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文房四宝(求收藏)

  • 齐霸春秋
  • 小钐
  • 2325字
  • 2020-11-03 15:27:02

小白当然没有留在外面呆很久,在天黑之前便返回了宫城。虽然人返回了,但心却还留在那小小的乡校之内,在那些眼睛明亮的孩子身上。

小白知道,越是年纪大的人他们的头脑便会越顽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年轻人要慢,所以在面临改变之时也是他们最不乐意的情况。所以人们常常以为年龄大的人保守,其实不是他们不愿意学习新东西,只是他们接受新东西比较慢而已。

而对那些孩子而言呢?他们现在还是张白纸,等待着人们给他们准备颜料染缸,慢慢地将他们染成五颜六色的大人。而小白希望自己的到来可以作为一支画笔,帮助他们绘出新的人生。而这就需要自己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贯输进这群孩子的头脑之中,这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教育。

第二天清晨,小白难得早起,他在努力地回忆自己前世所学习过的古文,以及自己曾经背诵过的那些国学课本中的内容。虽然时间有些久远,但毕竟是下过辛苦功夫的,当小白下笔书写之时,还是能够按照回忆写下一些有关《三字经》节选,《弟子规》之类的内容的。至于那些先秦的散文,小白只能写点像荀子的《劝学》之类的不涉及多少历史人物,而又有深刻教育意义的文章。

当小白努力地运用狼亳毛笔,饱醮浓墨,在纸上认真书写时,管仲等人也来到此处被小白当做书房的偏殿之中。他们也是最先接触简体字,又因跟随小白聚在一起议定律令而对简字更加熟悉。此刻,看到小白在纸上写出的篇篇经典,管仲还没看内容便对小白的书法赞叹不已,连称:

“君上,你写的字实在是太漂亮了,方方正正,齐国将来的字体就该以您写的为范本!”

小白闻言,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如果是前世,有人看见小白的字体,只怕会被蔑称为“龟爬体”。这是因为小白从小练字时便不太认真,现在写起字来也总感觉像龟爬,与那些书法大家比起来实在不像样子。

所幸春秋时的人们在以前写得是篆书,现在改为简体字之后也比小白的水平高不到哪去。甚至由于篆书的线条比楷书更像图画,所以较之小白所写得更加难看,小白在过去好歹还练过字帖,要比他们这群刚学着写字的人强多了。

其实小白更希望用后世时硬笔来写,哪怕是铅笔也行。现在的毛笔由于工艺不成熟,脱毛现像很严重,小白已经多次令人按照后世毛笔的样子进行改进,这才制成比较合用的毛笔出来。小白的这枝笔的笔杆是象牙所制,上面有镂雕花纹,更显得这笔十分名贵。

而小白所用的墨也颇为不凡,在小白到来之前,用于书写墨都是些散墨,并非后世所见的那些视之如墨玉,叩之如金石的墨块。而小白为了附庸一下风雅,还特意命人烧松木取油烟来制墨。制出的墨块虽比不上后世制出的墨块,但那固体块状的外形是制作出来了,虽然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也算是文艺创新。

至于小白所用的纸张,是由小白下令成立的造纸作坊制作出来的成品。主要的材料便是那些废弃的麻头、渔网、破衣烂裳,制出的成品应该和历史上的蔡伦所造的纸张差不多。只是小白命人设立的这个造纸作坊实验性质多于生产能力,所以齐国的纸张严重不足,也只有身为国君的小白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几千纸供他挥霍了。

至于小白所用的砚台,便是由本地青石所制的淄砚了,淄砚虽不如后世四大名砚那般知名,但也算青史有名的好砚台。这方砚台更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攻玉之工亲自挑选,并雕琢制成的,石质细腻,润而不燥,很适合用墨块磨墨,放在后世里也算佳品。

此刻,管仲便拿起地上的一篇《劝学》,打开卷轴来,从头到尾慢慢地品读。起初他还没放在心上,只以为小白信手涂鸦,但当他开始读下去之后,不由目不转睛,眼睛都要拨不出来了。眼见管仲如此模样,其他人也纷纷观赏小白在一个早上所作出的成果。

当他们看完了自己手上的作品,便忍不住与其它人互相传示。鲍叔牙在看完之后忍不住长叹道:

“难道这便是太公望的作品吗?又或者是周公所作的文章?”

他对小白的水平有很深的了解,压根不相信小白能写出这样的内客来。但太公望的著作更偏向于军事和权谋,而小白所写的作品却都是后世里儒家的作品,而儒家的思想又承自孔子,孔子又自认为是周公的继承者,所以被鲍叔牙视为周公所作的也很正常,而管仲对小白所写内容的评价是“微言大义”。

小白对此倒不是太在乎,反而向自己的心腹重臣们说出了自己在泮宫和乡学里的见闻,商量起应该如何振兴官学,怎样利用乡校来贴近民众,听取民众的声音。众人也都很赞同乡校对人们的教化作用,管仲对小白所提及的师清的做法很是赞尚,希望小白能够提拨他,任命他担任掌管典籍和教化之类的官职。

若非现在纸张产量严重不足,而这点产量又要优先用于官文公务,或是泮宫里的课本书籍上,小白早就想把齐国宫中那些用简牍记载转换为纸张了。而要做成这件事需要一大批有空闲有学识官员,而齐国目前的人力物力暂时不足,便只好留待日后了。

但小白也一直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因为这不但意味着可以借此机会,重新修订齐国典籍。也意味着小白可以召集一群年轻人在自己身边工作,就像明朝皇帝所设立的翰林院一样。兴修典籍既可借机养士,培养人才,又能当作校书郎使换,为齐国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而这其实对造纸作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小白对造纸坊这段时间的改进速度已经很满意了,但纸的产量要想满足齐国现在的需求还力有未殆,更别提小白所期望的去开发类似卫生纸之类的新产品了。

现在齐国的纸张堪称有价无市,许多底层的官吏都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实。像师清带到乡校里几张纸卷轴便引发了一场小轰动,即便是纸的产量上来了,估计人们对纸的看重也不会改变。古代的人有个习惯叫惜纸,也就是将用过的纸张截下未曾使用的空白部分,留在下次继续使用。

这并不是吝啬,而是对纸的一种喜爱,是对纸所带表的文化的一种尊敬。以现在纸类的价格,如果小白还想用纸来制作卫生纸的话,势必要接受人们的口诛笔伐,国人非议。说不定便被后世里那些专门记载国君黑材料(野史)的给记上一笔,被后人骂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