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称呼带来好的第一印象
要点
与人谈话,称呼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称呼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交际效果。恰当的称呼,才能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称呼不当,则往往带来很多麻烦。
什么样的称呼才是合适的?在开口之前,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因素一:地区。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即使是同一个称呼,在不同地区也可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广州,如果称呼女性为“小妹”会惹人反感,因为“小妹”和“小姐”一样,有着特殊含义。因此,在称呼他人时,要考虑对方的地域特点,以免称呼不当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因素二:等级。
合适的称呼应该体现出长幼次序,最好以先长后幼、先上后下的顺序来进行。对长辈要使用尊称,对上级领导或其他单位的负责人可称呼其职务。对年龄小于自己或职务低于自己的人,也应尽量选择含有敬重意味的称呼,最好不要直呼其名,更不要称“小张”“小王”之类。
因素三:场合。
同样的称呼,在某些场合非常适用,但到了另一个场合,可能就很不合适了。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称呼家人为“爷爷”“奶奶”,既自然,又非常亲切。但如果叫“祖父”“祖母”,就会令人感觉非常奇怪。除此之外,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几种不同的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适当有所变化。
如果你走在校园里,看到一位头发花白、夹着书本从教室里走出来的女教师,最好的称呼是“老师”,如果你称她为“大娘”,她可能会大为错愕;一位在农田里戴着草帽干农活的老汉,你应该称呼他为“老大爷”,如果你叫他“老总”,恐怕他会误以为你在讽刺他。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称呼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心理需求。比如,你在酒席上遇到一家公司的副总经理,为了表示敬意,你向他敬酒。这时,如果你按照他的职务如实称呼他为“陈副总”,可能会令他感觉有些尴尬;如果称呼他为“陈总”,他可能会很高兴,觉得你是一个识趣的人。
可见,在选择称呼时,最重要的是要向对方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很重要”“我对你非常重视”“我尊敬你”。
使用称呼时,对以下问题要多加注意:
首先,称呼一定要准确。越准确,越能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有时,陌生人的身份你可能不太了解,不妨先有礼貌地问问对方:“请问我应该怎么称呼您?”一定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猜想来称呼对方,这样有可能造成误会,让人感觉你非常失礼。
其次,要使用尊称。对年长于你的人或初次见面、了解不深的人,最好用“您”,不要用“你”。在和别人说话时,要说“您好”,不要用“喂”“嘿”等来招呼别人,这是没礼貌、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最后,不要随便称呼别人的绰号。并非人人都喜欢自己的绰号,如果你随意称呼别人的绰号,可能会招致对方的不快,也会给别人留下没有素质、缺乏修养的印象。
做有诚意的自我介绍
要点
在陌生场合,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要想引起大家对你的兴趣,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必须巧妙地进行自我介绍。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要充满自信,要充分考虑到与你打交道的人是谁。
一提起“自我介绍”,很多人都会感到头疼:“我最怕自我介绍了,每次都不知道说什么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我的自我介绍总是很枯燥,枯燥到自己都不好意思说下去了。”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对方对你一无所知,同时对你有着一种好奇的心理。这时,你怎么去主动介绍自己呢?如果你能有诚意地进行自我介绍,不仅能满足对方的好奇心,还会为进一步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1990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特意邀请中国台湾地区影视艺术家凌峰先生参加春节联欢晚会。当时,很多中国大陆地区的观众对凌峰并不了解,但等到他自我介绍过后,人们一下子就被他的开场白吸引住了:“在下凌峰,我和文章有所不同,虽然我们都曾经获得过‘金钟奖’和‘最佳男歌星’称号,但我以长相难看而出名……一般来说,女观众对我的印象不太好,她们认为我是‘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炭黑’,但我也有优点,那就是我很温柔。”
这个自我介绍嬉而不谑,妙趣横生,令人听后不由得开怀大笑。借助这个坦诚、幽默的自我介绍,凌峰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
由此可见,有个性的自我介绍会令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才能做好自我介绍?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充满自信。
在生活中,很多人“怕生”,一见到陌生人,会觉得紧张,思维也变得不再灵活。本来能说会道,一下子变得结结巴巴。这种状态下,怎么可能把自己介绍得让大家感兴趣?因此,要保持充分的自信,自信的人才会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第二,真诚自信。
自我介绍是对自己的第一次“推销”,在以后的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逐渐对你的自我介绍进行验证。如果你不顾事实自我夸耀,早晚有一天会被戳穿。因此,在自我介绍时,用语一定要真诚自然,要“货真价实”。
第三,充分考虑对象。
自我介绍的目的是让对方了解你,所以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说话。
如果参加一个座谈会,你站起来就说:“我叫×××,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在场的人一定会觉得摸不着头脑:“这人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他的看法值得一听吗?”
此时,考虑对方的心理,你应该这样介绍:“我叫×××,我来自××单位,我第一次参加这个座谈会,希望大家多多指教。关于××问题,我有一些看法,希望借着这个机会讲一讲……”
因此,在进行自我介绍时,要充分考虑到与你打交道的人是谁、他们是怎么想的,要学会随机应变。如果你面对的是年长、严肃的人,最好认真、规矩地展示自己;如果你面对的是年轻人,则可使用活泼一些的语言,做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绍。
总之,在陌生场合,与陌生人初次见面时,要想引起大家对你的兴趣,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必须巧妙地进行自我介绍。它是你在陌生场合赢得陌生人好感的一个秘诀。
寻找有共鸣的话题
要点
与初次见面的人说话,要想找到一个合适的话题,需要你对聊天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对方的性格特点、性别、职业、兴趣爱好等选择具体话题。
与初次见面的人说话,很多人常常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大家都感到无话可说,气氛就会变得非常尴尬。这时,你需要怎么做呢?那就是,没话找话。
所谓“找话”,就是寻找话题。找到与对方有共鸣的话题,才能打开“话匣子”,使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下去。
话题没有好坏之分,它是因人、因地而异的。如果坐在你对面的是一位年轻男性,电脑游戏通常会是一个好话题;但如果对方是一位温文尔雅的女性,这个话题可能完全不会引起她的兴趣。如果你的聊天对象是一位老教授,你和他谈论对大学生活的回忆,也许会使他想起自己以前的学生;但如果对方是一个种菜老汉,你就要与他聊聊今年的天气、收成了。
好的话题应该至少符合以下三个条件中的一条:
一是至少有一方非常了解,能谈。
二是双方都感兴趣,喜欢谈。
三是有展开讨论的空间,好谈。
具体来说,你可以将以下话题作为切入点来展开与陌生人的交流。
第一,天气是引入话题的好选择。
在初次聊天或交流刚开始时,为了不使对方感到唐突,你可以选择一个不温不火的过渡性话题。比如,说说今天的天气:“今天阳光真好,真应该出去走走。”“最近天气这么冷,总是在降温,什么情况?”
这样的交流,不至于太贸然,又可以引起对方的关注,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二,新闻热点或体育赛事。
世界各地每天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情,现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蓬勃发展,使得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以大家都非常关注的新闻热点或体育赛事作为话题,往往能引起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乐于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三,生活中发生的趣事或旧事。
有时可以讲一讲你在生活中遇到的趣事或囧事,如出门逛商场忘了带钱包、孩子开口说话了,等等。这些生活中的小事情在每个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因此,在交流时会令对方感觉非常亲切。
第四,了解对方的兴趣,说对方感兴趣的事。
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然后主动说起与对方兴趣爱好有关的话题,往往能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如果对方热衷于话剧,你可以跟他聊一聊最近上映的话剧;如果对方喜欢看球,你就以足球为话题,谈谈最近的精彩比赛。
这种话题就像是“抽线头”一样,会引出对方的话茬儿,使交流能够不间断地进行下去。
第五,以媒介物作为话题。
对别人表现出兴趣,通过媒介物来引入话题,也可以使交谈顺利进行下去。
比如,你看到陌生人手里拿着某样物品或身上佩戴着某件饰品,就可以问他:“这是什么?看来你在这方面一定是个行家。正巧我有个问题想请教。”
此外,在聊天时还要尽量避开“地雷话题”,有的话题不是谁都愿意谈的。在与陌生人交流时,要做到“七不问”。
一不问年龄:不要当面问对方的年龄,尤其是女性。更不要绕着弯想从别处打听对方的年龄,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二不问婚姻:婚姻属于个人隐私,有些人可能不愿意谈起这方面的话题。尤其是向异性打听,更易引起误会。
三不问收入:收入在某种程度上与个人能力和地位有关,是一个人的“脸面”。因此,与收入有关的住宅、财产等,也不适合谈论。
四不问地址:除非你想上他家做客(那也得看别人是否邀请你),否则一般不要问对方的住址。
五不问经历:个人经历是一个人的底牌,甚至会涉及隐私。因此,如果对方不主动谈,你最好不要问。
六不问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见解是非常严肃的事,不能信口开河。
七不问身体:对有体重问题的人,不要随意问他的体重,不能随便说他比别人胖。不能问别人是否做过整容手术,是否戴假发或假牙等。
有话题,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有共鸣,才能使沟通深入、愉快。其实,只要用心,并不难发现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得理也要饶人
要点
有了争执,即使在理,也不要过分指责对方。适时利用幽默来点醒对方,更能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可以使争执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收场。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巧舌如簧,总希望在人群中占据上风。为了显示自己口才出众,经常会表现得尖酸刻薄,让人感觉“很不好惹”。别人随便说一句话,他们都会鸡蛋里挑骨头,以此表明自己的观点更高明一些。他们提出的想法,别人需要同意,如果不同意,就与之辩论一番,不辩出高低誓不罢休。
地铁上,人多拥挤,一位小伙子不小心踩到了站在他后面的老太太的脚,老太太一下子翻了脸,怒气冲冲地说:“你踩我干吗?我这么大年纪,经得起你这么踩吗?”
小伙子连连道歉,但老太太还是不依不饶:“你是不是就是看我岁数大,欺负我?”
小伙子一听,也来了气:“我就是不小心踩了您一下,怎么就成欺负您了?”
老太太更生气了:“看吧,现在的年轻人就这样,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老人。”
小伙子说:“您怎么这么说话?我看您这是为老不尊。”
旁边的人赶紧劝他们,好不容易才把两人劝得消了气。
其实,即使逞了一时口舌之快,又能如何?这种“快”,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就是输。因为你有可能得罪了别人,扩大了矛盾冲突。
所以,得理也要饶人,做一个“常常多礼让,时时不计较”的人,比做一个“事事讲道理,处处争有理”的人,要快乐得多。
当然,“饶人”也要讲究说话技巧,应在不损害双方尊严的前提下达成妥协。要实现这一点,就应注意说话的内容与方式。
提出难题,是结束争端的好方法。在争执中,如果占理的一方认为只靠说理不可行时,可以提出一个难题,以此来终止争论。
巴斯德是一位生物学家。有一次,他正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一个男人闯了进来,对他进行指责,说他诱拐自己的妻子,还提出要跟他决斗。作为占理的一方,巴斯德可以将对方赶出去,但这样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巴斯德眉头一皱,想了一个办法:“我愿意用决斗来证明我的清白,但是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桌子上的两个烧杯里,一个有天花病毒,一个是白开水。你可以选择一个杯子喝掉其中的水,剩下的一个我来喝,你觉得如何?”那个男人一下子愣住了,最后灰溜溜地离开了实验室。
利用幽默,也可以巧妙地化解矛盾。有了争执,即使在理,也不要过分指责对方。适时利用幽默来点醒对方,更能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且可以使争执以一种体面的方式收场。
适当的时候,可以给对方搭一个台阶。生活中,有一类人非常爱面子,即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不愿意承认。对这样的人,不妨说一些不带刺激性的“各打五十大板”或“你好我好”之类的话,给他搭一个台阶。你为他保全了面子,他也会对你感激在心。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与实际情况相匹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给别人留余地,也是给自己留退路,何乐而不为?
安慰的话,说到心坎上
要点
在安慰别人时,要掌握技巧,把握分寸。只有把话说到心坎儿上,才能让对方感觉到你给予的温暖,你也才能收获别人的信任与友情。
当我们心情不好时,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安慰。同样,别人有时也会需要我们的安慰。安慰,能帮助我们暂时忘记苦痛,继续前行。
安慰也是有技巧的。真正说到对方心里的话,才能变成“金玉良言”。
一位关系不错的熟人病倒了,你去医院看望他,或许会这样安慰他:“正好把这当成一次休息,过不了多久,你的病就会好的。”在你看来,这种安慰方式似乎非常不错。然而,那位熟人真的会因此感到安慰吗?未必。这样的话,除非是从医生的嘴里说出来,否则,对方只会把它当成客套话,是达不到安慰效果的。
说些什么才能算得上安慰呢?其实,你不一定非要说一些诸如此类的安慰话,那些话他已听别人说过成千上万遍,恐怕早已经有些厌烦。医院里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你不如把安慰的话换成有趣的新闻,或近期的热点事件,让他从中获得一些快乐,这就是你给他的最大安慰了。他或许转眼之间就会忘掉你说的那些安慰话,但一定会屡屡回忆起你带给他的那个愉快的下午。
很多人在看到别人的不幸时,也会感觉非常痛苦。在这种不快的情绪影响下,有些人啰啰唆唆说了一大堆话,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有些人则因为害怕说错话刺激到对方而选择什么也不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如何安慰别人,不知道如何才能令对方的心情有所好转。
其实,只要掌握了安慰别人的原则与技巧,就能顺理成章地开启发自内心的深层对话。
第一,倾听。
仔细倾听,用我们的耳朵、眼睛、心灵去感受,你才会了解对方遭遇了什么,以及他们希望得到怎样的安慰。不必追溯前因后果,只要给对方一个宣泄情绪的机会,他就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安慰了。
第二,给对方支持。
在安慰他人时,说“你应该……”或“你必须……”之类的话是大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觉,你无法左右他人的感觉。此时,他们不需要你为他们做出判断,也不需要你出谋划策,他们需要的只是你的同情心和同理心。给对方一些支持,认同他的感受,好过用强硬的方式来表示关切。
第三,感同身受。
安慰的话是否能起作用,与我们内心的感受息息相关。如果你对对方的痛苦感同身受,才会愿意分担他们的痛苦,说出来的话也才会直达他们的内心。如果你无动于衷,那么说出来的话即使再动听,也是毫无感染力的套话、空话。
第四,告诉对方你的感受。
有些人在安慰别人时,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感受。其实,这没有必要。你可以对他说:“我感觉非常抱歉,因为我没法理解你的感受,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能让你好受一些。我对自己感觉很失望,你是我的朋友,但我竟然没法帮你。”如果你能告诉对方你的真实感受,他会感觉得到了理解与体谅,心情也会好一些。
“逐客令”,委婉地说
要点
其实,“逐客令”没那么难以启齿。只要懂得运用一些技巧,令人尴尬的“逐客令”也可以说得充满人情味,既不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不识趣,主动离开。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而,在生活中,不请自来的拜访有时也会演变成打扰,让你不胜其烦。比如,晚饭后,你打算静下心看看书,有位熟人却来找你聊天,而且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无数次地重复你压根儿不感兴趣的话题。你不愿意浪费时间陪他闲聊,想向他下“逐客令”,却又害怕伤感情。
究竟“逐客令”该怎么说,以下三点可供参考。
第一,以婉代直。
请对方离开,不要生硬地说:“对不起,我没时间陪你,你还是走吧。”你可以婉转地提醒对方:主人此时并不想在无意义的闲聊上浪费时间。与直接、冷酷的拒绝相比,这样的方式对方更易于接受。
比如:“和你聊天很高兴,我真想一直聊下去。不过没办法,明天我要交一个年终总结,我得赶紧写了,完不成的话明天肯定要被领导骂。”言下之意是:你打乱了我的计划。再比如:“最近我妻子生病了,需要静养,咱们说话的声音稍微小一点吧。”言下之意是:你的拜访会影响我妻子的休息,你还是别来打扰我们了。
第二,以疏代堵。
喜欢有事没事就找人闲聊的人,通常缺乏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远大志向,只能通过这种拉家常的方式来消磨时间。对此,可以疏代堵,引导他有计划地去做一些事。这样一来,以后他就没时间再来打扰你了。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疏导的方式有很多种,要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如果对方是个年轻人,你可以采用激励的方式引导他,对他说:“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我们还是应该多学点东西,多增加知识储备,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抽出点时间学点感兴趣的东西,让自己更充实一些,不好吗?”
如果对方是位老年人,你可以引导他去培养或强化一些兴趣爱好,比如书法、太极拳、种花等。你可以对他说:“王叔,您的太极拳打得真是太漂亮了,颇有得道高人的感觉。您要是继续练下去,完全可以参加市里的太极拳比赛了。”老人家听了,一定备受鼓舞,等到他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你再请他来闲聊,恐怕他也不愿意来了。
第三,以攻代守。
以攻代守,就是采用主动出击的方式巧妙拒绝闲聊者的拜访。如果你了解他什么时候会来你家拜访,你可以在他来之前先敲响他家的门。这样,你就从主人变成客人,掌握沟通的主动权,随时可以提出离开。这种先发制人的方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逐客令”。
拒绝别人并非易事,但该拒绝时还是要拒绝。只要你的“逐客令”合情合理,也给对方留了面子,大多数人通常还是乐于接受的。
留余地,话别说太满
要点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在说话时都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给自己留有余地,才能可进可退。
俗话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办事,都要多些考虑,留有余地,才能进退两相宜。
然而,很多人总是喜欢把话说得很满,等到迟迟无法兑现时,才意识到自己太自以为是了。要知道,倒水时,之所以不倒满,留有一定的空间,是为了在端水时防止水洒出来;给车胎打气时,之所以不会打得鼓鼓的,也是为了给它留一定的余量,才不会因挤压而爆炸;而人说话留有余地,是为了避免以后让自己无法下台。这就如同在战场上作战,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才能进可攻、退可守,始终把握主动权。
第一,可以接受别人的请求,但别轻易许诺。
对别人的请求,可以答应帮忙,但最好不要对其做出承诺,可以说“我试试看”“我一定全力以赴”。这样说,不但不会降低你的诚意,而且会显示出你特别认真、谨慎,别人还会因此认为你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这样,即使事情最后没有办成,也不会将责任归咎于你。
第二,多使用不确定的语句。
要善于使用不确定的语句,尽量先降低对方的期望值。比如:“我不确定能不能搞定,但我一定会尽最大努力。”“这个问题没那么简单,我需要好好琢磨一下。”“如果明天完成,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这周应该可以完成。”
如果对你不抱过高期望,当你无法完成某项任务时,人们往往更容易原谅你,也不会对你有所不满。很多时候,他们还会由此看到你的付出,对你的努力表示认可。当你顺利完成任务时,他们会感到惊喜,这种意外之喜会使他们对你的评价大大提高。
第三,说话不要违背常理。
说话时,如果过头,甚至违背常理,就容易招致别人的反感。有时,还会给别人留下把柄。
有两位推销员,推销同一款袜子。第一位推销员,拿起打火机,在随意挑选的袜子下面轻轻摇晃,只见火苗很快就穿过袜子,但奇怪的是,袜子没有被烧破。围在一旁的顾客都觉得非常神奇,纷纷传看着袜子。这位推销员说:“我们的袜子质量特别好,是烧不破的。”有位顾客好奇地说:“既然这样,让我来烧烧看。”说着,他就拿起打火机要点火。推销员一看,马上制止了他:“袜子不是烧不着,我做这个实验只是为了说明它的透气性好。”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后,纷纷走开了。
第二位推销员,一边为大家讲解袜子的质量、做工,一边给大家演示“火烧袜子”。不过,她是这样说的:“大家想一想,袜子怎么会烧不着呢?其实,烧不着是因为它的透气性好。当然,什么事都要讲科学,如果你把它们放到火炉里,那肯定就烧成灰烬了。”这样的介绍给自己预留了空间,也让顾客无法继续挑剔。
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一定不要为了制造效果而违背常理。这样做,最后只会让自己很难收场。
第四,说话不要太绝对。
说话时,即使是你认为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凡事都有例外,我们要为这个例外留足空间,过于绝对的东西往往容易让他人挑刺。因为,即使是再滴水不漏的话,对方非要“鸡蛋里挑骨头”,也能挑一些毛病出来。与其给别人挑刺的理由,不如自己把话说得委婉一些。
话不要说得太绝对,还体现在对别人的评价上,千万不要过早对别人进行评判。比如:“这个人真是太差劲了。”“这个人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出息的。”类似这样的话,还是少说为妙。人这一辈子,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又怎能主观地判断别人的一生?
把握开玩笑的分寸
要点
熟人之间,开个得体的玩笑,能够活跃气氛。但如果玩笑开得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开玩笑时,要因人而异,要避开对方的“七寸”。还要考虑与对方关系的亲密程度。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场景:熟人之间发生了一些小矛盾,有一方感到自己的做法不太合适,但又觉得正式道歉显得小题大作,反倒会把问题复杂化,不如找一个适当的时机,开一个善意的玩笑,把矛盾化解。于是,在接下来的欢声笑语中,矛盾自然而然地解开了,关系又和好如初。
熟人之间,开个得体的玩笑,能够活跃气氛,架起感情沟通的桥梁,也能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不过,开玩笑也要有分寸,如果玩笑开得不好,可能会适得其反,使感情受到伤害。
那么,开玩笑的“分寸”在哪里?以下两点可供参考。
第一,因人而异。
人们的性格、年龄、性别不同,对玩笑的接受程度也不同。开玩笑时,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做到因人而异。首先,要注意长幼关系。长辈对小辈开玩笑,要保持身为长辈的庄重身份,不要因为玩笑而失了体面;小辈对长辈开玩笑,不能冒犯长辈的尊严,要以尊重为前提条件。
其次,要注意男女有别。通常来说,男性对玩笑的承受能力比较强;有些玩笑对女性来说,可能会有些尴尬。
最后,要注意对方的性格。有些人活泼外向,对玩笑不会太在意;有些人敏感内向,开玩笑时则很容易当真。对后者,就要少开或不开玩笑。
第二,避开“七寸”。
开玩笑的本意是调节聊天气氛,如果使对方感觉难堪,玩笑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打蛇打七寸”,但开玩笑时要避开对方的“七寸”。比如,某位朋友最怕别人说他是“妻管严”,你偏偏拿他怕老婆的事开玩笑,对方肯定会对你不满;职称是某位同事的心头结,你以此来打趣他,他虽然表面不会说什么,以后可能会远离你。
尤其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拿别人的生理缺陷作为开玩笑的“素材”,你可能是无心之失,却往往会被别人误以为是故意的,是在嘲笑自己,从而对你产生不满。
有一天,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小赵兴致勃勃地指着自己新配的眼镜,问大家好不好看。大家都觉得不太好看,但是又不愿意扫她的兴,于是都随声附和说:“不错。”这时,小王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就给大家讲了起来:
“有一个老小姐,这天走进一家皮鞋店,想买双鞋子。她试穿了好几双,都觉得尺码不太合适,于是鞋店老板就蹲下来帮她量脚的尺寸。谁知这个老小姐是个近视眼,看到鞋店老板光秃秃的头,还以为是自己的膝盖露了出来,马上用裙子把它盖住了。‘混蛋!’鞋店老板大骂道:‘保险丝又断了。’”
朋友们纷纷笑了起来,只有小赵脸上青一阵白一阵,非常尴尬。从那之后,朋友再叫她出来聚会,只要有小王在场,她都会找各种理由推辞。
因此,在聊天时,如果其中有人存在某种生理缺陷,就要尽量避免说一些引人联想的笑话。
开玩笑时,除了要注意以上两点外,还要考虑与对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与关系亲密的人、关系一般的人、来往比较少的人,开玩笑的程度是不同的。另外,开玩笑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当对方心情郁闷或特别忙碌时,尽量不要开过分的玩笑。