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汝闻天籁乎──易简以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作乐崇德

一九九八年仲夏,我带领二十多人赴大陆作“易经溯源之旅”,到河南郑州时,去参观了新开张不久的河南博物院。那是栋仿古登封观星台造型的建筑,楼下大厅壁画前有两头巨象的雕塑,中间一人坦然而立,双手往两边推出,止住了两象的怒目相持。

按院方的解释,河南古称豫州,多大象,为黄河流域文化的中原之地。以一人推开二象,正是力辟草莱、建设文明之意。雕象通体漆金,象征中原文化的光辉灿烂。

豫字本即大象之意,《说文解字》释云:“不害于物。”象为草食性动物,体躯虽大,只作正当防卫,不会凶猛地主动攻击,所以豫字引申有预防之意。《老子》有云:“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巨象过结冰之河,深恐陷落,自然心生犹豫,多方试探,步步为营。豫字又有预料、预测之意。人师法自然,凡事预先盘算,早作万全准备,多能趋吉避凶,安享和乐,豫又成了赏心乐事。

《易经》排序第十六的豫卦,以上诸义俱备。卦辞称:“利建侯行师。”强调组织布建、思患预防的重要。动员群众,贵乎一心,鼓舞斗志,才能塑造众乐乐的境界。英文版的《易经》,多将豫卦译成Enthusiasm,群众运动的狂热每因憧憬未来而生,真是传神之至。豫卦上震下坤,有动乎地上之象,刚好又与巨象的本意相合。

煽动群众少不了音乐。豫卦《大象传》云:“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敬天祭祖,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慷慨激昂之余,往往义无反顾。

中国的音乐理论为何?传统重视的礼乐教化又有何精义?六经中空有《乐经》之名,早亡其实。倒是《礼记》中还有《乐记》一篇,可供后学追考。“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音之道,与政通也。”都是极具特色的卓越见解。

“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

这两段对礼乐的诠释,明显与《系辞传》首章有关,不管谁抄谁,必然属于同一思想体系。由天尊地卑推出乾坤定矣,已嫌粗糙;断言君臣定矣,更是腐朽愚陋之至!人为的尊贵卑贱一旦涉入对自然的理解,必然扭曲造作,远离真实。《易经》以革卦彰显革命大义,在论述人事为主的下经中独具“元、亨、利、贞”四德,又称“天地革而四时成”,绝没有定于一尊,不思改造之理。《系辞下传》第八章有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乾卦《文言传》亦称:“上下无常…进退无恒。”又云:“乾道乃革。”这种活泼透达的思维,怎会主张乾坤定矣呢?

《说卦传》在论述所谓先天八卦时,称“天地定位”,而《系辞传》末章及第七章皆云:“天地设位。”《系辞传》的作者显然悟道更深。设有假设、暂时认定之意,并非永恒不变,大劫一至,天旋地转或天崩地裂,照样有此可能。天地尚且如此,人为的君臣关系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系辞首章从“天尊地卑”到“坤道成女”这段文字,实大有问题。以文气论,和后半段也衔接不上,意境更相去甚远。本章为《系辞传》开宗明义,必须正本清源,将前段完全删去,直接从“乾知大始”起,至“成位乎其中”终。至于何以有此一段,多半和《易经》的学派之争有关。拥护君主专制的,为了压抑《易经》中澎湃汹涌的革命思潮,一旦掌权,为求媚于上,便会在首章中动手脚,这在经学史上屡见不鲜。

首段宗旨虽不可取,仍有些观念值得分析:“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八字,确为理解天象人事的重要准则。俗云物以类聚,宇宙间所有的资源可依其共通性而分类,化繁为简,以简御繁,从而建立知识,产生行动。不同类、不同群间的互动,即易激荡而生争执,吉凶祸福、成败得失,便由此而来。方指地方、域限,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风土人情有其不同属性,人际相处必须深切体悟,善自调和,否则必生抵牾。同人卦欲通天下之志,《大象传》称“类族辨物”;未济卦避免失败,强调“慎辨物居方”,皆为此理。

以字源论,类字取义于犬,物字取义于牛,羣字则与羊有关,动象纷呈,涵意很深。方、物、类、群、聚、分,都是《易经》中重要的关键词,不可忽忽看过。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和象还有分别。山河大地峙立奔流,各有其形,相当具体。日月星辰距离太远,虽触目成象,其真实情境就很难说了。《系辞下传》第三章有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易经》重视象,从卦象、爻象中推衍出许多深刻的哲理,并不拘泥于形。象的创意和可能性,远大于形。

“刚柔相摩,八卦相荡。”相摩是贴近的接触,相荡则可遥相感应,由此生出形形色色的变化。

人文化成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系辞首章从此开始,才是直贯本源之论。前面天尊地卑那一大段浮辞,像是在叙述自然宇宙的演化,既不精确,也欠简练。乾卦彖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元为创生一切存在的本源,天地万物皆包含在内。知有觉识、明照之意,但非一般所谓的知识或智能,而是自然而然的生机和道理。依据乾知大始的客观真理,顺势而动便凝结发展成天地万物,这便是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自然宇宙形成后,物种继续演化,不断推陈出新,以彰显其机势和大能。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义,《系辞上传》第四章又云:“生生之谓易。”下传第三章则称:“易者,象也。”总括来说,易即生生之象,虽千变万化,仍有其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人类若能去其嗜欲私心,虚怀体察宇宙的奥秘,必可化繁为简,以简御繁,进而建立知识,发为行动。

“能”字意义甚深。依《说文解字》的解释,能为似熊的动物,冬眠时会先爬到树上,故意摔下来,以增加筋骨的柔软度,直到爬不动,才进山洞。这种习性很像柔道的操练,习气功和导引术的,亦有“熊经鸟伸”之称。坤的特性本在顺势用柔,能屈能伸,以能配坤、以知配乾,相当合宜。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这就是易简的好处,真正大道必可深入浅出,与人为善。往下的文句一气呵成,辞意显豁,都在讲人师法自然以修行的步骤。有亲有功,可久可大,最后终于成就贤人的德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这是本章的结论。习易贵乎得理,得理尚非人生的究竟,“成位乎其中”才是正果。成意指什么?中又是什么意思?

以系传本身来考虑,成字用的极多,关涉的意义也极重大。除本章前述的成物外,还有成性、成能、成器、成务、成卦、成易、成变化、成天地之文、成天下之亹亹者。《系辞上传》末章且云:“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显然和本章首尾呼应,以“成”作为人生修行的极境。“神而明之”在乎人的努力,何谓神?何谓明?

《说卦传》云:“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系传又称:“阴阳不测之谓神。”自然界奥妙无比、千变万化的作用就是神。《易经》以离卦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其《大象传》云:“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人类在自然界中所创制建构的人文世界,辉煌灿烂,代代相传,即称为明。神即天道,明即人道,人道取法天道,功参造化,便是神而明之。

人的这种创造力从何而来?明的根源何在?乾卦彖传早有说明:“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宇宙创生时就已涵摄这种觉识明照的机能,随着生命的出现,物种的繁衍,至人类而达于极盛。《易经》一卦六爻,象征始壮究、始壮究终而复始的创化历程,明即有终始之义。乾为上经第一卦,离为最后一卦,首尾遥遥相应,明白揭露了宇宙开辟以来自然演化的奥秘。

默而成之,六位时成,成什么呢?离卦彖传中有具体的说明:“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恒卦彖传亦云:“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贲卦彖传讲的更明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秉持着天赋的良知良能,长久精进不懈地修行,由本身人格生命的成熟,进而带动社会群众的集体成长,最后所企及的完美的文化境界,便称为成。以《大学》所揭示的三纲领来说,“明明德”便是神而明之,大明终始;“新民”便是化天下;“止于至善”即为六位时成,天下化成。

由明与止、明与成的关系,以及贲卦内离外艮的结构,再来看艮卦彖传怎么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随时止欲修行,正是艮卦精义,做到了便其道光明。艮亦有终始之义,《说卦传》云:“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居后天八卦末位,正当前一循环将尽,后一循环将起的关键位置。人生能否成就盛德大业,就看在其肉身陨灭之后,还能带给后世什么贡献?艮卦六爻修行,内卦三爻独善其身,只是小成;外卦三爻兼善天下,才是大成境界。

成言乎艮,成、言二字之合,即为“诚”字。《中庸》一书特重诚,所谓“诚者,自成也…诚者,物之终始。”诚是成己成物,是性之德,合内外之道。又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依此而论,所谓成亦指成性。人透过不断的努力,澈底实现了天命,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系辞上传》第五章所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第七章又云:“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与此印证。

《中庸》除了重诚,还尚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诚跟中是什么关系呢?“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人取法天道,节制嗜欲,将人事处理得恰到好处,这种上乘的修为便称作中。“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本即中,至诚可以立中,可以建立合乎时中之道的世界。易简而天下之理得,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中应指时中之道而言,并非“在其中”之意。

成字除了以上诸义外,又是奏乐至曲终之意。《尚书?益稷》有云:“箫韶九成,凤凰来仪。”舜的音乐尽美尽善,和气致祥,历经九次变奏,臻于大成。孔子闻韶乐,曾叹三月不知肉味,他又自许知乐,认为音乐之道与政相通,并极度肯定礼乐的教化功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路问成人,孔子列举了一堆严苛的条件后,又云:“文之以礼乐。”

妙的是孟子即以音乐来比喻孔子的伟大,称他为“集大成”,有金声玉振、终始调理之美,后世孔子遂以“大成至圣先师”为名。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孔子被称颂为圣之时者。

“谦以制礼…豫以作乐。”《易经》中谦、豫二卦相综,礼乐教化为一体两面,相需并存。豫卦上爻爻辞云:“冥豫。成有渝,无咎。”成即代表乐曲终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必须变调以适应崭新的情境,才能没有毛病。豫下接随卦,随时应变,剎剎生新。豫知机,随随机,二卦皆重时,豫之时义大矣哉!随时之义大矣哉!乐教所显现的境界,真的是大明终始,六位时成。前言成位乎其中,中指时中,亦即此义。

系传首章无论真伪,和《乐记》的关系皆极密切。除了前半部形同照抄,再如:“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着大始,而礼居成物。”“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简直如出一口。我们深推作者创作此章的用心,确有贯通天人、大成礼乐之意;而短短七十九字的表述,已将大易宗旨揭露无遗,真是令人赞叹。以音乐论,本章正是所谓“天籁”。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人籁、地籁和天籁的观念:人籁是箫管乐器所发出的声音,地籁是大地上千万窍穴受风怒号的声响,而天籁则是浑然忘我、一切自然而然的无差别境界。

豫字左偏旁为予,予为我,又有以手外推给予、施予之意。凡有所予,即不分彼此,大公无私。《论语》上记述孔门师生言志,子路冲口而出的:“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颇见胸襟。《易经》中孚卦九二爻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更是令人神往。信爱精诚所至,多美的共鸣唱和之象?郑州河南博物馆的一人二象的那座雕塑,其人双手外推,又何尝不是象征人与宇宙万象间的亲密连系呢?

安身致用

以上皆“依经解经”的繁复引证,以见系传首章义理结构的致密,若以实用的观点来看,本章有何启示?

自古即称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义,简易是由变易见不易、因现象悟真理的不二法门。简易并非肤浅的简单容易,而是懂得化繁为简、以简御繁的高深智慧。人要修到简易,必须降低嗜欲,化除我执我见,练达以公正客观的立场阅历行事。

本章开宗明义,将易简分属乾坤两卦,且以知和能释之,足见易简为良知良能,本属天地间自然之理。《易经》以简易立教,即在促人师法自然,勿因个人情欲而干扰了对真理的判断。

西方思想中有所谓的“思维经济法则”,亦即著名的“奥坎剃刀”(Ockham'srazor),主张如非必要,不宜妄加对宇宙真实的描述。这个重大原则,一直为后世的思想家所恪守。二十世纪自然科学有飞跃的进展,而那些主领时代风骚的顶极人物几乎都相信:宇宙的深层结构是简单而和谐的,简单是一切自然之美的来源。

将简易的原则运用于组织管理,就是回归基本面,确实体认组织之所以成立的原因和目的,重视基层的心声和需要,以最佳的方法达成绩效。为政者须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从商者须了解消费者的品味和需求,依此提供最适宜的产品及服务。在与民众或客户接触沟通之时,还得谨记深入浅出的原则,明白晓畅地传达理念,以争取大家的认同和支持。

舍此而外,皆有化简为繁、无事自扰或陷入过多枝节的嫌疑,至于耽溺于权力的傲慢与专业的矜持,就更不可取了。人生在世,理求心安,事宜通众,易简以成,孰不云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