近平“思君夜夜”的焦裕禄。
习近平曾对焦裕禄之子焦国庆说:“你看了一场‘白戏’,你父亲还专门召开了家庭会议,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看白戏’的故事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小处都不随便,何况大节?
习近平号召全体党员“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焦裕禄“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是习近平要求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
2016年1月的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叮嘱,家里那点事“要留留神,防微杜渐,不要护犊子”。否则,“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处理,而且要从严处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家风建设定下了“明规矩”: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对领导干部的家庭建设情况定期检查。
2016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禁止领导干部家属亲友插手领导干部职权范围内的工作、插手人事安排”。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
习近平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习近平如此重视家风问题,是因为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习氏家风:国事大过天
习氏家风,是家、国关系的最好注脚。
习近平在好家风熏陶下长大。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作为高级干部子弟的习近平,能享受比较好的生活待遇,是理所应当的。
事实却恰恰相反。
你能想象吗?小时候的习近平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剩下的衣服,甚至花布鞋!
在父亲习仲勋眼里,家里的大事、小事都要为一件事让路。
《习仲勋传》有这样的记述。一次,习近平的母亲齐心对孩子们说:“家中的小事不能影响工作。”习仲勋听到后却严厉地说:“大事也不能影响工作!”
国事大过天!
以身教者从。正因父亲的言传身教,习近平将工作看得重如泰山。即使是父亲88岁大寿,中国人很重视的“米寿”,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也因工作未能回家为父亲祝寿。
习近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习近平提到希望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一是学父亲做人,二是学父亲做事,三是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四是学父亲的赤子情怀,五是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习近平在信中说:“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君子一言。
他担任领导干部后,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
习近平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原载:新华网2017年3月29日,作者:赵银平)
习近平: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是一个家族最宝贵的财产,是每个家族成员自豪感的源泉,是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党员干部的家风与作风党风紧密相连,家风建设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一、家风一破,污秽尽来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风好,则族风好、民风好、国风好。社会精英层、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家风对社会风气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和示范作用。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群众眼中,领导干部的家庭与干部个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领导干部家风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等,直接决定着干部和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贪污腐化,与其家规不严、家风不正有很大关系。从大量揭露出来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很多腐败之祸的起因,“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家风败坏已成为领导干部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指出:“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2015年10月17日,中央纪委在对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被“双开”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通报指出,周本顺为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家风败坏、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
家风隳坏,祸及全家。普通家庭家风不正、管教不严,子女很容易招惹祸端;而领导干部家庭,如果家风崩毁,则不仅祸害家族,而且还直接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干部掌握着一定的公权,如若家风不良,其妻子儿女多是贪欲丛生、借权生财或借势欺人、违法乱纪,现实中常有“贪腐父子兵”、“受贿夫妻档”、……“一人当官全家涉腐”,最终下场只能是“一人落马牵出全家”。从近几年查处的一些案件看,出问题的干部普遍家规不严、家风不正,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窝案、家族式腐败。中央纪委在对苏荣严重违纪违法的通报中,指出其“自身严重腐败,并支持、纵容亲属利用其特殊身份擅权干政,谋取巨额非法利益,严重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活,损害了当地政治生态,性质极其严重,影响十分恶劣”。苏荣落马后在忏悔录中写道:“正常的同志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我家成了‘权钱交易所’,我就是‘所长’,老婆是‘收款员’。”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没有好的家规家风,既难以清白做人,也无法专心做事。刘铁男在儿子刘德成小时候便告诉他,“做人要学会走捷径,要做人上人”。其子“从小就觉得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当其子弄权敛财时,他怎么可能秉公用权?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也是从领导干部的家庭成员中打开缺口,拉其下水。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县委书记学员座谈时指出:“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由此可见,家风败坏是干事创业的负资产,是滋生腐败的温床。
二、优良传统,星火相传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因家风清廉质朴、善良守信、进取有为而赢得赞誉的古今名人不胜枚举。包拯严厉要求其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否则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岳母姚氏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又严格教育参战的儿子,一心报国。清代名臣林则徐留给后辈的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好的家风如同无声的教诲,助人立德立言、成人成才,让后人铭刻在心、代代受益。优良的家风传承是中华文明星火相传、灿烂不熄的重要原因。
干部之家应该有什么样的家风呢?老一辈革命家早就用实际行动给我们作出了表率。习近平指出:“在培育良好家风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毛泽东同志在家风上坚持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对待子女总是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李讷的上学问题,毛泽东同志都是这一句话。周恩来同志曾专门召开家庭会议,并定下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的“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陈云同志为亲人定下“三不准”:一是不准家人搭乘他的车;二是不准家人接触他看的文件;三是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习仲勋同志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说:“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这些家规严、家风正的佳话,既彰显了共产党人特有的风骨,也为今天的干部树立了榜样。
家风,是无形的财富
良好的家风在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其影响必然超出一个家庭的范围,带动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提高。
家风,简单两个字,却足以唤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家风,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殷实的家底,也是无形的财富。好家风犹如生命里的春风,把阳光和温暖带进我们的精神世界,日积月累,凝聚精华,孕育出人生的美丽和精彩,培筑起家庭的精神家园。家风关系到个人、家庭和社会,连接着历史、现实和未来,建设、传承和弘扬好的家风有着多重意义。
家风正则行得正,家风淳则风气淳。家风家教是家庭生活的规范,好家风有利于培养个人素养。家人的言传身教恰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耳濡目染之中,个人素养走向新的高度和境界。虽然每个人的成功途径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起点,几乎都与良好家风密不可分。从良好家风中汲取精神力量,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迷失方向。父慈子孝、夫善妻贤、长幼相亲、邻里和睦,良好的家风给家庭和邻里带来无尽的幸福和温暖。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的根基。良好的家风在传播和弘扬过程中,其影响必然超出一个家庭的范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进而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带动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整体提高。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必须依靠人自身的进步,良好的家风正是通过对人自身的塑造,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永恒力量。良好家风培养出爱国、奉献、敬业、守法的公民,也是国家发展的稳固基石。
哲人有言,有现代化的物质,必须有现代化的精神;有现代化的环境,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养。否则现代化的物资就会贬值,现代化的环境就会被糟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跻身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仓廪实”成为现实,“知礼节”仍任重道远;经济欺诈、文化低俗现象依然存在,公民个体行为失范事件多有发生。究其原因,在于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社会风尚。家风是抗御不良风气的港湾、疗治精神萎靡的药剂。建设良好的社会风尚必须追根溯源,从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开始,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充满正义和正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传承和维护良好家风,必须立意高远又切合实际,在内涵上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接,在目标上当与实现中国梦对接,将家庭兴旺和国家富强统一起来。前不久,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工委组织师生员工共同撰写《家风》一书,80多位作者从生活经历切入叙说家风,见微知著,真实感人,为我们传承和弘扬良好家风提供了生动参照。以家庭美德托底社会公德,让家庭风尚护佑时代风尚,我们一定可以从容应对现代社会所伴生的精神困境,以精神文化和社会文明之精进,带动事业发展之前进。
家风是家庭的传统和风尚。现代语境下的家风,早已从亲缘层面升华到文化层面,家风成为我们共有价值的重要组成。不管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家庭的情感不会变化,家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也不会更移。从家庭走向社会,以家风带动社会风尚,将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温馨的话题。
(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1月7日,作者:李春生)
好家风才是真正的传家宝
不少家庭都有世代相传的珍贵物品,有的是名画、古代器具等奇珍异宝,有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有的是祖辈的英雄事迹……这些都被视作“传家宝”代代相传。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的一项调查显示,47.0%的受访者家有“传家宝”,41.5%的受访者家没有,11.6%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63.7%受访者会因家有“传家宝”感到自豪,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心中的“传家宝”是优良品行和作风。(据2015年12月7日《中国青年报》)
“传家宝”是指一个家庭中世代相传的珍贵物品,是经历了岁月沧桑的洗礼,而留给后世子孙的一份“纪念”。在目前收藏和鉴宝等节目越来越火的当下,“传家宝”于是乎频频受到人们的热捧。不管是祖上留下的奇珍异宝,还是书法绘画,这些“传家宝”绵延了家族的长久记忆,无疑对子孙们均是一笔沉甸甸的财富。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的一项调查显示,47.0%的受访者家有“传家宝”,这应该是有形、物质意义上的“传家宝”。而从一个家族而言,传承下来的那些无形的、抽象的家风、家训,更应该是真正的“传家宝”。
物化的“传家宝”,终归会在时间的流转中斑驳,而精神信仰方面的家风、家训,却能够在岁月的星空里永远璀璨,这也是被历史所证明的事实。在上述调查中,近三成受访者表示心中的“传家宝”是优良的品行和作风也可窥斑见豹。
“芝兰君子德,松柏古人心”。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和作风,它以修身做人作为立身之本,将与人为善、勤俭持家作为基本美德。对于子孙们来说,家风就是一种无言的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说其为最宝贵的“传家宝”,一点也不算夸张。
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李大钊,尽管早早被军阀杀害,但却留下丰富的革命遗产和精神财富,他打造的清正勤谨的家风,延续了100年,传承了三代人。其子李葆华,逝世前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党委书记;而李葆华的子女,尽管大都位居高位,但均生活简朴,对党的事业兢兢业业。类似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
传统大家庭中,对家族观念的营造、对祖先的追缅,是维系家庭伦常的重要手段,也是家风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大家庭逐步解体,加上人们由于工作和生活而流动的日趋频繁,很多家庭祖上传下来的家风渐渐走向没落,精神上的“传家宝”,也变成了岁月深处的可有可无的东西。好的家风能在家庭教育中奠定一个人的品格,能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这在目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的重要讲话,引用了孟郊那首著名的《游子吟》,讲述了“家”的重要性。他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因此,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梳理一下自己的家风,传承这个精神上的“传家宝”,在规矩和习惯的基础上,蕴育子女后代友善的情感、良好的人格情操。只有这样的集腋成裘,聚沙成堆,社会的整体功利化思想才不会愈演愈烈,“善于钻营、唯利是图”等庸俗哲学才不会有市场。
(原载:四川文明网2015年12月8日,作者:樊树林)
让“家风”成为一种信仰
“基因”这一人类相对稳定而可靠的传承如今也变得似乎没那么靠谱了。据报道,英国可能将推出一项新规定,允许胚胎的基因来自父母以外的第三人,以避免将母亲携带的致命基因遗传给孩子。若该规定获得通过,英国将成为首个允许胚胎含三人基因的国家。
如果连基因都无法成为一个家族的可靠传承,那么,我们还能寄希望于何种传承可以在百年后仍能强有力地成为一个家族共有的、共通的内核呢?
也许,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我有传家宝》栏目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随着该栏目的播出,公众对于该栏目所倡导和传扬的“家风”的关注和探讨也日渐火热起来。节目中,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带着周总理经常佩戴在身上的“为人民服务”像章,亲身讲述了她在伯父周恩来身边长大的岁月中感受到的家风。
“邢台地震,伯父赶到现场。跟大伙儿讲话时,他发现自己是顺风、而成百上千的群众都顶风站着听他讲话,于是,马上掉转了方向,他迎着风讲话,这样群众就顺风了。警卫不解,总理说,和大家比我们就几个人,顶一下风也没关系了。”周秉德的回忆处处都闪现着周总理镌刻在心中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她说,伯父将这枚像章传给她,意义非凡,就是要她继续传承“为人民服务”的家风。
周总理将“为人民服务”像章作为留给后代的家风传承载体,体现的不仅是他对后代的殷殷期望,我们更能从中读懂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的伟大情怀。
其实,中国人对家风的讲究由来已久,许多著作中都有迹可循。《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说:“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明代《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鲁迅在遗嘱中也留有对周海婴的训示:“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家风”不唯中国所独有,国外许多显赫的家族亦有关于家风的记载。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被誉为“国际金融之父”的梅耶在教育后代时始终强调家族的团结和荣耀,罗氏家族的家训中说:“只要你们团结一致,你们就所向无敌;你们分手的那天,将是你们失去繁荣的开始。”正是对家风的严格传承,才保证了罗斯柴尔德家族成为欧洲乃至世界久负盛名的金融家族。
时代滚滚,家风传承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种家族共有的精神内核。在《我有传家宝》节目中,朱德元帅的孙女带来朱德生前亲笔书写的“革命到底”,她说:“爷爷生前就经常告诫我们说,你们是革命的后代,要热爱老一辈的事业,不应该关注老一辈的财产,你们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而不应该是我的财产的继承人,我没有财产,我这里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都是属于党和人民,没有党便没有我的一切。而在爷爷去世之后这幅字就一直挂在我家的书房里。爷爷写的‘革命到底’这四个字,既是对他自己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我们全家的期望和鞭策。”
周总理和朱德元帅没有给家人留下万贯家财,小小的像章和四个大字道尽了伟人家风,革命家的后代们通过展示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物品让我们了解了他们对家风的理解和传承。与伟人的家风不同,普通人的家风则更加五花八门:吃亏是福、诚信、忠厚、多听少说、与人为善等都是耳熟能详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其实“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共同信仰,有了这个信仰,一个家族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让后代子孙因之产生思想上的强烈共鸣,并体现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家风是超越了时空的依依血脉,对内,它刻画了一个家族的肖像,每个后代子孙都可以在肖像中找到自己面貌的归属;对外,它提供了一把解码一个家族特征的钥匙,外人通过它来认知一个家族的特征和秉性。
当代社会,家庭单位趋向小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情况越来越少,家族意识日益淡薄。可无论家庭结构如何变化,家风都是我们不能丢弃的珍贵财富,当代人更是需要重拾家风,因为只有每个家庭的家风充满正能量,那么由家而国,整个国家才能充盈着由各个家庭会聚而来的正能量,可谓家风正、则国风正。
(原载:《光明日报》2015年4月11日,作者: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