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3岁的孩子

幸福的游戏期

造物主好像在儿童3岁的时候画了一条界线,将3岁以下和3岁以上分开了。前一个阶段虽然充满了重要事件,并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它就像出生前的胚胎期一样,成了被遗忘的时期,因为儿童3岁才开始形成意识和记忆。在精神胚胎时期,有些发展是各自分开、独立进行的,比如语言、四肢的运动和协调,还有一些感觉的发展,就像出生前,胎儿的身体器官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一样。但是,这些发展变化他们自己却完全不记得了。这是因为儿童在3岁以前,人格还没有形成,只有当他们完成了各部分的建构,才可能形成统一。潜意识与无意识的发展时期仿佛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了,所以当儿童满3岁来到我们面前时,我们会为他们的变化感到不可思议。

孩子与我们之间的沟通似乎被造物主夺走了,除非我们了解他们早期的生命状况,或者知道他们的本性,否则我们很可能会不自觉地去毁坏他们已经建构好的东西。人们在创造文明时已经背离了生命的自然之路,受文明洗礼的人类只重视物质的保护,却不知道呵护自己的心灵,结果留给孩子的是禁锢和充满了障碍的环境。

成人完全监管着孩子的成长。除非他们拥有来自造物主或科学发现的启示,否则这些成人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阻碍。3岁的孩子必须在环境中进行活动,把自己3年来所创造的能力运用出来,才能获得持续发展。他们已经不记得前几年发生的事情,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进入意识的层面,需要通过各种活动得以展现。儿童可以在智慧之手的导引下,在玩耍中执行心灵的意志。

对于孩子,可以这样说,他们之前用心灵探索世界,现在是用双手探索世界。他们要继续完善以前获得的各种能力,比如语言等。他们虽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完备发展,但一直到4岁半,他们都还要继续充实相关的内容。他们的心智仍然具有精神胚胎时期的吸收能力,而且不知疲倦。现在,双手又成了他们理解事物的直接器官。这时,他们的发展主要依靠双手的工作,而不是靠两只脚到处行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持续玩耍很长时间。如果让他们双手持续不停地忙碌,他们反而像水中的鱼儿一样快乐。成人把这个时期叫作“幸福的游戏期”。

市场上也有很多为满足孩子游戏活动的需求而设计的玩具。结果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塞满了没有价值且无助于心智发展的玩具。孩子想去触摸每一件东西,可成人只给他们其中的一部分,比如沙子和水等,而不提供其他东西。当他们玩腻了沙子,成人就给他们玩过家家的玩具,有小厨房、小屋子、小钢琴等,但这些都不是真正能使用的东西。成人看出孩子想学着像大人一样做家事,可是给他们的东西又不是真的。这真是太可笑了!

孩子没有人陪,父母会扔给他们一个假人——洋娃娃。不过,洋娃娃或许比很难陪伴他们的爸爸妈妈还要现实一些。可洋娃娃不能说话,也不会回应孩子对它的爱,只能勉强地被孩子当作接触社会的代替品。玩具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们觉得它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帮助。有玩具当然比没有东西玩要好,可问题是孩子很快就会对一种玩具感到厌倦,然后再要求得到新的玩具。有时候,孩子会故意把玩具弄坏,人们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喜欢把东西拆成碎片,或者是因为他们有破坏的欲望。其实这都是人为造成的性格,孩子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东西可以使用。孩子是不会太喜欢这些玩具的,它们不是真的。孩子会因此变得无精打采,不能专心,心理发展还会慢慢地偏离正轨,甚至出现人格的扭曲、偏差。其实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很想认真地在各方面模仿成人、让自己更加完美的,只是他们的努力总是受到成人的否定,他们就这样在无奈中走向了歧途。

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孩子就越可悲。生活在简单社会的孩子是比较平和、快乐的,他们能够自由地使用周围的东西,不用担心会把它们弄坏,因为那些东西都不昂贵。他们的妈妈洗衣服或者烤面包的时候,这些孩子也可以在旁边参与,如果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他们就能为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3岁的孩子需要为自己工作,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如果给他们一些根据他们的身材比例制作的东西,允许他们学着成人的样子去操作,他们的性格就会变得平和、满足。他们不关心生活环境里那些不常见的东西,因为他们的活动就是要让自己去适应所处的世界,遵循造物者的旨意——享受完成一件事的快乐。

所以,新的教育方式是为孩子提供符合他们力量、尺寸的东西,来引起他们活动的兴趣。就像成人在家或在田地里工作一样,孩子也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家和田园。不能只给孩子过家家的模型,应该给他们一个真正的家;不用给他们玩具,要给他们能够使用的小型工具耕作园地;不需要给他们洋娃娃,要给他们一群小伙伴,让他们去感受社会生活。我们要用这些来取代以前的玩具。

当我们除去了这些障碍,把虚假的玩具抛到一边,给孩子真实的东西时,他们的反应可能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孩子会有一种不同的人格表现,他们会坚持自己独立地工作,拒绝成人的帮助。他们明确地表示要自己做事,让很多母亲、保姆、老师都感到吃惊。现在,孩子成了环境的主人,成人只能在孩子旁边进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